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51

专业化分工与农业产业组织演进图书

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 and Evolu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SSAPID:101-0287-9007-50
ISBN:978-7-5097-0091-4
DOI:
ISSN:
关键词: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分工、专业化为主线,系统回顾了专业化分工与产业演进的已有理论成果,深入研究了不同的农业产业化分工协调机制及其相应的组织形态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扬泰文库·经济管理系列
作 者:
编 辑:李响;王绯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扬泰文库》总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提出

    (一)小规模家庭经营的农业专业化分工水平低下

    (二)农业产业化有效提高了农业专业化分工水平

    (三)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为专业化分工生产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一 文献回顾

    (一)国外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的相关研究

   二 研究思路

  第三节 研究框架、方法、创新与不足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一)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

    (二)定性研究和案例研究

    (三)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

    (四)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三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1.研究视角的统一性

     2.研究逻辑的一致性

     3.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专业化分工与产业组织演进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专业化分工与产业组织演进的相关理论

   一 古典主义的理论观点

    (一)斯密以前的理论观点

    (二)斯密的专业化分工理论

     1.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增进国民财富的原因

     2.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二 马克思的专业化分工理论

    (一)分工形态的多样化

    (二)劳动分工与简单协作既相区别又相包含

    (三)分工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并随技术变迁而演进

   三 马歇尔的舍弃与杨格的重视

    (一)马歇尔的舍弃

     1.分工、组织与报酬递增

     2.均衡分析对分工、专业化与组织演进的舍弃

    (二)杨格的重视

   四 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

    (一)现代企业理论的观点

    (二)制度与制度变迁的理论观点

   五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视角

    (一)杨小凯-博兰德的专业化分工演进模型

    (二)贝克尔—墨菲的专业化分工加深模型

    (三)罗默等新增长经济学家对专业化分工的认识

  第二节 对不同视角理论观点的简要评论

   一 对古典视角理论观点的评论

   二 对马克思理论观点的评论

   三 对马歇尔、杨格观点的评论

   四 对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观点的评论

   五 对新兴古典主义的评论

 第三章 基于专业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演进逻辑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 分工、专业化、专业化分工

   二 组织、产业组织

    (一)组织

    (二)产业组织

  第二节 产业组织演进的逻辑

   一 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性

    (一)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性:生产经营费用节约的分析

     1.专业化分工的直接经济性

     2.专业化分工的间接经济性

    (二)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二 专业化分工的协调机制

    (一)市场协调制度的演进

    (二)交易特性与组织生成

    (三)个体决策与组织生成

    (四)组织演进形式的多样性

     1.美国模式

     2.日本模式

     3.意大利—台湾模式

 第四章 专业化分工进程中的农户行为选择

  第一节 农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一 国内外对农户行为的研究

    (一)自给小农学派

    (二)理性小农学派

    (三)受剥削的小农学派

   二 农户行为分析

    (一)农户行为假定

     1.农户的理性与理性的有限性

     2.农户需求偏好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

     3.农户角色的多重性

     4.作为风险厌恶者的农户

    (二)农户行为的影响因素

     1.制度安排与农户行为

     2.资产特性与农户行为

     3.环境特性与农户行为

  第二节 农户专业化分工生产经营

   一 农户专业化分工生产经营与组织形态的演进

    (一)由自给自足到兼业化

    (二)由兼业化到专业化

    (三)由专业化到组织化

    (四)农户专业化生产决策模型

     1.自给自足模式A

     2.分工结构D,决策模式(x/y)。

     3.分工结构D,决策模式(y/x)农户专业化生产蔬菜(y),销售蔬菜(y)而且购买小麦(x)。

   二 农户专业化分工生产经营的影响因素

    (一)农业产业的特殊性

     1.农业生产的季节性

     2.产业间收益的不平衡性

     3.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农业土地和人力资源的互动性影响

    (三)市场化的程度及其引起的交易费用影响

    (四)农户自身生产经营目标的影响

 第五章 农业产业组织形态的演进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与概况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

     1.交易费用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2.风险避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3.规模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况

     1.组织数量不断增加

     2.区域发展存在差距

     3.产业化组织形式多样性

     4.利益联结方式多元化

     5.带动发展能力增强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与本质

  第二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组织形态演进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1.农业产业组织演进中商品性生产和自给性生产的二重性

