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修订版)图书

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SSAPID:101-0191-1508-18
ISBN:978-7-5097-1084-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突破了传统研究观念与模式,开创了在对国家结构形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元首制度、中央决策体制和政体运行机制的探索的新体系,把政治制度史从陈旧的官制史窠臼中解脱出来。本书内容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各卷执笔人大多堪称“极全国之选”,从而对各项政治制度追本溯源、因袭变迁,论述得全面系统,实现了宏观与微观、主编总其成与分撰纂其业,政治学与历史学、法学、民族学等三个完好的结合。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法学社会学研究系列
编 辑:关晶焱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0 政治理论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学科特征、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 学科特征

   二 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 历代关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著录与考索*

   二 20世纪以来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第三节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如何突破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

   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如何突破

   二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分期问题

  第四节 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特征与经验

   一 传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二 传统政治制度的经验

 第二章 国家的起源与国体的演进

  第一节 文明的起源与国家的产生

   一 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制

   二 私有制的产生与父系家长制的形成

   三 军事民主制的组织形式与职能

   四 阶级的产生与国家的形成

  第二节 古代国家形态与国体的演进*

   一 古代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三 中国古代国家的结构形式

   四 从宗族城邑国家到封建专制国家

 第三章 元首制度

  第一节 先秦时代的王与王权

   一 夏朝的“后”

   二 商朝的王与王权

   三 西周的王与王权

   四 春秋时代的国君

   五 战国时代的王权

   六 先秦时代王权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皇帝制度的形成与演变

   一 秦汉皇帝制度的形成

   二 魏晋南北朝皇帝制度的演变

    (一)皇帝与皇室

    (二)皇权强弱的演化

    (三)宫廷制度

    (四)宦官与后党

  第三节 隋唐五代皇帝制度的发展

   一 隋唐五代强化皇权的各种制度

    (一)完善名号制度

    (二)都城与宫殿制度

    (三)车舆服饰制度

    (四)礼仪制度

    (五)印玺、符节与诏敕制度

    (六)后宫制度

    (七)殿中省和内侍省

   二 隋唐五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三 唐代的公主及其邑司

   四 隋唐的宗室

    (一)亲王和王府组织

    (二)宗正寺

   五 隋唐时期的外戚、宦官与皇权

  第四节 宋辽金元皇帝制度的变化

   一 宋朝皇帝制度的特色

    (一)皇位继承与皇权

    (二)宗室制度

   二 辽朝皇帝制度的二重性

    (一)皇位继承制度

    (二)太后临朝称制

    (三)宫卫制度

   三 金朝皇帝制度的氏族制遗风

   四 模仿唐宋的西夏皇帝制度

    (一)名号、都城、宫殿、陵寝的模仿

    (二)后族擅政与皇权的确立

   五 蒙汉合璧的元朝皇帝制度

    (一)大蒙古国时期的选汗制度

    (二)附会汉法建立皇帝制度

  第五节 皇帝制度的巅峰与消亡

   一 明朝的皇帝制度

    (一)强化皇权的措施

    (二)皇位继承制度

    (三)礼乐制度

    (四)东宫制度

    (五)宦官制度

    (六)封藩制度

   二 清朝的皇帝制度

    (一)皇帝名号的确立与皇权

    (二)皇位继承与秘密立储法

    (三)皇子分封与“满蒙联姻”

   三 皇帝制度的被推翻

  第六节 皇帝制度的基本精神

   一 皇帝的神格化

   二 家天下

   三 宗法性

   四 皇帝就是法律

   五 在不断重建封建等级基础上的高度集权

 第四章 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王权时代的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 夏朝的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二 商朝的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三 西周的王、师、保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四 春秋时代朝议制度的形成

   五 战国时代决策方式的发展

  第二节 皇权形成阶段的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 秦汉时代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二 魏晋南北朝决策机构与决策方式的演变

