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1)图书
Beijing Report on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2021)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跟踪研究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以整体运行、区域发展、专题研究、行业分析为基本内容,综合研究202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全市及下辖行政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进展,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技术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以及国潮文化消费等方面开展专题讨论,并对部分行业进行深入研究。
皮书
摘要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Preface to the Blue Book of Creative Cities
法律声明
主编简介
基本子库
“创意城市蓝皮书”总序
Ⅰ 总报告
B.1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一 政策环境提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信心
(一)全国文化中心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二)“十四五”规划绘就美好发展蓝图
(三)数字文化产业打造区域发展新引擎
(四)复工复产政策提振创意经济信心
二 产业发展涌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行业发展景气不足,2021年恢复持续向好态势
(二)政策红利释放,城市功能定位进一步拉动产业发展
(三)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1.投融资环境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企业生产效率逐步提升
2.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动力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十足
3.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碳中和、国潮文化等成为产业发展新潮流
4.文创人才体系建设逐步完善,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四)行业发展生态不断优化
1.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文化资产和独立游戏产业发展更加合理
2.数字创意和设计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3.产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主题文化IP挖掘提升文化力
(五)区域特色更加突出
三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文化创意产业
(一)“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实现,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政策利好促进行业回暖趋势明显
(三)城市更新带动创意产业发展
(四)加强文化中心建设,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
(五)区域发展特色突出,转型特征明显
四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展望
(一)首都核心功能进一步落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空间更大
(二)乡村振兴,京郊旅游带动文化休闲体验大发展
(三)数字经济支撑智慧化发展,文化创意不断涌现新的增长点
(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绵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需密切关注新的形势
(五)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消费规模有望再创新高
Ⅱ 专题研究篇
B.2 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一 北京文化产业基础与消费潜力分析
二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短板
(一)要素供给质量不高,文化创新能力不足
(二)市场机制不够完善,消费活力有待激发
(三)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老北京”文化亟待升级
三 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选择
(一)在守正创新上发力,坚持主流价值和传承优秀文化
(二)在薄弱环节上发力,加快弥补短板和优化布局
(三)在科技融合上发力,激发消费活力和提升创新力
(四)在供需两侧改革上发力,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五)在开放合作上发力,加快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B.3 推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成效显著
二 新时代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对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创新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发展愿景展望
四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植根首都文化特色,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二)扩大文化开放融通,促进文化贸易繁荣
(三)聚焦关键领域环节,打造高质量文化生态
(四)立足区域功能优势,引领多元融合示范
(五)优化文化空间承载,引导综合效能提升
(六)建立要素涵养机制,完善发展支撑体系
B.4 加快推进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研究
一 北京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背景
(一)智慧城市建设加速推进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进程
(二)智慧文化产业园区成为5G应用场景化的重要试点
(三)智慧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支撑新基建的重要环节
(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文化产业园区智慧化需求更加强烈
(五)5G供应商对参与智慧化建设的意愿更加强烈
二 北京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基础有需求
