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与创生:“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图书
Transformation and Creation: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fter Village Changing into Community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对“村改居”社区组织进行系统研究的学术专著。书中作者对城市化概念的本质作了阐释,从城市化高度就“村改居”社区组织及其建设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探讨了社区组织建设与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就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作了分析和思考。本书结合提供公共物品、参与社区治理、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能力建设等方面展开讨论,从而拓展了“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的研究视野。
相关信息
后记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一 中国话语下的现实问题
二 “村改居”社区组织建设的意义
三 相关研究述评
第二节 研究思路、基本概念和框架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基本概念阐释
1.“村改居”社区
2.社区组织
三 本书的框架结构
第二章 城市化与社区组织的变迁
第一节 城市化和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一 城市化和世界范围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
(二)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发展历程
二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简要回顾
(二)“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一致性
第二节 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化的路径选择
一 我国社会的城乡二元结构
二 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城市化的两种路径
三 “村改居”路径的特征、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村改居”路径的特征
(二)“村改居”路径的主要内容
(三)“村改居”路径面临问题的检视
1.城市化的非协调推进
2.居民主体意识的缺位
3.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同程度受损
4.居民组织化程度不够
第三节 我国城乡社区组织及其变迁
一 相关概念阐释
(一)社区
(二)社会组织
(三)社区组织
二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乡社区组织的演变
三 新时期我国城乡社区组织的发展
(一)农村改革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二)城市社区及社区组织建设
1.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为社区组织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推进社区整合,拓展社区组织的活动平台
3.健全社区组织机构,社区组织新格局基本形成
四 城市化进程中的“村改居”社区和“村改居”社区组织
(一)“村改居”社区及其特征
1.“亦城亦村”的过渡性
2.居民构成复杂,人口流动性大
3.城乡结合的地域特征和居住环境
(二)“村改居”社区组织
第三章 职能转换中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
第一节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历史方位
一 村民委员会与城市居民委员会比较分析
(1)群众性
(2)自治性
(3)基层性
(4)地域性
(5)广泛性
(6)综合性
(1)工作经费来源上的区别
(2)工作职能和任务上的区别
(3)成员来源上的区别
(4)与居民关系的密切程度存在差别
二 由村委会向纯城市社区居委会过渡
(一)依照法定程序撤村建居
(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已迈入城市组织建制
1.按照城市社区设置组织结构和组织体制
2.工作重心开始转向:由发展经济向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转变
3.开始建立与城市社区工作相衔接的制度
第二节 各地“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建设和村(居)民自治实践探索
一 设置社区服务站,承接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公共服务
二 探索村(居)民自治的新载体
(一)居民议事会,将村(居)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二)居民社区事务听证等民主形式
三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地方忽视条件,人为推进“村改居”
(二)“村改居”工作难度大、发展不平衡
(三)村委会向居委会职能转换不到位
(四)“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色彩浓重,自治功能不足
第三节 相关问题与思考
一 居民自治及其相关概念的厘清
二 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定位
三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所应发挥的独特作用
(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应成为“村改居”社区人口再组织化和居民自治的重要组织平台
(二)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和供应者
(三)原住村民和进城农民工融入城市并转变为新市民的重要组织平台
第四节 加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 健全“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组织体系
(一)加强居委会及其下属委员会的建设
(二)健全制度化组织的基层单元——居民小组
(三)规范社区居委会专门服务机构
(四)强化居民(代表)会议、居民监督会等组织在居民自治中的作用
二 大力加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队伍建设
三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拓展和创新
(一)拓展“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服务对象
(二)吸引新老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公共生活
(三)全面落实新老居民的民主权利
(四)规范“村改居”社区民主议事和决策程序
1.居民或居民代表提议
2.居委会与党总支(或支部)“两委”联席会议审议
3.居民(代表)会议决议
(五)健全“村改居”社区居民委员会日常工作制度
第四章 适应性转变中“村改居”社区党组织建设
第一节 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提出及其发展