    (一)丞相、相国及三公、八公

    (二)中书省的设置与职权

    (三)门下省的设置与职权

    (四)决策形式的演变与特点

  第三节 皇权发展阶段的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 隋唐五代中央决策体制的结构

    (一)最高层次决策——御前决策会议

    (二)中书、门下两省的决策机制

   二 隋唐五代宰相会议的决策机制

    (一)政事堂与中书门下的关系

    (二)宰相名称及其职权的变化

    (三)宰相会议的决策方式

    (四)扩大参与的百官会议

   三 隋唐五代决策机构逐步多元化

    (一)宦官参与决策

    (二)学士的设立和翰林学士职权的扩大

    (三)唐末五代枢密院的设置及演变

   四 隋唐五代决策的程序与方式

    (一)诏令的颁行程序

    (二)战略性决策与行政性决策

   五 隋唐五代决策的依据与信息传递渠道

    (一)地方奏报与大臣章疏

    (二)御史出巡

    (三)使臣出巡

    (四)广开言路

    (五)决策与信息的关系

   六 隋唐五代中央决策的特点与效应

    (一)人治原则与人治效应

    (二)决策的历史局限性

  第四节 皇权变化阶段的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 宋朝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二 辽朝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三 金朝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四 元朝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五节 皇权膨胀阶段的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 明朝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宰辅的废弃与内阁制度的演变

    (二)司礼监的构成及其机制转换

    (三)中央决策体制的运行机制

     1.廷议

     2.廷推

     3.封驳

   二 清朝中央决策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进呈题奏本章

    (二)密折陈奏

    (三)御门听政

    (四)派出钦差大臣

    (五)外出巡视

  第六节 皇权时代中央决策体制运行机制的特点

 第五章 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先秦中央行政体制的演进

   一 夏朝的中央行政体制

    (一)外廷官吏

     1.政务官

     2.宗教官 负责占筮、记事、天文历法等。

    (二)内廷事务官

   二 商朝的内服职官体制

   三 西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四 春秋时期的中央职官体制

    (一)政务性职官

    (二)军事职官

    (三)宗教文化类职官

   五 战国时期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节 三公九卿体制的形成与演变

   一 秦汉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三公与丞相制度

    (二)中央其他行政机构及其职能

    (三)西汉中期以后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及其职能转换

   二 魏晋南北朝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尚书省(台)

    (二)秘书省

    (三)列卿

    (四)财政管理体制

     1.财政管理机构及其演变

     2.财政管理制度的特点与实施

  第三节 三省六部体制的巩固与发展

   一 隋唐五代的政务中枢——尚书省

   二 隋唐五代的政务官——六部二十四司

    (一)六部组织

    (二)二十四司

   三 隋唐五代的事务官——九寺五监

    (一)九寺

    (二)五监

    (三)秘书省

   四 隋唐宗教事务管理制度

    (一)隋唐佛教与道教的管理制度

    (二)崇玄学的设置

    (三)祅教管理机构

   五 唐五代的使职差遣制

    (一)使职差遣制的产生及其制度化

    (二)各类使职的发展

  第四节 三省制向一省制的转变

   一 宋朝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宰辅制度

    (二)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

    (三)外国和少数族事务管理制度

    (四)宗教管理制度

   二 辽朝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宰辅制度

    (二)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

   三 金朝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尚书省

    (二)六部及其职能

   四 西夏中央行政体制

    (一)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及变化

    (二)西夏的宗教管理体制

   五 元朝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中央行政机构的设置与职能

    (二)宗教、民族事务管理制度

  第五节 内阁六部体制的形成与瓦解

   一 明朝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中枢机构的演变

    (二)六部机构与职掌

    (三)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

     1.都察院

     2.通政司

     3.大理寺

    (四)六科

    (五)宗教、民族事务管理制度

     1.僧、道录司

     2.对藏族地区的管理

     3.对蒙古地区的管理

     4.对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5.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6.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二 清朝中央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中枢机构的变迁

