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引论图书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SSAPID:101-0186-8826-20
ISBN:978-7-5201-0660-3
DOI:
ISSN: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论断、重大观点,进一步开创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价值论、社会主义生产力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科技创新论、社会主义对外关系论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论丛
作 者: 于洪波 郑文范
编 辑:刘荣;吕霞云;admin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学者论丛编委会

 总序

 第一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2.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确立经济学领域中国学者的话语权

   (二)实践意义

    1.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

    2.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丰富素材

    3.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分享经济学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

   (二)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论

   (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论

   (四)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论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六)社会主义对外开放论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第三节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

   (一)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原则

   (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原则

   (三)共同富裕原则

   (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

   (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原则

   (六)独立自主同扩大开放、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原则

   (七)人民主体原则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探析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论

   一 生产力

    (一)生产力的内涵

    (二)生产力的构成

     1.劳动者

     2.劳动工具

     3.劳动对象

   二 生产关系

    (一)生产关系的内涵

    (二)生产关系的构成

   三 主导生产要素及其人格化机制

    (一)主导生产要素

    (二)主导生产要素的人格化机制

     1.人格化机制与所有制关系的构建

     2.人格化机制与交换劳动关系的形成

     3.人格化机制与分配关系的确定

   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第三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 农业社会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农业社会中的生产力

     1.劳动者

     2.劳动工具

     3.劳动对象

    (二)农业社会中的生产关系

     1.所有制关系

     2.劳动关系

     3.分配关系

   二 工业社会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工业社会中的生产力

     1.劳动者

     2.劳动工具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二)生产关系

     1.所有制关系

     2.劳动关系

     3.分配关系

    (三)独享经济与工业社会

     1.独享经济创造的辉煌

     2.独享经济的弊端

    (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

   三 后工业产业自然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一)后工业产业自然的生产力——科技生产力

     1.科技生产力的内涵

     2.科技生产力的二重性

     3.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4.科技生产力的功能

    (二)科技生产关系

     1.科技生产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2.科技生产关系的二重性

     3.科技生产关系的功能

  第四节 社会主义生产力论

   一 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原理

    1.马克思的理论空间

    2.苏联解体教训

    3.毛泽东思想的回答

    4.邓小平理论的回答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回答

    6.科学发展观的回答

    7.“中国梦”的回答

   二 科技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基础

    1.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信息性特点

    2.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循环性特点

    3.当代科技生产力的符号性特点

    4.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民本性特点

   三 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论

     1.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出能够明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

     2.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提出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

    (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论

     1.现代科技生产力决定公有制的存在

     2.当前中国非公有制存在的生产力原因

     3.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论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1.社会主义生产力二重性特点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二重性特点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五)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1.机器大工业生产力与中国改革开放

     2.现代科技生产力与我国改革开放

    (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机器大工业生产力对自然界的破坏

     2.现代科技生产力对自然界的保护

    (七)社会主义对外关系论

     1.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力基础存在提供非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2.科技生产力决定和平崛起的现实性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及发展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时间分期法

  第二节 劳动价值论概论

   一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的规律

     1.价值和使用价值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二)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规律

    (三)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波动规律

   二 “硬核—保护带”视域下劳动价值论的结构分析

    (一)拉卡托斯“硬核—保护带”理论的基本内容

     1.硬核

     2.保护带

     3.反面启示法和正面启示法

    (二)价值体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的规律构成劳动价值论的硬核

    (三)劳动价值论“保护带”

     1.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形成价值体保护带

     2.相同使用价值具有相同价值形成价值量保护带

     3.虚拟货币等价值形式形成价值体保护带

    (四)劳动价值论的正面启示和反面启示法

     1.价值体理论的正面启示和反面启示法

     2.价值量的正面启示和反面启示法

     3.价值形式的正面启示和反面启示法

     4.对西方价值理论认识的正面启示和反面启示法

  第三节 农业和手工业小生产时期的劳动价值论

   一 单纯的体力劳动构成价值体

   二 简单劳动度量价值量

    (一)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二)简单协作创造的价值量

    (三)商品交换实现价值量

   三 实物交换是价值形式形成的基础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流通

    (三)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四节 机器大工业时期的劳动价值论

   一 价值体由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的劳动共同形成

    (一)资本支配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

    (二)无人工厂分析

    (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2.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3.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4.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5.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二 价值量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度量

    (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劳动生产力和商品价值量变化规律

     1.相对于自己过去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2.相对于自己同行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三)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四)转形问题研究