(一)10家文化产业园区基本上代表了全市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发展需求
(二)园区已经引入了基础运营商的设施和运营服务
(三)园区都不同程度地建设了智能化管理服务系统
(四)部分园区对5G设施深度部署有着强烈的需求
三 北京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共识有目标
(一)达成广泛共识:各园区积极筹划运用5G技术推进园区智慧化建设,呈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内涵之变
(二)具备清晰目标:从传统园区管理到创新型智慧化管理的切换,呈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模式之变
(三)探索建设路径:从智慧园区管理服务到智慧产业生态驱动的嬗变,呈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动力之变
(四)打造消费新场景:从文化科技园区智能化应用到开放式商业空间智慧消费的场景延展,呈现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格局之变
四 北京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有短板有挑战
(一)缺乏市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和全面统筹
(二)对智慧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
(三)尚未形成多方共赢的建设运营机制
(四)资金投入不足
(五)可持续运营模式不成熟
五 推进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导,做好智慧文化产业园区顶层设计
(二)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市级园区数据服务平台
(三)强化标准引导,加快制定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创建标准
(四)坚持试点先行,探索推进智慧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创建工程
(五)聚合多方资源,形成智慧文化产业园区多方共赢格局
(六)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管理评估保障体系
B.5 北京文创产业低碳发展研究
一 碳中和及相关概念
(一)碳中和的概念
(二)碳中和的目标范围
二 北京文创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规模
(二)发展特征
三 北京在碳中和方面的实践
(一)多部门参与编制系列标准
(二)承接排放交易试点功能
(三)大型活动赛事践行低碳理念
1.“2019北京世园会”:低碳世园
2.“2022北京冬奥会”:绿色办奥
(四)碳中和实践尝试
1.连续举办11年零碳音乐会
2.国内第一家PAS 2060 碳中和酒店诞生
3.30个碳足迹助推碳中和概念的宣传
4.国内首个“碳中和”园区落地北京
四 北京文创产业低碳发展路径初探
(一)针对北京文创产业的碳中和路径
1.立足研究,组建联盟
2.制定标准,树立典范
3.引入PDCA机制,树立低碳理念
(二)针对北京文创园区的碳减排行动
1.节能减排,提高能效
2.增强意识,鼓励参与
(三)针对供应链的碳减排行动
1.持续推动数据中心节能
2.推进绿色投资
(四)尝试使用碳抵消方案
B.6 2020年以来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情况分析
一 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环境不断优化
(一)文化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保持稳中向好发展态势
(二)政策利好不断释放,持续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
(三)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多重扶持举措帮助文化企业复工复产
(四)积极搭建文化金融服务平台,文化金融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二 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逐步回暖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社会融资市场明显升温,全国领先优势明显
(二)私募股权融资活跃度逐步回升,资金趋向成熟期文化企业
(三)新增挂牌文化企业数量减少,新三板市场趋于理性发展
(四)互联网文化企业上市活跃,上市企业投融资市场发展向好
(五)文化产业债券融资活跃度明显上升,超短期融资券备受青睐
(六)信托市场成功突破“零融资”,或有望打开新局面
三 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案例分析
(一)私募股权:《无限引力》获千万元Pre-A轮融资
1.融资方介绍
2.赢利模式
3.融资分析
(二)新三板:非常时代定增融资137.5万元
1.公司简介
2.赢利模式
3.融资分析
(三)债券:保利文化发行2亿元超短期融资券
1.公司简介
2.竞争优势
3.偿债能力
4.事件概要
四 北京市多个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发展态势向好
(一)私募股权融资规模大幅下滑,未来短期内难以出现大幅提升
(二)创业板注册制正式落地,IPO上市文化企业数量有望增长
(三)政策“组合拳”持续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精选层文化企业融资规模有望增长
(四)被纳入专项债重点支持范围,文化产业专项债市场或将升温
(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北京市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向好态势显现
B.7 北京市文化企业生产效率动态分析*
一 引言
二 RD-Malmquist指数法
三 变量设计与数据来源
四 动态效率的整体分析
(一)环境差异下的效率变动
(二)同一环境下的效率变动
五 细分行业效率的动态分析
(一)环境差异下的效率变动
(二)同一环境下的效率变动
六 结论
B.8 通证经济视域下数字文化资产的确权、流转与增值研究
一 研究背景与缘起
二 关键概念解析
(一)通证经济
(二)通证经济视域下数字文化资产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三 基于通证经济的数字文化资产典型案例
(一)区块链内容创作平台Steemit
1.Steemit的通证经济模式
2.Steemit的激励机制
3.基于共识机制与激励机制形成的治理体系
(二)区块链游戏CryptoKitties
1.CryptoKitties的通证经济模式
2.CryptoKitties的激励机制
3.基于共识机制与激励机制形成的生态体系
(三)非同质化通证NFT
1.NFT的通证经济模式
2.NFT的激励体系
3.基于共识机制与激励机制的NFT通证经济系统
四 结论
(一)通证经济模式适用于多种数字文化资产类型
(二)通证经济模式推动了去中心化交易
(三)通证经济体系设计应充分考量参与者身份特征与平台属性
(四)采用平台模式运行的通证经济系统效应的发挥依赖于网络效应
(五)基于通证经济的数字文化资产流转体系设计要点
B.9 文化力视角下游乐园主题文化IP挖掘及发展策略探索
一 文化力对游乐园品牌建设的意义
二 石景山游乐园主题文化IP挖掘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
