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8

引证文献

1 !

参考文献

127

社会保障的市场跨越图书

SSAPID:101-0285-5396-02
ISBN:7-80190-672-1
DOI:
ISSN:
关键词:

社会保障 研究 中国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西方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互动发展规律,并通过剖析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几个各具不同市场经济特征的国家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有益参照。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编 辑:张景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5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文献综述

   1.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文献介绍

   2.社会保障相关领域研究文献

  三 力求解决的问题及创新

   1.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互动发展研究方法的创新

   2.货币因素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机制与内涵

   3.双部门增长分析模型及其对社会保障建构的影响

   4.中国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建构思路

 第一章 市场经济、不完全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其社会风险特征的演变

   一 市场经济的形成阶段

   二 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

   三 成熟市场经济阶段

  第二节 社会风险分散机制的演进与经济效应

   一 个人理性向社会理性过渡的社会风险分散机制

   二 社会保障支出增长的经济效应描述

  第三节 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对市场经济形态的双重嵌入

   一 社会保障在本书中的界定

   二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在组成部分

   三 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市场经济运行制度环境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丰富了市场运行的制度变量

    2.社会保障改变了人们对社会风险的评价

  第四节 中国不完全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

   一 不完全市场理论与中国不完全市场经济的界定

   二 不完全市场经济与成熟市场经济

   三 不完全市场经济与过渡经济

   四 中国的市场化进程

   五 不完全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与社会保障需求

  第五节 社会保障的分析模式

 第二章 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保障的制度特征

  第一节 德国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

   一 德国社会保障模式的有益经验

    1.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组成部分

    2.政府干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理念与政策界限

    3.实行以合作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保障制度

    4.通过社会保障促进区域经济的整合与发展

   二 德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困境

    1.合作主义的社会伙伴关系会导致企业管理的长期成本

    2.合作主义的高福利政策导致了资本外流和国际竞争力的降低

    3.对促进就业造成了不利影响

   三 德国合作主义社会保障模式的改革动向

    1.德国近年来的经济形势

    2.德国社会保障改革动向

  第二节 美国社会保障模式的特征

   一 社会保障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完善

    1.政府第一支柱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依赖于市场经济条件

    2.补充养老金制度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制度完善

    3.完善的市场经济提高了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

   二 美国社会保障模式存在的不足

    1.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模式损害了竞争力

    2.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分化

   三 美国社会保障的最新改革动向

    1.促进有效就业减轻社会保障支付压力

    2.继续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效率

    3.推行从福利转向工作的社会保障理念

  第三节 英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制度特征

   一 社会保障理念与政策的演变

   二 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调整社会保障政策

   三 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不断创新

   四 完善现金给付与实物给付的综合安全网

 第三章 成熟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

  第一节 社会保障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的适度增长规律

   一 双部门相同增长率条件下的公共支出效应

   二 双部门不同增长率条件下的公共支出效应

   三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决定

  第二节 货币制度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媒介

   一 作为符号货币的社会保障职能

   二 作为制度货币的社会保障安排

   三 社会保障依赖于货币媒介的实现过程

  第三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改革趋同性增强

   一 社会保障改革力求适应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

   二 协调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在矛盾

  第四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存在制度差异的本质

   一 社会保障具有相似的运行机制与制度结构

   二 社会保障体现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责任的适当分工

  第五节 社会保障功能实现的三个不同层次

   一 工具性问题

   二 权利性问题

   三 社会资本问题

  第六节 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一 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更大的社会保障

   二 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增长的复杂性

  第七节 社会保障体系重构需要回答的问题

  第八节 对本章的几点补充

   一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共性特征

   二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市场支撑体系的特点

   三 “非典型”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保障建构问题

 第四章 中国不完全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状况

  第一节 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演进特点

   一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沿革

   二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困境

    1.社会保障的制度供给与社会需求存在极大矛盾

    2.中国当前的就业保障体系与就业市场化演进不协调

    3.贫困现象与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面临挑战

    4.社会保障缺乏明确规范的社会责任分工

    5.城乡对接急需建立社会保障支持

  第二节 不完全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影响因素分析

   一 宏观经济与社会结构

   二 家庭资产分布状况

   三 财政体制

   四 民本与民主并存的政治文化环境

   五 市场经济体制状况

  第三节 不完全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特征

   一 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风险特征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管理机制