     1.转形问题内涵

     2.生产价格

     3.马克思恩格斯对转形问题的解决

     4.转形问题的时间分期法试解

   三 价值形式

    (一)经济危机问题

    (二)纸币流通与通货膨胀

   四 两大部类关系问题

   五 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一)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

    (二)社会总资产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问题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问题

   六 资本的周转

    (一)资本周转的含义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三)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四)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第四章 科技第一生产力时期的劳动价值论

  第一节 关于科技价值体

   一 科技劳动形成科技价值体

    (一)科技价值体的内涵与特点

     1.科技价值体的内涵

     2.科技价值体的特点

    (二)科技劳动的特点

     1.科技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种形式

     2.科技劳动是生产劳动

    (三)科技劳动形成科技价值体

   二 科技劳动的凝结方式——象化凝结

    (一)学习转化——通过人力资本对科技价值的吸收

    (二)有形转化——通过物化资产对科技价值的吸收

    (三)无形转化——通过无形资产对科技价值的吸收

   三 科技价值体理论的应用——按生产要素分配

  第二节 关于科技价值量

   一 科技价值量度量

    1.效用作为科技价值量的度量标准

    2.科技价值量度量标准的实现形式

    3.超额剩余价值

   二 学习转化吸收科技价值度量

    (一)通过劳动力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差吸收科技价值量

    (二)通过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吸收科技价值量

   三 物化资本吸收科技价值度量

    (一)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吸收科技价值

   四 无形资本吸收科技价值度量

    (一)用产出通约性度量吸收科技价值度量

    (二)软件价值的度量

     1.产出通约性还表现在效用标准上

     2.软件的价值来源于人类的知识劳动

    (三)用信息类无形资产度量

    (四)技术类资产对科技价值吸收的度量

     1.转让次数

     2.供求变动

     3.专利对科技价值转化的影响

     4.生命周期

    (五)衡量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作用的指标——对科技价值吸收的宏观度量

     1.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科技价值形式的新发展

   一 价值的生成转移

    (一)科技成果创建阶段的价值形式分析

     1.基础研究

     2.应用研究

     3.试验发展

    (二)科技成果成长阶段的价值形式

    (三)科技成果扩展阶段的价值形式

    (四)科技成果成熟阶段的价值形式

   二 价值的现实转移和泡沫经济分析

    (一)价值的现实转移

    (二)经济的虚拟化

     1.虚拟货币

     2.虚拟资本

     3.虚拟经济

    (三)泡沫经济及产生原因

    (四)泡沫经济危机处理

     1.理顺支配直接劳动的途径

     2.理顺支配间接劳动的途径

     3.理顺支配总体劳动的途径

   三 科技生产力时期有机构成问题

   四 后工业时代政治经济学

    1.现代科学产业的形成

    2.科学产品的流通

    3.知识商品流通特点

    4.科学产品的消费特征

    5.科学与物质生产的融合

    6.科学产生经济价值的消失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市场经济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一 市场的基本内涵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

  第二节 市场经济的建立机理

   一 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计划与市场

   二 两种经济体制的收益和成本分析

    (一)制度收益和制度成本的含义

    (二)计划体制分析

     1.激励收益和激励成本

     2.配置收益和配置成本

    (三)市场组织分析

     1.激励收益和激励成本

     2.配置收益和配置成本

   三 价值中性视域下市场经济的建立机理

  第三节 市场经济体制的演进

   一 市场经济体制的纵向演进

    (一)手工工具生产力时期与自然经济体制

    (二)机械化生产力时期与市场经济体制

    (三)现代科技生产力时期与两种经济体制

   二 市场经济体制的横向演进

    (一)苏联经济体制的演进

    (二)美国经济体制的演进

  第四节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和探索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认识

   二 列宁的探索

   三 斯大林的做法

   四 当代的认识和探索

    1.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

  第五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

   一 中国市场经济改革路径

    1.确立中国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

    2.竞争性的市场体系

    3.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二 改革的路径

   五 科技生产力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一)现代科技生产力要求继续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二)深化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认识

    (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大力发挥第三部门的职能优势

 第六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改革理论

  第一节 关于改革的理论探讨

   一 改革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逻辑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应

     1.一一对应

     2.非一一对应

   二 改革的实质及其作用

   三 改革的动力和阻力以及基本模式的主要路径

    (一)改革的动力与阻力

    (二)改革的基本模式

     1.增量存量式改革

     2.渐进式改革

     3.让利式改革

     4.局部式改革

    (三)中国改革的主要路径

     1.农村改革是中国改革实践的现实起点

     2.企业改革是中国改革成败的试金石

     3.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改革的基础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农村改革探索

