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93

汉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研究图书

A Study on Chinese Language Verbal Collocations in the Same Semantic Categ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SSAPID:101-0182-5587-00
ISBN:978-7-5201-1231-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同语义类的视角出发,面向对外汉语教学,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多维度考察汉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与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同语义动词搭配的相关问题。书中建立起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知识体系模型;依托中介语语料库考察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同语义类动词的情况,进而将两库所得结果进行比较;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讨论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同语义类动词的发展过程以及发生偏误的类型和原因;探讨同语义类动词搭配词典的编纂和研究问题。

相关信息

丛书名:华文教育研究丛书
作 者: 郝瑜鑫
编 辑:单远举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语言学

 附表Ⅰ 同语义类动词句法型式表

 附表Ⅱ 同语义类动词宾位搭配表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

   1.3.1 词语学视角的搭配研究

   1.3.2 语义学视角的搭配研究

   1.3.3 计算语言学视角的搭配研究

   1.3.4 习得视角的搭配研究

   1.3.5 词典学视角的搭配研究

   1.3.6 小结

  1.4 理论依据

   1.4.1 词语学理论

   1.4.2 语义学理论

    1.4.2.1 结构主义语义学理论

    1.4.2.2 认知语义学理论

     (一)原型范畴理论

     (二)概念隐喻和转喻理论

   1.4.3 语言习得理论

    1.4.3.1 语块理论

    1.4.3.2 中介语理论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3 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1.5.4 对比的研究方法

   1.5.5 基于语料库统计的研究方法

  1.6 语料来源

  1.7 预期成果及研究意义

   1.7.1 预期成果

   1.7.2 研究价值

    1.7.2.1 理论价值

    1.7.2.2 应用价值

 第2章 词语搭配与词汇知识体系

  2.1 词语搭配的界定

   2.1.1 不同视角的词语搭配

   2.1.2 本研究对“词语搭配”的界定

  2.2 词语搭配与词汇知识

   2.2.1 词汇知识的相关研究

   2.2.2 搭配在词汇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2.2.2.1 词汇意义与词语搭配

    2.2.2.2 词汇的句法特征与词语搭配

    2.2.2.3 词汇的语用特征与词语搭配

  2.3 小结

 第3章 语言教学视角词语搭配研究框架

  3.1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语搭配本体研究框架

   3.1.1 词语搭配的研究范式

    3.1.1.1 英语学界词语搭配研究的范式

    3.1.1.2 汉语学界词语搭配研究的基本方法

   3.1.2 本体视角词语搭配研究框架

  3.2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词语搭配应用研究框架

   3.2.1 基于目的语语料库的词语搭配调查研究

   3.2.2 目的语与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研究

   3.2.3 学习者习得研究

   3.2.4 词语搭配教学材料的设计

   3.2.5 词语搭配应用研究框架

  3.3 小结

 第4章 本体视角同语义类动词搭配多维度研究

  4.1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句法特征考察

   4.1.1 句法特征考察点项的确定

   4.1.2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框架考察

    4.1.2.1 搭配框架相同的同语义类动词

    4.1.2.2 搭配框架不同的同语义类动词

   4.1.3 同语义类动词句法型式考察

    4.1.3.1 全体带宾类同语义类动词

    4.1.3.2 部分带宾类同语义类动词

   4.1.4 同语义类动词中的半固定搭配

   4.1.5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与类联接的融合

    4.1.5.1 搭配词与类联接融合现象

    4.1.5.2 “给”类动词

    4.1.5.3 其他类动词

   4.1.6 同语义类动词类联接的转换

    4.1.6.1 V+N类联接与N+N类联接的转换

    4.1.6.2 N+V类联接与N+N类联接的转换

    4.1.6.3 N+V+N类联接与N+N类联接的转换

   4.1.7 小结

  4.2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语义考察

   4.2.1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语义格关系考察

    4.2.1.1 主位成分与动词的语义格关系

     1.施事+动作

     2.当事+动作

     3.受事+动作

    4.2.1.2 宾位成分与动词的语义格关系

     1.动作+受事

     2.动作+与事

     3.动作+客事

   4.2.2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范围考察

    4.2.2.1 主位成分考察

    4.2.2.2 宾位成分考察

     1.“到”类

     2.“见面”类

     3.“访问”类

    4.2.2.3 补位成分考察

     1.“穿”类

     2.“给”类动词

    4.2.2.4 状位成分考察

   4.2.3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语义选择趋向

   4.2.4 小结

  4.3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语用考察

   4.3.1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语体特征考察

   4.3.2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语域特征考察

   4.3.3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语义韵考察

   4.3.4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语用频率考察

   4.3.5 小结

  4.4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中句法语义语用的互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习得研究

