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7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0

2006~2007年: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图书

Analysis and forecast on China's rural economy (2006-2007)

SSAPID:101-0239-2010-78
ISBN:978-7-80230-558-8
DOI:
ISSN:
关键词:

经济预测 农村经济

[内容简介] 本书回顾和分析了2006年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情况和农村社会的发展状况,预测了2007年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关信息

丛书名:农村经济绿皮书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
编 辑:丁凡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提要

 Summary

 法律声明

 本书作者

 前言

 第一章 2006年农村经济形势与2007年展望及预测

  一 2006年农村经济的主要状况

   (一)第一产业稳定增长

   (二)农村消费和投资滞后的状况有所改变,农产品对外贸易继续发展

   (三)主要农产品普遍增产

   (四)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基本不变

   (五)农产品和主要食品价格季节性波动明显

   (六)农民收入实现了10年来最快增长

  二 影响农村经济形势的主要因素

   (一)宏观经济形势及其政策

   (二)财政支农惠农政策

   (三)国际农产品市场

   (四)农业生产资料

   (五)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灾害

  三 2007年农村经济展望与预测

   (一)第一产业增长及其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变化

   (二)农村消费、投资和农产品进出口

   (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

   (四)农民收入

 第二章 农村改革、政策回顾与展望

  一 2006年的农村政策调整

   (一)农村综合改革

    1.乡镇机构改革

    2.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3.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财政支农政策

   (三)农村土地政策

   (四)农村金融政策

   (五)劳动力转移政策

   (六)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1.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发展速度加快

    2.农村“五保户”供养政策调整

    3.农村社会保障的其他问题

   (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

  二 关于当前农村政策若干问题的讨论

   (一)农村改革正在触及深层经济体制

   (二)国家要不要实行更积极的城市化政策

   (三)要不要再造财政支农的基础制度结构

    1.完善财政支农承接系统的基础结构

    2.整合、理顺支农资金的注入系统

   (四)要不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

   (五)要不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六)如何认识国家“环境安全”和“粮食安全”的关系

 第三章 农业、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

  一 农村产业对国内生产的贡献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城乡分解(生产法)

   (二)经济增长的来源(生产法)

  二 农村投资与消费

   (一)农村投资

   (二)农村消费

   (三)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的分解及其增长来源

  三 城乡居民的生活差距

  四 农村部门发展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变

  五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协调城乡关系

 第四章 农业投入与产出

  一 农业投入及特点

   (一)财政投入稳步增长

   (二)农业生产结构继续调整

   (三)农户生产投入增幅回落

   (四)农户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增长

  二 农业产出及特点

   (一)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二)主要农产品产量保持增长格局

   (三)农产品价格微幅上涨

  三 耕地生产率

  四 农业增长因素

   (一)2006年农业增长因素分析

   (二)农业增长因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第五章 农村产业结构

  一 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及主要特征

   (一)农业结构的变化及主要特征

   (二)非农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特征

   (三)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特征

  二 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

   (一)农村就业结构

   (二)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间的偏差

  三 农村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及趋势

   (一)非农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趋势

    1.2006年非农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2.2007年非农产业发展趋势

   (二)农业结构影响因素及趋势

 第六章 农产品市场供求和价格走势

  一 总体情况

   (一)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

   (二)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三)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价格略涨

  二 粮食

   (一)粮食需求稳步增长

   (二)粮食供给增加

   (三)粮食供求关系仍为紧平衡

   (四)粮食价格先抑后扬

   (五)四季度粮食价格快速上涨的原因

    1.产需缺口尚存,总量供求紧平衡

    2.不同粮食品种供求形势不同

    3.国际市场粮价大幅上涨推波助澜

  三 经济作物

   (一)油料

   (二)棉花

   (三)糖料

   (四)水果

  四 畜产品

  五 水产品

  六 2007年粮价走势基本判断

   (一)短期粮食价格高位整理

   (二)春节后粮价回落为正常季节性波动

   (三)中长期粮食价格稳中有升

 第七章 农产品国际贸易与国际竞争力

  一 农产品进出口基本情况及其特点

   (一)农产品进出口基本情况

   (二)农产品进出口的主要特点

    1.农产品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

    2.农产品进出口逆差连续减少

    3.部分农产品价格呈上升趋势

    4.东部地区仍是农产品出口主要地区

    5.玉米出口大幅减少,大豆进口增加

  二 影响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继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二)全面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性

