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71

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图书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the Northeast Society of Qing Dynasty

SSAPID:101-0266-0155-16
ISBN:978-7-5097-1784-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清代东北人口为切入点,广泛发掘、运用东北区域特有的、翔实的文献资料,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清代东北人口与环境、管理、数量、移流、结构、族群、素质、婚姻、家庭、家族及人口与城镇化等,展示了清代东北区域人口社会的全貌。

相关信息

丛书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文库
作 者: 赵英兰
编 辑:蔡莎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 人口学

 附:《清代东北人口社会研究》内容结构

 序

 后记

 绪论

  1.运用生态环境学的视角探讨了东北的人口与环境

  2.运用人口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了东北人口的数量、结构、流动、素质及人口的城镇化问题

  3.运用族群学的理论探讨了东北族群人口迁移、管理与族际关系

  4.运用行政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了清代东北的人口政策、户籍管理、行政管理及特点

  5.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如例证法、计量分析法、比较法等,着重研究人口历史的走向与群体社会的变迁

  6.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人口中的社会群体

  7.运用家庭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了东北的人口与婚姻家庭

 第一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 东北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

   1.地域广阔,纵深博大,呈开放包容之气势

   2.生态类型多样,物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强的环境承载力

   3.气候恶劣,交通闭塞,开发困难,基本保持着原始生态

  第二节 生态环境对东北人口的影响

   1.影响人口的流动与迁移

   2.影响人口的经济文化生活

   3.影响人口形态的构成

   4.影响人口的日常物资生活

   5.影响人口的素质

  第三节 东北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人口的大量流入,对森林的砍伐十分严重,造成林木资源储备逐渐减少

   2.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及无限度的开荒垦殖,破坏了土地生态资源

   3.随着大量移民迁入草原,开辟垦区,致使植被递减,草原面积趋于萎缩

   4.人为过度开发,造成动物资源的减少

   5.东北开始出现水土流失的生态问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也在攀升

   6.人口的大量涌入,使东北原有的气候环境有所改变,气温得以上升

 第二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管理

  第一节 东北人口政策

   1.获取战俘,增加人口

   2.以人口增减作为官职升降的标准

   3.清前期采取了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

   4.移民增加人口政策

  第二节 东北户籍管理制度

   一 清前期编审为主的户籍制度

   二 清中后期保甲为主的户籍制度

   三 清末警政户籍制度的建立

  第三节 东北人口管理特点

   一 人口管理体制,从多元化到一元化

   二 人口管理体系呈“金字塔”形

   三 人口地域管理从统一到分省

 第三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数量

  第一节 东北人口数量的变迁周期

  第二节 东北人口数量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东北人口数量的变迁因素

   一 社会环境因素

   二 自然环境因素

   三 政策因素

 第四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移流

  第一节 东北土著人口

  第二节 东北移民人口

   一 明清之际掠民实辽时期的人口流动(1616~1643年)

   二 辽东招垦时期的人口流动(1644~1740年)

    1.旗人人口从龙入关

    2.汉族民人人口出关

    3.黑龙江流域人口的区域内南移

   三 清中期封禁时期的人口流动(1741~1860年)

    1.封禁关内汉族人口出关的目的

    2.封禁关内汉族人口出关的政策

    3.层层封禁关内汉人人口出关的办法

    4.封禁人口中的旗人屯垦

    5.征调东北少数民族人口入关作战

   四 清晚期弛禁与移民实边(1861~1911年)

  第三节 东北移民群体的社会分析

   一 移民群体类型

   二 移民人口流入时间、地点、路线

   三 移民群体的人口构成

   四 东北人口移民潮的社会原因

   五 东北移民人口的历史作用

 第五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结构

  第一节 东北人口的性别结构

  第二节 东北人口的年龄结构

  第三节 东北人口的职业结构

  第四节 人口结构中的职业群体透视

   一 士:从文化“流人”群体到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二 农:从刀耕火种的农夫到近代农民