   一 手工业生产力时期的农村改革

    (一)手工业生产力时期我国农业集体化的失败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成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优越性与不足

   二 农业机械化时期的农村改革

    (一)家庭承包责任制不适应农业机械化

    (二)农村的机械化改革

   三 现代科技生产力时期的农村改革

    (一)现代科技生产力时期的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现代科技生产力时期的农村生产力

     2.现代科技生产力时期的农村生产关系

    (二)农村的现代化改革取向

     1.继续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经营方式

     2.推进农业劳动力技能化和城镇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企业改革探索

   一 企业改革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逻辑

    (一)机械化生产力与现代企业建立

    (二)现代科技生产力与科技型企业

     1.科技型企业应成为新生产力的引领者

     2.现代科技生产力视域下科技型企业的特征

   二 加快推进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一)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二)深入推进企业改革是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

   三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特征

    (三)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

    (四)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向

     1.通过多种途径保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2.通过合理分配确保国有企业收益全民共享

     3.推动国有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壮大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 经济体制改革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逻辑

    (一)手工工具生产力与自给自足经济体制

    (二)机械化生产力与市场经济体制

    (三)现代科技生产力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1.现代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及特点

     2.现代科技生产力对经济体制的新要求

   二 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失败

     1.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2.机器大工业生产力发展与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不适应

     3.苏联—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失败

    (二)美国经济体制演进

     1.美国经济体制演进的过程

     2.美国经济体制演进的生产力决定及局限

   三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

    (二)现代科技生产力视域下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

     1.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指向

     3.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热点经济问题解读

  第一节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分析

   一 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与表现

    (一)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

    (二)中等收入陷阱内涵的表现

    (三)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意义

   二 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原因

    (一)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原因

     1.后发优势

     2.后发劣势

    (二)后发优势和后发劣势对后起国家影响

     1.低收入阶段和中低等收入阶段后发优势的显现

     2.中上等收入阶段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的转换不成功

     3.高收入阶段后发劣势显现

   三 避免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

    (一)第一阶段:大力发挥后发优势

    (二)第二阶段:成功实现由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的转换

    (三)第三阶段:避免后发劣势,凸显先发优势

     1.及时转变发展理念和模式

     2.确保一定的增长速度

     3.提高社会流动性,大力促进人口素质提高

     4.避免债务风险和打击房地产市场泡沫

     5.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第二节 避免“修昔底德陷阱”问题探讨

   一 “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与表现

    (一)“修昔底德陷阱”的内涵

    (二)“修昔底德陷阱”的表现

   二 产生“修昔底德陷阱”的条件

    (一)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力基础存在产生“修昔底德陷阱”的可能性

     1.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力易产生霸权思想

     2.美国的军工复合体支持美国称霸

     3.实力不平衡会导致战争

    (二)科技生产力决定存在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现实性

     1.破解“零和游戏”

     2.和平的经济收益大于战争

     3.中国创新驱动经济对世界经济做出的巨大贡献

   三 消解“修昔底德陷阱”的对策

    (一)管控好分歧、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1.引导美国对华正确认知

     2.中国不谋求推翻现有国际秩序

     3.有效开展对美战略博弈

     4.强军助推和平发展

     5.注重危机预防和冲突管控

     6.中美避免直接战争

    (二)扩大共同点、消解“修昔底德陷阱”

     1.妥善处理国内问题是根本

     2.打造人类利益共同体

     3.中美加强经济合作

     4.继续丰富完善中美“互嵌”机制

     5.共同应对全球公域问题

     6.扎实推动双方战略合作

     7.促使“G2”同处一个国际体系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东北现象的产生和消解

   一 “东北现象”的表现

    (一)振兴的第一阶段:经济增长成效显著

    (二)振兴的第二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三)振兴的第三阶段:经济增长“失速”的风险增大

