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86

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图书

China Economic Analysis &Outlook (2011-2012)

SSAPID:101-0191-8102-32
ISBN:978-7-5097-3068-3
DOI:
ISSN: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四套丛书之一智库报告中的一本,集合当前我国很多的知名经济学家的文章,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以及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CCIEE智库报告
作 者: 郑新立
编 辑:姚冬梅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努力实现抑制通胀和稳定增长双重目标(代序)

 编后记

 综合报告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稳中求进

   一 2011年宏观经济运行回顾与分析

    1.经济增速逐季温和放缓,“软着陆”态势初露端倪

    2.通胀高位运行后有所回落,食品和居住价格是推动CPI上涨主要动力,猪肉价格尤其突出

    3.内部需求增长强劲,外部需求仍需加力

    4.金融运行稳中偏紧,货币信贷持续回调,资产市场震荡盘跌

    5.财政收入增长偏快,财政超收问题较为严重

   二 对2012年经济运行总体趋势的初步分析

    (一)经济增速温和放缓

    (二)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三 2012年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和突出矛盾

    1.房地产泡沫化问题突出,需预防未来房价下降带来的风险

    2.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较为突出,需关注融资平台短期流动性风险和局部风险

    3.小微企业融资较为困难,民间金融风险依然较大

    4.国际市场冲击压力不断加大,欧美经济滞胀风险对我国外需构成严峻挑战

   四 2012年宏观调控的基调和着力点

    (一)2012年宏观调控基调宜保持基本不变

    (二)继续改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微调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基调不变的同时,要真正体现稳中求进

     2.财政政策应更加侧重总量积极、方向引导,充分发挥它在促进经济增长、治理通货膨胀方面的作用,也要切实体现稳中求进

    (三)继续把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

     1.继续增加农产品供给,维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2.采取多种手段平抑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

     3.建立维持肉价稳定的长效机制,防止猪肉价格上涨推高物价

     4.改善农产品流通环节

     5.扩大海外投资规模,建立稳定的农产品和资源海外供应基地

    (四)坚持抑制房价的各项市场化调控措施不动摇,加快推进保障房建设,尽快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平稳化解

     1.抓紧进行土地供应制度改革

     2.发挥货币政策的独特作用

     3.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及其资金供给的支持力度

    (五)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六)在调整经济结构上取得更大进展,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在新的一年里有实质性突破

     1.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2.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3.加快发展服务业

     4.提升中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七)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1.继续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关系,推动分税制等各项体制改革

     2.进一步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化解民间金融风险

     3.继续落实收入倍增计划,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经济发展向均衡共享、包容性增长方式转变

     4.应抓住未来物价有可能回落的有利时机,推动资源和要素价格改革,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八)及早做好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各种风险冲击的政策预案

     1.做好应对欧美可能出现二次衰退的准备

     2.把握好在欧洲收购实体企业及金融企业的机会

     3.争取欧美承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向中国开放高科技产品出口

     4.谨慎出手购买欧债

     5.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外部因素对国内物价的影响

 专题1 宏观经济运行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 在分析国内经济形势的时候,不可忽视国际因素,解决国内问题的时候,必须放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

    (一)主要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债务困境、失业困境、经济增长乏力困境和宏观经济政策效力递减困境等挑战

    (二)新兴经济体还难以承担起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任,经济增长预期下降

   二 不仅应看到世界经济当前的困难和问题,更应该看到主要发达国家正在悄悄进行的科技创新等新战略,对此应有充分准备,使我国不至于陷入被动

    (一)美国大幅增加了创新投入,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

    (二)欧盟将增加知识投入作为实现“欧盟2020战略”目标的关键

    (三)日本加强能源资源创新投入,深入调整“新经济增长战略”

   三 应把CPI的变化放到一个更长的周期来看,成本推动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和通胀的重要变量,国内温和通胀或将成为经济中长期的一种常态

    (一)我国物价上涨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前期货币信贷高增长,流动性的回收尚需时间

