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5

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08)图书

Annual report o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security

SSAPID:101-0219-2378-68
ISBN:978-7-80230-983-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着眼国际关系的全局,提示世界总的趋势,同时突出反映了国际政治与安全格局下的一些最新动向,从中国研究者的独特视角观察国际形势,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解说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国际形势黄皮书
编 辑:周映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中文摘要

 法律声明

 Abstract

 【总论】

  变动中的世界秩序与力量格局

   线索一 受到外部因素的催化,伊斯兰世界的乱象不断加剧、极端势力日渐崛起

   线索二 俄罗斯挟复苏之势重振大国雄风,对西方的全球安全主宰地位频频发起挑战

   线索三 “金砖四国”、“远眺五国”等新兴力量显露头角,形成对现有全球秩序的深刻冲击

   线索四 发达世界的软肋在“后9·11时代”尽显无遗,世界秩序的主宰者面临更多的麻烦

   线索五 全球格局内包含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其复杂性与可变性超出人们的想像

   线索六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分量不断加大,同时面对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简短的结论

 【武装冲突追踪】

  当代全球的重大武装冲突:2006~2007年

   一 冲突的总体形势

   二 美国进行的战争

    1.伊拉克战争

    2.阿富汗战争

   三 其他跨国冲突

    1.巴勒斯坦、以色列与黎巴嫩之间的冲突

    2.索马里战争

   四 各地区的国内重大冲突

    1.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冲突

    2.非洲地区的冲突

    3.其他地区的冲突

   五 小结

 【联合国研究】

  秘书长履新:潘基文与联合国

   一 推动和平与安全问题的解决

    (一)在达尔富尔:实施联合国“史无前例”的维和行动

    (二)在伊拉克:延长和扩大联合国援助团的使命

   二 确保联合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

    (一)秘书长新说:气候变化是冲突的“罪魁祸首”

    (二)联合国安理会和大会首次就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辩论

    (三)如何看待秘书长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作用

   三 应对联合国面临的改革问题

    (一)改革联合国:从秘书长和秘书处做起

    (二)安理会改革的进展与现状

   四 如何评价潘基文在61届联大期间的工作效绩

 【核不扩散问题研究】

  直面困境 探寻出路

   一 全球核扩散形势依然严峻

    (一)伊朗核问题僵持不下

     1.国际社会与伊朗在伊朗核开发问题上僵持不下

     2.美国及其盟国与伊朗的关系持续恶化

     3.美国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二)朝鲜核问题出现转机

     1.六方会谈取得重大突破

     2.朝核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全球防止核扩散机制受到严重挑战

     1.现有核国家的核战略和相关政策损害了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基础

     2.现存核武库的安全性也是核扩散的隐患

     3.参与核武器扩散的主体从过去单纯的主权国家扩大到非国家政治实体

     4.一些国家以各种借口研制核武器并呈现出相关国家进行战略合作的趋势

     5.国际防扩散机制还会遇到更多国家寻求发展核技术的难题

     6.现有国际防扩散体制的效用备受质疑

   二 国际核扩散屡禁不止的根源和原因

    (一)核扩散是当前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产物

    (二)国际防扩散机制包含着若干不合理、不公正和不完备的因素

    (三)众多国家发展核能力的动机难以根本消除

    (四)美国的双重标准破坏了国际防扩散努力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五)对西方的仇恨和核武器的巨大破坏性特点导致恐怖组织也想拥有核武器