   三 工:从传统手工业者到近代机器工业工人

   四 商:从流寓商贾到近代商人

  第五节 东北人口的宗教信仰结构

   一 宗教信仰人口构成统计

   二 满族、鄂温克、达斡尔等土著群体与萨满教

   三 移民群体与佛、道两教信仰

   四 外国人与洋教

 第六章 清代东北的民族人口

  第一节 东北族群分布与移流

   一 满族人口分布与迁移

    1.第一次迁徙:移民实辽

    2.第二次迁徙:“百万之众,从龙入关”

    3.第三次迁徙:八旗回防

   二 赫哲族人口分布与迁移

   三 索伦——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人口分布与迁移

   四 锡伯族人口分布与迁移

   五 蒙古族人口分布与迁移

   六 朝鲜族人口分布与迁移

  第二节 东北族群的社会管理

   一 针对不同民族和地区,实行因俗而治的管理方式

   二 地域、血缘、族缘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

   三 由旗制为主导到州县制为主导的民族管理体制

  第三节 东北族际关系与发展

   一 清朝初期的满化

   二 清朝中后期的汉化

   三 晚清东北民族的融合

 第七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与城镇化

  第一节 东北城镇的变迁

   一 清朝前期,从辽东城堡到边外七镇,古老军事城镇从南到北的发展

    1.城镇具有很强的军事性

    2.经历了从城寨、城郭再到城都的发展过程

   二 清代中前期,传统城镇的发展

   三 晚清东北城镇体系的形成及近代城市的兴起

    1.19世纪60年代后,因海、河而兴的辽河流域城镇带

    2.19世纪90年代后,因路而兴的中东铁路城镇带

  第二节 东北城镇发展的历史特征

   一 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

   二 城镇发展时间具有间歇性、发展空间具有间隔性

   三 城镇性质与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异

  第三节 东北的城镇人口

   一 城镇人口数量不断提高

   二 城镇人口结构的复杂性

   三 人口城镇生活的近代化

 第八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素质

  第一节 东北人口的身体素质

  第二节 东北人口的文化素质

 第九章 清代东北的人口与婚姻家庭

  第一节 东北人口婚姻状况

   一 人口婚姻状况

    (一)已婚人口

    (二)未婚与不婚人口

     1.未婚人口

     2.不婚人口

    (三)丧偶人口

    (四)离婚人口

   二 人口的婚姻特点

  第二节 东北人口的家庭实态

   一 一般家庭的规模

   二 “聚族而居”的大家庭

    (一)大家庭的形态及其成因

    (二)大家庭的内部关系与管理

    (三)晚清大家庭分家而治的趋向

  第三节 东北汉族家族的共同体

   一 家族的形成与规模特点

   二 东北地区汉族家族的居住形式与分布

   三 东北地区汉族家族的管理与职能

 结束语

[1](清)佚名编《黑龙江省各属城乡礼俗一览表》,《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汇编》(六),线装书局,2003。

[2](清)佚名辑《黑龙江省实业档案》,《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三),线装书局,2003。

[3](清)佚名辑《寿宁寺市场纪律(呼伦贝尔处)》,《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五),线装书局,2003。

[4]《办理图什业图蒙荒案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5]《办理扎萨克图蒙荒案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6]《办理扎萨克镇国公蒙荒案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7]《黑龙江将军衙门满文档案》。

[8]黑龙江省文报总局档案。

[9]《嘉庆八年管理民人出入山海关史料选》,《历史档案》2001年第2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0]《满文老档》,中华书局,1990。

[11]《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二),《历史档案》2001年第1期,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12]戴鸿慈:《为兴利实边以图富强而资保卫恭折》,《清代边疆史料抄稿本汇编》(四),线装书局,2003。

[13]东北师大明清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合编《清代东北阿城汉文档案选编》,中华书局,1994。

[14]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十六年至二十一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5]黑龙江省档案馆、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光绪朝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6]吉林民政司档案。

[17]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吉林档案史料选编》(上谕·奏折),内部出版,1981。

[18]吉林省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清代吉林档案史料选编》,吉林省档案馆内部本,1981。

[19]吉林行省档案。

[20]季永海、刘景宪译《崇德三年满文档案译编》,辽沈书社,1988。

[21]李林:汉译《满文旧档》,清初史料丛刊第二种,辽宁大学历史系内部本,1979。

[22]李澍田主编《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上、中、下),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23]李燕光:重译《满文老档》,清初史料丛刊第一种,辽宁大学历史系,1979。