     1.议政王大臣会议

     2.内阁

     3.军机处

    (二)中央行政机构及其职能

    (三)清末改制呼声下的机构变动

     1.各国总理衙门

     2.设立督办政务处,全面厘定官制

     3.资政院和责任内阁

 第六章 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第一节 先秦时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进

   一 夏朝的部族方国与地方侯、伯

   二 商朝的外服诸侯与方国

   三 西周的外服诸侯体制

   四 春秋时期的地方行政组织与郡县制的萌芽

   五 战国时期郡县制的正式形成及其补充形式

    (一)郡县制的形成

    (二)封君制度

  第二节 从郡县制到州郡县三级制

   一 秦汉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郡县与王国

    (二)乡里制度与户籍按比制度

    (三)秦汉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

    (四)秦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二 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州、郡、县

    (二)封国、侨州郡县

    (三)乡里制度与户籍管理制度

    (四)边远地区的管理体制

    (五)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从州县二级制到道州县变相三级制

   一 隋唐五代的道及其机制转换

    (一)唐前期监察性“道”

    (二)中唐以后地方行政实体性“道”

   二 隋唐五代的府、州(郡)、县

    (一)都督府

    (二)府、州(郡)、县、乡、里

   三 隋唐五代民族地区政权组织

    (一)都护府

    (二)羁縻州

   四 隋唐五代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

    (一)地方行政体制由州(郡)、县二级制发展为道、州、县变相的三级制

    (二)王国的组织不再是地方行政组织的一部分

    (三)以强化户口管理为中心任务

    (四)割据型藩镇的特征与边疆地区特殊行政机构的创设

  第四节 从路的机制转换到行省制度的确立

   一 宋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府州军监、县二级体制

    (二)中央派出机构及其机制转换

    (三)宋朝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

   二 部族组织与州县并存的辽朝地方行政体制

    (一)契丹及其他部族组织

    (二)五京及州县

   三 金朝地方行政体制的多元化

    (一)不同类型的地方行政体制

    (二)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

   四 追袭唐宋的西夏地方行政体制

   五 以行省统辖路府州县的元朝地方行政体制

    (一)大蒙古国时期的基层行政组织

    (二)行省制度的确立

    (三)行省的下属机构

    (四)乡都、社与户籍管理制度

  第五节 省府(州)县体制的巩固与发展

   一 明朝的布政司、府(州)、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南北两京及京畿

    (二)省、府(州)、县及县以下行政组织

    (三)户籍管理制度

    (四)三司六道及中央派出机构

    (五)明代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 清朝直省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政区的划分与各级政府机构