   三 解决国际核扩散难题的战略思考

    (一)已经提出的建议的回顾

    (二)以联合国决议的方式建立一个基于人类安全与和平利用核能的防扩散机制

 【区域政治】

  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新动向

   一 俄罗斯与西方关系急剧恶化

    (一)俄美关系自冷战结束后降至最低点

     1.美俄就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出现激烈争端

     2.俄罗斯愤然退出《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

     3.美俄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谈判举步维艰

     4.俄罗斯与北约关系跌入低谷

     5.俄美围绕科索沃地位问题龃龉摩擦

     6.俄美争夺开发北极拉开序幕

    (二)俄欧关系陷入空前危机

     1.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加深了俄欧之间的不信任

     2.特工中毒案*引发英俄外交战

     3.俄欧在前苏联地区竞争日趋公开化

     4.欧盟内部在对俄关系上分歧严重

     5.俄欧能源博弈未有穷期

     6.俄提名捷克人执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同欧盟唱对台戏

   二 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新特征及其成因

    (一)美国对俄频频挤压使俄罗斯国内反美情绪上升

     1.苏联解体后,美国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俄罗斯

     2.反西方主义上升为俄罗斯新的国家观念

    (二)综合国力的提升让俄罗斯敢于同西方针锋相对

    (三)俄罗斯的大国心态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融入西方世界

     1.谋求发挥平衡作用

     2.多极化是俄罗斯关于全球观点的核心内容

     3.谋求同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4.俄罗斯的“大国心态”还与普京总统本人分不开

   三 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前景

    (一)俄美关系不会重新回到冷战

     1.用“冷战”来形容俄美关系现状并不恰当

     2.共同应对全球性新挑战和新威胁的理念,是俄非对抗性外交政策的基础

     3.俄罗斯与美国实力差距悬殊

     4.俄美首脑肯纳邦克波特会晤显露出积极因素

    (二)俄美关系非敌非友对抗合作的模式正在形成*

     1.俄美两国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

     2.从总体上看,美攻俄守的态势长期难以改变

     3.俄美两国之间既非盟友也非敌人

     4.俄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国内政治的发展演变

     5.普京之后俄罗斯的政治前景

    (三)俄欧关系改善的契机

     1.俄欧化解危机需要加强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2.建立“四个统一空间”*是新的俄欧关系条约的基础

     3.俄欧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不可逾越

    (四)俄罗斯与西方关系中的不确定性

     1.国际环境层次

     2.彼此战略层次

     3.领导者个人层次

 【美国政治与外交】

  布什政府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内外困境

   一 美国出台对伊拉克新战略的背景

    1.对伊战略屡试屡败

    2.伊拉克重建举步维艰

    3.布什政府内外交困

   二 美国对伊拉克的新战略

    1.新战略的出台及其内容

    2.美国对伊拉克新战略的效果

   三 美国对伊战略的症结和前景

    (一)伊拉克问题的症结所在

     1.美式民主水土不服

     2.美军入侵后的政策失误

     3.美军兵力不足

     4.伊拉克各方矛盾过于错综复杂

    (二)伊拉克问题和美国对伊战略的前景

 【日本政治】

  安倍外交及其继任者的取向

   一 安倍的外交构想

   二 安倍外交的主要举措

    (一)推行强势外交

     1.争当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制定者

     2.提出“美丽星球50”构想

     3.谋求行使集体自卫权

     4.“争常”仍是重头戏

    (二)开展推动型对美外交

    (三)构建战略性亚洲外交

     1.对中、韩两国缓和

     2.对朝鲜更加强硬

     3.倡导“价值观外交”

