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9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图书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Regional Economy (2016-2017)

SSAPID:101-0303-6251-61
ISBN:978-7-5201-0510-1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总报告、综合篇、各区域报告等模块,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特别是对国家级新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新疆扶贫开发、东北地区转型等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区域蓝皮书
编 辑:郑庆寰;姚敏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法律声明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2017)》编委会

 皮书数据库

 子库介绍

 Ⅰ 总报告

  B.1 2016~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形势与展望

   一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态势

     1.区域经济增长分化态势加剧

      (1)区域经济增长格局仍延续“西快东慢”的分化态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企稳趋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稳中有升,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下行趋缓

      (2)区域板块内部呈现加速分化态势

     2.新兴产业日益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1)新兴产业引领支撑优势凸显,高科技产业投资带动作用突出

      (2)新兴产业分化发展态势日益明显,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向高端领域拓展延伸

     3.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

      (1)东北地区“去库存”、“去产能”与“补短板”进展顺利

      (2)东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行区活力初显

      (3)中、西部地区以“去产能”为突破口,持续推进供给侧改革

     4.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步伐加快

      (1)“双创”加速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2)新产业、新业态成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新动力

     5.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逐渐显现

      (1)国家级新区的空间布局更趋优化

      (2)国家级新区成为所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重要挑战

     2.区域发展的创新驱动力仍有待加强

     3.“老少边穷”“东北地区”等特定区域问题突出

      (1)“老少边穷”地区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东北地区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大

     4.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过大制约区域协调发展

   二 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一)国际环境

     1.全球经济复苏仍然脆弱,影响区域的外向型经济发展

     2.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蓄势待发,给中国区域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

    (二)国内环境

     1.供给侧改革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带来新动力

     2.供给侧改革为区域经济协调带来新动力

     3.供给侧改革为区域经济绿色发展带来新动力

     4.供给侧改革为区域经济开放发展带来新动力

     5.供给侧改革为区域经济共享发展带来新动力

   三 2017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展望及战略思考

    (一)区域经济增长将呈现持续分化态势

     1.区域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经济增速继续趋缓,中、西部增速高于东部”的发展态势

     2.区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态势将逐渐增强

     3.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增长逐步转向创新驱动

    (二)不同层次增长极构筑形成多点支撑的区域空间增长格局

     1.以四大板块、三个支撑带为核心的空间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2.城市群成为区域增长的核心支点

     3.国家级新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三)区域经济开放度将进一步扩大

     1.“一带一路”将增强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开放意识和开放水平

     2.沿边地区开放程度将不断提高

     3.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探索将不断加速

    (四)国内区域合作更加深化,合作模式多样化

     1.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合作日趋深化

     2.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修复建设将进一步加快

     3.国家级城市群规划出台,将加速区域合作

    (五)协同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创新的主要形式

     1.完善政策互动机制、市场开放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三个协同创新机制

     2.建设创新资源平台、创新攻关平台、创新成果平台等三类协同创新平台

     3.实施高端产业培育工程、传统产业提升工程、生态安全工程、服务民生工程四个协同创新工程

 Ⅱ 综合篇

  B.2 国家级新区发展分析

   一 国家级新区发展概况

    (一)国家级新区设立历程

    (二)国家级新区空间布局与发展定位

   二 国家级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

   三 空间布局规划的转变

   四 国家级新区建设与中心城区关系

    1.覆盖城区型

    2.结构拓展型

    3.外围提升型

    4.多城市相关型

   五 国家级新区发展建议与展望

 Ⅲ 京津冀地区

  B.3 在京津冀区域规划建设“微中心”,集中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思考与建议

   一 “微中心”概念的提出及在京津冀区域建设“微中心”的必要性

    (一)“微中心”的概念与特征

    (二)在京津冀区域规划建设“微中心”的必要性

     1.建设“微中心”是进一步优化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治理“大城市病”的必然要求

     2.建设“微中心”是加快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的重要举措

     3.建设“微中心”是北京周边中小城市和区域提升综合承载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极的现实机遇

   二 国外与“微中心”或功能相类似的案例借鉴

    (一)伦敦的米尔顿·凯恩斯新城

    (二)东京的港北新城

    (三)首尔的板桥新城

   三 在京津冀区域建设“微中心”的关键点

    (一)科学选址、聚焦重点,打造“微中心”试点示范

    (二)做好顶层设计,高标准编制“微中心”建设规划

    (三)加快基础与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微中心”综合承载力

    (四)探索体制机制与政策创新,健全“微中心”建设保障体系

  B.4 高铁背景下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经济差异与空间联系研究

   引言

   一 文献综述

   二 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方法及模型

   三 测算结果

    (一)平均经济密度呈上升趋势,但差距仍较大

    (二)绝对差距逐年扩大

    (三)相对差距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1.变异系数

     2.区域间差异不断扩大,区域内差异不断缩小

    (四)社会网络分析

     1.整体网络分析

     2.城市发展呈现不对称、不均衡现象

   四 结论及建议

  B.5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一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内在要求与模式划分