    (二)我国物价上涨主要还是成本推动的,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态势可能持续

    (三)低要素成本时代很难再现,非食品价格上涨将是一个长期过程

    (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跌宕起伏,输入型通胀因素可能加剧我国通胀形势

   四 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必须适时、适度、适应性地控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把无效低效投资、过度超前投资、“面子工程”投资等坚决压下来,该省的钱一定要省,以备不时之需

    (一)粗放型投资的主要表现

     1.许多地方在城市发展中重速度、轻质量

     2.飞机场、港口、电信网络等建设重复,布点稠密,利用率低

     3.新一轮园区建设高潮中又出现重复建设

     4.各地竞相建设标志性建筑、举办大型会议等“面子工程”,带来严重的财务负担

    (二)必须控制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

   五 财政税收是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把这个工具用好是对政府推进改革决心和解决深层次问题智慧的考验,这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当前财政政策运行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1.财政收入增长偏快,与支出完成预算进度不协调

     2.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税费负担过重

     3.地方政府的收支矛盾加剧

     4.财税制度未作适应性改革,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严峻

    (二)对未来财政政策调整取向及财税体制改革的建议

   六 货币政策调整应克服单一目标取向,应服务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避免“按下葫芦起了瓢”,甚至引发经济下行的风险,导致大批中小企业倒闭

    (一)当前我国金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1.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系统性风险增加

     2.数量紧缩型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形成挤压,抬升了民间借贷市场利率

     3.信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贷款规模快速扩张

     4.资金紧缺已对经济发展产生明显负面影响

    (二)2012年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建议

     1.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健基调,适度进行结构微调

     2.高度重视并解决小微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重等问题

     3.深化金融改革和扩大开放

  保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正确处理速度结构物价的关系

   一 2011~2012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预测

   二 保持物价稳定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三 必须保持宏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实现又好又快

    2.应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需要保持又好又快

   四 进一步努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012年中国经济展望和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 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和预测

    (一)控制物价的综合措施效果显现,物价上涨势头初步得到控制

    (二)刺激政策退出力度把握适度,经济增长减速较为平稳

    (三)保障房投资成为新亮点,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

    (四)汽车消费退潮明显,其他消费增长波澜不惊

    (五)受发达国家经济困局的不利影响逐步加大,进出口增速前高后低

   二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物价较快上涨势头虽得到控制,但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有效解决

    (二)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以货币政策为主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有效性减弱

    (三)房地产销量萎缩与房价居高不下并存,房地产调控进入关键、敏感期

    (四)出口的外部环境趋于严峻,沿海地区出口加工型中小企业面临优胜劣汰新考验

    (五)国内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全球经济调整的趋势性要求反应迟钝,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不大

   三 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一)国际经济环境

     1.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

     2.新兴经济体增速将继续放缓

    (二)国内经济发展环境

     1.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2.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三)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

     1.GDP增长8.7%左右的基准情景,概率50%

     2.GDP增长9.5%的高增长情景,概率25%

     3.GDP增长8.0%左右的低增长情景,概率25%

   四 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一)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政府投资项目开工

    (二)适当降低增值税和部分消费税名义税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三)从社会融资总量角度加强对流动性总闸门的控制,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

    (四)加强对民间借贷市场的规范,防范民间金融风险

    (五)进一步改善物价调控,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手段

    (六)立足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方位扩大消费

  应对经济危机下对宏观经济理论的反思及启示

   一 凯恩斯主义应对经济危机功不可没

    (一)作为萧条经济学的凯恩斯理论

    (二)本次经济危机中,凯恩斯主义救市政策功不可没

   二 凯恩斯理论本身的局限性不可小觑

    (一)作为萧条经济学的凯恩斯理论本身具有局限性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爆发的全球同步危机彰显了凯恩斯理论的局限性