   三 安倍下台及其外交遗留问题

    (一)如何选择国家发展道路

    (二)如何调整对美关系

    (三)如何改善邻国关系

     1.历史认识反复无常

     2.对朝强硬难以为继

     3.“价值观外交”难获响应

   四 福田面临的挑战与可能的外交选择

 【地缘政治】

  夹缝中求生存:中东欧的地缘战略地位

   一 中东欧地缘概念的变迁

   二 夹缝中求生存:左右为难与左右逢源

    (一)美俄逐鹿:中东欧国家弃俄投美

    (二)美欧龃龉:中东欧国家各有所图

    (三)欧俄不和:新老欧洲各打算盘

   三 新欧盟:中东欧地位上升

 【全球问题研究】

  儿童与全球武装冲突

   一 在武装冲突中儿童遭受伤害的主要表现

    1.杀戮

    2.流离失所

    3.性暴力

    4.儿童兵

    5.精神创伤

   二 全球各主要冲突地区儿童的状况

    (一)令人关切的新局势

    (二)持续恶化的局势

     1.伊拉克

     2.苏丹

     3.乍得

     4.索马里

     5.斯里兰卡

     6.阿富汗

    (三)有所缓和但仍需关切的局势

     1.缅甸

     (2)尼泊尔

     3.菲律宾

     4.布隆迪

     5.刚果民主共和国

     6.乌干达

     7.科特迪瓦

   三 国际社会保护儿童免受侵害的努力

  全球能源政治:热点透析

   一 全球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

   二 欧洲地区的能源纠纷

    (一)俄罗斯与其他独联体国家的能源纠纷

     1.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能源纠纷

     2.俄罗斯与乌克兰的能源纠纷

    (二)俄罗斯与欧盟的能源纠纷

    (三)北极地区的能源纠纷

   三 亚洲地区的能源纠纷

    (一)里海能源纠纷

    (二)波斯湾地区能源纠纷

     1.伊拉克能源纠纷

     2.伊朗能源纠纷

    (三)朝鲜半岛能源纠纷

   四 非洲地区的能源纠纷

    (一)乍得能源纠纷

    (二)苏丹能源纠纷

   五 拉美地区的能源纠纷

    (一)委内瑞拉能源纠纷

     1.能源国有化

     2.反美能源外交

    (二)玻利维亚能源纠纷

   六 总结

    1.能源问题从经济问题提升到政治问题的趋向

    2.从总体上看,能源的供应是有保证的

    3.“禁运”、“断气”这样的极端能源政策不大可能被采用

    4.世界已经进入了高油价时代,60美元/桶可能会成为新的心理价位World Oil Outlook 2007,OPEC,Vienna,Austria,p15.">*

    5.非洲与拉美的能源地位上升,但仍然无法取代波斯湾成为主要的能源供应地区

    6.传统能源纠纷在能源政治中居主要地位

    7.全球能源利用的发展趋势

 【难民问题】

  2006~2007年世界难民局势点评

   一 全球难民人口的走势及分布

    (一)世界难民人数止降复涨,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二)难民增长的主要地域和国家

    (三)难民回归的主要情况

   二 伊拉克爆发全球最大的难民危机

    (一)伊拉克难民潮的发展态势

    (二)国际社会对伊拉克难民危机的反应

    (三)伊拉克难民危机的影响和后果

     1.周边国家承担巨大经济负担

     2.叙利亚忧心国家安全

     3.严重削弱伊拉克现政权的执政基础

     4.美国在伊拉克陷入被动局面

     5.美国面临严重的道义压力

   三 国际社会关注达尔富尔难民危机

    (一)达尔富尔及苏丹难民的现状

    (二)达尔富尔难民危机泛政治化的趋势

     1.美国将达尔富尔危机定性为“种族灭绝”的政治含义

     2.苏丹政府面临政治生存压力

     3.围绕达尔富尔难民危机展开的政治博弈

    (三)中国为解决达尔富尔危机付出的努力

   四 国内流离失所者的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一)全球范围内国内流离失所者显著增加