    (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1.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差异性和相似性并存,成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生产力基础

     2.整体规划了区域的功能定位和相应产业定位,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战略目标指引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划分

   二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主要模式分析

    (一)整体搬迁模式

    (二)总部经济模式

    (三)产业扩张模式

    (四)产业链整合模式

    (五)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

    (六)产业联盟合作模式

   三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实施的条件保障

    (一)降低区域产业协同的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

    (二)缩小北京与河北的公共服务落差

    (三)加快区域统一市场建设

    (四)创新区域产业功能区协作体制机制

  B.6 京津冀产业关联动态演进的投入产出分析

   一 产业协同是协同发展中的重点与难点

    (一)产业政策具有主体地位——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

    (二)产业政策更具复杂性——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原则

    (三)产业政策具有更强的系统性要求——紧迫性和长期性并存

   二 京津冀产业联动效能指标方法

   三 京津冀产业关联计算结果及说明

   四 京津冀产业关联演进分析判断及建议

  B.7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一 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战略价值

    (一)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是顺应全球创新趋势、落实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

    (二)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是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引领全国跨区域创新合作的重要示范

    (三)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实现协同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京津冀三地创新活动缺乏国家层面的有效统筹,区域创新整体实力有待提升

    (二)京津冀三地创新政策衔接不够,区域创新资源配置利用效率降低

    (三)京津冀三地产业层级落差明显,协同创新的目标和路径不能有效对接

    (四)京津冀地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市场化的创新合作程度较低

   三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的框架思路与主要举措

    (一)深化京津冀之间协同创新功能分工,改变传统分散式的区域创新组织方式

    (二)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有针对性地向该区域安排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创新项目

    (三)加快京津冀三地创新政策一体化建设步伐,提升京津冀三地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能力

    (四)完善京津冀三地创新服务体系,构建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区域创新生态环境

    (五)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创新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Ⅳ 长三角地区

  B.8 长三角产业集聚现状与思考

   一 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状况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概况

    (二)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特点

   二 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现状与特点

    (一)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

    (二)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现状

    (三)长三角地区主要产业集聚现状

    (四)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特点

   三 对长三角产业集聚的思考

  B.9 长三角上市公司景气状况研究

   一 2016年长三角上市公司发展概括

   二 2016年长三角上市公司综合景气指数*

   三 长三角上市公司分行业景气指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二)现代服务业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三)传统服务业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四)传统制造业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四 2016年长三角上市公司分板块景气指数

    (一)主板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二)中小板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三)创业板上市公司景气指数

   小结

  B.10 江苏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 江苏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一)综合区位优势突出

    (二)综合经济实力雄厚

    (三)城镇规模体系完备

    (四)区域一体化实践经验丰富

   二 江苏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现实问题

    (一)基于行政区划的利益藩篱亟待破除

    (二)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尚有待完善

    (三)高端创新要素聚集面临双重约束

    (四)北翼城市群发展规划相对滞后

   三 江苏融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以都市圈或经济圈共同体为主体形式,积极参与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二)构建产业升级与城镇转型互动机制,提升江苏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竞争力

    (三)突出南京、苏州、南通等节点城市引领作用,带动多层级城市群联动发展

    (四)以各层面规划和制度有效衔接为保障,确保江苏全面融入长三角城市群

 Ⅴ 珠三角与南部沿海

  B.11 珠三角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面临的瓶颈及应对策略

   一 珠三角产业与环境保护的现状

   二 珠三角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珠三角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1.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随着产业规模扩张而持续增加,环境污染压力巨大

     2.主要耗能行业仍集聚于珠三角地区,节能降耗水平有待提升

     3.传统污染密集型行业导致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为严重,环境风险高

     4.产业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约束趋紧

    (二)珠三角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根源探析

     1.产业层次偏低及产业创新驱动力不足,导致粗放型发展模式未能根本转变

     2.工业重型化趋势有所加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3.产业布局欠缺合理规划,土地集约利用效率有待提升

     4.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偏低,环保投入机制及激励机制尚不健全

   三 促进珠三角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二)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手段,构建生态文明取向的环保机制