一 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兴起的背景
(一)经济体制改革导致城市社会结构的变化,对城市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党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
(二)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要求
(三)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需要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过程及其组织体系架构
(一)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的过程
(二)城市社区党组织体系架构
第二节 城市化背景下的“村改居”社区党组织
一 农村基层党支部与城市社区党组织比较分析
(一)农村党支部与城市社区党组织作为基层党组织的共同点
(二)农村党组织与城市社区党组织的职责分析
二 “村改居”社区党组织的历史方位
(一)“村改居”社区党组织的特殊性
(二)“村改居”社区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1.职能定位问题
2.领导方式问题
3.能力不足问题
4.党员教育、管理的问题
第三节 “村改居”社区党组织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 探索和完善符合“村改居”社区实际的社区党组织体系
(一)调整“村改居”社区党组织设置
(二)在居民小组、住宅小区、改制后的集体经济组织中组建党组织
(三)在社区流动党员中组建党组织
(四)在“两新”组织和商用楼宇(市场)组建党组织
二 大力推进“村改居”社区党员队伍建设
(一)“村改居”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现状
(二)提升社区党组织班子的整体素质
三 大力推进“村改居”社区党组织能力建设
(一)政治动员能力
(二)综合协调能力
(三)影响能力和渗透能力
第四节 加强和创新“村改居”社区党组织工作的若干思考
一 在“村改居”社区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思考
(一)围绕“村改居”社区内的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1.领导完成“村改居”社区集体资产改制
2.以服务居民群众为重点,推动建立“村改居”社区服务体系
(二)在推进基层民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三)在“村改居”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1.立足“村改居”实际,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参与社区文化建设
2.领导开展“村改居”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二 创新和完善工作载体、工作机制的思考
(一)构建“村改居”社区党建区域化工作平台
1.在街道层面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
2.在“村改居”社区层面建立社区党建联席会(分会)
(二)探索“村改居”社区中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效形式
1.做好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2.探索外来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有效形式
3.探索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途径
三 创新和完善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机制的思考
第五章 发展中的社区新型服务组织
第一节 我国社区新型服务组织的主要类型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社区新型服务组织的主要类型
(一)政府设置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和机构
1.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2.社区层面设置的社区(综合)服务站
3.基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创办的面向居民的公益性或福利性服务机构
(二)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
1.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及其特征
2.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开展社区福利服务、公共服务的积极探索
(三)承接社区公共服务和福利服务的营利性服务组织
二 社区新型服务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街、居层面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的权责边界不清,服务内容重叠
(二)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数量少,发育不够,可以用的资源十分有限,能力不足
(三)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
第二节 社区新型服务组织发展的理论解析
一 “公共服务”与我国社会转型中公共服务的发展
(一)“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
(二)我国社会转型中公共服务的发展及公共服务的社区化
二 社区公共服务及其分类
(一)“社区公共服务”的概念
(二)“社区公共服务”的层次
三 社区公共服务的多主体参与和多机制运行
(一)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中供应者和生产者的区分及其多主体参与
1.社区公共服务的供应者应该而且能够多元化
2.社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应该而且能够多元化
(二)社区公共服务运行的多种机制
四 新型社区服务组织介入社区公共服务的意义和优势
1.新型社区服务组织是多元化社区服务格局的有生力量
2.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和服务性企业介入社区福利服务与社区公共服务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3.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的发展顺应了社区服务世界性的趋势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培育和发展社区新型服务组织的思考和建议
一 政府要转变工作方式、全面积极履行职能
(一)在培育、扶持新型社区服务组织上“给力”
(二)探索与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相适应的注册和备案制度
(三)制定促进民办非营利社区服务组织健康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法律
(四)加强对社区性民办非营利服务组织的监管
(五)鼓励社会力量、社区单位和居民向非营利社会服务组织捐赠
二 强化新型社区服务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
(一)以服务社区居民为核心,不断提高对社区居民的吸引力
(二)培养和引进专门人才
(三)完善组织治理结构,规范服务行为,提升社会公信力
(四)增强资金募集和资源动员的能力
第六章 发育中的居民社团组织
第一节 发育中的社区居民社团组织
一 若干概念解析
二 社区居民社团组织的特征