     1.政区的划分

     2.总督和巡抚

     3)藩司、臬司

     4.道和道员

     5.府、直隶州、直隶厅

     6.州、县、厅

    (二)地方基层组织

     1.里甲制度和户丁的编审

     2.保甲制度

    (三)行政体制特点

     1.行政、财政、司法权的合一

     2.突出督抚权力

     3.强化基层控制

     4.机构层次繁杂,官员职权交错

   三 清朝边疆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

    (一)区域划分和机构设置

     1.关外东北地区

     2.内外蒙古和其他各部蒙古

     3.新疆地区

     4.西藏

     5.土司地区

    (二)边疆施政特点

     1.大权集中、小事分散

     2.依据民族特点,循其俗、施其政

     3.厚养头领人物,实行分而治之

     4.大力倡导喇嘛教

     5.贡赏制度和年班制度

 第七章 司法制度

  第一节 刑罚的起源与刑罚制度的发展

   一 刑罚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刑罚

    (一)死刑

    (二)肉刑

    (三)徒刑

   二 五刑制度的形成

  第二节 法典的沿革

   一 先秦时期的法律

   二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法律

   三 隋唐五代的法律

    1.禁贻误军机、违犯军令和逃逸

    2.官吏违法、失职、贪污、擅权的惩处

    3.加强控制编户

   四 宋辽金西夏法律

    1.宋代法律

    2.辽代法律

    3.金代法律

    4.西夏法律

     (1)《天盛旧改新定律令》

     (2)《贞观玉镜统》

   五 元明清法律

    1.元代法律

    2.明代法律

    3.清代的法律

  第三节 司法机构

   一 先秦时期的司法官吏

   二 秦以后的中央司法机构

    1.中央审判机关

    2.中央司法行政机构

    3.中央其他司法机构

   三 秦以后的地方司法机构

    1.县级审判机关

    2.县以上的审判机关

  第四节 审判制度

   一 审判管辖

    1.审级管辖

    2.地域管辖

    3.专门管辖

   二 起诉

    1.公诉

    2.自诉

    3.首告

   三 审判

    1.诉状的受理

    2.审讯

    3.判决

   四 上诉

    1.通常程序的上诉

    2.直诉——非常程序的上诉

   五 复审

    1.对申报上级的狱案的复审

    2.对申诉不服的案件的复审

    3.明清的会审制度

   六 复核

    1.刑事案件执行前的复核

    2.对官吏断狱失当的纠正

   七 强制措施

    1.传唤与拘提

    2.搜检

    3.逮捕

    4.羁押

   八 证据

    1.人证

    2.书证

    3.物证

    4.检验

   九 判决的执行与诉讼的注销

    1.判决的执行

    2.诉讼的注销

   十 法官的责任

    1.关于出入人罪的责任

    2.审结逾限的责任

  第五节 古代司法制度的特点

   一 司法隶属于行政,司法权的运用受君相的支配和监察权的监督

   二 审判采用纠问方式,以口供作为定罪的主要依据,允许刑讯逼供

   三 儒家思想在刑律和诉讼制度中有深刻的影响

    1.儒家思想在刑律中的影响

    2.儒家思想在诉讼制度中的影响

 第八章 监察制度

  第一节 先秦时期监察职能的萌芽以及御史司监察和谏官的产生

   一 夏商西周时期国王对臣下的监察活动

   二 以贵族为主体的国人对国君的监督

   三 春秋时御史司监察之职的由来和谏官的产生

  第二节 秦汉以后监察机构的发展

   一 御史台系统的发展

    1.秦汉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

    3.隋唐五代时期

    4.宋辽金元时期

    5.明清时期

   二 谏官系统的发展

    1.秦至南北朝时期

    2.隋唐五代时期

    3.宋辽金元时期

    4.明清时期

   三 其他中央监察官员的设置

    1.汉代的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

    2.东汉至隋唐尚书台省中掌监察的官员

    3.三国时的校事、刺奸、监军使者和弹曲

    4.北魏前期的候官

    5.隋代的司隶和谒者二大夫

   四 地方监察机构

    1.秦汉时期

    2.魏晋南北朝时期

    3.隋唐时期

    4.宋辽金元时期

    5.明清时期

  第三节 监察的内容和方式

   一 监察的内容

    1.弹劾不法

    2.谏诤建言

    3.封驳诏书

    4.申复案牍

    5.监督礼仪

    6.决狱平冤

    7.专项监察

    8.监察杂差

   二 监察的方式

    1.组织方式

    2.职能履行的方式

  第四节 监察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一 监察制度的特点

    1.依附于皇权

    2.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

    3.监察官品卑权重

   二 监察制度的作用

    1.御史台系统的作用

    2.谏官系统的作用

    3.监察制度的局限性