    (三)以生态理念优化产业布局,加快生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

    (四)加强对高耗能、高污染重点行业的整治,倒逼传统产业升级改造

  B.12 “一带一路”背景下珠三角湾区国际都会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

   一 构建珠三角湾区国际都会旅游圈的实践意义

    (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之举

    (二)顺趋势、抓机遇、促合作之选择

   二 构建珠三角湾区国际都会旅游圈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城市群基础雄厚

     2.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

    (二)劣势

     1.珠三角湾区城市一体化仍处于半途之中

     2.粤港澳合作是珠三角湾区构建国际都会旅游圈绕不过的坎

     3.珠三角湾区城市内部发展不均衡

   三 构建珠三角湾区国际都会旅游圈的对策建议

    (一)分期构建,阶段推进

    (二)集聚精品,志在务实

    (三)整合资源,错位发展

  B.13 新时期广东对外开放优势与转换

   一 新时期广东对外开放的优势

    (一)服务新时期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经济优势

    (二)适应“多期叠加”,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的先行先试优势

    (三)抢抓世界经济深度调整机遇,建立参与全球竞合的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优势

    (四)华侨华人资源始终是广东开放发展的强大助推器

    (五)自贸区新时期试验场优势

    (六)独特的粤港澳紧密合作优势

    (七)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枢纽和经贸合作中心优势

    (八)泛珠区域经贸合作上新水平可使广东深化对内开放的优势

   二 当前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

    (一)与开放之初相比,广东对外开放的条件发生明显变化

    (二)广东外贸存在结构性风险

   三 塑造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一)调整优化外经贸结构,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

    (二)分类施策,提升“引进来”“走出去”的水平

    (三)深化与港澳合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发展

    (四)高标准建设好自贸区

    (五)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Ⅵ 中西部地区

  B.14 成渝城市群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前言

   一 成渝城市群总体发展现状

    (一)成渝城市群经济稳定增长,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的空间较大

    (二)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增长,民间投资增速较缓

    (三)外贸进出口大幅下滑,总体下降幅度高于全国水平

    (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总体低于全国城镇化率

    (五)成渝城市群加速互联互通,城市群粗具规模

   二 成渝城市群面临的挑战

    (一)人口密度相较我国主要城市群偏低,中小城市人口净流出严重,老龄化形势严峻,劳动力短缺将成为成渝城市群中小城市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二)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联动合作不足,背向发展明显

    (三)成、渝两大核心城市的“磁场效应”大大削弱了其对中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次级中小城市差异化不足,同质化特征明显

    (五)国内贸易较快增长,增速高于全国,次级中小城市消费不足

   三 成渝城市群发展方向

    (一)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建立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

    (三)探索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利益共享、成本共担机制

    (四)以创新驱动增长模式突破资源环境约束

  B.15 山西煤炭清洁化发展研究*

   一 山西煤炭清洁化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1990~2000年)

    (二)稳步发展阶段(2001~2011年)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二 山西煤炭清洁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山西省煤炭清洁发展现状

     1.以政策为引导

     2.以企业为主体

     3.以技术为支撑

    (二)山西省煤炭清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技术问题

     2.资金和成本问题

     3.资源环境问题

     4.产业问题

   三 山西煤炭清洁化发展对策建议

    (一)科学制定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路线图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三)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

    (四)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五)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B.16 新疆扶贫开发:现实、挑战与对策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的历程

   二 新疆扶贫开发的现实特征

    (一)贫困的现状特征

     1.贫困人口规模大,贫困发生率高

     2.贫困人口呈区域性集中,主要分布在南疆四地州和边境地区

     3.贫困人口中少数民族所占比重高

     4.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是缺资金、技术、劳动力和土地

    (二)减贫效果与经验

   三 新疆扶贫开发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南疆四地州人口增长快,人口文化素质较低,转移就业难度大

    (二)扶贫开发成本高

    (三)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区域性减贫的动力不足

    (四)生态环境脆弱,受水资源的制约

    (五)经济下行压力和社会稳定对扶贫开发影响较大

   四 对策建议

    (一)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做好无户籍人口的精准识别

    (二)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贫困人口文化素质

    (三)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扶贫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带动贫困区域发展

    (五)加强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Ⅶ 东北地区

  B.17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引言

   一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演化

    (一)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态势

    (二)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与类型

    (三)各类型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比较

   二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

    (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格局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前后产业对比

     1.矿业城市——阜新市

     2.森工城市——伊春市

   三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严重,产业结构难以实现根本转变

    (二)依赖资源开采发展经济,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后果

    (三)产业转型需大量资金支持,中央与地方财政压力大

    (四)产业结构单一,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五)非资源型技术人才匮乏,不利于接续产业发展

