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图书
Social Pyschology Studies o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内容简介] “城市学论丛”是杭州师范大学秉承谨、慎、诚、恕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杭州、放眼世界、注重现实和服务社会的理念,汇集城市学理论、城市公共政策和城市历史与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论丛突出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学术与政策、经验与借鉴之间的互融互通,深入探究城市的发展路径、存在的问题及其规律,以期为现代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本辑收录的论文从多视角探讨了当代中国人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市化大潮中的种种社会心理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宝贵的资料性,有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关信息
前言
总序
《城市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专题一 农民工
“我们”与“他们”:农民工城市认同分析
一 认同的概念
二 农民工城市认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 “我们”与“他们”
四 让“他们”成为“我们”
新移民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以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为例*
一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设计
(三)样本的选择
二 空间感知与身份认同
(一)物理生存空间:模糊的身份判断
(二)社会交往空间:矛盾的身份归属
(三)经济生产空间:焦虑的身份感受
三 结语
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与城市认同感的相关研究*
一 引言
二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与目的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设计
1.被试
2.研究工具
3.施测程序
4.数据处理
三 结果与分析
(一)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质量的一般特点
1.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质量的一般情况
2.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在年龄上的差异
3.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质量在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4.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质量在身边同乡朋友数量上的差异
5.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质量在月收入上的差异
(二)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认同感的一般特点
1.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认同感的一般情况
2.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认同感在处于所在城市时间上的差异
(三)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质量和城市认同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四)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高、低生活质量者在城市认同感上的差异
(五)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质量各对城市认同感的预测
四 讨论
(一)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质量和城市认同的一般特点
1.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质量和城市认同的一般情况
2.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质量和城市认同在人口学资料上的差异
(二)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质量和城市认同感的关系
(三)温州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质量对城市认同感的预测作用
(四)研究的局限性
乡—城移民的融入诉求与地方政府回应
一 乡—城移民对城市现代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 乡—城移民的城市生活境遇及其形成的社会机理
(一)乡—城移民城市生活的“边缘化”表征
(二)对乡—城移民“边缘化”的理论认知
(三)对乡—城移民“边缘化”的三维分析
三 乡—城移民城市融入诉求的合法性与现实性
四 针对乡—城移民融入诉求的地方政府有效回应机制构建
(一)改革移民管理体制,维护乡—城移民的制度融入
(二)建立城市“移民社区”,保障乡—城移民的心理融入
(三)完善公共教育体系,加强乡—城移民的社会融入
(四)推动传媒的舆论引导,促进乡—城移民的文化融入
杭州外资企业员工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一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工具与统计方法
1.《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
2.《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 List 90,SCL-90)
(四)施测过程
(五)数据处理
二 杭州外资企业员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杭州外资企业员工生活质量满意度
(二)不同人群的生活质量满意度
1.不同性别的外资企业员工的生活质量满意度
2.不同年龄的外资企业员工的生活质量满意度
3.不同婚姻状况的外资企业员工的生活质量满意度
4.不同文化水平的外资企业员工的生活质量满意度
三 杭州外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
(一)外资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
(二)人口学变量对心理健康得分的影响
四 杭州外资企业员工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五 研究结果与建议
(一)研究结果
(二)建议
专题二 新生代农民工
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研究*
一 文献综述
(一)幸福感的含义
(二)实证研究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假设
(三)调查对象
(四)调查工具
1.《生活满意度问卷》
2.《生活压力感问卷》
3.自编人口学问卷
(五)数据处理
三 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总体状况分析
(一)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信息的初步统计
1.年龄
2.性别
3.文化程度
4.工作单位性质
5.月收入
6.对自己收入水平的认知
7.对自己社会地位的认知
8.对社会公平的感知
(二)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
1.不同职业、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比较
2.不同性别新生代农民工总体幸福感与各项指标的比较
(三)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四 结论与建议
(一)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二)婚姻、家庭对农民工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
(三)城市融入情况对幸福感影响较大
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公私观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目标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假设
三 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工具
1.《公私观问卷》
(三)施测及数据处理
四 结果
(一)被试人口学基本情况的介绍
(二)不同性别被试的公私观比较
(三)杭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与老市民公私观的比较
五 讨论
(一)中国人的公私观文化
(二)女性的公私观更积极正向
(三)杭州市新生代农民工与老市民的公私观存在差异
杭州新生代农民工自尊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目标与研究假设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假设