(一)民间性
(二)群众性
(三)社区性
(四)自治性
(五)自愿性
三 我国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社团组织的发展
(一)社会组织在我国的曲折发展
(二)社区居民社团组织兴起和发展的缘由
第二节 “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团的主要类型、作用、面临的问题
一 “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团的主要类型
(一)兴趣健身类
(二)促进参与类
(三)公益慈善类
(四)权益维护类
(五)互助类
二 居民社团组织在“村改居”社区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满足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居民多方面的需要
(二)增强居民对“村改居”社区的认同感,丰富了社区社会资本
(三)“村改居”社区居民自治的新组织载体
三 “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团组织目前面临的问题
1.社区居民社团组织发展不平衡
2.“他组织”方式建立的居民社团组织缺少应有的独立性
3.“自组织”方式建立的社区居民社团组织发育程度比较低,能力有待提升
4.社会管理体系处于转换之中,社区居民社团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尚不到位
第三节 培育和发展“村改居”社区居民社团的思考和建议
一 站在新的高度认识和重视居民社团组织建设
(一)要从构筑新型社区治理模式的高度重视居民社团组织建设
(二)从推动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高度重视居民社团组织建设
(三)从公民社会成长和发展的高度重视居民社团组织建设
(四)从实现居民社区参与整体转换的高度重视社区居民社团组织建设
二 政府和体制内社区组织要为居民社团的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一)探索与社区居民社团实际相适应的登记或备案制度
(二)积极培育扶持居民社团尤其是公益慈善类、促进参与类社团的发展
(三)加强对社区居民社团的引导和监管
三 培育公民意识和公共精神,为居民社团发展注入持续的内在动力
第七章 改制中的集体经济组织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的背景
一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历史演变
二 “村改居”过程中原集体资产处置及其产权制度改革
(一)村集体资产处置及其产权改制是城市化背景下“村改居”的要求
(二)集体经济产权改制是激发农业和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
三 “村改居”进程中原村集体资产处置方式
(一)原村集体资产处置的三种方式
(二)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
1.成立民办非企业单位
2.改制成立社区性的公司制企业
3.改制为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组织
第二节 “村改居”社区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合作组织
一 社区股份合作制——多数“村改居”社区集体产权改制的路径选择
(一)社区股份合作制的特征
(二)“村改居”社区的约束条件
二 原村集体资产产权改制的程序
三 “村改居”社区集体经济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造的意义和绩效
(一)以产权的形式确认了成员的主人地位
(二)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要求
(三)利用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的遗产让成员普遍受益
(四)在政府公共服务政策尚未完全覆盖的情况下,股份合作社的社区性责任有利于“村改居”工作的平稳推进
四 “村改居”社区股份合作社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政、社、企不分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二)产权未完全清晰
(三)股权设置不够合理,具有高福利性
(四)限制股权流动,导致组织的封闭性
(五)治理结构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
(六)缺乏专门法律法规导致身份上的尴尬
五 完善“村改居”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对策建议
(一)严格“三会”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二)在股权设置上取消集体股
(三)适度的股权流转
(四)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地方立法
(五)理顺股份合作社与“村改居”社区“两委”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探索和选择“村改居”集体资产改制的多种组织形式
一 因地制宜地进行“村改居”和集体经济组织改制
(一)“村改居”不能“一刀切”
(二)集体经济产权改制也不能“一刀切”
二 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立法问题
(一)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法律适用和立法实践
1.设立社区股份合作社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
2.出台《农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条例》
3.制定《社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
(二)社区股份合作组织的立法问题
1.必要性、重要性
2.思考与建议
三 公司化——社区股份合作组织转型的方向
(一)公司制与社区股份合作制的区别
(二)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公司化改造的意义
1.股权开放和自由流动
2.公司化有利于实现政社企分开,更能适应城市化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3.公司化有利于形成内部法人治理结构
(三)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公司化改造的条件和路径
1.公司化改造的条件
2.公司化改造的路径
第八章 社区组织建设与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第一节 我国城乡基层管理体制之检视
一 我国基层管理体制的演变
二 我国基层管理体制进一步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问题
(二)革除机关事业单位的“单位体制”遗留
第二节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一 合理界定政府与社区居民组织职能
二 合理划分政府管理层级的权责
三 构建和完善社区组织体系
四 社会建设与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附录 概念索引
奥斯特罗姆等:《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