   二 “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固定资本后发优势消失、投资急剧下降

     1.金融机构数量少,结构单一

     2.融资渠道狭窄,内源性融资严重不足

     3.金融风险严重

    (二)“人口红利”后发优势削弱,人口老化严重

    (三)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转换不成功——创新驱动不足

     1.R&D(Research and Design)投入不足

     2.科学创新对老工业基地改造支撑不足

     3.技术创新对老工业基地产业创新支撑不足

     4.工程创新对老工业基地产业创新支撑不足

     5.产业创新对老工业基地改造支撑不足

    (四)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转换不成功——制度创新严重滞后

     1.打造科技生产关系不力

     2.打造科技上层建筑现状和问题

   三 消解“东北现象”,加快制定东北老工业基地再振兴对策

    (一)保持固定资本投资后发优势、提高投资效率

     1.保持一定的固定资本投资率

     2.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投资改革

     3.辩证解决“去产能”问题

     4.加大投资方面财政金融支持

     5.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开辟多种融资渠道

    (二)继续保持一定的“人口红利”后发优势,大力提高劳动力素质

     1.树立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适应的人才理念

     2.保持人口一定增长率

     3.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吸引和使用环境

    (三)加快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的转化,大力推动创新驱动

     1.加快科学创新对策

     2.加强技术创新活动对策

     3.促进工程创新对策

     4.加强产业创新的对策

    (四)加快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的转化,打造新型生产关系

     1.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科技所有制形式

     2.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科技协作组织形式

     3.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创新科技劳动分配形式

    (五)加快后发优势向先发优势的转化,打造科技上层建筑

     1.弘扬创新文化

     2.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公平竞争市场体制

     3.大力开展创新方法论培训,使创新活动由“自在”向“自为”转化

     4.改革科技规划管理

     5.充分发挥现代智库作用

     6.明确创新振兴模式,完善创新统计

     7.加强创新组织领导

     8.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加强领导干部科技素养

     9.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释放制度红利

 第八章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分享经济

  第一节 分享经济概述

   一 分享经济的内涵与特点

    (一)分享经济的内涵

     1.分享经济的定义

    (二)分享经济的特点

    (三)分享经济的模式

   二 发展分享经济的重要作用

    (一)需求侧影响

    (二)供给侧影响

    (三)促进收入增长

    (四)分享经济有助于消除经济剩余

     1.从成本降低和收入增加两方面提高实际购买力

     2.解决消费过剩问题

     3.产生新的供给来源

   三 未来分享经济发展

    (一)国外分享经济发展

     1.分享经济成为热点

     2.分享领域不断拓展

     3.初创企业快速成长

    (二)国内分享经济发展

  第二节 分享经济产生的生产力原因

   一 科技生产力概论

    (一)后工业社会的生产力基础——科技生产力

    (二)科技生产力特点

   二 科技生产力与分享经济的产生

    (一)科技生产力的信息性使分享经济具有信息性

    (二)科技生产力的符号性使分享经济具有符号性

    (三)科技生产力的循环性使分享经济具有循环性

  第三节 发展分享经济的生产关系调节

   一 对分享经济所有制关系的调整

    (一)分享经济的“公有性”和人格化机制决定了公有制的选择

    (二)所有权和所有权关系变化决定了公有制的选择

    (三)分享经济社会是零边际成本社会决定了公有制的选择

    (四)分享经济通过所有制的选择消除经济剩余模式

     1.使用权剩余的分享

     2.时间剩余的分享

   二 对分享经济的协作关系调整

    (一)协作关系的调整内容

    (二)协作关系的调整模式

     1.有偿分享模式

     2.对等分享模式

     3.劳务分享模式

     4.众筹分享模式

     5.新乡村分享经济

   三 对分享经济的分配关系调整

  第四节 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调节

   一 发展分享经济的理念调整

    (一)分享经济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分享经济发展的主要行业

     1.交通分享

     2.房屋分享

     3.金融分享

     4.企业闲置资源分享

     5.分享型城市

   二 发展分享经济的政策支撑

    (一)坚持包容性治理

    (二)将发展分享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市场准入政策

    (四)配套政策

    (五)信用机制

    (六)财税政策体系

    (七)推动公众参与

    (八)推动参与式教育与扁平式学习政策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分享经济的契合

   一 与社会主义本质契合

    1.分享经济的提出明确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

    2.分享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和谐本质

   二 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契合

   三 与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契合

   四 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契合

   五 与人民主体原则契合

    1.分享经济能使主导生产要素回归民本性,增强创新动力

    2.分享经济模式能使劳动者在劳动中获得解放和自由发展

    3.分享经济鼓励自由探索,与自由观相契合

    4.分享经济发展创新创业平台,与平等观相契合

    5.实现了从雇佣劳动向自由劳动的转变的劳动解放

    6.分享经济促进了人民群众社会物质财富创造

   六 与生态文明建设契合

 后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论断、重大观点,进一步开创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中国特色,是指引当代中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科学理论,是引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指南,将指引中国经济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科技价值论、社会主义生产力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社会主义科技创新论、社会主义对外关系论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