    (二)国内流离失所者的分布情况

    (三)国际社会对国内流离失所者的保护

   五 伊斯兰难民群体呈现扩大趋势

 【生态政治】

  国际气候政治格局的发展与前景

   一 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的基本形势和最新进展

    (一)“双轨”制的确立

    (二)后京都谈判的最新进展

     1.特设工作组(AWG)谈判

     2.公约下对话

    (三)当前国际气候政治的基本格局

    (四)后京都气候谈判面临的挑战

     1.各方立场分歧依然严重

     2.谈判议题不断扩展

     3.参与谈判的利益相关方日趋多样化

     4.磋商平台和合作机制日趋多元化

   二 近一年来气候变化相关热点事件的追踪和分析

    (一)提高全球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

     1. IPCC陆续推出第四次评估报告

     2.诠释欧盟立场的《斯特恩报告》

    (二)气候变化与国家和国际安全挂钩

    (三)寻求联合国框架外的解决途径

     1.欧盟主导的G8+5首脑峰会

     2.澳大利亚主导的APEC会议

     3.美国主导排放大国气候变化会议

    (四)强化联合国对气候变化的主导作用

    (五)企业界的态度转变和减排行动

   三 国际气候政治发展前景的展望

 【性别政治】

  全球政治与性别平等:现状与挑战

   一 动态背景:全球推动性别平等的最新努力

    (一)实现性别平等的重要历史事件

     2.关于性别平等的重要国际公约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二 全景扫描:全球性别平等发展的整体状况

    (一)解读2006年性别发展指数与性别权力指数

     1.性别发展指数

     2.性别权力指数

    (二)全球性别平等发展的整体评价

     1.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实现性别平等

     2.多数国家两性平等发展的整体状况都有所改善

     3.从各个国家人类发展指数和性别发展指数之间的差距看正在缩小,无论正负值,都是如此

     4.不同国家有较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

     5.一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指数与性别发展指数并不必然成正比

   三 剖面透视:全球性别平等发展的领域特点

    (一)政治参与和性别平等

    (二)经济参与、贫穷问题和性别平等

     1.妇女参与非农业部门有酬劳动的人数在持续而缓慢地增长

     2.在多数非洲国家和许多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有酬劳动就业主要集中在城市

     3.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女性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收入

     4.贫困女性化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

    (三)教育机会和性别平等

   四 应对挑战:积极推动全球性别平等

    (一)全球性别平等议题及其进展的特性

     1.性别平等议题具有突出的“全局性”

     2.性别平等议题带有鲜明的“经济性”

     3.实现性别平等的进展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二)推动全球性别平等的有效途径

     1.政策导向:社会性别主流化

     2.目标定位:从《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和《北京行动纲领》的角度来理解和贯彻《千年发展目标》

     3.财政支持:制订性别预算

     4.机制保障:建立合作与伙伴关系

《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08)》继承了这部年度报告的一贯风格,即着眼国际关系的全局,揭示世界总的趋势,同时突出反映了国际政治与安全格局下的一些最新动向,从中国研究者的独特视角观察国际形势,向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解说受到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本年度的报告不止勾勒了最新的全球热点分布图和大体的力量对比,还专门讨论了防止核扩散的动态,联合国新秘书长的头一年工作评价,俄美日等大国内部政治的新变动及相互间关系的新走向,还有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难民、妇女及儿童遭遇等问题。与市面上一般的形势分析及预测著作有所不同,这部主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撰写的权威报告,有着更加广阔的观察角度和更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与取向,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转型中的世界体系》,路爱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江忆恩、罗伯特·罗斯主编《与中国接触——应对一个崛起的大国》,黎晓蕾、袁征译,新华出版社,2001。

库巴科娃、奥鲁夫、科维特主编《建构世界中的国际关系》,肖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星野昭吉编著《变动中的世界政治》,刘小林等译,新华出版社,1999。

中西治:《新国际关系论》,汪鸿祥译,学林出版社,2002。

威廉·内斯特编著《国际关系——21世纪的政治与经济》,姚远、汪恒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John Baylis & Steve Smith,ed. 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 second edition,2001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ohn T.Rourke,International Politics on the World Stage, eighth edition,2001 by McGraw-Hill/Dushkin.

Allen Sens & Peter Stoett,Global Politics,Origins,Currents,Directions,2002 by Nelson Thomson Learning.

Amitav Acharya & Lee Lai To,ed. Asia in the New Millennium,2004 by Marc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Singapore)Private Limited.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SIPRI Yearbook 2007. http://www.sipri.org.

Heidelberg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Conflict Research at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University of Heidelberg,Conflict Barometer 2006,http://www.hiik.de/konfliktbarometer/pdf/ConflictBarometer_2006.pdf.