     2.市场经济本身的复杂性使凯恩斯理论面临两难选择

     3.危机是经济周期发展的客观表现,凯恩斯理论难以治本

    (二)凯恩斯理论的局限性使政府干预政策负面效应凸显

     1.抑制市场

     2.引发赤字和债务危机

     3.诱发通货膨胀

   三 重要启示

    (一)凯恩斯宏观调控政策能够延迟经济危机发生

     1.反周期的货币政策

     2.金融衍生品的创新

     3.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效应

    (二)发达国家宏观调控不当助长全球经济失衡

   四 对策建议

    (一)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不动摇

    (二)更加关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均衡发展

  低碳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与对策

   一 “低碳”概念提出的背景

   二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国低碳发展内在动力

   三 低碳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形势

    (一)新的世界经济规则正在形成

    (二)工业化、城镇化和低碳化并存

    (三)传统污染问题仍然严峻

    (四)化石能源在相当长时期占有主导地位,化石能源结构调整有很大的减碳潜力

    (五)节能在我国碳强度目标实现中占主导地位

    (六)非化石能源发展迅速,关键核心技术有待提高

    (七)电力输送和能源存储技术是新能源广泛应用的关键要素

    (八)碳捕捉与储存仍然处于实证阶段,中期内不会发挥重要作用

   三 低碳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对策

    (一)选择合适的低碳政策工具

    (二)重视自主创新

    (三)培养低碳产品的国内市场

    (四)探索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五)发挥企业的能动性

  中国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及其经济社会效应

   一 房地产调整的三个阶段划分及泡沫破裂

    1.房地产调整的机理及原因

    2.房地产调整的三个阶段划分

    3.房地产泡沫的破裂

   二 房地产泡沫破裂的经济社会效应

    1.刺激实体经济与服务业的发展及升级

    2.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支持与保障

    3.弱化家庭及个人支出的挤出效应而拉动消费增长

    4.缓解高房价而诱发的民众不满情绪及矛盾

    5.提高并保证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质量

   三 依托房地产泡沫破裂效应而深化几大改革

    1.农村宅基地及房屋交易流通与房地产市场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2.城市宅基地土地使用权年限延长及新旧划断的物业税开征

    3.建筑标准修改及提高的实施和建筑节能减排标准强制执行

    4.城市乡村基本分界线划定及城乡一体化的50~100年规划

 专题2 发展方式转变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一 世界典型国家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

    (一)日本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经验

    (二)韩国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经验

    (三)巴西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教训

   二 中国在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压力和需求结构调整困境

    (一)中国加快结构转型面临的国际压力

    (二)中国调整需求结构遇到的困境

   三 在结构转型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困境

    (一)从农业看,农业现代化主体缺位,工农业发展差距大

    (二)从第二产业看,制造业“大”而不“强”,存在着明显的结构虚高度化

    (三)从第三产业看,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既有总量不足问题,又有严重结构性矛盾

    (四)高投入、高物耗、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

   四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

    (一)将经济增长速度降到合理区间,促进中国由高速、粗放型增长向均衡增长、可持续发展转变

    (二)要为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培养中产阶层,促进中国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过渡

    (三)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中国经济实现高端化、低碳化发展

    (四)改变贸易结构方式,促进中国从出口导向向对外投资转变,从出口低端产品向出口高端产品转变

    (五)加快推进体制改革,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转型创造制度条件

  改进油价国际接轨机制 推进石油管理配套改革

   一 当前油价国际接轨机制存在八个问题

    1.“涨快跌慢”、“涨多跌少”受到社会广泛批评

    2.忽视人民币升值对按美元计价的油价上涨的部分抵消,夸大了国际油价实际涨幅

    3.“22天、涨跌4%”调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是将国内成品油定价权交给了国际石油垄断势力

    4.“油价国际接轨”改革政策推出时国内油价高、国际油价低,大幅度抬高了国内油价的定价基数

    5.高估国际油价对炼油企业的成本推动,低估企业的实际消化能力,将国际通胀压力直接向国内转移

    6.未考虑我国在海外的份额油和外交关系油进而夸大了我国进口油的实际价格

    7.国内原油价格搭乘国际油价“便车”明显扩大了石油企业实际垄断利益

    8.现行税收机制成为国际油价带动国内油价上涨的“助推器”