   四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案例借鉴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德国鲁尔区

     1.严格的土地管理利用制度

     2.成熟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以市场为主导的美国匹兹堡

     1.发展高新科技经济

     2.发展文化产业

    (三)政府与市场综合作用的北九州

     1.日本政府投入巨大资金成本

     2.利用多种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五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总体思想与发展定位

     1.我国科技、教育等重点行业的主要集聚地

     2.我国生态恢复与生态经济建设的先驱城市

     3.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

     3.设立转型专项基金,保障资金分配的公平

     4.打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5.引入高新技术人才,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B.18 东北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东北地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东北的战略新兴产业刚起步,在全国还处于相对落后地位

    (二)重点产业不明确,恶性竞争严重

    (三)东北创新资源投入不低,但是转化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还较弱

    (四)人才、资本等要素短缺,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

    (五)市场化环境发育缓慢,难以催生和推动产业发展

   二 东北地区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二)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三)集中力量,实施重点行业突破

    (四)构建战略新兴产业的人才储备

    (五)加大财政倾斜力度,构建多元融资渠道

    (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资源整合

    (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创良好发展环境

 Ⅷ 大事记

  B.19 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大事记

 主要编撰者简介

 Abstract

 摘要

 区域蓝皮书编委会

2016年,随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一些新特征,区域经济增长分化态势加剧,新兴产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稳步增长的重要支撑,区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步伐加快,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发展引领作用逐渐显现,等等。展望2017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将呈现持续分化态势,不同层次增长极构筑并形成多点支撑的区域空间增长格局,区域经济开放度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区域合作更加深化,合作模式将更趋多样化,协同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创新的主要形式。本书通过总报告、综合篇、各区域报告等模块,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特别是对国家级新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新疆扶贫开发、东北地区转型等重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总报告深入分析了2016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剖析了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2017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进行综合判断后,预测分析2017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综合篇对国家级新区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京津冀地区篇对京津冀区域“微中心”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和产业关联、协同创新共同体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长三角地区篇对长三角产业集聚、上市公司发展以及江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珠三角与南部沿海地区篇围绕珠三角的产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珠三角湾区国际都会旅游圈、广东对外开放优势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中西部地区篇对成渝城市群、山西煤炭清洁化和新疆扶贫开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东北地区篇围绕东北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大事记对2016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事件进行了归纳与梳理。

安虎森:《增长极理论评述》,《南开经济研究》1997年第1期。

曹云:《国家级新区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陈秀山等:《我国近年来密集推出的区域规划:特征、问题与取向》,《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年第2期。

冯长春等:《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地理研究》2015年第4期。

彭勃:《舟山群岛新区港口区位势评价及其发展战略研究——基于舟山、宁波、上海三港区位势的实证分析》,《经济地理》2013年第6期。

彭小雷、刘剑锋:《大战略、大平台、大作为——论西部国家级新区发展对新型城镇化的作用》,《城市规划》2014年第2期。

孙德芳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与展望》,《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第3期。

王佳宁、罗重谱:《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与功能区实态及其战略取向》,《改革》2012年第3期。

谢广靖、石郁萌:《国家级新区发展的再认识》,《城市规划》2016年第5期。

张学良:《中国交通基础设施促进了区域经济增长吗——兼论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Friedmann J,Miller J,“The urban field”,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s,1965:4.

梁经伟等:《中国—东盟自贸区城市群空间经济关联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视角》,《地理科学》2015年第5期。

侯赟慧等:《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社会网络分析》,《中国软科学》2009年第12期。

鲁金萍等:《京津冀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5年第1期。

杨伟肖等:《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网络结构分析》,《地域开发与研究》2016年第4期。

马晓丽、夏芸:《基于泰尔指数的甘肃区域收入差距比较》,《价格月刊》2008年第2期。

刘军:《整体网分析讲义:UCINET软件实用指南》,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

孙晓光、庄一民:《介绍两个数学模型》,《城市规划》1984年第3期。

罗文斌等:《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机理——基于湖南省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6期。

赵弘:《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着力抓好五个关键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年第3期。

高伟:《区域产业联动的内涵、模式与调控》,《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7期。

向晓梅:《区域产业合作的机理和模式研究——以粤台产业合作为例》,《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刘卫东:《中国2007年30省区市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编制理论与实践》,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石敏俊、张卓颖:《中国省区间投入产出模型与省区间经济联系》,科学出版社,2012。