[24]辽宁大学历史系编辑《明代辽东残档选编》,辽宁大学历史系内部本,1979。

[25]辽宁省档案馆等编《三姓副都统衙门满文档案译编》,辽沈书社,1984。

[26]刘厚生译《镶红旗档》(雍正朝),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上谕档》,档案出版社,1991。

[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咸丰同治两朝上谕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1]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译《盛京刑部原档》,群众出版社,1985。

[1](清)弘昼等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辽海出版社,2002。

[2](清)昆冈等纂修《钦定大清会典》,清宣统元年(1909年)商务印书馆石印本。

[3](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典》,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4](清)乾隆官修《清朝通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5](清)王先谦撰《东华录》,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丁亥广百宋斋铅印本。

[6](清)席裕福等纂《皇朝政典类纂》,台北文海出版社,1982年影印本。

[7](清)雍正五年敕纂《八旗通志》,东北师范大学据清乾隆四年刻本扫描复制本,1984。

[8](清)章梫:《康熙政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9]《宫中档光绪朝奏折》,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73。

[10]《宫中档康熙朝奏折》,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73。

[11]《宫中档乾隆朝奏折》,台湾故宫博物院影印本,1983。

[12]《清实录》(十一朝),中华书局,1987。

[13]吉林省档案馆、清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书局,1995~1996。

[14]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清代起居注册》(道光、咸丰、同治朝),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

[15]联合报文化基金会国学文献馆:《清代起居注册》(光绪朝),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16]潘喆等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17]清高宗敕撰《清朝文献通考》,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版。

[18]王延熙等辑《皇朝道咸同光奏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上海久敬斋石印本。

[19]王钟翰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辽大历史系内部本,1979。

[20]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中华书局,1980。

[21]刑玉林主编《光绪朝黑龙江将军奏稿》,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3。

[22]佚名辑《乾隆廷寄》(10册),台湾广文书局,1974。

[23]佚名辑《盛京奏议》,台湾文海出版社复印本,1978。

[24]张荣铮、刘勇强等编《钦定理藩部则例》,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档案出版社,1984~1985。

[2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中华书局,1984。

[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帝起居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9]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1991。

[30]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黄山书社,1998。

[31]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雍正朝起居注册》,中华书局,1993。

[32]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主编《锡良遗稿奏稿》,中华书局,1959。

[1](明)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总略》,《海西女真史料》,“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2](明)严从简著、余思黎点校《殊域周咨录》,中华书局,2000。

[3](明)张鼐:《辽夷略》,《海西女真史料》,“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4](清)阿桂:《满洲源流考》,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5](清)博明撰《凤城琐录》,“辽海丛书”(一),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6](清)曹廷杰:《东北边防辑要》,“黑水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7](清)曹廷杰:《西伯利东偏纪要》,“辽海丛书”(七),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8](清)方拱乾撰《绝域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第五册,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9](清)方式济撰《龙沙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第六册,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10](清)冯一鹏撰《塞外杂识》,《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民国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935~1937年)。

[11](清)福格著、汪北平校点《听雨丛谈》,《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59。

[12](清)傅恒:《皇清职贡图》,辽沈书社,1991。

[13](清)龚柴撰《满洲考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第二册,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14](清)管葛山人:《山中闻见录》,1985年影印本。

[15](清)国史馆编《清史列传》,台北明文书局,1985。

[16](清)哈达清格:《塔子沟纪略》,“辽海丛书”(三),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17](清)何秋涛:《朔方备乘》,台北文海出版社影印本,1966。

[18](清)弘昼等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辽海出版社,2002。

[19](清)李金镛撰《珲牍偶存》,1978年上海古籍书店据清光绪刻本复印本。

[20](清)聂士成:《东游纪程》,《近代稗海》(第一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21](清)钱泳:《履园丛话》,《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华书局,1959。

[22](清)阮葵生撰《蒙古吉林风土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二帙,第一册,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23](清)阮葵生撰《蒙古吉林风土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二帙,第一册,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24](清)萨英额撰《吉林外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再补编,第一帙,第三册,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25](清)沈承瑞:《香余诗钞》,“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26](清)沈兆褆撰《吉林纪事诗》,清宣统三年(1911年)金陵汤明林排印。