   三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风险分析

   四 社会保障体系的市场制度环境特征

   五 发行国债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的思考

    1.国债货币化效应的理论解释

    2.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部分抵消了国债赤字的货币化效应

  第四节 本章的补充讨论

 第五章 中西社会保障建构的制度基础比较分析

  第一节 作为社会保障体系构成基础的企业制度的差异性

   一 企业制度支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属性

   二 中国企业构成社会保障制度支撑的特征分析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市场基础的差异性

   一 市场制度建构对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目标的影响

   二 市场制度建构形成了社会保障责任分担方式的制度差异性

   三 市场制度建构形成了社会保障市场运行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节 社会保障财政税收制度中西差异性的制度分析

   一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与财税制度存在对应关系

   二 中国社会保障的财税支持存在计划经济特征

  第四节 政府作用与介入方式的制度差异分析

   一 政府介入的一般途径与社会保障职能

   二 西方国家政府干预社会保障的特点

   三 中国政府主导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第五节 社会保障社会参与过程的制度性差异分析

   一 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保障决策

    1.选择的机会成本

    2.选择的决策成本

    3.选择的时间贴现率问题

   二 中国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决策

  第六节 对本章制度基础分析的补充讨论

   一 中国不完全市场经济社会保障的理论定位

    1.第一种观点:三结合模式理论

    2.第二种观点:互动促进思想

   二 谨慎地学习西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经验

    1.区分社会保障的不同内涵与制度环境

    2.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西方经验

 第六章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构的对策分析

  第一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基本理念

   一 中国社会保障建构面临新的机遇

   二 社会保障基本理念应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制度目标

   一 中国社会保障的制度选择与目标确定

   二 中国社会保障建构的出发点与基本原则

    1.发展原则

    2.项目设置的优先原则

    3.促进就业原则

    4.分散性原则

  第三节 政府社会保障职能的履行

  第四节 探索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的制度创新

   一 设立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准均等化的财政政策原则

   二 准均等化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条件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转移支付的必要基础

    2.需要进一步统一社会保障项目和政府预算中的社会保障支出科目

    3.建立“缺口补助”的测算模型作为准均等化转移支付公式计算的基本依据

   三 实施准均等化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方案的基本思路

    1.第一步:确定收支缺口

    2.第二步:确定理论补助系数和补助数额

    3.第三步:按支出成本差异进行调整

   四 发挥货币制度体系及国债工具的作用

  第五节 适应不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建构

   一 以促进就业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先目标

   二 合理构建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体系

    1.确立基础性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目标

    2.基础性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架构

   三 合理构建选择性的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提供方式与内容的选择性

    2.特殊社会保障对象选择性的有关问题

   四 谨慎构建补充性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节 加强社会保障状况的调查与评估

 结束语

  一 多元化的制度安排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实选择

  二 社会保障制度设计与政策选择并不能代替其他经济与社会政策

  三 借鉴国外经验需要谨慎

  四 加入WTO并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五 私人部门与私营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保障制度建构也是至关重要的

  六 划拨国有资产充当社保基金的政策实践急需有所突破

 后记

 序

[1]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2]周弘:《世纪末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挑战》,《国际经济评论》1999年第11期至第12期。

[3]周弘:《社会标准化问题在社会保障改革中的意义》,(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2年第8期。

[4]周弘:《福利的解析》,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5]岳颂东:《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6]徐延辉:《保障问题的经济社会学思考》,《社会科学辑刊(沈阳)》2001年第1期。

[7]耿志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人口研究》2001年第1期。

[8]莫泰基:《个人账户与养老保障的功能剖析》[J],《社会保障制度》2001年第2期。

[9]黄乾、原新:《非正规部门就业:效应与对策》,《财经研究》2002年第2期。

[10]孙立平:《资源重新积聚背景下的底层社会形成》,《战略与管理》2002第1期。

[11]课题组:《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劳动力流动》,《管理世界》2002第3期。

[12]丛树海:《社会保障经济理论》,上海三联书店,1996。

[13]朱家甄、张塞:《中国社会保险工作全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

[14]邓大松主编:《社会保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15]李珍主编:《社会保障理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16]胡鞍钢、王绍光编:《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1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8]张维迎:《产权、政府与信誉》,三联书店,2001。