四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自尊量表》(SES)
2.《新生代农民工经济社会地位自评问卷》
(三)研究程序
(四)数据处理
五 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
1.研究对象的性别
2.研究对象的年龄段
3.研究对象的户口分布
4.研究对象的受教育程度
5.研究对象的工资水平
(二)新生代农民工自尊总分状况与各维度状况
(三)新生代农民工自尊在自身素质与物质状况上的差异
1.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尊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比较
2.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尊在收入方面的差异比较
(四)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尊与其他主观感知因素的关系研究
1.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尊在月收入的自我感觉高低上的差异比较
2.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尊在自我污名认可程度上的差异比较
4.新生代农民工自尊与自我污名关系探讨
5.新生代农民工自尊与地位感的关系探讨
(五)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尊在未来生活预期程度上的差异比较
六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研究*
一 文献综述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1.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2.影响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对象
(四)调查工具
1.《一般健康问卷》(GHQ-20)
2.《新生代农民工经济社会地位自评问卷》
(五)数据处理
三 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一)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总分及各因子分数
(二)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1.不同年龄段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
2.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分析
3.不同月收入水平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分析
4.社区居住不同年限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健康上的差异分析
四 杭州下沙经济开发区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
(一)公共参与度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分析
1.新生代农民工公共生活参与度总体状况分析
2.不同公共活动参与度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异分析
(二)公平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分析
1.杭州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平感状况分析
2.新生代农民工公平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分析
3.新生代农民工的公平感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
(三)新生代农民工对自我污名的认同程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1.对“不适应城市生活”污名有不同认知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健康得分中的差异分析
2.污名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作用分析
五 结论与建议
杭州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配倾向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综述
(一)新生代农民工
(二)社会支配倾向
三 研究目标与假设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假设
四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社会支配倾向量表》(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SDO)
2.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基本特征问卷
3.《新生代农民工经济社会地位自评问卷》
(三)施测
五 结果与分析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配倾向总体情况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配倾向个人基本特征的特点分析
1.男性的社会支配倾向水平显著高于女性
2.年龄越大,社会支配倾向得分越高
3.受教育程度最低和最高者,社会支配倾向得分较高
4.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配倾向水平最高
5.月收入水平越高,社会支配倾向水平越高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对社会支配倾向的影响
六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杭州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调查研究*
一 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新生代农民工
2.城市融入
(二)国内目前研究现状
二 研究目标和研究假设
三 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二)研究对象
(三)数据处理
四 研究结果
(一)经济层面
1.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和职业性质
2.新生代农民工的月收入和自评经济地位
(二)社会层面
1.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支持
2.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参与态度
(三)心理层面
1.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
2.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和市民化意愿
3.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处境的社会认知
五 讨论
(一)经济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心理层面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类型及其偏差行为的关系实验
一 引言
二 方法
(一)被试
(二)材料
(三)数据处理
三 结果
(一)身份认同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二)身份认同类型与外显偏差行为
(三)身份认同类型与内隐偏差行为
四 讨论
(一)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分析
(二)身份认同类型与偏差行为的关系
五 结论
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转型联合决策模型中政府决策模型的分析
一 引言
二 调查概述
三 身份转型联合决策模型描述
(一)户籍制度下的联合决策模型
(二)联合决策模型中的政府决策模型
四 政府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一)因素选择
(二)定性分析
1.个人特征因素分析
2.城市特征因素分析
五 定量分析
(一)初选模型
(二)精选模型
(三)户籍制度松紧程度的度量
专题三 农村居民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生活满意度研究
一 引言
二 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过程
(三)工具
(四)施测
(五)数据统计
三 结果
(一)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内容
1.家庭
2.家庭成员的健康
3.经济
4.社会风气、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
5.农作物收成、价格
(二)农民生活满意度的结构探讨
(三)农民生活满意度的特点
1.不同经济收入农民生活满意度比较
2.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民生活满意度比较
3.不同谋生手段农民生活满意度比较
四 讨论
(一)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内容
(二)农民生活满意度的结构
(三)农民生活满意度特点