陈天宝:《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及规范》,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陈伟东:《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陈幽泓主编《社区治理的多元视角: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陈志新、江胜蓝:《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董小燕:《公共领域与城市社区自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窦泽秀:《社区行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杜德印主编《社区党建工作创新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樊纲、武良成:《城市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傅晨:《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与制度变迁》,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郭虹:《城市社区治理探索之路:社区参与治理资源平台成长纪实》,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课题组:《社会组织建设:现实、挑战与前景》,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
哈肯:《协同学》,戴鸣钟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
黄中廷:《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2。
蓝宇蕴:《都市里的村庄:一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雷洁琼主编《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理查德·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李培林:《村落的总结——羊城村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04。
李雪萍:《城市社区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梁莹:《基层政治信任与社区自治组织的成长——遥远的草根组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梁莹、姚军:《草根社区的合作治理与公民治理》,研究出版社,2011。
廖鸿主编《社会组织建设的新视野》,时事出版社,2010。
刘伟红:《社区治理——基层组织运行机制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1010。
《毛泽东选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9。
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彭真文选》,人民出版社,1991。
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第2版),欧阳景根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四版),胡代光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上海市农村经营管理站编《上海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集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孙雷:《上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5。
王道勇:《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现代性变迁——以失地农民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王名:《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王浦劬、萨拉蒙等:《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王巍:《社区治理结构变迁中的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吴群刚、孙志祥:《中国式社区治理——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吴亦明:《现代社区工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夏建中:《社区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夏建中、特里·N.克拉克等:《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与全球经验分析》,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谢芳:《西方社区公民参与:以美国社区听证为例》,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
徐勇:《现代国家乡土社会与制度建构》,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徐永祥:《社区工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轩明飞:《村(居)改制:城市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杨贵华:《自组织:社区能力建设的新视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华夏出版社,2002。
臧杰斌:《城市街道社区党建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张暄:《日本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赵军、张志勤、陈志主编《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实用工作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珍妮特·V.丹哈特、罗伯特·B.丹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非掌舵》,丁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毕爱生:《美国流行社区邻里“合作社”》,《社区》2006年第24期。
曹国英:《“村改居”亟待规范》,《乡镇论坛》2010年第13期。
丁煌、黄立敏:《从社会资本视角看“村改居”社区治理》,《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年第3期。
杜国明:《“村改居”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面临的新问题探讨——基于广东省的调研分析》,《农村经济》2011年第8期。
费孝通:《居民自治: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新目标》,《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
傅晨:《农村社区型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的演进与困扰》,《学海》2006年第3期。
傅晨:《社区型农村股份合作制产权制度研究》,《农村改革》2001年第5期。
高灵芝、胡旭昌:《城市边缘地带“村改居”后的“村民自治”研究——基于济南市的调查》,《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
姜振华:《专业社会工作在城市社区发展中的介入及模式探讨——以北京市中关村街道华清社区服务站为例》,《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孔娜娜、张大维:《美国的社区建设是如何开展的》,《社区》2007年第15期。