(一)石景山游乐园发展概况及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石景山游乐园面临的挑战
2.石景山游乐园的发展机遇
(1)石景山游乐园具有区位优势
(2)石景山游乐园拥有情怀优势
(二)石景山游乐园主题文化IP挖掘途径
1.成长与传统文化融合的IP
2.动漫游戏文化IP
3.冰与火文化IP
4.怀旧文化IP
三 石景山游乐园主题文化IP的表达与经营策略
(一)升级改造,增强游乐园的“场景化”
(二)提升服务,强化游乐园的“休闲化”
(三)多元经营,打造游乐园的“衍生产品”
四 结语
B.10 北京市属公园文创产品开发现状与创新策略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北京市属公园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分析
(一)公园文创产品开发的优势与成效
1.外部驱动:顶层设计保障文创产品开发环境
2.内生动力:丰厚的文化资源支撑文创产品长效开发
(二)公园文创产品开发的问题与成因
1.开发主体认知狭隘造成文创产品开发动力抑制问题
2.线性管理模式导致文创产品开发动力约束问题
3.开发主体的权力博弈导致文创产品开发动力断裂问题
三 北京市属公园文创产品开发的创新策略
(一)IP的内容生产:公园资源是文创产品开发的永续动力
(二)IP的双场景消费:跨界融合是文创产品开发的迭代动力
(三)IP的保护:制度创新是文创产品开发的外驱动力
B.11 国潮文化消费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和文化传承*
一 文献综述
二 国潮文化消费空间的特征
(一)注重空间文化符号的意义传达和体验
(二)突出现代空间审美中的自我表达
(三)强调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的空间区隔与共生
三 国潮文化消费空间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资本逻辑
(二)政策逻辑
(三)文化认同逻辑
四 国潮文化消费空间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传承的对象
(二)传承的内容
(三)传承的方式
五 研究启示
Ⅲ 技术应用篇
B.12 虚拟现实技术推动首都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构建
一 虚拟现实技术创造了文化产业的未来场景
(一)文化产业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源流追溯
(二)文化产业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未来图景
二 虚拟现实技术推动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北京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北京虚拟现实硬件终端环节具有领先优势
(三)北京虚拟现实内容制作与分发环节发展迅猛
(四)北京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虚拟现实品牌彰显
三 推动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首都文化产业的瓶颈与解决方案
(一)北京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文化产业的瓶颈
(二)推动虚拟现实技术赋能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措施建议
B.13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研究
一 人工智能融合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
二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实践
三 调查问卷分析
(一)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情况
(二)人工智能文创企业发展情况
四 人工智能介入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需求真伪性问题
(二)产品化能力问题
(三)商业模式开拓问题
(四)复合型人才缺失问题
(五)文化底蕴不足问题
(六)管理能力跃升问题
(七)政策扶持与投融资问题
五 人工智能与文化企业融合需处理好的五对关系
(一)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二)融合深度与融合广度的关系
(三)合理性与充分性的关系
(四)应用实践研究与精准治理的关系
(五)科技创新与人文反思的关系
六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政策目标
(二)政策维度
(三)细则建议
B.14 全息视觉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研究
一 全息视觉创意的相关技术简介
(一)全息视觉技术简介
(二)全息视觉技术的优势
(三)全息视觉技术的历史和未来
二 我国全息视觉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行业现状
(二)存在问题
(三)产业政策
(四)发展趋势
三 全息视觉创意应用研究
(一)全息视觉创意应用概述
1.全息视觉创意与影视文化
2.全息视觉创意与音乐文化
3.全息视觉创意与文学文化
4.全息视觉创意与城市景观
5.全息视觉创意与文艺演出
6.全息视觉创意与游戏产业
7.全息视觉创意与文化旅游
(二)全息视觉技术与文化产业结合路径
1.新形式解决文旅演艺痛点问题
2.新技术提升文博展示效果
3.新模式推进动漫产业线下布局
4.新方式拓展文创教育思路
5.新应用开创游戏产业新格局
四 全息视觉创意与北京文化产业发展
(一)北京全息视觉创意产业概况
1.产业规模与华东地区有较大差距
2.强基础、弱应用
3.行业企业强而不多
4.缺乏高知名度标杆项目
(二)北京全息视觉创意产业政策和建议
(三)北京全息视觉创意产业发展机遇
1.京津冀一体化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2.冬奥会打响北京全息视觉创意品牌
3.新经济开创全息视觉创意产业新局面
4.夜经济助推全息视觉创意产业发展
五 北京全息视觉创意产业发展布局
(一)整体发展思路
(二)产业发展布局
1.“一核”:以创意为核心
2.“两园”:创意产业园和创意主题乐园
(1)全息视觉创意产业园
(2)全息视觉创意主题乐园
3.“三心”:三个中心推动产业发展
(1)全息视觉创意产业孵化中心
(2)全息视觉创意版权交易中心
(3)全息视觉创意人才交流中心
4.“四用”:与四大优势产业融合发展
(1)文旅演艺普及应用全息视觉创意
(2)全息视觉创意助推北京文博产业升级
(3)全息视觉创意引领动漫游戏线下延伸
(4)发展全息视觉创意数字媒体制作产业
(三)产业保障措施
1.统筹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2.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
3.完善政策体系和行业标准
4.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5.强化人才支撑
Ⅳ 行业分析篇
B.15 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 我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数字经济的兴起为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打开更大发展空间
