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4

政治经济学报 第6卷图书

The Chi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6

SSAPID:101-0229-1588-28
ISBN:978-7-5097-9373-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政治经济学报》(原《清华政治经济学报》)创办于2013年,旨在推进国内经济学研究范式的多元化,并鼓励以多学科视角进行经济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国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学派化、数理化、跨学科的多样态势,研究水平和研究实力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本专辑旨在系统地展示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是了解国内政治经济学研究进展的一个重要的窗口。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孟捷 龚刚
编 辑:陈凤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报

 稿约

 专辑: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几点认识

   一 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二 要加强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一)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二)关于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改革

    (三)关于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三 政治经济学要在学科开放和竞争中不断创新

  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两个阶段

   二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实践引领创新发展

    (一)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相比较,研究对象的发育程度不同

    (二)与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相比较,改变世界的实践手段不同

    (三)理论紧随实践发展,总体进程具有更多演化而不是建构的特征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

    (一)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中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两点论

    (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继续坚持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论经济学的多元化

   作为科学的经济学

   科学经济学视角下的多元化

   走向科学和多元化的中国经济学研究

  必须用邓小平两个“历史之问”指导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

   一 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 邓小平的两个“历史之问”:1)什么叫马克思主义?2)什么叫社会主义?

   三 甚至在“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也仍然强调要“发展生产力”,而传统的理念,却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通过“阶级斗争”消灭资本所带来的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私有制,建立由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全民所有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工理论及其对供给侧改革的解释*

   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工理论的系统概括

    1.解释了分工的内在本质

    2.研究了分工作用的二重性

    3.研究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关系

    4.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研究了分工问题

    5.研究了劳动的地域分工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工理论的特征

    1.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分工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

    2.从社会劳动的性质入手研究分工

    3.研究了分工社会组织各个层次的作用

    4.从商品经济的基础研究社会分工

    5.研究了分工与制度的关系

   三 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工理论对供给侧改革的解释

    (一)供给侧的改革实质是改善和调节社会分工

     1.供给侧的改革首先是为了改善社会分工

     2.供给侧的改革还强调企业内部分工的改善

     3.供给侧的改革需要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进行改革

     4.供给侧改革要使国内的生产分工与国际分工相协调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工理论视角的供给侧改革路径

     1.分工理论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出发点

     2.分工理论视角的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3.分工理论视角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力点

     4.分工理论视角的供给侧改革的保障措施

  什么才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一 什么才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

   二 构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

 本期特稿

  生产力一元决定论和有机生产方式的变迁

   第一章 生产方式的结构与生产关系的两重功能

    第一节 楔子:所谓“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

    第二节 巴里巴尔对生产方式的结构分析

    第三节 张闻天论生产关系的两重性

    第四节 作为目的论活动的生产方式:以卢卡奇晚年本体论思想为借镜

    第五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两种可能的因果关系

   第二章 科恩对生产力一元决定论的辩护:一个批判的考察

    第一节 评科恩的发展原理

    第二节 评生产力首要性原理及所谓功能解释

    第三节 科恩与布伦纳:一个比较

   第三章 有机生产方式的变迁及其动力:迈向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变迁理论

    第一节 历史因果性概念和有机生产方式的变迁

    第二节 阶级斗争和国家间竞争作为有机生产方式变迁的动力

    第三节 戈德利耶的概念重构与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对诺思和阿西莫格鲁等人的批判性评论

    第五节 尾论

 中国经济

  即将到来的中国危机

   一 是故事,还是事实?