[19]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0]徐滇庆等主编:《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1]王梦奎主编:《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22]丁建定:《从济贫到社会保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23]刘伟:《经济学导论》,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4]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5]陈宗胜:《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6]顾俊礼:《福利国家论析》,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7]朱国宏:《经济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8]吴友法:《当代德国》,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29]刘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税收制度的发展(1978~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0]谢立中:《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31]梁小民等:《经济学大辞典》,团结出版社,1994。

[32]胡代光、周安军:《当代外国学者论市场经济》,商务印书馆,1996。

[33]何伟、魏杰:《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4]陈朝高:《西欧市场经济》,时事出版社,1995。

[35]陈思:《复兴三雄》,知识出版社,1997。

[36]林羿:《美国的私有退休金体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7]郑秉文:《W的办法》,《读书》2003年第3期。

[38]崔之元著:《“看不见的手”范式的悖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9]杨雪冬:《第三条道路与新的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0]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法律出版社,2001。

[41]李惠斌:《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2]张荐华:《欧洲一体化与欧盟的经济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2001。

[43]姚先国、罗卫东:《比较经济体制分析》,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44]赵曼:《社会保障理论探析与制度变革》,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45]华民:《公共经济学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46]艾哈德:《大众的福利》,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47]库利:《社会过程》,华夏出版社,2000。

[48]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三联书店,1996。

[49]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50]诺兰等:《伦理学与现实生活》,华夏出版社,1988。

[51]乔治·吉尔德:《财富与贫困》,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52]C.V.布朗,P.M.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3]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54]戴维·柯茨:《资本主义的模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55]〔美〕劳埃德·雷诺兹:《经济学的三个世界》,商务印书馆,1990。

[56]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比较财政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

[57]詹姆斯·C.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译林出版社,2001。

[58]加尔布雷思:《经济学和公共目标》,商务印书馆,1980。

[59]贾恩弗兰科·波齐:《近代国家的发展——社会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7。

[60]安东尼·B.阿特金森,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著:《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61]斯蒂格利兹:《政府经济学》,春秋出版社,1988。

[62]V·奥斯特罗姆:《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问题与抉择》,商务印书馆,2001。

[63]奥尔森:《国家兴衰探源》,商务印书馆,1993。

[64]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商务印书馆出版,1999。

[65]〔法〕弗朗索瓦·沙奈等著:《金融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6]〔美〕斯蒂夫.H.汉克:《私有化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7]〔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68]〔美〕布坎南:《公共财政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

[69]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下)》,商务印书馆,1964,第1版。

[70]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1]尼古拉斯·巴尔,大卫·怀恩斯:《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72]国际劳工局:《2000年世界劳动报告》,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1。

[73]Neil Gilbert,Paul Terrell:《社会福利政策导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74]Y.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5]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6]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7]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8]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上、下卷)》,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第12版。

[79]乔·B.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80]彼得·科斯洛夫斯基:《伦理经济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1][荷]汉斯·范登·德尔,本·范·韦尔瑟芬:《民主与福利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82]Thomson Financial Securities:2000 NATIONAL VENTURE CAPITAL ASSOCIATION YEAR BOOK,venture Economics Washington DC.

[83]Buti,Marco.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challenges and reforms.Cheltenham,UK;Northampton,MA:Elgar,1999.

[84]Policy making in the EU.Helen Wallace and William Wallace.3th.ed.-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85]Stephen Mckey and Karen Rowlingson.Social security in Britian..Macmillan press Ltd.1999.

[86]Stephen.F.Seninger.Labor force policies for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Greenwood press,Inc.USA.,1989.

[87]Nicholas Barr.The Economics of the Welfare Stat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88]Le Grand,Lulian.The Strategy of Equality.London,George Allen and Unwin.1982.

[89]Sally Baldwin,Jane Falkingham.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Security[M].Harvester Wheatsheaf Published,1994.

[90]John Hills,John Ditch,Howard Glennerster,Beveridge and Social Social Security/An International Retrospective[M].Clarendon Pres,Oxford,1994.

[91]David de Meza and David C.Webb.Advantageous Selection in insurance markets.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Vol32.No2.summer 2001.

[92]Martin.Rein,Eskil.Wadensjo.Enterpriseand Welfare State. Chetenham,UK;lyme,US;E.Elgar,C1997.