1.经济收入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2.受教育程度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3.不同谋生手段对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五 未来研究方向
《农村居民幸福感问卷》编制及效度验证
一 问题的提出
(一)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二)幸福感的测量
(三)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测量
二 农村居民幸福感的访谈
(一)访谈对象
(二)访谈过程
(三)访谈整理
(四)题目的形成
三 《农村居民幸福感问卷》初测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程序
(三)结果分析
1.项目分析
2.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 《农村居民幸福感问卷》的复测及效度验证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工具
1.自编的《农村居民幸福感问卷》
2.《总体生活满意度问卷》
3.《总体幸福指数问卷》
(三)调查程序
(四)结果分析
1.《农村居民幸福感问卷》的结构效度
2.《农村居民幸福感问卷》的校标关联效度
五 讨论
(一)《农村居民幸福感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二)农村居民幸福感的结构
六 小结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
一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二)方法
1.《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FACES Ⅱ-CV)
2.《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elf-rated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version1.0)*
(三)程序
二 结果
(一)描述统计
(二)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比较
(三)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的关系分析
三 讨论
(一)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健康上是否存在差异
(二)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健康和家庭功能上是否存在差异
(三)家庭功能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之间的关系
专题四 城市居民
城市居民公民参与影响因素的初步探讨
一 引言
二 方法
(一)被试
(二)测量工具
(三)统计处理
三 结果
四 讨论
(一)5个变量的预测力分析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五 结论
市民休闲动机与城市发展研究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研究工具
(三)统计分析
三 数据分析和结果
(一)市民休闲行为的整体状况
1.市民平时经常参与的前三项休闲活动
2.市民每周的休闲时间
3.市民每周的休闲次数
4.市民每周在休闲活动上的平均花费
(二)《休闲动机量表》的信效度
(三)市民休闲动机的整体状况
(四)市民休闲动机的差异状况
1.市民休闲动机的性别差异
2.市民休闲动机的年龄差异
3.市民休闲动机的婚姻状况差异
4.市民休闲动机的学历差异
5.市民休闲动机的职业差异
四 讨论
(一)杭州市民的休闲行为状况分析
(二)《休闲动机量表》
(三)杭州市民休闲动机的整体状况分析
(四)杭州市民休闲动机的差异分析
1.杭州市民休闲动机的性别差异分析
2.杭州市民休闲动机的年龄差异和婚姻状况差异分析
3.杭州市民休闲动机的学历差异分析
4.杭州市民休闲动机的职业差异分析
五 结论
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的人际关系现状研究*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概念界定及其操作化
1.流动儿童
2.人际关系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三 研究样本
四 研究结果
(一)亲密性
1.交往情况
2.共同话题
(二)支持性
(三)满意性
(四)冲突性
五 结论与讨论
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社会认同量表》
2.《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
三 结果与分析
(一)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的研究
1.社会认同各阶段分类之间的对比分析
2.公办学校与打工子弟学校在社会认同各阶段的对比分析
(二)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城市适应关系
1.不同北京归类、认同的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各阶段状况比较
2.流动儿童社会认同各阶段分数与其城市适应各阶段分数之间的相关分析
3.流动儿童个人、家庭、学校因素、社会认同各因素对其城市适应的回归分析
四 讨论与结论
(一)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的特点
(二)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城市适应的关系
五大职业群的大学毕业生工作适应水平比较
一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二)研究工具
(三)统计分析
二 结果
三 讨论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抑郁和社交焦虑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研究工具
1.《社交焦虑量表》(IAS)
2.《抑郁自评量表》(SDS)
3.《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
4.《希望感问卷》
5.基本情况调查表
(三)研究过程
(四)数据处理
三 结果
(一)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
(二)希望感与寝室关系对大学生抑郁和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
1.寝室关系对抑郁和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
2.希望感对抑郁和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
3.希望感对抑郁和社交焦虑的抵抗作用
四 讨论
(一)抑郁和社交焦虑水平在不同留守类别中的差异
(二)寝室关系对抑郁和社交焦虑的保护效应
(三)希望感对抑郁和社交焦虑的保护效应
(四)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五 结论
专题五 社会与文化
从历史建筑改造看城市文化符号生产与消费
一 历史建筑改造的现状
二 国家决策与地方选择
三 案例分析
四 结论
中国民众社会信任感的阶层及区域特征*
一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一)现有研究的不足
(二)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文化心理学
(三)研究的问题指向
二 研究设计与变量的测量
(一)社会信任感
(二)社会阶层
(三)区域
三 研究结果与发现
(一)社会信任感的社会阶层特征
(二)社会信任感的区域性特征
四 讨论与总结
(一)社会信任感的构成维度
(二)中国民众社会信任感的阶层特征分析
(三)中国民众社会信任感的地域特征分析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机制探析
一 群体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分析
(一)对基本生存需求的维护
(二)偏见或归因偏差导致不信任
(三)从众心理
(四)去个性化
(五)流言
二 针对群体行为的对策
(一)树立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切实关心弱势群体,维护社会正义
(三)加强信息公开和权威发布
(四)要加强特定人群的心理引导和干预
(五)控制群体集聚,减少从众心理的助长蔓延
民国时期上海知识分子的生活想象与身份认同(1927~1937)*
一 寻求意义——从“日常生活”到“生活”
二 发现趣味——日常生活的精致化、陌生化与艺术化
三 闲暇娱乐——职业工作的调剂与补充
四 结语
生育行为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一 生育意愿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一)父权制文化下的生男孩愿望
(二)经济收入对生育行为的影响
(三)生育意愿对人口规模的调节
二 随人口增长而增加的环境污染
(一)按指数增长的世界人口
(二)按指数增加的环境污染
三 人口数量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一)生态承载力
(二)生态承载力与古代文明的衰落
《中国基督徒社会支持量表》的编制
一 引言
二 方法
(一)被试
(二)质性分析与量化统计处理的工具
(三)研究程序
三 结果
(一)质性访谈分析的结果
(二)《中国基督徒社会支持量表》初始项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三)《中国基督徒社会支持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四)《中国基督徒社会支持量表》信度、效度检验的结果