   二 油价国际接轨改革“孤军推进”加重石油管理体制矛盾

    1.原油投入“计划定价”与原油、成品油产出“市场定价”的矛盾

    2.炼油环节的部分亏损与全行业的明显赚钱的矛盾

    3.民营企业行业准入表面政策允许与实际操作限制的矛盾

    4.石油垄断利益保护与行业利益失衡和社会分配不公的矛盾

    5.中国的生产与生活水平不高与石油价格国际高价的矛盾

   三 改进油价接轨机制 推进石油配套改革

    1.采取五大政策措施,改进“油价国际接轨”机制

    2.改革国有资源投入政策,保护国家所有权利益

    3.落实中央政策,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石油行业

    4.石油调价幅度要适当,国内通胀压力要考虑

    5.调节行业利益关系,遏制分配不公扩大趋势

  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

   一 我国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空间格局形成重大影响

    (二)人口增长、经济规模扩大对我国国土空间承载能力提出了挑战

    (三)全国经济战略性转型对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新要求

    (四)广大民众对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我国的自然条件及对国土空间开发的制约

    (一)自然地理条件

    (二)耕地持续减少,后备土地资源明显不足

    (三)大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水资源供需态势异常严峻

    (四)关键矿种呈现结构短缺,能矿资源产区与加工消费区错位问题更加突出

   三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基本思路

    (一)集约发展,高效利用国土空间

    (二)集中发展,重视集聚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三)集群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的形成

    (四)人口与GDP相匹配,产业集中和人口集中相同步

    (五)因地制宜,不同区域采用不同的发展模式

     1.在城市群地区采用网络式开发

     2.在人口稀疏、产业基础薄弱地区采用据点式开发

     3.在城市群以外的人口密集地区采用点轴式开发

   四 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新构想

    (一)打造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经济带

    (二)加强城市群内部的联系,促进新的城市群加快形成

    (三)增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

    (四)有重点、有选择地培育经济增长极

    (五)构建“中心城市-城市群-经济带-经济区”区域空间体系

  转型发展才能富民优先

   一 为何转型发展

   二 何为转型发展

   三 怎样富民优先

  国外首台(套)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 背景

   二 国外如何通过法律保护技术创新

    (一)规定公共采购须优先购买本国产品

    (二)对本国企业、投标商作出优惠规定

    (三)立法规定国际采购中的价值限制

    (四)作出限制或禁止外国企业、供应商进入本国市场的规定

   三 中国的“首台套”政策并不违反WTO协议

   四 中国在与美磋商中应持有的立场

    (一)坚持在开放的条件下推进自主创新

    (二)完善“首台套”政策相应的政策、法规

    (三)美国对中国的指责是其经济霸权和技术霸权的体现

    (四)自主创新政策与提供政府采购优惠不挂钩

  发展公共服务 促进消费

   一 发展公共服务的意义

    (一)着力扩大消费,发挥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二)影响消费的国内外环境

    (三)把扩大公共服务作为促进居民消费的重要举措

   二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一)导致居民消费面临较多不确定性与消费风险,降低了居民消费意愿

    (二)影响了对公共服务产品本身的消费

   三 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原因

    (一)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

    (二)城市基础设施垄断经营造成公共服务企业运营效率不高

   四 发展公共服务促进消费对策

    (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和机制

    (二)加大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

     1.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2.完善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

     3.要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大农村投资力度

    (三)提高公共服务产品质量和效率

    (四)加大对农村的政策倾斜

    (五)完善网络消费新模式

    (六)完善物流体系,降低物流成本

    (七)加快发展社区服务

    (八)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九)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把市场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领域交给市场