The Ploughshares Monitor,“The 2007 Armed Conflicts Report-preview” Summer 2007,Volume 28,No. 2.

http://members.aol.com/CSPmgm/warlist.htm.

Armed Conflict Database,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http://acd.iiss.org/.

BAGHDAD,Iraq(CNN),“34,000 Iraqi civilians killed in 2006,U.N. reports,” January 17,2007.

Laura King and David Holley,“Afghanistan war nears ‘tipping point’;Government support is flagging,NATO is split on strategy,and Taliban fighters are revitalized.”Los Angeles Times,Dec. 9,2006.

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Center,Report on Terrorist Incidents-2006,30 April 2007.

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cn。

联合国网站:http://www.un.org。

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成果》,联合国大会文件(RES/60/1),http://www.un.org。

潘基文在安全理事会上的发言:《预防和解决冲突、特别是非洲冲突》,2007年8月28日,http://www.un.org。

潘基文:《世界已经朝有利于联合国的方向发展》,《新闻周刊》2007年6月4日,联合国网转载http://www.un.org。

联合国治理和监督情况独立指导委员会报告:《全面审查治理和监督情况》,http://www.un.org。

秘书长“威胁、挑战和改革问题高级别小组的报告”:《一个更安全的世界:我们的共同责任》,联合国大会文件(A/59/565),http://www.un.org。

秘书长在皇家国际问题学社的讲话:《为什么联合国在现在和未来都很重要》,2007年7月11日,http://www.un.org/chinese/sg。

潘基文:《倾听气候变化受害者的声音》,2007年6月16日《华盛顿邮报》,联合国网转载,http://www.un.org。

Ban Ki Moon,“A Climate Culprit In Darfur,” The Washington Post,Saturday,June 16,2007.

美国审计总局报告:United Nations:Reforms Progressing,but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s Needed to Measure Impact,GAO-04-339,February 13,2004,http://www.gao.gov/special.pub/GAO-04-339。

Manuel Frohlich,“The Ironies of UN Secretariat Reform,” Global Governance,Lynne Rienner Publishers,in cooperation with ACUNS and 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2007,Vol.13,No.2,April-June 2007.

美国国会议案:“American Interests and UN Reform: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the United Nations,” http://www.govtrack.us/congress。

美国国会议案:“The UN Management,Personnel,and Policy Reform Act of 2005,”http://www.theorator.com/bills109/issues/government。

王万征:《美朝的“共同希望”是打破朝核僵局的关键》,新华网专稿,2007年2月9日。

潘振强:《试论国际制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及中国的对策》,《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8期,第7~12页。

丁隆:《“股神”巴菲特的防核扩散计划》,《世界知识》2006年第21期。

《中国代表阐述防止核扩散等问题的原则立场》,新华网,2007年5月2日。

周永生:《试析布什政府应对核扩散战略》,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5年度。

陈先才:《全球核扩散危机:现状、根源及对策》,《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姜振飞:《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国外研究综述》,《欧洲研究》2005年第6期。

樊吉社:《核不扩散六十年:检视与展望》,《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王君:《后冷战时代核扩散形势的演变及其成因》,《当代亚太》2004年第12期。

Orde F. Kittrie,“Averting Catastrophe:Why th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 is Losing Its Deterrence Capacity and How to Restore It”,Michig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 28,2007.

Frank Barnaby,“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 Non-Proliferation Treaty:and Is It Worth Extending in 1995?” Strengthening the Non-Proliferation Regime:1995 and Beyond,Oxford Research Group,Current Decision Report,No. 13,December 1993.