张亚雄:《2002、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王荣、王英:《ODI与长三角装备制造业产业空心化——基于动态面板的系统GMM分析》,《社会科学家》2015年第7期。

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杨大成:《我国各省区产业结构效率及产业聚集度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25期。

王娜:《产业集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第32期。

关爱萍、陈锐:《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工业技术经济》2014年第12期。

张平、张磊:《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苗晴:《中国A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江苏大学出版社,2015。

中国证监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上市公司年鉴(2012)》,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

杨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与价值创造(第二版)》,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中国证监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中国上市公司年鉴(2014)》,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

陈小卉:《面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江苏如何融入?》,《江苏城市规划》2016年第6期。

李程骅:《长三角城市群格局中的“扬子江城市群”构建策略》,《江海学刊》2016年第6期。

江苏城乡统筹规划研究基地:《江苏提升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水平的对策建议》,《决策参阅》2015年第17期。

吴先满等:《长三角省市域内一体化融合发展经验提炼研究》,《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论坛论文集》,2016。

成长春:《江苏三大都市圈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的思考》,《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论坛论文集》,2016。

吴先满等:《“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在江苏落地生根》,《新华日报》2016年10月11日。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http://www.jiangsu.gov.cn/ttxw/201508/t20150811_397672.html.

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新华日报》2014年5月26日。

国家发改委:《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网站,2016年6月3日。

游霭琼:《如何把握广东开放新优势》,《南方日报》2016年2月15日。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南方日报》2016年2月15日。

广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粤府〔2015〕68号),广东省人民政府网,2015年7月20日。

陈贵锋、罗腾:《煤炭清洁利用发展模式与科技需求》,《洁净煤技术》2014年第2期。

陆小泉:《我国煤炭清洁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煤炭工程》2016年第3期。

韩建国:《能源结构调整“软着陆”的路径探析——发展煤炭清洁利用、破解能源困局、践行能源革命》,《管理世界》2016年第2期。

卜昌森:《希望总在绝望中诞生——对山西煤炭产业绝地突围的思考》,《前进》2016年第12期。

曾湘泉等:《兼并重组、所有制与产能过剩——基于山西省煤炭去产能困境的案例分析》,《山东大学学报》2016年第9期。

曹海霞、王宏英:《新形势下山西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路径研究》,《中国煤炭》2015年第1期。

刘翠玲、张彦钰等:《山西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1年第12期。

曹阳:《推动山西省域北威州在采煤沦陷区综合治理方面合作的思考——借鉴德国鲁尔区经验》,《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6年第6期。

新疆扶贫开发办公室等:《新疆南疆三地州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前期研究报告汇编》,2013年12月。

孙国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战略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

魏后凯:《论中国城市转型战略》,《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年第1期。

李程骅:《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的“中国路径”》,《经济学动态》2012年第4期。

曹孜:《煤炭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2013。

张春野:《中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中政府职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11。

赵连荣等:《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工具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3年第9期。

曾万平:《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张维达等:《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难点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2005。

宋玉祥等:《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08年第4期。

陈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以阜新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4。

贾晓晴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探讨——以盘锦市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第1期。

赵志刚:《林业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林业大学,2013。

张平宇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城市化战略》,《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张燕翀等:《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产业结构不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大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胡琨:《德国鲁尔区结构转型及启示》,《国际展望》2014年第5期。

李丹:《德国鲁尔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的土地利用政策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第4期。

崔云朋:《德国鲁尔区结构调整和转型对我省的启示——“山西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赴德考察》,《品牌(下半月)》2013年第6期。

方旅:《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中美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2。

李振营:《美国“钢都”匹兹堡转型战略及政策初探》,《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姜立杰:《匹兹堡——成功的转型城市》,《前沿》2005年第6期。

曾荣平等:《日本九州地区产业衰退与产业转型的启示》,《当代经济》2007年第12期。

何云等:《关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考——日本北九州的经济转型对我国的借鉴》,《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6年第1期。

邢明明:《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硕士学位论文,天津理工大学,2009。

肖灵机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2期。

章晓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第12期。

周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地区分布》,《统计研究》2012年第9期。

杜红艳:《基于空间信息的北区工业分布格局演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5。

王延伟、张丽娟:《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科技管理》2013年第7期。

王其中:《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发展的思考》,《经济纵横》2013年第12期。

侯志茹:《产业价值链视角下的东北地区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纵横》2009年第9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东北振兴司产业发展处:《老工业基地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7期。

钟清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政府角色》,《现代商业》2010年第21期。

北京市石景山区人民政府:《试论新时期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如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案例》,《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68期。

冯赫:《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第43期。

肖艳:《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经济纵横》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