    (十)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中国R&D投入、产出和效率

   一 我国R&D的现状

   二 我国R&D总量存在的问题

    (一)R&D投入

    (二)R&D产出

    (三)企业R&D水平

    (四)产业R&D水平

   三 我国R&D平均水平和单位成本产出

    (一)人均R&D投入、产出偏低

    (二)单位成本专利产出数量上升

    (三)单位成本论文产出数量上升

   四 中国R&D效率横向比较

    (一)R&D产出质量差异高估中国R&D效率

    (二)不同规模报酬阶段跨国比较高估中国R&D效率

    (三)不同产业结构跨国比较高估中国R&D效率

     1.服务业R&D统计特点

     2.服务业专利申请特点

   五 中国R&D效率纵向比较

   六 小结

  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发展态势及中国对策

   一 主要国家和地区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举措

    (一)美国:以新能源为主导酝酿产业革命

    (二)欧洲:以已有的“绿色技术”优势撬动低碳经济发展

    (三)日本:继续加强低碳、新能源等产业发展

    (四)韩国:将低碳与绿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主题

    (五)巴西:依托农业优势开发以乙醇为中心的产业链

   二 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三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与进展

   四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存在重复建设隐忧

    (二)市场作用发挥不足

    (三)面临核心技术瓶颈

    (四)融资渠道不畅

    (五)适应新兴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确立

   五 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强化规划协调,防止重复建设

    (二)坚持市场引导,减少行政干预

    (三)强化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

    (四)加大财金支持,克服初期困难

    (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构建适应新兴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

  小企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 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经济总量三分天下有其一

    (二)经济效益与大中型企业平分秋色

   二 小企业面临的发展困境

    (一)融资难

     1.数量庞大的小企业难以获得银行贷款

     2.能有效服务于小企业的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

     3.作为小金融机构补充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局限

     4.信用担保机制不完善

     5.2011年统计口径变化掩盖了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严重程度

    (二)税费负担重

    (三)出口利润减少

     1.人民币升值

     2.海外市场萎缩

     3.出口退税政策调整

    (四)生产经营成本高

     1.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

     2.工资成本上涨

   三 解决小企业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小金融机构,从根本上解决小企业融资困难

    (二)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提高支持小企业发展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为小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环境

    (四)扩大小企业统计覆盖面,统一统计口径

 专题3 财政金融研究

  发行外汇票据及其支撑的债券,化解当前经济困局

  中国地方债的治理对策

   一 治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短期对策

    (一)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资金设定独立的监管账户

    (二)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警和危机处理机制

    (三)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偿债准备金制度

   二 治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长期对策

    (一)治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长期宏观对策

     1.修改和丰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有关法律,以制度约束地方政府债务融资

     2.建立《地方债务管理法》

     3.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体系

     4.继续推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

    (二)治理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长期微观对策

     1.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各项手段

     2.建立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管理体系,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

     3.建立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评价指标体系

     4.建立地方政府债券的风险分担机制

     5.着手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资产管理体系

  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体系的若干问题研究

   一 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1.保障性住房的含义及其分类

    2.各类保障性住房面临的融资问题

    3.现阶段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体系的主要缺陷

   二 保障性住房各相关主体的参与情况及其主要困难

    1.地方政府的困难与面临的挑战

    2.开发商参与保障房建设的热情与障碍

    3.商业银行的主要顾虑

    4.保险公司的待解难题

    5.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各类基金

   三 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体系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保障

    1.完善保障性住房融资体系应遵循五大基本原则

    2.完善保障性住房融资体系的五大制度保障

   四 创新我国保障性住房融资体系的主要思路

    1.强化中央及地方政府责任,引导、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

    2.通过各种合作模式吸引开发商投资参与,破解保障房建设资金困局

    3.充分发挥银行信贷的引导作用,鼓励、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4.创新金融工具和手段,撬动各类社会资金参与

  2011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2012年展望

   一 当前我国货币金融形势具有两大突出特征

    (一)货币供给和银行信用增速下降

     1.货币供给增速急剧下降

     2.银行存款增速下降

     3.银行贷款增速下降

    (二)利率“双轨制”扭曲了价格信号,“影子银行”大行其道,局部地区爆发民间借贷危机

     1.商业银行竞争加剧,系统性风险增加

     2.数量紧缩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形成挤压,抬升了民间借贷市场利率

     3.信托、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和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贷款规模快速扩张

   二 宏观经济环境对货币政策形成新的挑战

   三 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改革建议

    (一)货币政策应保持稳健基调,适度进行结构微调

    (二)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九大财金政策,高度重视小微企业经营困难、融资难和税费负担重等问题