孔有利:《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变迁——对无锡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变迁的剖析》(博士论文,2004),中国学位论文(万方数据)。
李桂模:《转制社区股份合作企业公司化改造的路径选择——以广州市“城中村”改制为视角》,《法治论坛》2009年第4期。
李汉林:《变迁中的中国单位制度》,《社会》2008年第3期。
李菁怡:《论“村改居”中的社区自治与居民参与》,《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4期。
李培林:《转型背景下的社会体制变革》,《求是》2013年第15期。
罗新阳:《生态变迁与基层党组织功能转型——基于对城市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的分析》,《领导科学》2012年第32期。
潘冠瑾:《社区党组织“公推直选”的实践与思考——以杭州市的实践为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阮文彪、杨名远:《社区股份合作的制度缺陷及创新思路》,《经济体制改革》1998年第1期。
邵建斌:《农村城镇化进程中集体经济组织公司化改造研究》(硕士论文),中国学位论文(万方数据),http://www.doc88.com/p-516670142931.html。
孙健敏、姜铠丰:《中国背景下组织认同的结构——一项探索性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1期。
王碧红、苏保忠:《比较分析框架下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治理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王权典:《城市化转制社区股份合作组织公司化改制之法治路径与保障机制探讨》,《南方农村》2012年第7期。
王权典、江惠生:《城市化“村改居”中农村集体资产改制的困境与出路——结合广东珠三角的实践》,《行政与法》2008年第5期。
杨贵华:《社区建设与我国城市基层社会整合机制的创新》,《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杨敏:《作为国家治理单元的社区》,《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4期。
姚华:《社区自治:自主性空间的缺失与居民参与的困境——以上海市J居委会“议行分设”的实践过程为个案》,《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8期。
余冰:《国家与社会关系:社区及其组织研究的一种路径》,《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
张红云:《“村改居”后基层党组织的现实困境与职能重构》,《理论导刊》2012年第9期。
张尚仁:《“社会组织”的含义、功能与类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郑春牧:《“村改居”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与实践》,http://www.12371.gov.cn/djllcxysjzqlt/sxjs1/2011/05/24/1556149-0979.html。
郑风田、赵淑芳:《论城市化与农村集体资产改制》,《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1期。
《北京市农村股份合作企业暂行条例》,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dffg/1996/A111303199601.html。
郭道晖:《只向真理低头的法学家》,《社会科学报》2011年4月21日第8版。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1号。
《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LzvAcafZee5cGYi...2013-07-19-百度快照。
姜力:《在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民政部网,2010年10月15日。
《江苏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农业部网站,http://www.moa.gov.cn/zwllm/zcfg/nybgz/201004/t20100418_1496933.htm。
《李克强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3-05/15/...2013-5-15-百度快照。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令第251号发布。
《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通知》,民发〔2009〕145号,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fvfg/zh/200910/20091000039649.shtml。
《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民发〔2011〕210号。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公开规定》,农经发〔2011〕13号,农业部监察部。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1998年9月25日国务院第8次常务会议通过。
《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8d027ae0e009581b6bd9eb4a.html。
厦门市农业局:《关于加快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改制发展社区股份合作经济的指导意见》,厦府办〔2010〕107号。
厦门市委组织部、市民政局:《关于推进村改居社区基层治理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厦委办发〔2010〕34号。
《物业管理条例》,2003年6月8日公布,2007年修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0〕27号),人民出版社,20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发〔2010〕8号。
《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http://www.34law.com/lawfg/law/6/1189/law_253809892446.shtml。
《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993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2005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
简 介:本书通过分析村庄在卷入城市化过程中物理空间的改变,及其所蕴含的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社会秩序的建构,分析了“村改居”社区作为一类新城城市基本单元被建构的过程,为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社区的影响研究增加了空间维度。同时,通过跨省的多类型“村改居”社区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在多种行动主体实践逻辑的动态塑造下,“村改居”社区的基层组织变革和...
作者:
吴莹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8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