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99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创新图书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Chinization by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SSAPID:101-0200-7339-20
ISBN:978-7-5097-9504-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力图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高度,系统梳理、阐释、研究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渊源、形成依据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拓展;聚焦于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最根本的理论、现实问题,并努力把握蕴藏在其中的指导中国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凸显了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赵笑蕾
编 辑:杨阳;谢蕊芬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序言

 导论

  一 本书的主要内容

  二 主要写作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

   二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与争鸣

    (一)几种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潮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不同解读与评论

   三 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一 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时代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划分时代的标准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时代问题的主要观点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性特征是对时代课题的回应

   二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有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实践观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观点

   三 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

    (二)列宁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特征表现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

   四 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显著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对着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新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性特征是以创新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实践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内在逻辑性及鲜明特征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后者对前者又有反作用

    (三)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原理之一

    (四)社会形态和社会演进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

    (五)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特征鲜明

    (一)历史境遇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时空共在*

    (二)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现实性与超越性的本质依据*

    (三)价值维度和道德意蕴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同生共融*

   四 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给现代发展理论以重大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发展理论给我国现代化以重要启示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理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

     1.人的发展的思想及其意义

     2.整体发展的思想及其意义

     3.社会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4.对现代资本主义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及其成果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历史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飞跃的社会条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飞跃的阶级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渊源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主题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成果

    (一)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发展理论和实践

    (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及其成果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主题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成果

    (一)改革开放第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启

    (二)改革开放第二阶段: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1.指出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重视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3.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协调、共同发展

     4.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经验教训

   一 历史经验教训总结的启示

   二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三 在同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交锋中重视理论创新

    (一)在对近代中国几种社会思潮的批判中,马克思主义逐渐被中国知识分子接受和传播

    (二)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率先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三)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做了准备

    (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开始

     1.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2.新自由主义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4.普世价值观

 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对国外发展理论经验教训的借鉴

  第一节 国外发展理论研究概况

   一 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研究及发展观的嬗变

    (一)发展中国家发展的现状

    (二)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

     1.农业与就业的问题

     2.工业与污染的问题

     3.城市化问题

     4.政治问题

    (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

     1.现代化理论

     2.依附理论

     3.世界体系论

   二 发达国家的发展研究及发展观的演进

    (一)发达国家发展的现状

    (二)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

     1.经济问题

     2.污染问题

     3.城市化问题

     4.人际关系问题

     5.人口问题

  第二节 国外发展理论的代表学说

   一 福山的“历史的终结”

   二 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三 新制度经济学学派的“宏观”发展理论

   四 未来学派的“绿色”发展理论

  第三节 对国外发展理论的分析和评价

   一 国外发展理论的积极观点

    (一)对“历史终结论”的评价

    (二)对“文明冲突论”的评价

    (三)对“新制度经济学”发展理论的评价

    (四)对未来学派理论观点的评价

   二 国外发展理论的消极因素

    (一)“历史终结论”的局限性

    (二)“文明冲突论”的局限性

    (三)新制度主义的错误之处

    (四)未来学派观点的局限性

   三 科学发展观对国外发展理论的扬弃

    (一)对各种发展理论的比较和评价

    (二)我国发展对诸种发展理论的借鉴

 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崭新理论成果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升华过程

   一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轨迹

   二 科学发展观适应世情、国情、党情新要求而提出

   三 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观点

   一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二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二)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立场

    (三)以人为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三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一)坚持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基本要求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另一基本要求

   四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一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一)拓展了对社会发展内涵和实质的认识

     1.从坚持社会主义到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

     2.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拓展了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

    (三)拓展了对社会发展主体、发展目的的认识

   二 科学发展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一)深化了对发展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二)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和谐社会,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1.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两者统一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两者统一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

     3.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两者统一的要求

     4.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统一

    (三)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三 科学发展观凝练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共产党执政方式的新思考

    (二)科学发展观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时代内涵

    (三)科学发展观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

   一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二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形态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开拓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一 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 科学发展观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阶段

   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科学发展观哲学思想不断凝练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要求

   一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一)坚持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基本要求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另一基本要求

   二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贯穿于基本要求始终

   三 目的在于人的解放的发展评价尺度

    (一)马克思主义所讲的“人类解放”,是以工人阶级解放为形式和前提的人类解放

    (二)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四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推进实践创新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实践步骤

   一 统筹兼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

   二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

   三 掌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

 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和研究对象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原则

   一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人本思想

   二 为构建协调的社会分配机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三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 赋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现代形式

   二 加深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涵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观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论

   一 明确了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

   二 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三 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谱写新篇章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主体论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主体是人民

    (一)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定位

   二 提出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方法论

   一 唯物辩证法贯穿和体现于整个理论体系

   二 着力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19、42、46、47卷,人民出版社,1960、1958、1963、197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2、3、4、5、7、8、9、10卷,人民出版社,2009。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