    (三)深化金融改革和开放

  新时期中国城镇化融资模式实践与创新

   一 中国城镇化融资现状

    1.传统融资方式面临挑战

    2.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城镇化融资的主要来源

    3.地方投融资平台是城镇化融资的重要形式,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短期内有潜在债务风险

   二 城镇化融资模式及局限性

    1.地方税收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2.土地财政

    3.地方投融资平台

    4.发行地方债

    5.利用民间资本,公私合营

   三 典型的国内外城镇化融资实践与启示

    1.以财政信用为主的日本模式

    2.以区域金融协调为主的加拿大模式

    3.以市政债券融资为主的美国模式

    4.以公私合营为主的英国模式

    5.过度透支未来的希腊模式

    6.城市“投融资规划”为主的长阳模式

   四 政策建议

    1.城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

    2.城镇化融资方式多样化

    3.试点发行债务要循序渐进、量力而为

    4.完善分税制体制,充实地方财政

    5.土地出让金纳入预算管理,服务于长期性和战略性的设施

    6.城市投融资平台规范化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渐进有序的改革要求利率市场化先行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起步早,但进展缓慢

    (三)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

    (四)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已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二 长期利率管制违背了市场和公平原则

    (一)维护了银行业垄断利润

    (二)保护性高息差加重了企业运营成本

    (三)信贷市场扭曲和居民存款长期负利率

    (四)利率双轨运行造成了非正规金融泛滥

   三 银行改革取得成功,市场利率自主浮动业务已先行

    (一)银行业已具备承受利率市场化冲击的基础

    (二)市场利率自主浮动的业务已全面开展

   四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五 加快推进政策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建议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不要错失我国经济成长的最佳时机

   一 经济稳定增长为社保基金投资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 资本市场和投资工具的多元化为社保基金投资提供了选择空间

   三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正在错失“人口红利”的积累期

   四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机制的缺失将加大未来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支付风险

   五 简单结论

  财政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径探索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内涵的核心是经济协调

   三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及影响

    (一)区域间产业趋同倾向严重

    (二)区域经济大而全、小而全特色突出

    (三)地方保护严重,恶性竞争加剧

    (四)加大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经济效益

    (五)造成供求关系失衡,市场波动

   四 财政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与建议

    (一)坚持三项原则

    (二)实现两个转变

     1.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思维模式

     2.转变区域经济发展的格局

    (三)调整财政政策

     1.财政支持的重点锁定在区域的主体产业

     2.建立区域主体产业基金制度

     3.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四)优化税收政策

     1.税收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

     2.加快资源税改革的进度

     3.尽快出台环境税

 专题4 CCIEE指数

  中国经济景气指数简介及其变动情况的简要分析

   一 中国经济先行和一致合成指数

   二 中国经济景气综合动向指数

   三 中国消费价格先行指数

   四 中国出口先行指数

  股票价格波动预警与货币政策选择

   一 构建股票价格波动预警指数

    (一)编制意义

    (二)编制原则

     1.客观性和科学性

     2.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3.可比性

    (三)编制方法

    (四)构建预警体系

   二 股票价格波动预警指数结果与分析

    (一)股票价格波动预警指数结果

    (二)典型案例分析

   三 股票价格波动冲击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1.货币政策应关注股票价格波动

    2.建立预警指标体系

    3.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4.重点放在泡沫破灭后的治理

    5.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6.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

  中国房地产泡沫趋向还是理性回归?