(二)围绕核心IP开发交互式、场景化、沉浸式体验成为数字创意产业的潮流
(三)商业模式逐步从平台化发展向生态圈构建转变
(四)融合发展的政策导向日趋清晰
(五)新冠肺炎疫情下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 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以“数字”为核心特征的数字创意细分行业逆势增长
(二)网络视听、网络游戏、在线教育等数字新兴业态竞争优势明显
(三)传统文化产业向数字化快速延伸
(四)创新资源优势支持数字创意产业高速发展
(五)政策环境优化促成数字创意产业生态形成
三 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质量内容供给仍然不足,整体上尚未形成显著的发展特色和优势
(二)知识产权保护短板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创新创意的积极性
(三)垄断风险隐现,不利于市场竞争有序开展
(四)缺乏专业人才,导致产业发展乏力,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四 北京数字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一)以核心技术开发和应用带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源源不断地为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厚植首都文化土壤,促进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交互赋能
(三)以新型人才、新型消费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四)强化互联网治理意识,创新监管手段,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B.16 北京设计产业发展情况和趋势研究
一 北京设计产业发展情况
(一)设计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二)设计产业规模迅速增长
(三)加速赋能设计领域发展
(四)设计人才资源不断丰富
(五)设计资本加速进入
(六)新老创意空间效能不断释放
(七)国际影响力彰显
二 北京设计产业发展态势
(一)把握“两区”建设良机,为设计产业发展加速赋能
(二)新技术驱动设计产业发展迎来模式变革
(三)“大设计”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四)张家湾设计小镇等新设计创意空间建设进程加快
(五)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设计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三 北京设计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一)加强文化科技融合,提升设计产业竞争力
(二)发挥设计产业带动效应,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三)积极推进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促进设计科技成果转化
(四)推进设计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设计产业对资本的吸引能力
(五)探索多样化业务模式,建立并完善设计人才吸纳与激励机制
(六)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设计企业在国际层面的知名度与话语权
(七)加快设计服务贸易模式转型,支撑“两区”背景下“设计之都”新发展
B.17 北京文化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策略分析
一 北京文化装备产业发展环境
(一)产业政策环境
1.国家层面
2.北京市层面
(二)社会消费环境
1.消费群体年轻化
2.用户付费意愿增强
3.个性化、体验化消费方式成为大众文化消费主流
4.文化消费潜力有待挖掘
(三)技术创新环境
二 北京文化装备产业发展现状及技术创新瓶颈
(一)北京文化装备产业发展情况
(二)北京文化装备产业面临的技术创新瓶颈
1.面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领域的专用装备缺乏
2.面向游乐娱乐领域的体验装备技术水平不高
3.面向传媒领域的制播装备面临技术瓶颈
4.面向户外运动的基础设施及专用装备国产化率低
5.文化休闲娱乐行业服务技术水平较低
6.缺乏专业剧场建筑设计机构,舞台灯光器械标准编制滞后
三 北京文化装备产业创新发展策略建议
(一)提高站位:立足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创新驱动: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文化技术装备水平
1.面向艺术领域的演艺装备技术创新方向
2.面向公共文化领域的服务装备技术创新方向
3.面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领域的专用装备技术创新方向
4.面向游乐娱乐领域的体验装备技术创新方向
5.面向传媒领域的制播装备技术创新方向
6.面向主题公园的游乐设施装备技术创新方向
7.面向户外运动的专用装备技术创新方向
(三)突出重点:围绕重点文化领域,发展北京特色文化装备
(四)政策扶持:构建优势互补的文化装备产业生态
B.18 北京游戏产业生态报告:独立游戏及其角色与发展
一 全球及中国游戏产业发展概况
(一)全球游戏产业概况
(二)北京游戏产业发展概况
二 独立游戏的含义与意义
三 北京游戏产业生态中的独立游戏
(一)游戏产业结构和生态
1.产业结构:重视移动端游戏发展,PC端游戏竞争力欠缺
2.围绕流媒体发展的新独立游戏生态
(二)产业人才吸纳力分析
四 北京游戏产业集聚与城市文化资源利用
(一)区域文化资源
(二)政策性利好和平台
五 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城市游戏产业副中心
(二)加强线下游戏会展的搭建
(三)推动北京文创产业跨领域合作
(四)合理调节相关政策,设置游戏产业利好
Ⅴ 区域发展篇
B.19 文创实验区:高端引领、创新驱动、融合示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 文创实验区发展情况
(一)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二)发展能级稳步提升
(三)园区建设成果显著
二 文创实验区主要工作举措
(一)夯实顶层设计,做好文创实验区谋篇布局
(二)加强政策引导,打造文化产业“政策试验田”
(三)引入“金融活水”,助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
(四)注重品质提升,文创实验区“腾笼换鸟”成果显著
(五)加强宣传推介,提升文创实验区品牌影响力
三 文创实验区下一步发展思路
B.20 东城区:贯彻“崇文争先”理念,打造文化与金融合作新高地
一 东城区推进文化与金融合作的主要举措及成效
二 东城区文化与金融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文化产业发展存在持续影响
(二)文化产业需不断提高专业化经营管理能力
(三)金融业需对文化产业加大支持和投入力度
三 东城区文化产业下一步发展思路
B.21 丰台区:注重平台搭建,强化服务举措,推动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 丰台区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二 丰台区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一)突出特色,不断提升戏曲品牌影响力