《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85。

《列宁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84。

《列宁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87。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文集》第6~8卷,人民出版社,1999。

《邓小平文选》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94、1993。

《邓小平理论词典》,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党建读物出版社,2004。

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4。

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编《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下),人民出版社,2014。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人民出版社,198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200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靳辉明主编《社会主义的历史·理论·前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靳辉明、罗文东主编《当代资本主义新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靳辉明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海南出版社,1998。

陈金龙:《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13。

陈占安主编《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冷溶主编《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李崇富:《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人民出版社,2012。

李景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

刘森林:《发展哲学引论》,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庞元正主编《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吴易风、顾海良等:《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王伟光:《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

王家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机制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刑贲思:《科学发展观读本》,人民出版社,2006。

辛向阳:《中国发展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主编《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重庆出版社,2006。

于文俊、刘丹、万小梅:《科学发展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

杨天宇:《大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编《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学习出版社,2005。

《江泽民同志理论论述大事纪要》,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学习读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3。

《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张雷声、李玉峰:《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顾海良、张雷声:《20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王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周永学:《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民族出版社,2005。

周卫东:《科学发展观思想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

〔法〕托尔维克:《论美国的民主》(下),商务印书馆,1988。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商务印书馆,1984。

〔英〕斯图亚特·西姆:《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英〕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黄圣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美〕熊彼特:《熊彼特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美〕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

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02年11月9日第1版。

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9日。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4月15日。

胡锦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日报》2007年6月26日第1版。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

习近平:《脚踏着祖国大地胸怀着人民 期盼书写无愧于时代人民历史的绚丽篇章》,《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2日。

习近平:《坚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 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能力》,新华网,2013年9月25日,http://cpc.people.com.cn。

习近平:《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民日报》2014年6月10日第1版。

安启念、张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文本阅读问题》,《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包心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真谛》,《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包心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地位和本质特征》,《理论视野》2013年第7期。

包心鉴:《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包心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论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4期。

巴志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及其初步飞跃》,《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3年第4期。

崔丽华:《历史新起点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维度》,《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5期。

程凯、吴大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机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1期。

陈强、刘兴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关系辨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1期。

陈德祥:《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三维统一》,《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

陈殿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问题意识与理论自觉》,《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2期。

陈答才:《周恩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4期。

程美东:《主体意识、时代意识、问题意识:实践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导向——关于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历史审视》,《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7期。

陈小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路径》,《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程启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政治哲学意蕴》,《河北学刊》2013年第3期。

陈万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大众化内涵》,《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陈红娟:《问题意识与整体建构——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过程的反思》,《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3年第4期。

陈答才、任晓伟:《关于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思考》,《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5期。

陈其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求索》2013年第6期。

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误区辨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7期。

陈树林:《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维度》,《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8期。

陈祥勤:《“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体系化的历程、问题和意义》,《社会科学》2013年第9期。

程美东:《中国传统文化与刘少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党的文献》2014年第3期。

陈先奎、滕明政:《中国与世界:重新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2期。

陈德祥:《出场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关系》,《求索》2014年第4期。

陈翠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和基本途径》,《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程立、刘怀玉:《启蒙的进化与重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

董欢:《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求实》2008年第2期。

邸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传播者与受众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1期。

董德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维度及其相互关系——以毛泽东的相关论述为中心》,《齐鲁学刊》2012年第5期。

戴安良:《论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自觉自信自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11期。

丰子仪:《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兼论其把握方式与寻求途径》,《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冯开甫:《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6期。

冯之浚:《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樊瑞科、孙立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三维解读》,《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付秀荣、王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代性诉求》,《社会主义研究》2014年第1期。

高连克:《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2期。

郭强:《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生成逻辑》,《河北学刊》2012年第2期。

高慎淦:《中苏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启动》,《求索》2012年第4期。

郭小香:《艾思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析》,《青海社会科学》2012年第5期。

郭祥才:《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5期。

高军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起点》,《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耿显家:《新中国成立后陈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以1949-1966的经济工作为例》,《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谷正:《遵义会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贡献》,《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12期。

郭丽萍:《〈斗争〉(苏区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

高正礼:《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期。

龚云:《马克思主义学者与中国化——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论证、把握为例》,《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9期。

龚松柏、余德刚:《现代世界体系视阈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内生化》,《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第5期。

黄海东:《论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06年第2期。

黄骏:《当代中国民生政治建设提速的制度创新之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野》,《理论探讨》2012年第2期。

黄延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典范——对张闻天〈论待人接物问题〉的文本解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胡培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与路径》,《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华雷:《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三位”问题对策研究》,《理论探讨》2012年第4期。

侯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文化背景——以20世纪上半期学术界中国化思潮为视角》,《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4期。