[27](清)宋小濂:《宋小濂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28](清)谈迁:《北游录》,中华书局,1960。

[29](清)特普钦:《黑龙江将军特普钦诗文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30](清)屠寄:《黑龙江舆图说》(光绪二十五年),台北广文书局,1968年影印本。

[31](清)王一元著,靳恩全点校注释《僚佐见闻录注释》,铁岭文史资料第二十辑,2007。

[32](清)魏声和:《吉林地志》,“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3](清)魏源撰《圣武记》,中华书局,1984。

[34](清)吴禄贞:《光绪丁未延吉边务报告》,“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35](清)吴禄贞:《延吉边务报告》,奉天学务公所,1908。

[36](清)吴锡麒著《热河小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第六册,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37](清)吴兆骞撰《秋笳集》,商务印书馆,1941。

[38](清)吴桭臣撰《宁古塔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第五册,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39](清)西清:《黑龙江外记》,清光绪间刻渐西村舍汇刻本。

[40](清)徐珂:《清稗类钞》,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年(1917年)排印本。

[41](清)徐兰撰《塞上杂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二帙,第一册,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42](清)徐釚:《南州草堂集》,《续修四库全书》(第1415册),集部·别集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3](清)徐世昌辑《东三省政略》,清宣统三年(1911年)排印本。

[44](清)徐宗亮:《黑龙江述略》,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浙江刻本。

[45](清)杨宾撰《柳边纪略》,“辽海丛书”(一),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46](清)杨同桂撰《沈故》,“辽海丛书”(一),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到二十三年(1931~1934年)。

[47](清)佚名:《出塞录》,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48](清)佚名撰《嘉庆东巡纪事》,“辽海丛书”(八),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49](清)奕赓:《管见所及》,《佳梦轩丛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燕京大学铅印本。

[50](清)英和:《卜魁集》,“黑水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7。

[51](清)英和撰《卜魁纪略》,《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一帙,第六册,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52](清)张凤台修,刘龙光等纂《长白汇征录》,清宣统二年(1910年)铅印本。

[53](清)张国淦:《黑龙江志略》,“黑水丛书”(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4](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55](清)张穆撰、何秋涛补《蒙古游牧记》,《皇朝藩属輿地丛书》第三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石印本。

[56](清)张鹏翮撰《奉使俄罗斯日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三帙,第三册,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57](清)昭梿:《啸亭杂录》,清宣统元年(1909年)铅印本。

[58](清)震钧:《天咫偶闻》,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甘棠转舍刻本。

[59]〔比〕南怀仁:《鞑靼旅行记》,薛虹译,“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60]〔朝〕李民寏:《栅中日录》,辽大历史系内部本,1978。

[61]〔朝〕柳得恭撰《滦阳录》,“辽海丛书”(一),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62]〔朝〕朴趾源:《热河日记》,台北国立编译馆,1956年影印本。

[63]〔朝〕宣若海撰《沈阳日记》,“辽海丛书”(八),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64]〔朝〕佚名撰《沈馆录》,“辽海丛书”(八),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65]〔俄〕E.B.冈索维齐:《阿穆尔边区史(俄国如何占领阿穆尔并如何在那里站稳脚跟)》,商务印书馆,1978。

[66]〔俄〕马克:《黑龙江旅行记》,商务印书馆,1977。

[67]〔俄〕纳达罗夫:《〈北乌苏里边区现状概要〉及其它》,商务印书馆,1975。

[68]〔俄〕史禄国:《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吴有刚等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69]〔俄〕史禄国:《满族的社会组织——满族氏族组织研究》,高丙中译,商务印书馆,1997。

[70]〔美〕柏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398)》,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71]〔美〕查尔斯·佛维尔:《西伯利亚之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72]〔美〕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73]〔美〕施坚雅:《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城市研究——施坚雅模式》,王旭等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74]〔日〕稻叶君山:《满洲发达史》,杨成能译,《东北丛刊》,1930~1931。

[75]〔日〕稻叶岩吉:《东北开发史》,杨成能等译,辛未编译社,1935。

[76]〔日〕间宫林藏:《东鞑纪行》,黑龙江日报编辑部、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合译,商务印书馆,1974。