    2.农业产业组织演进中规模的灵活性

    3.农业产业组织演进中的历史性

    4.农业产业组织演进中的区域性

    5.农业产业组织演进中的功能差异性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演进中的交易协调机制

    (一)纯粹市场协调农业产业专业化分工机制

    (二)纵向契约协调型农业产业化组织

     1.专业市场+农户

     2.“公司(+基地)+农户”

     3.纵向一体化农业企业

    (三)横向合作协调型农业产业化组织

     1.农民专业合作协调型农业产业化组织

     2.股份合作协调型农业产业组织

    (四)复合型农业产业化组织

 第六章 纵向契约型农业产业组织

  第一节 契约及其不完全性

   一 契约及其分类

    (一)契约

    (二)契约的类型

     1.古典契约关系

     2.新古典契约关系

     3.关系型契约关系

   二 契约的不完全性及对组织效率的影响

    (一)契约的不平等性及其影响

    (二)契约的不完善性及其影响

    (三)契约的风险性及其影响

  第二节 纵向契约型农业产业化组织效率

   一 纵向农业产业化组织中的契约不完全性及其影响

    (一)公司与农户地位不平等形成的契约不完全性对农业产业化组织运作效率的影响

    (二)农业产业经营不确定性形成的契约不完全性,对农业产业化组织运作效率的影响

    (三)公司与农户机会主义行为形成的契约不完全性,对农业产业化组织运作效率的影响

   二 纵向农业产业化组织中的契约双方的策略行为分析与治理机制改进

    (一)农户违约的治理

     1.行动假设

     2.信息假设

     3.博弈表述

     4.博弈均衡模型

     5.博弈行为分析

    (二)公司违约的治理

    (三)公司和农户都存在违约倾向的治理

  第三节 纵向契约型农业产业化组织案例分析

   一 江苏省高邮市鸭业产业化经营

    (一)自然资源禀赋

    (二)品牌资产禀赋

    (三)人力技术禀赋

    (四)政策制度禀赋

   二 江苏省高邮鸭集团简介与组织形态变迁

    (一)江苏省高邮鸭集团简介

    (二)江苏高邮鸭集团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态的变迁

     1.“种鸭场+饲养户”的纵向直接契约模式

     2.“种鸭场+加工(交易市场、技术服务等)企业+饲养户”的纵向间接契约模式

     3.“鸭业园区+种鸭场(包含相关企业)+专业合作社+饲养户”的多层次纵向契约模式

    (三)江苏省高邮鸭集团组织形态变迁的动因

     1.确保公司与农户履约的需要

     2.促进鸭业市场有序竞争的需要

   三 江苏高邮鸭业集团产业化经营的绩效

    (一)建立园区、指导示范

    (二)建立标准、创响品牌

    (三)创新科技、提升价值

     1.建立标准化良种繁育体系

     2.提高高邮鸭蛋产蛋率、青壳率和双黄蛋率

     3.缩短肉鸭饲养周期

     4.提高肉、蛋产品质量

    (四)开展培训、加强管理

 第七章 横向合作型农业产业化组织

  第一节 横向合作型农业产业化组织的理论基础

   一 合作社

    (一)合作社的起源与涵义

    (二)合作社的基本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1.基本价值观

     2.基本原则

    (三)合作社的本质特征

     1.使用者即所有者

     2.使用者是控制者

     3.使用者是受益者

   二 合作社的制度安排效率

  第二节 我国横向合作型农业产业组织的生成与效率

   一 我国横向合作型农民经济组织的产生与类型

    (一)内生型专业合作组织

    (二)外生型专业合作组织

   二 横向合作型农民经济组织的分工深化

   三 横向合作型农民经济组织的制度绩效

    (一)横向合作型农民经济组织的效率优势

     1.横向合作型农民经济组织内部的管理与控制成本低

     2.横向合作型农民经济组织推进了农业产业的迂回生产度,使其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