四 结论
Social Psychological Studies on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1.高万辉、王兴中:《城市商娱场所“引力区”空间认知规律研究》,《干旱区地理》2008年第5期,第788~792页。
1.武学婷:《城市化进程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融合现状及影响因素初探》,硕士学位论文,宁波大学,2009,第57页。
1.李凌江、郝伟、杨德森等:《社区人群生活质量研究:生活质量问卷的编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年第9期。
2.杨伊生、张瑞芳:《内蒙古小学教师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8年第4期。
3.惠青山、何花:《基于工作生活质量(QWL)结构的激励策略研究》,《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7期。
4.Cameron,K.S.,Culture Congruence Strength and Type Relationship to Effective,
5.陈珊:《企业文化与员工工作生活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9。
6.周评:《心理资本视角下企业员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7.孙洁、范瑞、赵艳:《边海防基层疗养军官生活质量综合评定的调查分析》,《中国疗养医学》2008年第10期。
8.贺江红、吴尚忠:《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9.于广天:《后危机时代苏州台资企业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东方企业文化·远见》2010年第7期。
10.陈琳、孙丽娟、卢彩霞:《综合医院护士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对照研究》,《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4年第10期。
11.王玲、罗嗣琼、吴勤:《军队护理人员焦虑和抑郁情绪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第5期。
12.王飞:《五省部分地区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调查》,《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第1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5。
1.陆学艺:《农民工体制需要根本改革》,《中国改革》(农村版)2003年第12期,第29~31页。
2.林吕建:《浙江蓝皮书——2012年浙江社会发展报告》,杭州出版社,2012。
3.蒋丽平:《青年农民工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及生存质量的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5月。
4.钱胜、王文霞、王瑶:《232名河南省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第4期,第459~461页。
5.王毅杰、倪云鸽:《成都市在城农民现状调查与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42~49页。
6.袁海燕:《上海市青年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现状及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4月。
7.蒋立新:《深圳市工业企业外来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04年第1期,第57~59页。
8.李昌庆、何木叶、张鑫:《中国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整合性研究》,《健康研究》2011年第4期,第267~270页。
9.康洁、熊和平:《浙江省农民工心理健康透视及其对策》,《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11~14页。
10.蒋善、张璐、王卫红:《重庆市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心理科学》2007年第1期,第216~218页。
11.王怀勇:《企业员工公平感研究:责任归因的视角》,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5月。
1.何英华:《户籍制度松紧程度的一个衡量》,《经济学》(季刊)第3季增刊,2004年第10期,第20页。
2.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34页。
3.李敏:《近年来中国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22页。
4.李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社会学分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9页。
5.李楠:《农村留守妇女家庭联合决策模型及政策含义》,《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1期,第24页。
1.高良、郑雪、严标宾:《当代幸福感研究的反思与整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129~136页。
2.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自然辩证法通讯》第26卷第2期,2004年,第96~102页。
1.Arnstein,S.R.(1969). A 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1.范元伟:《流动儿童与本地学生相互融合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第6期,第23~28页。
2.李雅儒等:《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0期,第11页。
3.孙晓莉:《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6期,第5页。
1.王俊秀、杨宜音主编:《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樊纲、王小鲁、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09年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日〕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彭志华译,海南出版社,2001。
4.Rotter,J.B.1967,“A New Scale for the Measurement of Interpersonal Trust.”
5.Sabel C.F.1993,“Studied Trust:Building New Forms of Cooperation in Volatile Economy.”
6.Wrightsman,L.S.1992,“Assumptions about Human Nature: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Newbury Park,C.A.:Sage Publications.
1.周兢:《国外社会心理学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心理原因及对策探析》,《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3期,第8~12页。
2.杨丽:《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动因解析》,《南方论刊》2010年第7期,第30~32页。
3.肖浩、王勇:《中国当前群体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学理论》2010年第20期,第116~117页。
4.管仕廷:《中国群体性矛盾高发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73~77页。
5.廖和平、曹汉林:《群体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及对策探究》,《创新》2009年第1期,第83~87页。
6.范杨洲、郭三学、崔晓萍:《群体性事件主体心理分析及处置对策》,《警察技术》2007年第2期,第57~59页。
简 介:农民工群体是新型城镇化的生力军,针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系正在构建之中。本书以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对现代农民工公共服务项目进行了体系化梳理。书中作者以案例研究、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等形式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从理论、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教育服务、卫生计生服务、文体生活服务、机制创新、城市社会融入以及农民工公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2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