侯波、张喜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历史过程与共产国际七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2期。

胡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系统梳理——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经验与启示〉》,《求是》2012年第15期。

韩毓海:《坚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自信》,《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1期。

韩庆祥、陈远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3期。

黄刚:《新中国成立初期报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6期。

侯惠勤:《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红旗文稿》2013年第6期。

何丽野:《“家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进程中的嬗变与展望》,《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侯选明:《从社会历史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式向度》,《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靳辉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期。

靳辉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3期。

靳辉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评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5期。

靳辉明:《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红旗文稿》2006年第23期。

靳辉明:《所有制关系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形成中的基础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建新、孙堂厚:《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历史演进》,《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2期。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现代化后发展难题的破解》,《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3期。

姜晶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文化现代化》,《学海》2012年第6期。

金怡顺:《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路径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7期。

靳书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理的解释学透视》,《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1期。

靳书君:《中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观点对比》,《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1期。

蒋朝莉、李凌:《论毛泽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自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建新、孙堂厚:《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实现机制分析》,《理论探讨》2013年第3期。

蒋传光:《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研究的几个问题》,《学习与探索》2013年第5期。

孔德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思想论纲》,《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李慎明:《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看待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前线》2007年第7期。

李慎明:《科学发展观创立的基础》,《政工研究动态》2007年第10期。

冷溶:《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市场固有缺陷》,《学习月刊》2006年第12期。

李亮、王晓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历史轨迹中的认识因素》,《学术界》2012年第1期。

李雅兴:《辛亥革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期。

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党的群众工作传统》,《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期。

李建勇、任颖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理渊源的若干考证》,《现代哲学》2012年第2期。

李继兵、孔祥尧:《构建科学的收入分配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探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刘刚:《毛泽东对古代“化”观念的发展及其意义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3期。

梁怡:《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评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5期。

李美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政党意识形态解读》,《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5期。

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三个问题》,《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

刘金田:《解读中国道路的“密码”——读〈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典文献回眸〉》,《求是》2012年第19期。

刘霞:《张申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有益探索》,《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1期。

林育川:《普遍人权的解构与中国人权模式的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李华平、陶富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性自觉》,《求索》2013年第4期。

李建勇:《生存资源供给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哲学》2013年第4期。

刘建萍:《共产国际“布尔什维克化”思想与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4期。

刘洪森、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特征探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刘岩:《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理论接受的阶段划分问题》,《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4期。

卢国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十大创新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4期。

刘国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性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李群山、葛维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文化论争与评析》,《江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路克利:《理论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初尝试——试析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8期。

李伏清、王向清:《论〈共产党〉月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0期。

刘小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历程》,《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2期。

刘志明:《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视角》,《学术研究》2013年第12期。

李达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年第3期。

李辉:《“马克思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3期。

李彦博:《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影响及对策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S1期。

满永、莫岳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述要》,《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期。

毛卫平:《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2期。

孟凤英:《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形态及其关系》,《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聂家华、王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发展轨迹的历史考察》,《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3期。

欧阳英:《从视阈差异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彭启福:《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重诉求》,《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庞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质、量、度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4期。

庞虎:《新启蒙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5期。

秦燕、李慧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与中国近代乡村社会变迁》,《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4第4期。

任培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发展轨迹的历史探究》,《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任晓伟:《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不能成立说”的学术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重研究视角》,《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7期。

史清竹、张家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90年——第八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综述》,《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1期。

孙建华:《〈反对本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探微》,《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2期。

孙立伟、李彩华:《外部因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苏星鸿、刘基:《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整体性》,《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石仲泉:《坚持世界眼光 推动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新视野》2012年第6期。

施雪华:《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与教训》,《理论探讨》2013年第1期。

孙昌勇、刘小干:《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2012年年会综述》,《哲学动态》2013年第4期。

孙建华、蒋明敏:《〈论人民民主专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3年第6期。

孙旭红:《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10期。

苏寄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启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年第S1期。

史福伟:《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新疆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孙大飞:《超越二元对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理视野下的知识建构》,《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第3期。

盛海英、李秀华:《从趋古到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趋古思维模式的创造性转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盛芮:《浅析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维度》,《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孙海涛、赵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分期问题再思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孙景民:《习近平治国理证思想探析》,《人民论坛》2014第11期。

肖立斌、林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生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

肖贵清、胡运锋:《毛泽东与王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上的论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田永秀:《土地革命时期中共的资本政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1期。

覃志红:《融通主义与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现实之路》,《河北学刊》2012年第2期。

田心铭:《〈实践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启示》,《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2期。

谭献民:《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特点和基本经验》,《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2期。

童庆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艺领域的重要标志》,《党的文献》2012年第3期。

汤兆云:《中共二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肇始》,《党的文献》2013年第2期。

谭可可:《推进网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唱响主旋律的实现路径》,《中国出版》2013年第9期。