[77]〔日〕牛丸润亮:《最近间岛事情》,朝鲜及朝鲜人社,1927。

[78]〔日〕小越平隆:《白山黑水录》,作新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79]〔日〕小越平隆:《满洲旅行记》,克斋译,上海广智书局印行,1902。

[80]〔苏〕阿尔谢尼耶夫:《在乌苏里的莽林中》,商务印书馆,1977。

[81]〔苏〕巴赫鲁申:《哥萨克在黑龙江上》,商务印书馆,1975。

[82]〔苏〕麦利霍夫:《满洲人在东北(十七世纪)》,商务印书馆,1976。

[83]〔英〕G.拉文斯坦:《俄国人在黑龙江》,陈霞飞译,商务印书馆,1974。

[84]《满洲年鉴》,伪满洲日日新闻社发行。

[85]《民族问题五种丛书》辽宁编辑委员会:《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

[86]〔英〕亚历山大·霍斯:《满洲》,张士尊等译,辽海出版社,2005。

[87]常城:《东北近现代史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88]常建华:《朝鲜族谱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89]陈登原:《中国文化史》,世界书局,1935。

[90]陈见微选编《东北民俗资料荟萃》,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91]陈尚胜等:《朝鲜王朝(1393~1910)对华观的演变》,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92]程妮娜主编《东北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

[93]从佩远、叔鸣岐:《曹廷杰集》,中华书局,1985。

[94]邓云特:《中国救荒史》,北京出版社,1998。

[95]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

[96]范立军:《近代关内移民与中国东北社会变迁(1860~1931)》,人民出版社,2007。

[97]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98]冯尔康主编《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99]高福珍:《东北人口之饱和点》,国立东北大学东北史地经济研究所编辑《东北集刊》第4期,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石印本。

[100]葛剑雄等:《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一八五〇年以来)》,学林出版社,1999。

[101]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102]龚维航:《清代汉人拓殖东北述略》,《禹贡》,第六卷,第三、四合期,1936。

[103]郭克兴:《黑水郭氏世系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104]郭克兴辑《黑龙江乡土录》,“黑水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05]郭松义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商务印书馆,2000。

[106]郭松义等:《清代民间婚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

[107]郭熙楞:《吉林汇征》,1960年旅大图书馆油印本。

[108]何一民:《近代中国城市发展与社会变迁(1840~1949)》,科学出版社,2004。

[109]何煜撰《黑龙江垦殖说略》,“黑水丛书”(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10]黑龙江省编辑组:《赫哲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

[111]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吉林省朝鲜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

[112]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113]姜维公等:《东北历史地理简论》,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114]金梁纂《黑龙江通志纲要》,吉林大学图书馆1983年复印本。

[115]金启孮:《满族的历史与生活——三家子屯调查报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116]金哲:《韩国人口及经济》,岩波书店,1956。

[117]孔经纬:《清代东北地区经济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118]李德滨等:《黑龙江移民概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19]李鸿文、张本政主编《东北大事记 1840~1949》,吉林文史出版社,1987。

[120]李澍田:《吉林志书》,“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121]李澍田编《东北屯垦史料》,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122]李澍田主编《东北民俗资料荟萃》,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23]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24]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调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5]李兴盛:《东北流人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

[126]李兴盛主编《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27]李治亭:《东北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28]李治亭:《关东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29]连浚:《东三省经济实况揽要》,民智书局,1931。

[130]辽宁大学历史系编辑《天聪朝臣工奏议》,清初史料丛刊本第四种,辽大历史系内部本,1980。

[131]林传甲:《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132]林传甲:《龙江旧闻录》,“黑水丛书”(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33]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单刊甲种之十四,1934。

[134]刘厚生:《旧满洲档研究》,“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35]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136]刘小萌:《满族的部落与国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37]刘小萌:《满族的社会与生活》,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138]刘星昌等:汉译《鞑靼漂流记》,清初史料丛刊第十二种,辽宁大学历史系内部本,1979。

[139]刘选民:《东三省京旗屯垦始末》,《禹贡》,第六卷,第三、四合期,1936。

[140]柳成栋整理《黑龙江通省舆图总册》(同治三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41]路遇:《清代和民国山东移民东北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142]路遇主编《中国人口通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143]吕一燃:《中国边疆史地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