 第九章 军事制度

  第一节 军事制度的起源及其在先秦时期的发展

   一 军事制度的起源及夏代奴隶制军制的产生

   二 商代奴隶制军制的发展

   三 西周奴隶制军制的完备

   四 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制军制向封建军制的演变

    1.国家军队

    2.地方部队

    3.贵族私人武装

  第二节 秦汉至清的军事领导体制

   一 秦汉时期军事领导体制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军事领导体制

    1.皇帝对军队的统御关系

    2.军事领导体制

   三 隋唐五代时期的军事领导体制

   四 宋代军事领导体制

    1.皇帝与军权

    2.北宋的中央指挥系统

    3.三衙的设置、职责和人选

    4.北宋地方的军事机构

    5.宋神宗时军制的变化

    6.南宋的指挥系统

   五 辽金西夏军事领导体制

    1.辽朝军事领导体制

    2.金朝军事领导体制

    3.西夏军事领导体制

   六 元代军事领导体制

   七 明清时期军事领导体制

  第三节 秦汉至清武装力量管理体制

   一 秦汉时期武装力量管理体制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装力量管理体制

   三 隋唐五代时期武装力量管理体制

    1.隋及唐代前期的府兵制

     (1)府兵建制

     (2)折冲府组织与兵源

     (3)隋十二卫、唐十六卫与东宫六率府

     (4)御史监军

     (5)府兵与地方军、边防军的关系

     (6)骑、团结兵与官健的崛起

    2.中唐以后至五代的军制

     (1)禁兵六军与神策军

     (2)宦官监军与皇权削弱

     (3)藩镇兵

     (4)牙兵与乡兵

     (5)五代侍卫亲军司

   四 宋代武装力量管理体制

    1.兵种

    2.编制

    3.募兵制的实行与作用

    4.管理体制

   五 辽金西夏武装力量管理体制

    1.辽武装力量管理体制

    2.金武装力量管理体制

    3.西夏武装力量管理体制

   六 元代武装力量管理体制

   七 明代武装力量管理体制

    1.五军都督府及卫所制

    2.亲军、京军、班军

    3.宦官监军

    4.地方武装

   八 清代武装力量管理体制

    1.禁旅八旗与驻防八旗

    2.兵役、编制、装备、俸饷

    3.卡伦、马政、训练、驿站、军政

   九 太平天国的军事组织

  第四节 兵制在政权中的地位、作用与影响

   一 军队对政权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内外军事力量失衡是导致地方割据或边防力量削弱的原因

 第十章 人事管理制度

  第一节 官员的选拔

   一 以世卿世禄为主体的夏商西周选官制度

    1.世袭为官的世官制度

    2.官学选士制度

    3.乡举里选制度

    4.贡士制度

   二 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

   三 秦汉时期察举与征辟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四 以九品中正为主体的魏晋南北朝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2.察举与官学入仕

    3.入仕杂途

   五 以科举制度为主体的隋唐至明清的选官制度

    1.科举制度

    2.科举与学校相结合

    3.制举与征辟

    4.荐举与保举

    5.入仕杂途

  第二节 官吏的任用程序

   一 册命

   二 铨选

   三 掾属自辟

  第三节 官员任用类别、任期与任用限制

   一 任用类别

   二 任期

   三 任用限制

  第四节 官员的等级与俸禄

   一 位、品、阶、爵与散官、勋官

   二 舆服制度

   三 俸禄制度

  第五节 官员的考核与升赏降罚

   一 考核

   二 升赏

   三 降罚

  第六节 官员的休假与致仕

   一 休假

   二 丁忧

   三 致仕

   四 赠赙

   五 给谥

  第七节 权力行使的凭信与公文程式

   一 玺印绶

   二 符节钺

   三 公文程式

  第八节 吏胥制度

   一 隋唐的吏胥制度

   二 宋代的吏胥制度

   三 元代的吏胥制度

   四 明代的吏胥制度

   五 清代的幕客、吏胥制度

  第九节 行政法规

   一 先秦行政法规汇编——《周礼》

   二 唐代的行政法规

    1.令、格、式

    2.《唐六典》

   三 宋代的行政法规

   四 元代的行政法规

   五 明清的行政法规

 结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出版说明

本书突破了传统研究观念与模式,开创了在对国家结构形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着力于元首制度、中央决策体制和政体运行机制的探索的新体系,把政治制度史从陈旧的官制史窠臼中解脱出来。本书内容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各卷执笔人大多堪称“极全国之选”,从而对各项政治制度追本溯源、因袭变迁,论述得全面系统,实现了宏观与微观、主编总其成与分撰纂其业,政治学与历史学、法学、民族学等三个完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