[93]Malcolm Rutherford.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n and now.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15.No3.Summer 2001.

[94]Martin Dufwenberg and Michael Lundholm.Social norms and moral Hazard.The Economic Journal.July.2001.

[95]Eric M.Engen,Jonathan Gruber.Unemployment insurance and precautionary saving.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7(2001).

[96]Janet currie,Jonathan Guber.Public Health insurance and medical treatment:the equalizing impact of the Medicaid expansion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2(2001).

[97]Martin Browning,Thomas F.Crossley.Unemployment insurance benefit levels and consumption charges.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0(2001).

[98]Louis Raplow,steven Shavell.Any non-welfarist method of policy assessment violates the pareto principl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rny,2001,Vol.109,No.2.

[99]Anthony J.Barkume,John W.Ruser.Deregulating property-casualty insurance pricing:the case of Workers’ compensat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Vol.XLIV(April 2001).

[100]Kritzer,Barbara E.Social security privatization in Latin American.Social Security Bulletin,2000,Vol.63,Issue 2.

[101]David T.Ellwood.Anti-poverty policy for families in the next century:from welfare to work and worri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ume 14,Number 1,Winter 2000.

[102]Kernes,Wilmer L.Role of the primary sector in financing social welfare programs.1972~1992, Social Security Bulletin,Spring 1995,Vol.58.

[103]Herbert Giersched.Reforming the welfare state.Springer 1997.

[104]bernard E.Anerson.Worker protection policies in the new century.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14.Number 1,Winter 2000.

[105]Osker Gans.The economics of social secu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y: postivie and normative considerations.Economics. Vol 54.1996.

[106]Cohen,M. Risk-aversion concepts in expected- and non-expected-utility models.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Theory Vol 20.1995.

[107]Arrow,Kenneth F.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 Car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3. 1963.

[108]Atkinson,Anthony B. and Mogensen,Gunnar V. Welfare and Work Incentives: A North European Perspective.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109]Barr,Nicholas A. Economic Welfare and Social Justice.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14/2 (Apr.).1985.

[110]Beenstock,Michael,and Brasse,Valerie. Insurance for Unemployment.London: Allen & Unwin. 1986.

[111]Bennett,Fran.Out of Pocket: The Failure of the Social Fund.London: Family Welfare Association. 1996.

[112]Bjorklund,Anders,and Holmlund,Bertil. Effects of Extended Unemployment Compensation in Sweden. in Bjorn A. Gustafsson, and N. Anders Klevmarken (ed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ocial Security. Amsterdam: North Holland.1989.

[113]Diamond,Peter,and Hausman,Jerry A. Individual Retirement and Savings Behavior.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Vol 23.1984.

[114]Freidman,M. 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

[115]Vito.Tanzi,Ludger.Schuknecht. public spending in the 20th century:a global perspectiv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116]David Koitz. Seeking middle ground on sociall security reform.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2001.

[117]Gustav A.Horn, W.scherement.wages and euro. New york: physica -verlag,1999.

[118]Dolgoff,Ralph. Understanding social welfare.6thed. pearson education,inc.2003.

[119]public expenditure and the private sector.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1988.

[120]Laury A.Egan. Democracy and the welfare stat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121]Assar lindbeck.unemployment and macroeconomic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1993.

[122]Greve,Bent. Comparative welfare systems:the Scandinavian model in a period of change. New York, N.Y.:St.Martin’s Press,1996.

[123]Buti, Marco.The welfare state in Europe :challenges and reforms :Cheltenham,UK;Northampton, MA :Elgar,1999.

[124]Taylor-Gooby, Peter. Welfare states under pressure. London:SAGE,2001.

[125]DiNitto,Diana M. Social welfare:politics and public policy.Boston:Allyn and Bacon,2000.

[126]Crampton, Helen M. Keiser, Kenneth K., Social welfare:institution and process.New York :Random House,1970.

[127]Schmidtz,David. Goodin, Robert E. Social welfare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简 介:本书以中亚五国的贫困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各国独立前后各个时期的贫困特征、性质、类型、差异及其演变过程,着重分析了导致各国不同时期贫困变化的种种因素,探讨的主要问题是贫困与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及文化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贫困在中亚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苏联时期已有之,独立初期与新世纪又有新的发展和变化;中亚的贫困问题...

作者: 杨进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