(二)强化服务举措,扎实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创新引领文化惠民,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拉动区域文化消费新模式
(四)多措并举,着力打造工作亮点
三 丰台区文化产业下一步发展思路
B.22 石景山区:数字创意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壮大
一 石景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二)市场主体量质齐升
(三)产业结构日臻优化
(四)空间布局日益清晰
(五)品牌影响显著增强
二 石景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增长速度快
(二)发展质量优
(三)融合程度高
(四)创新能力强
三 石景山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凝心聚力,筑牢企业抗疫防线
(二)政策救市,助力企业纾困解难
(三)持续创新,凝聚企业发展合力
四 石景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环境
(一)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加速,政策环境整体利好
(二)经济环境复杂严峻,数字经济韧性彰显
(三)“五新”技术环境催生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北京冬奥会赛事多方赋能产业创新发展
(五)“两区”建设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加速赋能
五 石景山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发展空间魅力仍待提升
(二)版号紧缩政策对游戏产业的影响犹存
六 2021年石景山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七 2021年石景山区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一)特色产业培育
(二)优质企业集聚
(三)重大项目落地
(四)文化人才引育
(五)产业生态构建
(六)文化科技提升
B.23 海淀区:高品质呈现特色文化,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
一 海淀区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二 海淀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构成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城市文化彰显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 2020年海淀区文化产业促进工作
(一)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各项工作
(二)努力助推海淀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努力助推海淀区特色文化高品质呈现
B.24 门头沟区:深挖文旅产业资源潜能,打造绿水青山城市品牌
一 门头沟区文化创意产业概况
二 以文旅产业为基石,促进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
(一)推进各级文旅产业政策落实,助力企业渡难关
(二)指导园区企业复工复产,利用自身优势共抗疫情
(三)精搭平台,挖掘与传播优势文旅产业资源
(四)对接市级平台,参与服务贸易交易会和文化创意大赛
(五)开发红色旅游线路,与红色同行,传承红色基因
(六)开展推介会,打造精品“门头沟小院”
(七)释放文旅消费市场潜力,推动产业加快复苏
1.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2.推动非遗资源产业化发展,促进非遗文化消费
3.特色节庆活动促文化消费
三 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稳步推进
四 2021年门头沟区文化产业重点发展目标
(一)聚力推进“四区”协同发展
(二)持续推进“门头沟小院”绿色发展
(三)与数字化融合,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速
B.25 房山区: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一 房山区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一)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
(二)坚持政策惠企促发展
(三)坚持优化服务促发展
(四)坚持创新引领促发展
(五)坚持文化品牌促发展
二 房山区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文化产业主体规模小且缺乏竞争力
(二)文创人才匮乏
(三)文化产业收入大幅下滑
三 2021年房山区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Ⅵ 附录
B.26 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创意书系”出版书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2021)》编委会
Abstract
陆岷峰、王婷婷:《数字化管理与要素市场化:数字资产基本理论与创新研究》,《南方金融》2020年第8期。
吴桐:《广义通证经济的内涵、逻辑及框架》,《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8年第4期。
肖大龙、张敬伟、杨青、周娅:《基于以太坊的社区贡献激励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年第6期。
徐忠、邹传伟:《区块链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金融研究》2018年第11期。
庄雷、赵翼飞:《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模式与发展路径研究》,《金融与经济》2019年第9期。
郑磊:《通证数字经济实现路径:产业数字化与数据资产化》,《财经问题研究》2020年第5期。
张亮、李楚翘:《区块链经济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19年第4期。
Austerberry,D.,
Banta,N.L.,“Property Interests in Digital Assets:The Rise of Digital Feudalism”,
Kazdin,A. E.,Bootzin,R. R.,“The Token Economy:An Evaluative Review”,
Lee,J. Y.,“A Decentralized Token Economy:How Blockchain and Cryptocurrency Can Revolutionize Business”,
Oliveira,L.,Zavolokina,L.,Bauer,I.,et al.,“To Token or Not to Token:Tools for Understanding Blockchain Tokens”,3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2018.