   (三)不断增强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能力

   (四)不断提高处理贸易争端的应对能力

   (五)农产品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是农业资源不足

  三 农产品竞争力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持续较快增长

   (二)国产主要粮食占国内市场比重大

   (三)蔬菜、水果、水产品出口持续增长

  四 政策建议与形势展望

   (一)问题思考

    1.农产品行业组织尚未有效发育和发展

    2.金融和信贷对农产品进出口支持不足

    3.农产品出口企业管理基础仍然较薄弱

    4.主动性开拓和发展海外市场能力较差

   (二)政策建议

    1.重视农产品外贸行业组织发育和发展

    2.研究金融信贷对农产品出口扶持措施

    3.建立规范的农产品外贸企业管理制度

    4.增强中国开拓和发展国外市场的能力

    5.加强重要农产品进口的宏观调节措施

   (三)形势展望

 第八章 农村居民收入与生活

  一 农村居民收入

   (一)2005年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与构成

    1.工资性收入

    2.家庭经营收入

    3.财产性收入

    4.转移性收入

    5.纯收入构成

   (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特点

    1.外出从业工资水平提高,外出从业人员收入增长较快

    2.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增速继续回落,第二、第三产业收入增速回升

    3.各项惠农政策效果显现,是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因素

    4.农村收入分配差距略有缩小,但省际、城乡间差距继续扩大

   (三)2007年农村居民增收形势分析

    1.2007年农村居民增收的有利因素

    2.2007年农村居民增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 农村居民生活

   (一)全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1.生活消费各项支出全面增长

    2.现金消费支出比重和服务性支出比重提高

    3.恩格尔系数下降,食品消费质量提高

    4.居住质量提高,居住环境持续改善

    5.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

   (二)粮食主产区农村居民生活持续改善

    1.生活消费各项支出稳步增长

    2.食品消费结构继续优化

    3.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4.交通和通讯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三)农村居民生活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收入水平低制约消费增长

    2.农村消费环境有待改善

    3.农村居民内部消费能力不均衡

    4.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大

 第九章 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

  一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二 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数的主要结果

   (一)总体水平

   (二)分布情况

   (三)分区域情况

   (四)分行业特征

  三 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回归模型

   (二)回归结果

  四 农民工主观满意度

   (一)农民工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

   (二)主观满意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三)影响主观满意度的因素

  五 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政策建议

   (一)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二)切实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1.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

    2.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

    3.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三)建立覆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五)着力研究解决农民工的住房问题

   (六)进一步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

 第十章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一 影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因素

   (一)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努力做到两个“高于”

   (二)围绕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四)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二 2006年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主要特点

   (一)各地区均衡发展,东部地区农业增速略快于中、西部地区

   (二)中部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东、西部地区

   (三)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差距仍相当大

   (四)东部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三 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建立区域公平协调的发展机制

   (二)以科技发展为支撑,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三)推动小城镇建设,带动农村区域经济的繁荣和进步

 第十一章 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进程

  一 200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监测结果

   (一)全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达到28.2%

    1.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20.8%,比上年提升8.7个百分点

    2.农村社会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为33.9%,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