     3.横向合作型农民经济组织降低了单个农户直接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

     4.横向合作型农民经济组织降低了“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运作费用

    (三)横向合作型农民经济组织的效率缺损

     1.政府因素的影响

     2.农户自身因素的影响

     3.组织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 横向合作型农业产业组织实例

   一 江都市兴业花木合作社简介

   二 江都市兴业花木合作社的制度安排与绩效

    (一)江都市兴业花木合作社的运作

     1.合作社的发起设立和资金来源

     2.合作社的组织结构

     3.合作社的民主管理

     4.合作社的集体积累与盈余分配

    (二)江都市兴业花木合作社运作绩效分析

     1.构建分工合理、协调有效的组织联结机制

     2.建立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

     3.建立社员培训与质量监督机制

     4.实施公平、公正、公开的民主监督机制

 第八章 发达国家(地区)农业产业组织的发展及其启示

  第一节 美国农业产业组织的形态与特点

   一 美国农业产业组织的形态

    (一)纵向一体化型组织

     1.农业公司

     2.契约型经济联合体

     3.联营式的农工商联合企业

    (二)横向合作型组织

   二 美国农业产业组织的运作特点

    (一)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

    (二)生产的工业化、集约化

    (三)经营服务的社会化

    (四)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化

    (五)获得政府积极引导与支持

  第二节 日本农业产业组织的形态与特点

   一 日本农业产业组织的形态

    (一)自耕农与农场

    (二)农民协同组织

     1.农协成员(合作社社员)

     2.综合农协和专业农协

     3.农协的系统组织(JA集团)

   二 日本农业产业组织运作的特点

    (一)组织覆盖面广

    (二)经营事业全面

     1.指导事业

     2.销售事业

     3.购买事业

     4.信贷事业

     5.保险事业和保健事业

     6.其他事业

    (三)政府全面支持

  第三节 台湾农业产业组织的形态与特点

   一 台湾农业产业组织的形态

    (一)农会(渔会、水利会)

    (二)农业合作社

    (三)农民产销班

   二 台湾农业产业组织的运作特点

    (一)经营业务涉及所有农事活动

    (二)为农民与企业等主体沟通服务

    (三)实施农业推广与农民教育

  第四节 主要经验与中国农业产业组织的创新

   一 主要经验

    (一)农业专业化与集中化

    (二)经营一体化

    (三)服务社会化

    (四)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

    (五)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和经济优势

    (六)强化政府保护,增加农业投入

    (七)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产业化

    (八)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注重人员知识更新

    (九)以市场调节为主,辅之以国家必要的干预

   二 中国农业产业组织创新

    (一)目标与原则

     1.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创新的目标

     2.农业产业组织形式创新的原则

    (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路径

     1.组织模式:因地制宜、重点推进

     2.龙头企业:壮大规模、提高实力

     3.农民组织:提升素质、促进规范

     4.产品市场:完善体系、拓展经营

     5.产品质量:推进标准、确保优质

     6.科技创新:培育人才、主攻研发

     7.产业布局:区域分工、基地建设

     8.利益联结:多元并举、公平交易

     9.政策制度:着力支持、重在服务

 致谢

A.爱伦·斯密德:《财产、权利和公共选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A.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Alchian,Armen A.,“Uncertunity,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950(58):6.

Young,Ally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Progress”,The Economic Journal,1928(38).

Aoki,Masahiko.,The Cooperative Game Theory of The Firm,Clarendon Press,Oxford,1998.

Aoki,Masahiko.,“Horizontal vs.Vertical Information Structure of the Fir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76,1986.

Alchian,Armen A. and Demsetz,Harold,“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2,1972.

Barry,P.J.,Sonka,S.T.,and Lajil,K.,“Vertical Coordination,Financial Structure,and the Changing Theory of the Firm”.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74,1992.

Beckmann,Volker and Boger,Slike.,“Contract Enforcement in Transition Agricultural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Poland”,Annual Conference Paper of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2002(9).

Blitch,Charles P.,“Allyn Young on Increasing Returns”,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Vol.5,1983.

Boyd,John H.,Prescott,Edward C. & Smith,Bruce D.,“Organization in Economic Analysis”,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Vol.21,1988.

Casson.,Mark.,The Theory of the Fir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td,1996.

Casson.,Mark.,In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Clarendon Press,Oxford,1997.

Chandler,Alfred D.,“What is a Firm”,European Economic Review,Vol.36,1992.