Rutter,M.,Graham,P.,Chadwick,O. F. D.,et al.,“Adolescent Turmoil:Fact or Fiction?”,
Van Niekerk,A. J.,“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Media Assets: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Allied Academies,New Orleans Congress,2006.
Werry,J. S.,“The Token Economy:A Motivational System for 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Yakel,E.,“Digital Assets for the Next Millennium”,OCLC Systems & Services:International Digital Library Perspectives,2004.
Yoo,S.,“How to Design the Token Reinforcement Based on Token Economy for Blockchain Model”,
黄美玲、向辉:《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及规制路径研究》,《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年第11期。
黄少华:《人工智能与智能社会学》,《甘肃社会科学》2019年第5期。
黄永林、余欢:《5G技术助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理论月刊》2020年第4期。
黄永林、余欢:《智能媒体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运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
李景平:《人工智能深度介入文化产业的问题及风险防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李景平、张珊:《人工智能助推文化产业生产经营变革》,《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
李泽华:《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产品供应链创新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林秀琴:《文化科技融合的趋势及问题研究》,《文化产业研究》2019年第1期。
刘志杰、智慧:《技术赋能or技术附庸:智媒时代文化产业的技术垄断与规制》,《出版广角》2020年第6期。
孙玉荣、刘宝琪:《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问题探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覃京燕、贾冉:《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创新设计研究:以景泰蓝为例》,《包装工程》2020年第6期。
王爽:《人工智能时代的内容生产探析》,《人文天下》2020年第13期。
王晓慧、覃京燕、全烘辰:《基于AI画作生成的个性化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包装工程》2020年第6期。
王禹:《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引擎开发研究》,《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年第11期。
向波:《人工智能应用与著作权保护相关基础问题探讨》,《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解学芳:《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化创新:范式与边界》,《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解学芳、臧志彭:《人工智能在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科学研究》2019年第1期。
解学芳、张佳琪:《AI赋能:人工智能与媒体产业链重构》,《出版广角》2020年第11期。
解学芳、张佳琪:《技术赋能:新文创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出版广角》2019年第12期。
宣晓晏:《人工智能时代文化生产与管理机制革新》,《艺术百家》2019年第1期。
杨佳续、张海燕:《光韵重塑:机器创意时代的文化产业生产策略》,《文化艺术研究》2017年第3期。
杨晓东、崔莉:《疫情防控形势下加快激发数字文化产业新动能》,《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1期。
杨毅、向辉、张琳:《人工智能赋能文化产业融合创新:技术实践与优化进路》,《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2期。
意娜:《数字时代大平台的文化政策与伦理关切》,《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臧志彭、解学芳:《人工智能时代文化产业主流价值传播:重塑与建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4期。
郑笑眉、王凌峰:《算法驱动下的电影营销机制探析》,《电影文学》2019年第14期。
侯爽、刘爱利、黄鸿:《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探讨》,《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第4期。
王林生、金元浦:《新时代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理念与路径——2017~2018年文化北京研究综述》,《城市学刊》2018年第6期。
许洺铭:《浅析全息影像技术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艺术科技》2016年第7期。
元利兴:《冬奥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前线》2019年第1期。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0年全息投影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
李文军、李巧明:《“十四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趋势与促进对策》,《经济纵横》2021年第2期。
刘超英主编《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罗联上:《数字技术赋能网络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中国信息化》2021年第6期。
白静:《汇聚全球智慧 共商科技合作——2020中关村论坛侧记》,《中国科技产业》2020年第10期。
柯维:《创意设计发力 释放消费潜能》,《科技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8版。
郑金武:《让创意设计产业成为首都发展新引擎——〈北京设计之都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解读》,《中国科学报》2013年10月25日,第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