    3.农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38.5%,比上年提升9.8个百分点

    4.农村人口素质方面的实现程度为15%,与上年持平

    5.农村民主法制方面的实现程度为72.7%,比上年提升3.7个百分点

    6.资源环境方面的实现程度为-0.7%,比上年有较大改进

   (二)分地区实现程度

    1.总体上看,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进一步拉大,西部与中部地区差距略有缩小

    2.从结构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方面差距较大

    3.西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迈出坚实的一步,实现程度首次为正值

   (三)分省实现程度

    1.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超过60%,进入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后期

    2.江苏、广东、山东、福建、辽宁、河北、吉林、黑龙江、湖北、江西、湖南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在25%以上

    3.海南、山西、内蒙古、河南、安徽、重庆、陕西、四川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在15%以上,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了良好开端

    4.全国尚有8个省(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小于15%,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处在起步阶段,西部地区部分省份尚未实现2000年总体小康目标

  二 “十五”时期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总体概况

   (一)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显著成效,突出表现为“四新”

    1.农村经济取得新发展,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农村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新改善,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成效的直接体现

    4.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制度保障

   (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道远,四大差距依然突出

    1.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实现程度差距进一步拉大,统筹地区间协调发展进展艰难

    2.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十分明显,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进展艰难

    3.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差距大,统筹城乡社会发展进展艰难

    4.资源与环境差距巨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展艰难

 第十二章 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变化

   (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变化特征

    1.《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

    3.农业用水量持续下降,流域生态环境改善

    4.生态公益林面积增加,造林方式优化

    5.节水型社会建设普遍展开

    6.河道管理力度加大

    7.水旱灾害损失减轻

   (二)农村生态工程建设的进展

    1.农村生态保护

    2.农村生态修复

    3.农村生态重建

    4.农村生态产品开发

  二 影响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管理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

   (三)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制度创新

   (四)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

  三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领域展望

    1.村庄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2.农村工业企业污染防治

    3.土壤污染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

    4.水土流失防治

    5.农业水资源利用与管理

    6.农村饮用水环境安全

    7.渔业资源保护

    8.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9.农村清洁能源开发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变化趋势

    1.培育节约型产业,促进农村循环经济发展

    2.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确保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投入

    3.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4.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示范建设

    5.农村资源保护开发示范建设

    6.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

 专题一 农村综合改革:背景、进展与重点

  一 农村综合改革的背景

   1.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需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2.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3.增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保障需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二 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情况概括

   1.试点范围扩大

   2.试点地区探索了一些改革的办法

   3.试点中也发现和暴露出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 突出重点,不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1.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乡镇机构改革

   2.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3.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4.积极稳妥地化解乡村债务

   5.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专题二 新时期的乡镇机构改革试点:进展与评价

  一 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基本背景

   (一)1949年后乡镇政府组织的变化

   (二)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

    1.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严重

    2.乡镇机构不断增加,财政供养人员日益膨胀

    3.乡镇机构“条块”分割严重、矛盾突显

    4.乡镇数量过多、管辖范围过小,“块块”矛盾凸显

    5.乡镇债务日趋严重

   (三)农村税费改革对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1.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收入减少,需要进一步精简机构和人员

    2.乡镇政府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迫切要求乡镇政府转变职能

  二 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总体部署与总体进展

   (一)总体部署

   (二)总体进展

  三 各地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基本相似的做法

   (一)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探索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1.探索定位乡镇政府职能

    2.探索乡镇政府职能具体化

    3.探索转变乡镇政府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具体途径

   (二)压缩领导干部职数,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探索建立用人新机制

    1.压缩和精简乡镇领导职数

    2.实行乡镇党政一把手“一肩挑”、干部“交叉任职”

    3.精简乡镇富余人员

    4.探索建立用人新机制

   (三)调整区划,撤并乡镇

  四 各地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差异性做法

   (一)乡镇党政机构和岗位设置改革

   (二)乡镇党政领导产生方式的改革

    1.湖北省试行的“双推双选”办法

    2.安徽省试行的“一推两考”办法

    3.云南省红河州试行的“联合双推、党员直选”