Cheung,S.,“The Contractual Nature of the Firm“,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83(26).

Coase,R.,“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s,1937(4).

Cook,Michael,and Chaddad,Fabio R.,“Agro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Global Agrifood Economy:Bridging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Agibusiness Research”,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23,2000.

Dixit,A. and Stiglitz,J.,“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7(67).

Dorward,Andrew,“The Effects of Transaction Costs,Power and Risk On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Quantitative Analysi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52,2000(2).

Eisenhardt,K.M,Control:Organizational and Economic Approaches,Management Science,1985(31).

Frank,S.D.,etc.,“Transaction Costs as Determination of Vertical Coordination in the U.S.Food Industrie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74,1992.

Grossman,G. and Hart,O.,“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Ownership:A Theory of Vertical and Lateral Integration”,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

Grossman,G.M and Helpman,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IT Press,1991.

Goodhue,Rachael.E.,“Impact Control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tract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81,1999.

Borland,Jeff and Yang,Xiaokai,“Specialization and a New Approach to Economic Organization and Growth”,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

Jensen,M. and Meckling,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Lin,Justin Yifu,“The Household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China's Agricultural Reform: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8(36).

Lin,Justin Yifu,“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82(1).

Arrow,Kenneth 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3).

Knight,F.,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Chicago:Hart,Shaffner and Marx,1921.

Krugman,P.,“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9).

Lajili,Kaouthar,etal.,“Farmer's Preference for Crop Contract”,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Vol.83,1997(2).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

Mahoney,J.T.,“The Choice of Organization Form:Vertical Financial Ownership Versus Other methods of Vertical Integrat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

Mueler D.,Public Choic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Nelson,P.,“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78(2).

North,Douglas and Thomas,Robert,“An Economic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West World”,The Economic Review,1970(23).

North,Douglas,Institution,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Olson,Mancur,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

Olson,Mancur,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Yale University Press,1982.

Reardon,Thomas and Barrett,Chtistopher B.,“Agroindustrialization,Globalization,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An Overview of Issues,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23,2000.

R.科斯、A.阿尔钦、D.诺思:《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Romer,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

Romer,P.,“Growth Based on Increasing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2).

R.R.纳尔森:《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Rybczynski,T.M.,“Factor Endowments and Relative Commodity Prices”,Economics,1955(22).

Schultz,T.W.,“Institutions and the Rising Economic Value of Ma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68(63).

Shi,H. and Yang,X.,“A New Theory of Industrialization”,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995(20).

Stolper,Wolfgang and Sammuelson,Paul,“Protection and Real Wage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41(9).

Sykuta,Michael E.,and Cook,Michael L.,“A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Contracts and Cooperative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Vol.83,2001(5).

Cheng,Wenli,Sachs Jeffrey and Yang,Xiaokai,“An Inframarginal Analysis of the Ricardian Model”,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8(2).

Williams,S.,and Karen,R.,Agribusiness and the Small-Scale Farmer:A Dynamic Partnership for Development,Boulder,Co:Westview Press,1985.

Williamson,O.E.,Markets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New York:Free Press,1975.

Williamson,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Firms,Markets Relational Contracting,New York:Free Press,1985.

Yang,X. and Ng,Y-K.,Specialization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 New Classical Microeconomic Framework,Amsterdam,North-Holland,1993.

Yang,X. and Shi,H.,“Specialization and Product 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

奥利弗·E.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经济学讲座》,《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87年第50期。

坂下明彦:《日本农协的组织、机能及其运营》,《农业经济问题》2000年第9期。

曹正汉:《市场分工的不完全性与企业功能》,《经济学家》1997年第4期。

程保平:《论中国农户行为的演化及校正思路》,《经济评论》2000年第3期。

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和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陈连胜:《农民组织的形成与辅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池泽新、郭锦墉等:《制度经济学的逻辑与中国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1期。

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

邓大才:《效率与公平: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轨迹与思路》,《经济评论》2000第5期。

丹尼尔·F.斯普尔伯:《市场的微观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杜吟棠:《合作社: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段文斌:《分工、报酬递增和企业制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多纳德·海、德理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樊亢、戎殿新:《美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

范小建:《新形式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思考》,《中国农村经济》2003第3期。