[144]马大正主编《中国东北边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5]马平安:《近代东北移民问题研究》,国家图书馆藏博士论文。

[146]马戎编著《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群族关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47]马汝珩、马大正:《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48]孟定恭撰《布特哈志略》,“辽海丛书”(七),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149]孟森:《调查东三省拓殖事业报告》,《地学杂志》,宣统三年(1911年)第13~14期。

[150]孟森:《明清史论著集刊》,中华书局,1959。

[151]孟志东:《达斡尔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

[152]穆彰阿、潘锡恩等撰《嘉庆重修一统志》,《四部丛刊续编》史部,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影印本。

[153]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达斡尔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

[154]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鄂伦春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

[155]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

[156]内蒙古自治区编辑组:《内蒙古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

[157]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社长室调查课:《满蒙全书》(日文版),大连满蒙文化协会,1922。

[158]南满洲株式会社铁道总局:《呼伦贝尔畜产事情》,昭和十二年(1937年)。

[159]宁梦辰:《东北地方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

[160]潘景隆等主编《吉林旗人生计》,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

[161]齐红深:《东北地方教育史》,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

[162]阙名:《珲春琐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三帙,第六册,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著易堂排印本。

[163]日本参谋本部编《满洲地志》,商务印书馆,光绪三十年(1904年)版。

[164]日驻满使馆:《在满朝鲜人概况》,1933。

[165]沈桐生等辑《光绪政要》,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崇义堂本。

[166]宋小濂:《北徼纪游》,“黑水丛书”(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67]陶炎:《东北林业发展史》,辽沈书社,1990。

[168]佟冬:《中国东北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

[169]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70]王崇实等选编《朝鲜文献中的中国东北史料》,“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171]王海波编《东北移民问题》,中华书局,1933。

[172]王建中主编《东北地区食生活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73]王魁喜:《近代东北人民革命运动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60。

[174]王履泰:《双城堡屯田纪略》,“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175]王慕宁:《东三省之实况》,中华书局,1929。

[176]王钟翰:《清史杂考》,人民出版社,1957。

[177]王钟翰:《满族简史》,中华书局,1979。

[178]伪满铁总局弘报课编《满洲宗教志》,日昭和十五年(1940年)。

[179]魏毓兰:《龙城旧闻》,民国八年(1919年)铅印本。

[180]闻均天:《中国保甲制度》,商务印书馆,1936。

[181]乌廷玉等编著《清代满洲土地制度研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182]乌云毕力格等:《蒙古民族通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183]吴笈孙:《督办赴洮南新城齐齐哈尔沿途日记》,《蒙荒案卷》,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184]吴希庸:《近代东北移民史略》,国立东北大学东北史地经济研究所编辑《东北集刊》第2期,民国三十年(1941年)石印本。

[185]锡伯族简史编写组:《锡伯族简史》,民族出版社,1989。

[186]萧一山:《清代东北之屯垦与移民》,吉林图书馆藏稿本。

[187]谢春河等:《黑龙江流寓发展史》,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188]辛培林等:《黑龙江开发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89]熊希龄:《东三省移民开垦意见书》,“黑水丛书”(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90]徐恒晋:《建州闻见录》校释,清初史料丛刊第九种,辽宁大学历史系内部本,1978。

[191]徐恒晋校《建州纪程图记校注》,清初史料丛刊第十种,辽宁大学历史系内部本,1979。

[192]徐曦:《东三省纪略》,商务印书馆,民国四年(1915年)版。

[193]薛虹、李澍田主编《中国东北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

[194]薛虹等主编《中国东北通史》,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95]阎毓善纂《龙沙鳞爪》,民国二年(1913年)同昌印刷局排印本。

[196]杨树森:《清代柳条边》,辽宁人民出版社,1978。

[197]尹郁山编著、李宏光整理《吉林满俗研究》,“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98]尹郁山等编著《乌拉史略》,“长白丛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199]于本源:《清王朝的宗教政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00]张博泉:《东北地方史稿》,吉林大学出版社,1985。

[201]张佳生主编《中国满族通论》,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202]张杰等:《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1644~1840)》,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203]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04]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86。