   二 场景转换

   三 美国的私人债务问题

   四 中国的潜在危机

   五 中国与世界的未来

   六 恐慌与传导路径

   七 如何应对私人债务问题

   八 留给美国的经验教训

 调研报告

  首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多维贫困*

   一 引言

   二 农民工贫困的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贫困界定和衡量方法

    (二)农民工贫困的文献综述

   三 农民工贫困状况的多维度划分

    (一)农民工的物质贫困

    (二)农民工的健康贫困

    (三)农民工的能力贫困

    (四)农民工的权利贫困

    (五)农民工的精神贫困

   四 首都建筑业农民工多维贫困的现状调研

    (一)首都建筑业农民工物质贫困调查

     1.被调查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情况

      (1)建筑业农民工在城市居住条件的调查

      (2)被调查农民工拥有生活电器或设备情况

      (3)被调查农民工伙食情况

      (4)被调查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条件的满意程度

     2.被调查农民工在老家的生活情况

      (1)农民工在老家的住房情况

      (2)被调查农民工在老家拥有的生活电器或设备情况

      (3)被调查农民工对老家生活状况满意程度

      (4)被调查农民工收入支出情况

    (二)首都建筑业农民工权利贫困调查

     1.被调查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2.被调查农民工遭遇拖欠工资的情况

     3.被调查农民工每月平均工资与月平均工作天数

     4.被调查农民工节假日加班情况

     5.被调查农民工节假日加班费发放情况

     6.农民工工作时劳动防护品配备情况

     7.农民工劳动防护用品获得渠道

     8.农民工对当前工作的满意程度

    (三)首都建筑业农民工精神贫困调查

     1.农民工社会关系调查

     2.农民工社会参与度调查

    (四)首都建筑业农民工能力贫困调查

    (五)首都建筑业农民工健康贫困调查

   五 首都建筑业农民工多维贫困特点

    (一)建筑业农民工物质贫困特点

    (二)建筑业农民工权利贫困特点

    (三)建筑业农民工精神贫困特点

    (四)建筑业农民工能力贫困特点

    (五)建筑业农民工健康贫困特点

   六 首都城镇化进程中影响农民工贫困的主要因素

    (一)从制度方面分析农民工贫困的原因

    (二)从农民工自身分析贫困产生的原因

   七 首都城镇化进程中针对农民工的减贫策略研究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待遇

    (二)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提供住房保障

    (三)健全法律法规,加快形成农民工工资稳步增长机制,消除克扣和拖欠工资现象

    (四)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

    (五)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其谈判力量

    (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技术实力

    (七)提高农民工健康意识,改善其就医环境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访谈内容

 学术综述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需要政治经济学研究

   一 新常态下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与创新的方法论问题研究

   二 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全球经济演化实践研究

    1.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2.资本积累金融化问题研究

    3.技术变革与利润率变化趋势研究

   三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前沿问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1.关于农村土地制度与农业经营制度变革的讨论

    2.关于当前中国收入分配现状与改革的讨论

    3.中国产业升级面临的现实问题研究

    4.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设与国企改革问题研究

    5.“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四 政治经济学其他问题研究

 《政治经济学报》投稿格式与注释规范

[1]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李俊青、杨玲玲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斯蒂格利茨:《不平等的代价》,张子源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

[4]郑秉文:《20世纪西方经济学发展历程回眸》,《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5]贾根良:《李斯特经济学的历史地位、性质与重大现实意义》,《学习与探索》2015年第2期。

[6]刘灿、李萍、吴垠:《西方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新进展》,《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布哈林:《过渡时期经济学》,三联书店,198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3]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99。

[4]弗朗西斯·福山:《丝绸之路,中国向世界发出新的公开收购》,法国《回声报》2016年1月28日。

[5]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对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6期。

[6]《列宁全集》第二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58。

[7]《列宁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58。

[8]《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58。

[9]《列宁全集》第三十卷,人民出版社,195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7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

[1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

[15]荣兆梓:《毛泽东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两次探索及其理论启示》,《学术界》2013年第5期。

[16]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61。

[17]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册),人民出版社,1959。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4]《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6。

[5]吴江:《吴江文稿》上卷,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6]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何祚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要“与时俱进”》(上),《学术界》2013第7期。

[8]《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人民出版社,1971。

[10]科斯:《变革中国》,中信出版社,201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58。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

[3]《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7]刘佑成:《社会分工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第三册,人民出版社,1974。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

[10]《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1]林娜:《多维视角下的农民工贫困问题研究》,《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

[2]王春超、叶琴:《中国农民工多维贫困的演进——基于收入与教育维度的考察》,《经济研究》2014年第12期。

[3]王美艳:《农民工的贫困状况与影响因素——兼与城市居民比较》,《宏观经济研究》2014年第9期。

[4]侯为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多维贫困问题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5]李善同、Walker Wendy主编《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收入与公共服务——城市贫困的视角》,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

[7]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9]王小林:《贫困测量:理论与方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0]王雨林:《对农民工权利贫困问题的研究》,《青年研究》2004年第9期。

[11]杨洋、马骁:《流动人口与城市相对贫困的实证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0期。

[12]黄承伟:《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2)》,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13]李春光:《国际减贫理论与前沿问题(2011)》,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4]金莲:《城镇农民工贫困程度的测量》,《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15]康建英:《农村向城市移民过程中的贫困现象分析——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角度》,《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7期。

[16]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17]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8]王小林、Alkire:《中国多维贫困测量:估计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2期。

[19]樊丽淑、孙家良、高锁平:《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农民工贫困的表现特征及根源》,《理论导刊》2008年第5期。

[20]国家统计局课题组:《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统计研究》2007年第3期。

[21]胡德巧、孙中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调研报告》2011年第8期。

[22]刘圣龙、张云阳:《辽宁农民工问题调查研究报告》,《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23]蔡昉:《被世界关注的中国农民工》,《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2期。

[24]蔡昉:《农民工市民化与新消费者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1年第3期。

[25]潘毅、卢晖临、严海蓉、陈佩华、萧裕均、蔡禾:《农民工:未完成的无产阶级化》,《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

[26]Alkire,S. and Foster J.,“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 OPHI Working Paper Series,2008.

[27]Fran?ois Bourguignon and Satya R.Chakravarty,“The Measurement of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1(1),2003.

[28]O’Brien,D.,Wilkes,J.,De Haan,A. and Maxwell,S.,“Poverty and Social Exclusion in North and South,” Working Paper No.55,Brighton:IDS,1997.

[29]S.Alkire,J.Foster,“Counting and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Measurement,”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7),2007.

[30]Townsend,Poverty in the Kingdom:A Survey of the Household Resource and Living Standard(Allen Lane and Penguin Books,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