费方域:《契约人假定和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第5期。

费方域:《交易、合同关系的治理和企业》,《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第6期。

冯开文:《村民自治、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的协调演进》,《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2期。

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盖尔·克拉默、克拉伦·斯詹森:《农业经济学和农业企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高强:《国外农户兼业化研究述评》,《世界农业》1998年第11期。

高强:《发达国家农户兼业化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农村经济》1999年第9期。

耿明斋:《河南科迪食品集团土地“承租返包”模式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0第7期。

郭红东:《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订单安排及履约机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1期。

胡荣华:《农户兼业行为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

黄宗智:《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1992。

贾根良:《劳动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2。

科斯、诺思等:《制度、契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赖作卿:《产业分化与企业成长》,山西经济出版社,2003。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4。

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刘劲松:《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模式与路径》,《改革》2004年第3期。

罗必良:《经济组织的制度逻辑》,山西经济出版社,2000。

罗必良、李孔岳等:《农业产业组织:演进、比较与创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4。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

马晓河、韩俊等:《野力模式:农业产业化的新探索》,《中国农村经济》2000第2期。

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

毛育刚:《台湾小农经济下农民组织之角色任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

牛若峰:《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的战略转变》,《调研世界》2000年第6期。

牛若峰:《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特点与方向》,《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5期。

牛若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观察和评论》,《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3期。

牛若峰、夏英:《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祁峰、宋喜善:《我国农户兼业化的经验与启示》,《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1期。

盛洪:《分工与交易》,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盛先友:《分工与农业产业组织》,安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

生秀东:《20世纪90年代农业产业化研究的理论进展》,《中州学刊》2001年第6期。

生秀东:《劣市场、准市场与农业产业化》,《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第9期。

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

速水佑次郎、弗农·拉坦:《农业发展:国际前景》,商务印书馆,1993。

孙天琦、魏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市场、准企业(准市场)和企业”的比较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2期。

孙亚范:《现阶段我国农民合作需求与意愿的实证研究和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王国顺:《企业理论:契约理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王震江:《美国新一代合作社透视》,《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11期。

卫琳:《订单农业运作》,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

温思美、赵德余:《我国农户经营的非专业化倾向及其根源》,《学术研究》2002第10期。

谢富胜:《分工、技术与生产组织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西奥多·W.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1987。

向国成、韩绍凤:《小农经济效率分工改进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

严瑞珍:《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经济研究》1997年第10期。

杨小凯:《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9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商务印书馆,1991。

尤小文:《农户经济组织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于仁竹、胡继连:《山东蔬菜产业化组织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余维祥:《论我国农户的兼业化经营》,《农业经济》1999年第6期。

周立群、邓宏图:《为什么选择了“准一体化”的基地合约》,《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3期。

朱明芬、王磊等:《农业劳动力兼业行为及发展趋势》,《调研世界》2000年第6期。

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经济研究》2002年第1期。

周立群、曹利群:《农村“分包制”组织形态分析》,《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赵德余、温思美:《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治理机制及其效率特征》,《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第3期。

张宝华、何启生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实务》,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张刚峰、于薇薇:《意大利特伦蒂诺省的农村合作社》,《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2期。

张军:《合作团队的经济学》,上海财经出版社,1999。

张晓山等:《联结农户与市场——中国农民中介组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张雪梅:《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优化探讨》,《农业技术经济》1999第6期。

徐金海:《契约的不完全性对“公司+农户”农业产业化组织效率影响的经济学分析》,《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6期。

徐金海:《农产品市场中的“柠檬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徐金海:《农业产业市场中过度竞争的成因及对策》,《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9期。

徐金海:《横向合作型农民经济组织:实现农业产业专业化分工的有效交易协调机制》,《经济问题探索》2002年第11期。

徐金海:《“公司+农户”经营组织的制度缺陷及其改进思路》,《农业经济》2002年第12期。

徐金海:《人类认知与“理性选择”》,《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6期。

徐金海:《政府监管与食品质量安全》,《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1期。

简 介:本书在工业化进程的背景下,使用规范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指标体系,对中日两国农业增长与发展进行比较,并对两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使对两国农业发展差异的研究建立在相对精准的基础上,对比中日两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得失,试图为中国未来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启示。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对中国...

作者: 杨荣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