[205]赵文林、谢淑君:《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6。

[206]郑毅主编《东北农业经济史料集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207]中东铁路局商务部:《黑龙江》,汤尔和译,商务印书馆,1931。

[208]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编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09]周喜峰:《清朝前期黑龙江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10]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

[211]朱惠芳、董一忱:《东北垦殖史》,长春从文社,1947。

[212]邹尚友、朱枕薪编撰《呼伦贝尔概要》,东北文化社,民国十年(1921年)。

[1](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2](明)李辅等修、陈绛等纂《全辽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3](清)《造送会典馆清册》,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4](清)阿桂等奉敕撰《钦定盛京通志》,《四库全书》(第501册),史部,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本,1986。

[5](清)保清修、罗宝书纂《开原县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修,抄本。

[6](清)查富机编《昌图府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修,抄本。

[7](清)长顺等修、李桂林等纂《吉林通志》,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刻本。

[8](清)管凤龢等修、张文藻等纂《海城县志》,清宣统元年(1909年)铅印本。

[9](清)贺简修《岫岩州乡土志》,《东北乡土志丛编》,辽宁省图书馆,1985。

[10](清)黄维翰纂修《呼兰府志》,清宣统二年(1910年)修,民国四年(1915年)铅印本。

[11](清)贾弘文修《铁岭县志》,“辽海丛书”(三),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12](清)雷飞鹏等修、段胜梓等纂《西安县志略》,清宣统三年(1911年)石印本。

[13](清)李绍纲等编《康平县乡土志》,清宣统二年(1910年)修,1962年辽宁省图书馆油印本。

[14](清)李澍恩:《农安县丁未报告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印本。

[15](清)刘鸣复撰《法库厅乡土志》,抄本。

[16](清)吕耀曾等修、魏枢等纂《盛京通志》,清乾隆元年(1736年)刻本。

[17](清)骆云纂修《盖平县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辽海丛书”本。

[18](清)孙宝瑨编《洮南府乡土志》,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油印本。

[19](清)台隆阿修、李瀚颖纂《岫岩志略》,“辽海丛书”(三),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20](清)唐宗源修《彰武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修,抄本。

[21](清)项蕙修、范勋纂《广宁县志》,“辽海丛书”(七),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22](清)薛德履修、张见田等纂《辉南厅志》,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油印本。

[23](清)杨镳修、施鸿纂《辽阳州志》,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辽海丛书”本。

[24](清)佚名编《复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修,抄本。

[25](清)佚名编《铁岭乡土志》,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修,抄本。

[26](清)佚名编《依兰县地方志》,1960年黑龙江省图书馆油印本。

[27](清)赵炳南编《靖安县乡土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修,抄本。

[28](清)朱佩兰纂修《靖安县志》,清宣统元年(1909年)修,吉林大学1967年复印本。

[29]《绥中县乡土志》,清光绪间抄本,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30]长春社会科学院编辑《长春厅志 长春县志》,长春出版社,2002。

[31]常荫廷修、胡境海等纂《绥化县志》,1960年黑龙江省图书馆油印本。

[32]陈相伟、李殿福:《扶余县文物志》,内部资料,1984。

[33]程廷恒修、张素纂《复县志略》,民国九年(1920年)石印本。

[34]崔福坤修、丛绍卿纂《讷河县志》,1960年黑龙江图书馆油印本。

[35]冯昌奕:《宁远州志》,“辽海丛书”(七),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36]高文垣等修、张鼒铭等纂《双城县志》,民国十五年(1926年)排印本。

[37]高芝秀修、潘鸿盛纂《安达县志》,1960年黑龙江图书馆油印本。

[38]关定保等修、于云峰等纂《安东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铅印本。

[39]黄世芳等修、陈德懿等纂《铁岭县志》,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

[40]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吉林省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41]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编《九台县文物志》,内部资料,1984。

[42]吉林省文物志编委会编《双阳县文物志》,内部资料,1986。

[43]瞿杼酅:《鸡林风土纪闻·流犯》(民国抄本),《乡土志抄稿本选编》,线装书局,2002。

[44]林传甲等编《黑龙江乡土志》,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年(1913年)修再版。