   一 房地产泡沫化的检验依据

   二 房地产泡沫化的检验方法

    1.统计检验法

    2.理论价格法

    3.空置率修正法

    4.指标指示法

   三 房地产泡沫化的检验指标

   四 房地产泡沫化综合检验

    1.需求预警指数

    2.供给预警指数

    3.信贷预警指数

    4.综合预警指数

   附录——2001~2011年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大事记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1年,中国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健康平稳,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增速尽管有所放缓,但依旧温和可控,并且是我们抑制通胀、调整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而实施的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必然结果。展望2012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并不悲观,增长的“发动机”更没有熄火。恰恰相反,中国经济巨大的需求潜力、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技术潜力、土地潜力以及民间创业创富潜力,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内生于中国经济的上述潜力,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期仍将延续的最可靠和最持久的原动力。如果我们能通过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地释放经济增长的潜力和经济发展的活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未来10~2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快速增长。

林重耿、迈克尔·斯宾塞编著《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和转型》,中信出版社,2011。

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调整及对策》,《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7期。

刘世锦、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陷阱还是高墙——中国经济面临的真实挑战与战略选择》,《比较》2011年第3期。

宋佳武:《谨防“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发展观察》2010年第9期。

肖玮、蓝朝晖:《中国将面临产业被动升级》,《中国经贸》2010年7月刊。

郭金龙:《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国际比较》,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郭克莎、王延中:《中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马晓河等:《中国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政策演变》,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汤敏、余建托等:《迈克尔·斯宾谈中国经济转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研究参考》2010年第8号(总055号)。

李培林、张翼:《中国中产阶级的规模、认同和社会态度》,《社会》2008年第2期。

李建伟:《投资率和消费率演变特征的国际比较》,《中国金融》2007年第8期。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关于消费率的国际比较》,《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6期。

郑秉文:《拉美“增长性贫困”与社会保障的减困功能——国际比较的背景》,《拉丁美洲研究》2009年增刊(2月版)。

扬子晚报:《日本国民是怎么变富的》,2010年8月11日《扬子晚报》。

嘉肯行业研究部:《日本经济发展史摘要:1955~1980年高速增长时代》,2010年4月,http://www.charcoln.com/referrence_201004jp.htm。

《日本经济的发展与现状》,http://web.cenet.org.cn/upfile。

韩国开发研究院高级研究委员金周勋:《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http://www. southcn.com/广东学习论坛。

长城战略咨询:《韩国产业发展模式综述》,http://www.sina.net。

李俊:《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http://www.govyi.com。

张塞主编《国际统计年鉴1996》,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范红忠:《中国的城市化与区域协调发展——基于生产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新因素与新格局》,《地理研究》2003年第5期。

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地理学报》2001年第3期。

陈彦光:《城市化:相变与自组织临界性》,《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

樊杰、陶岸君、任晴:《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目标导向和政策框架》,Journal of Resource and Ecology, 2010年12月。

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10年12月。

国家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国家统计局:《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高奴喜:《2007年中国都市圈评价报告》,格致出版社,2008。

魏后凯:《新时期我国国土开发的新方略》,《中国经贸》2011年第1期。

方创林:《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基本判断》,《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第4期。

杨开忠:《加快中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6年第3期。

王凯著《国家空间规划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主体功能区形成机制和分类管理政策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世界银行著《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保障性住房的困局》,2010年6月。

马庆斌:《保障性住房的国际经验借鉴和政策启示》,《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10期。

东兴证券:《保障性住房:盈利模式分析及产业链重构》,2011年4月。

杨帆:《保障房或是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大机遇》,2011年4月15日《上海证券报》。

巴曙松:《地方债务问题评估及避险之道》,《人民论坛》2011年第26期。

巴曙松、王劲松、李琦:《从城镇化角度考察地方债务与融资模式》,《中国金融》2011年第19期。

陈淮:《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住房保障体系》,《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11期。

高立、张令奇:《采取综合措施,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10期。

郭兴平、王一鸣:《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县域城镇化的启示》,《上海金融》2011年第5期。

刘国艳:《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12期。

王元京、高振华、何寅子:《地方政府融资面临的挑战与模式再造——以城市建设为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4期。

张丽阳、张征:《扩大权限对县级财政支出的影响及对策——基于河南省W县的调研》2011年第4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2011~2012)》,2011。

朱维平、周国栋:《政府投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探索》,《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3期。

邹慧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第4期。

Johnson M.B.,Planning without Prices:A Discussion of Land Use Regulation without Compensation. London:Heinemann,1977.