王文兵:《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认同》,《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1期。

王浩斌:《党的建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第五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综述》,《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王伟:《佛教中国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与借鉴》,《河北学刊》2012年第2期。

汪世锦:《从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3期。

汪裕尧:《从毛泽东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3期。

王越芬、王馨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再思考》,《东北师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王家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作用解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邬书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5期。

王燕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下的儒家社会主义》,《齐鲁学刊》2012年第5期。

吴晓明、金瑶梅:《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问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晓明教授访谈》,《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5期。

王国敏、陈加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点的探索——兼与几种流行的观点商榷》,《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6期。

王小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起点研究述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

王玉平:《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维路径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8期。

吴德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新探》,《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1期。

王观松、刘家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运行要素研究》,《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1期。

王双梅:《安源:刘少奇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起点》,《党的文献》2013年第3期。

王炳林、张立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论纲》,《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韦雅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超越性向度研究》,《求索》2013年第5期。

王文兵:《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张力结构》,《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王少安、侯菊英:《回顾与展望: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13年第6期。

王有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中共“特区”理论与实践》,《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王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7期。

王小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和“第一人”——兼评李大钊研究的一个流行观点》,《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9期。

王茜、张世飞:《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及启示》,《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王菲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语境中的历史与现实——〈生动而复杂的“具体”〉简介》,《江汉论坛》2014年第2期。

王国学、姜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工程论阐释》,《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夏建国:《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江汉论坛》2012年第6期

徐光春:《努力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 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认识》,《求是》2012年第15期。

解庆宾、赵铁锁:《“文化民族性”观念的自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许全兴:《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若干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第10期。

殷华成:《“科学形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历史效果》,《理论探讨》2012年第2期。

杨洪、李转:《延安时期〈解放日报〉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余金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诉求与人类诉求》,《理论探讨》2012年第3期。

杨宏伟:《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4期。

阳国利:《试述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处理同共产国际苏俄关系之方法》,《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4期。

杨谦:《异质文化互动中的“视域融合”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尹汉宁:《问题导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动力》,《哲学研究》2012年第10期。

余品华:《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形态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

余品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不同特色》,《党的文献》2013年第3期。

于欣:《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2013”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4期。

岳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论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年第1期。

颜鹏飞、刘会闯:《李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年第3期。

易彪:《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求索》2014年第4期。

尹德树:《再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属性》,《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张利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传播理论初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年第1期。

朱庆跃:《1949—1956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重构——基于意识形态政治社会化的分析》,《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张明、刘林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结晶》,《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1期。

周书俊、王耀德:《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新视野》2012年第2期。

赵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创新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与当代走向评介〉》,《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2期。

朱庆跃:《论解放战争期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3期。

周国琴:《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张娜、穆随心:《关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几点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张红、朱焯娅:《现代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周新城:《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完全解决中国问题”说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4期。

张国祚:《毛泽东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典范》,《科学社会主义》2012年第4期。

赵海峰:《意识形态领导权和文化认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5期。

张琳:《关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几点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5期。

张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6期。

周国琴:《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求索》2012年第7期。

张琳:《小农文化心态的形成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哲学动态》2012年第12期。

张梦涛:《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1期。

张学涛、姚润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现代化实践范式的质转》,《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1期。

张艳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的范式建构》,《社会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

张云龙:《论“文化重构”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贵州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张潇文、姚润皋:《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若干问题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朱庆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问题域情境探析》,《理论探讨》2013年第4期。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非马克思主义者探论》,《现代哲学》2013年第4期。

曾祥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究竟“化”在何处》,《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4期。

郑莹:《浅谈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刃剑”效应》,《毛泽东思想研究》2013年第6期。

张琳:《文化契合、文化融合与文化重构——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思考》,《哲学研究》2013年第7期。

周宇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变迁的政治学考察》,《新闻界》2013年第19期。

张尚成:《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战线》2013年第S1期。

张文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交往思想研究》,《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1期。

臧乃康:《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出场路径》,《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2期。

张红岩:《学风问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甘肃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张欢:《论文艺理论维度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求索》2014年第3期。

张健:《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关系》,《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4期。

赵秀华:《中共二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起点关系新探》,《求索》2014年第4期。

赵亚静、邹云龙:《冯契的“智慧”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7期。

赵笑蕾:《现实性与超越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属性》,《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2期。

赵笑蕾:《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创新》,《光明日报》(理论版)2014年2月19日。

赵笑蕾:《论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及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5期。

赵笑蕾:《贯穿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红线》,《光明日报》(理论版)2013年3月2日。

赵笑蕾:《以人为本理念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人民日报》(理论版)2012年10月24日。

赵笑蕾:《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年4月19日。

赵笑蕾:《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探索》,《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