   (三)乡镇事业站所的改革

    1.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强化事业站所条条管理和县级部门公益性服务责任

    2.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分类合并,强化乡镇政府公益性服务责任

    3.乡镇事业单位整体转制,政府通过“以钱养事”的方式招标购买服务,强化市场机制作用

  五 乡镇机构改革试点的主要成效及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主要成效

    1.初步遏制了乡镇机构和干部“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局面

    2.乡镇政府职能开始向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转变

    3.初步创新了干部人事制度,促进了干部队伍建设

    4.工作方式和方法有了初步转变,有效推动了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的建立

   (二)困难与问题

    1.乡镇机构改革试点范围仍较小,各地进展不平衡

    2.多数试点乡镇的改革试点工作深入不够、创新性不强、可持续性不明显

    3.乡镇政府真正转换职能面临诸多困境

    4.富余人员分流和分流人员安置都面临较大困难

  六 对乡镇机构改革中两个问题的思考

   (一)关于加强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的宏观指导,研究制定一揽子改革方案问题

   (二)关于切实精简乡镇人员、善待乡镇分流干部问题

 专题三 公共财政与农村义务教育改革

  一 制度变迁:公共财政与农村义务教育

   (一)第一阶段: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二)第二阶段:以1980年实行“分灶吃饭”的预算管理体制为起点至1994年分税制改革

   (三)第三阶段:大致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至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

   (四)第四阶段:从2002年至今

  二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一)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

   (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的政策内涵

    1.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2.同步提高农村中小学的公用经费保障机制

    3.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的长效机制

    4.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

   (三)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改革的政策走向

    1.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学生的免费教育

    2.财政预算安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补助

    3.相关改革的配套与完善

  三 农村综合改革进程中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县乡财政困难增加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难度

    2.农村义务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3.化解因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而形成的债务问题

   (二)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政策建议

    1.明晰各级政府在经费保障机制中的职责

    2.强化财政保障资金的管理

    3.有效化解“普九”债务

    4.配合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综合改革

 专题四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一 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缓解县乡财政运行困难的需要

    1.区域间基层财政差异扩大

    2.县乡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较大

    3.县乡工资拖欠问题

   (二)提高农民基本公共福利水平的需要

   (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需要

  二 近年来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三奖一补”政策

   (二)“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乡财县管”:基层财政内部的体制调整

  三 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若干政策建议

   (一)扩大“省直管县”的改革试点范围

   (二)完善针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

   (三)完善县乡财政收入体系

   (四)化解基层财政债务

   (五)加强县乡财政管理

 专题五 乡村债务问题

  一 乡村组织负债的特点

   (一)债务规模庞大

   (二)金融机构借款、欠工程款和财政借款构成乡镇债务的主要来源

   (三)村级债务以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为主

   (四)乡镇债务中相当部分是因为发展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合作基金会形成的

   (五)村级债务中相当部分因为发展乡镇企业、垫交税费等形成的。村一级因兴办公益事业而欠债的比例较乡镇要高

  二 乡村组织为什么负债

  三 对目前地方政府化解乡村债务的做法的评价

   (一)降息

   (二)债权、债务冲抵

   (三)拍卖、出租集体资产

   (四)清缴欠交的税费

   (五)发展集体经济

  四 如何解决乡村债务问题

   (一)重点解决乡村组织对农户个人和企业的债务

   (二)解决乡村债务应由中央政府主导

   (三)严明偿还乡村债务的纪律

简 介:本书全面客观地回顾了2006年以来中国农村经济、社会、政治、环境等发展状况,并对中国农村未来发展面临的祧战进行了分析。

作者: 李小云 叶敬忠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1月

简 介:本书为2015年度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研成果汇编,针对北京农村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新三起来”、农业农村信息化、乡村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展开了富有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指导性的探讨,分析了当前北京农村改革面临的整体形势,提出了未来推进北京农村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作者: 郭光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