SIPRI Yearbook 2007:Armaments,Disarmamen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summary version. http://www.sipri.org/contents/editors/YB07minis

〔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美〕戴维·卡莱欧:《欧洲的未来》,冯绍雷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俄〕伊·伊万诺夫著《俄罗斯新外交》,陈凤翔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郑羽主编《既非盟友也非敌人——苏联解体后的俄美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袁胜育:《转型中的俄美关系——国内政治与对外政策的关联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俞邃:《论俄美关系之多变》,《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1期。

章百家:《中国内政与外交:历史思考》,《国际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

郑羽:《当代俄美关系运行的特点、规律和理念》,《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4期。

袁鹏:《美俄关系的变与不变——兼议美俄“新冷战”说》,《外交评论》2006年第5期。

石泽:《透视俄美关系:俄罗斯重塑俄美关系》,《中国评论》2006年7月号。

石泽:《俄罗斯崛起与俄美关系》,《国际问题研究》2007年第5期。

高华:《冷战后俄美关系的重塑》,《东欧中亚研究》1995年第6期。

〔俄〕《新闻时报》、《俄罗斯报》、《晨报》,俄罗斯外交部网,http://www.In.mid.ru,俄罗斯总统网站,http://president.kremlin.ru/。

〔美〕《华盛顿观察》。

http://www.whitehouse.gov.

http://news.xinhuanet.com.

http://www.defenselink.mil.

http://www.washingtonobserver.org.

http://icasualties.org.

http://www.state.gov.

http://www.un.org.

http://pewglobal.org.

http://www.telegraph.co.uk.

http://www.nytimes.org.

http://www.pollingreport.com.

〔日〕山本一太主编《如果我是日本首相——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宣言》,段跃中等翻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日〕安倍晋三:《致美丽的国家》,文春新书,2006。

王柯、王智新著《安倍晋三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日〕丰下楢彦:《何谓集体自卫权》,岩波新书,2007。

金玲:《欧盟东扩对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内部决策环境的影响》,《欧洲研究》2007年第2期。

张露:《地缘政治与美俄关系》,《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1期。

杨烨、汪红英:《欧盟新老成员国关系特征与利益冲突模式》,《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

亚·米涅耶夫:《欧洲的分裂》,〔俄〕2007年3月21日《新消息报》。

斯·拉腊比:《东欧:安全与机遇》,〔俄〕2006年12月25日《新闻时报》。

安·桑切斯·安德列斯:《俄罗斯-欧盟的能源相互依赖》,〔西〕《对外政策》2007年6月号。

安·米洛夫佐罗夫:《黑海之争日趋激烈》,〔俄〕2007年6月28日《晨报》。

亚·康斯坦丁诺夫:《普京挫败反俄峰会》,〔俄〕2007年5月10日《生意人报》。

费·卢基扬诺夫:《新欧洲的挑战》,〔俄〕2007年5月21日《新闻时报》。

联合国网站。

新华网。

中新网。

人民网。

国际在线。

中国日报网站。

CBC NEWS.

BBC NEWS.

IRIN.

The Guardian.

http://www.child-soldiers.org.

http://boxer.senate.gov.

http://www.essex.ac.uk.

http://www.state.gov.

http://www.unicef.org.

〔英〕安东尼·桑普森:《七姐妹——大石油公司及其创造的世界》,伍协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郭云涛:《中国能源与安全》,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刘明:《世界石油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未来石油价格的走势》,《2005~2006年: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美〕马修·R.西蒙斯:《沙漠黄昏:即将来临的沙特石油危机与世界经济》,徐小杰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美〕彭纳:《能源学卷三:核能及能源政策》,翁宝山译,台北,国立编译馆,1988。

吴德春、董继斌主编《能源经济学》,中国工人出版社,1991。

〔俄〕斯·日兹宁:《国际能源:政治与外交》,强晓云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吴垒:《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薛力:《朝鲜问题的出路》,2006年11月28日《联合早报》;《中国应对朝鲜问题需要有“半岛战略”》,《中国评论》(香港)2007年第1期;《朝鲜问题的治本之道:以“联合国方案”代替“六方机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9期。

〔美〕小约瑟夫·奈和罗伯特·基欧汉:《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查道炯:《中国石油安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07,http://www.bp.com/statisticalreview.

IEA,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07,Paris.

SIPRI Yearbook 2007,http://www.sipri.org.

World Oil Outlook 2007,OPEC,Vienna,Austria.