Abraham,J.,Hendershott,P.H.Patterns and Determinants of Metropolitan House Prices,“1977-91.Real Estate and the Credit Crunch”,Proceedings of the 25th Annual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Conference.L.E.Browne and E.S.Rosengreen,eds.Blackwell:Boston,1993.

Barrell,R.,Kirby,S.,and Riley,R.,“The current position of UK house prices”,National Institute Economic Review,2004,189.

Blanchard,O.J.and Watson,M.“Bubbles,Rational Expectations,and Financial Markets”,in Paul Wachter(ed.)Crises in the Economic and Financial Structure.Lexington,MA:Lexington Books,1982.

Blanchard,O.J.and Stanley F.,Lectures on Macroeconomics,MIT Press,Cambridge,MA.,1989.

Cameron,G.,Muellbauer,J.,Murphy,A.,Was There A British House Price Bubble?Evidence from a Regional Panel.Discussion Paper.Department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Oxford,2006.

Capozza,D.R.,Hendershott,P.H.,Mack C.,“An Anatomy of Price Dynamics in Illiquid Markets:Analysis and Evidence from Local Housing Markets”,Real Estate Economics,2004,32.

CapozzaD.R.,Helsley,R.,“The stochastic city”,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1990,28.

Case,K.E.and R.J.Shiller,“The Efficiency of the Market for Single Family Hom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9,79.

Capozza,D.R.and Helsley R.,“The fundamentals of urban growth and the price of land”,Journal of Urban Econnomics,1989,26,pp.295-306.

Glindro E.T.,Delloro V.K.,“Indentifying and measuring asset price bubbles in the Philippines”,BSP Working Paper Series,2010,Series No.2010-02.

Himmelberg,C.,Mayer,C.,Sinai T.,“Assessing High House Prices:Bubbles,Fundamentals,and Misperceptions”,NBER Working Paper No.11643 Issued in September 2005,http://www.nber.org/papers/w11643.

IMF,“An Error Correction Model of House Prices”,United Kingdom:Selected Issues,IMF Country Report,2005,No.05/81.

IMF / Terrones,M.“Three Current Policy Issues;The Global House Price Boom”,Chapter II, World Economic Outlook,2004,September.

IMF,“An Analysis of House Prices in the United Kingdom”,United Kingdom:Selected Issues, IMF Country Report,2003,No.03/47.

Shiller,Robert J.(2006)“Long-Term Perspectives on the Current Boom in Home Prices,” The Economists’ Voice: Vol.3:Iss.4,Article 4.

Taipalus,K.A.,“Global House Price Bubble?Evaluation Based on a New Rent-Price Approach”,Bank of Finland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2006,No.29/2006.Available at SSRN:http://ssrn.com/abstract=1018329.

丰雷、朱勇、谢经荣:《中国地产泡沫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2年第3期。

郭永奇:《我国房地产泡沫问题研究》,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洪开荣:《房地产泡沫:形成、吸收与转化》,《中国房地产金融》2001年第8期。

李木祥,《中国房地产泡沫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李佩珈:《房地产泡沫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测度——基于重庆市的实证分析》,《建筑经济》2008年第11期。

李维哲、曲波:《地产泡沫预警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蔺涛、戚少成:《对我国适度商品房空置率的判断与分析》,《统计研究》1999年第3期。

刘治松:《我国房地产泡沫及泡沫测度的几个理论问题》,《经济纵横》2003年第10期。

吕江林:《我国城市住房市场泡沫水平的度量》,《经济研究》2010年第6期。

牛凤瑞、李景国:《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No.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邱强:《我国房地产泡沫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1期。

上海易居研究院:《2009-2010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http://www.yiju.org。

宋忠敏:《上海房地产泡沫的实证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田传浩:《对目前房地产泡沫研究的几点评论》,《浙江经济》2003年第8期。

汪利娜:《房地产泡沫的生成机理与防范措施》,《财经科学》2003年第1期。

王浩:《房地产泡沫评判指标的选用与实证》,《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7期。

吴地宝、余小勇:《房地产泡沫问题及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2期。

赵永芳:《我国房地产泡沫的理论与实证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