[45]刘爽纂修《吉林新志》,辽东编译社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铅印本。

[46]马俊显修、孙名耀等纂《盘山县志略》,民国四年(1915年)修,抄本。

[47]裴焕星等修、白永贞等纂《辽阳县志》,民国十七年(1928年)铅印本。

[48]孙荃芳修、宋景文纂《珠河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年)铅印本。

[49]孙维善等修、王绍武等纂《台安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

[50]万福麟修、张伯英等纂《黑龙江志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铅印本。

[51]王士仁:《哲盟实剂》,梨树县春和石印局,1913年刊本,哲里木盟文化处1987年重印。

[52]王树楠、吴廷燮、金毓黻等纂《奉天通志》,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点校、出版,1983。

[53]王奕曾修、范勋等纂《锦县志》,“辽海丛书”(七),辽海书社排印本,民国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931~1934年)。

[54]王永恩修、王春鹏纂《海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铅印本。

[55]伪永吉县署编《永吉县乡土资料》,伪康德五年(1938年)打字油印本。

[56]辛天成纂修《海伦县志》,民国二年(1913年)修,抄本。

[57]徐鼐霖修、章华纂《永吉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

[58]徐维淮修、李植嘉等纂《辽中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

[59]徐宗伟等编《珲春乡土志》,1960年旅大图书馆油印本。

[60]杨步墀纂修《依兰县志》,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本。

[61]伊双庆纂修《林甸县志略》,民国六年(1917年)修,抄本。

[62]伊双庆纂修《汤原县志略》,民国十年(1921年)修,抄本。

[63]佚名编《梨树县乡土志》,民国三年(1914年)抄本。

[64]佚名编《通化县乡土志》,清光绪间修,抄本。

[65]佚名纂《安达县志》(不分卷),民国二年(1913年)修,抄本。

[66]佚名纂《辽源县乡土志》,民国四年(1915年)修,1960年旅大图书馆油印本。

[67]佚名纂《庆城县志》,民国初年写本,1964年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手抄本。

[68]于英蕤纂修《大赉县志》,民国二年(1913年)修,1964年抄本。

[69]张鉴唐等修、郭达等纂《锦西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年)铅印本。

[70]张书翰等修、金毓绂等纂《长春县志》,民国三十年(1941年)铅印本。

[71]张遇春修、贾如谊纂《阜新县志》,1983年吉林大学复印本。

[72]赵德让:《长春市志》,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

[73]赵富安纂修《嫩江县志》,民国二年(1913年)修,抄本。

[74]赵恭寅修、曾有翼等纂《沈阳县志》,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本。

[75]赵汝楳等修、朱衣点纂,《宾县县志》,民国十八年(1929年)铅印本。

[76]赵兴德等修、薛俊昇等纂《义县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铅印本。

[77]郑士纯修、朱衣点纂《农安县志》,民国十六年(1927年)铅印本。

[78]周铁铮、沈鸣诗纂修《朝阳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

[79]朱乃一:《辽宁随笔》,民国十八年(1929年)排印本。

[80]朱约之修、何廉惠等纂《珲春县志》,民国十六年(1927年)修,吉林大学1980年复印本。

[1](清)他搭拉哈拉·魁升修、张晓光整理《吉林他塔喇氏家谱》,吉林市档案馆编《吉林乌拉档案史料丛编·满族宗谱》据民国三年(1914年)石印本影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2]《吉林衣尔根觉罗氏家谱》,吉林市图书馆藏。

[3]李林:《满族宗谱研究》,辽沈书社,1992。

[4]李林主编《满族家谱选编》,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5]刘侗主编《辽宁回族家谱选编》,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

[6]马双春:(吉林永吉)《马氏谱书》,马氏家规十条,1940年修,吉林市图书馆馆藏。

[7]马延喜:《马佳氏族谱》,民国十七年(1928年)京华印刷局排印本。

[8]徐鼐霖续修《吉林永吉徐氏宗谱》,民国十九年(1930年)刻本。

[1]《滨江日报》

[2]《大公报》

[3]《东北集刊》

[4]《东北年鉴》

[5]《历史档案》

[6]《盛京时报》

[7]《史料旬刊》

[8]《禹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