相关网站:人民网、中国新闻网、新浪网、搜狐网、早报网、中国能源网、欧佩克网站、国际能源机构网站、英国石油公司网站、中石油网站、中石化网站、中海油网站。

陈迎、潘家华、庄贵阳:《斯特恩报告及其对后京都谈判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第3卷第2期。

林而达等:《气候变化影响的最新认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第3卷第3期。

潘家华等:《减缓气候变化的最新科学认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第3卷第4期。

秦大河等:《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认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第3卷第2期。

谢来辉、陈迎:《碳泄漏问题评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第3卷第4期。

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6月。

German Advisory Council on Global Change(WBGU),“World in Transition:Climate Change as a Security Risk”,http://www.wbgu.de/wbgu_jg2007_kurz_engl.pdf.

Global Compact,“Caring for Climate,the Business Leadership Platform”,http://www.unglobalcompact.org/Languages/chinese/Caring_For_Climate_Chinese03102007.pdf

IPCC WGI,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IPCC WGII,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s,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IPCC WGIII,Climate Change 2007:Mitigation,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New Economics Foundation(NEF),“Free Riding on the Climate - The Possibility of Legal,Economic and Trade Restrictive Measures to Tackle Inaction on Global Warming 2003”,http://85.255.195.106/gen/uploads/fcle3ufmrk3r2h55tbg3nw4520082004164028.pdf

Stern N.,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The CNA Corporation,“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Threaten of Climate Change”,http://securityandclimate.cna.org/report/.

UK,“Energy,Security and Climate,Security Council open debate:UK concept paper”,http://unfccc.int/files/application/pdf/ukpaper_securitycouncil.pdf.

World Bank,“Warming up to Trade?Harnessing international trade to support climate change objectives”,June 18 2007.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中文版),纽约,1995。

《2003年人类发展报告:千年发展目标: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透视贫水:权力、贫穷与全球水危机》,纽约,2006。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文件:〈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重要文献汇编》,中国妇女出版社,1998。

《世界妇女进步2000: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双年度报告》,地质出版社,2003。

《在国际劳工组织成员中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载中国项目组著《提高社会性别主流化能力指导手册》,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蔡拓:《全球政治的要义及其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4期。

胡传荣:《世界政坛,女性正在大翻身吗?》,2006年2月21日《环球时报》。

李东燕:《全球政治与全球问题研究》,《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9期。

李英桃:《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国际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刘伯红:《国际妇女参政运动的新趋势》,《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成果文件》,A/RES/60/1。

http://daccessdds.un.org/doc/UNDOC/GEN/N05/487/59/PDF/N0548759.pdf?OpenElement。

《联合国千年宣言》,A/RES/55/2。

http://daccessdds.un.org/doc/UNDOC/GEN/N00/559/50/PDF/N0055950.pdf?OpenElement。

《200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联合国。

http://www.un.org/chinese/millenniumgoals/report05/goal3.htm。

《2007年亚洲及太平洋经济和社会概览摘要》(2007年7月2日至27日),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E/2007/18,http://daccessdds.un.org/doc/UNDOC/GEN/N07/310/69/PDF/N0731069.pdf?OpenElement。

《通向性别平等之路:〈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北京行动纲领〉和〈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2005,http://www.china-gad.org/uploadfile/200592314639560.pdf。

《秘书长关于联合国工作的报告》“附录:2007年千年发展目标、具体目标和指标统计表”,http://www.un.org/chinese/ga/62/docs/1/annex1.pdf。

Martha Chen,Joann Vanek,Francie Lund,James Heintz,Renana Jhabvala,Christine Bonner,Progress of the World’s Women 2005:Women Work & Poverty, UNIFEM,2005.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05,www.un.org/docs/summit2005/MDGBook.pdf.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Report 2007,www.un.org/millenniumgoals/pdf/mdg2007.pdf.

“Worldwide Guide to Women in Leadership”,http://www.guide2womenleaders.com.

“Women in National Parliament”,http://www.ipu.org/wmn-e/world.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