  5.1 本部分研究的基本问题

  5.2 中介语与本族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使用情况比对考察

   5.2.1 句法属性使用情况对比分析

   5.2.2 语义使用情况对比分析

   5.2.3 语用使用情况对比分析

  5.3 二语者习得汉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的偏误类型及其成因

   5.3.1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偏误的类型

    5.3.1.1 动词混用

    5.3.1.2 非动词混用

   5.3.2 同语义类动词搭配偏误的原因

    5.3.2.1 迁移偏误

    5.3.2.2 语内偏误

    5.3.2.3 发展偏误

  5.4 综合讨论

   5.4.1 学习者汉语水平因素对习得的影响

   5.4.2 学习者母语因素对习得的影响

   5.4.3 频率因素对习得的影响

   5.4.4 语言项目的特征对习得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二语教学的汉语搭配词典研究

  6.1 现有汉语搭配词典调查研究

   6.1.1 现有搭配词典概况

    6.1.1.1 总体结构

    6.1.1.2 词条微观结构信息

   6.1.2 现有搭配词典存在的问题

   6.1.3 小结

  6.2 外国学生汉语搭配词典需求调查

   6.2.1 调查设计

    6.2.1.1 问卷设计

    6.2.1.2 调查对象

   6.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6.2.2.1 对词语搭配与搭配词典认识的宏观方面

     1.掌握词语搭配在汉语学习中是否有用

     2.掌握汉语词语搭配是否困难

     3.汉语老师是否在课堂上讲解词语搭配

     4.是否有必要让老师介绍词语的相关搭配

     5.汉语老师是否要求掌握词语搭配

     6.通过什么途径学习汉语词语搭配

     7.是否查看汉语学习词典提供的搭配

     8.教材和学习词典提供的词语搭配是否够用

     9.是否使用过汉语搭配词典

     10.是否需要一本搭配词典学习汉语

    6.2.2.2 对搭配词典认识的微观方面

     11.除了词语搭配以外,你还希望搭配词典提供什么信息

     12.你希望提供词语搭配的哪些信息

     13.汉语搭配词典应该收录哪些类型的搭配

     14.搭配词典是否应该区分所收录的不同类型搭配

     15.哪些类型的搭配需要解释

     16.搭配词典的哪些部分需要用你的母语解释

     17.词语搭配应该怎么排列

   6.2.3 结论与启示

    6.2.3.1 加强词语搭配的课堂教学

    6.2.3.2 搭配词典的编纂需要多方位考虑

     1.学习者研究

     2.搭配词典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3.学习型搭配词典的载体

    6.2.3.3 搭配词典的推广宣传

  6.3 汉语学习型搭配词典编纂的基本原则

   6.3.1 针对性原则

   6.3.2 实用性原则

   6.3.3 典型性原则

   6.3.4 丰富性原则

  6.4 学习型同语义类动词搭配词典样例分析

  6.5 小结

 结语

 附表Ⅲ 同语义类动词补位搭配表

成年人在习得第二语言以前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备的概念体系,因此在二语使用过程中他们倾向于从意义的表达出发,选用目的语语言项目进行交际。但因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语义类词群,当表达某个意义的时候学习者就面临着词语选择的问题;选择了词项之后,如何使用这个词,这是表达是否合乎目的语规范、是否流畅地道的关键所在。本书从同语义类的视角出发,面向对外汉语教学,抽样选取20组同语义类动词,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基本方法,多维度考察汉语同语义类动词搭配与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同语义动词搭配的相关问题。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基于本族语语料库,从搭配的句法特征、语义特征、语用特征等方面考察同语义类动词的异同,从而建立起同语义类动词搭配知识体系模型。其次,依托中介语语料库考察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同语义类动词的情况,进而将两库所得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学习者和本族人使用同语义类动词的异同;在上述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讨论外国学生习得汉语同语义类动词的发展过程以及发生偏误的类型和原因。最后,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探讨同语义类动词搭配词典的编纂和研究问题。本书的基本观点和初步结论如下。第一,词语搭配是自然话语中组合轴上习惯性按照一定句法规则共现的一组词,它涉及词项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等多个层面。词汇知识的各组成部分都潜隐于词语搭配之中,因此词语搭配是词汇知识研究的重点内容,只有全方位、多视角深入挖掘词语搭配所关涉到的问题,才能全面揭示其所涉及的词汇知识。第二,本书认为词语搭配研究应从义类角度切入,借助大规模语料库采用语料库语言学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词的句法属性(搭配框架和句法型式)、语义属性(词项的意义和搭配的意义)和语用属性(语体、语域、语义韵和语用频率)。面向二语教学的词语搭配研究还应重视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的对比研究、学习者语料的研究和词语搭配在教学材料设计中的研究。第三,词项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属性之间存在强烈的互动关系,一组同语义类动词各词项之间或在句法、或在语义、或在语用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差异集中体现在搭配词上。词语在真实话语中的组配是相互预见、吸引和渗透的,具有同气相求、同类相聚的特点。第四,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学习者母语与目的语的对应关系、词项及其各项属性的频率和类型是影响学习者习得同语义类动词的重要因素。汉语学习者最先习得的是高频句法搭配和词语搭配,然后是一般词语搭配,复杂或低频的句法搭配最难习得。第五,市面上通行的汉语搭配词典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包括缺乏针对性、收词量不足、语料选用不科学、呈现手段单调、呈现信息不科学等;汉语学习者需要高质量的学习型汉语搭配词典。

1.白妙青、郑家恒:《动词与动词搭配类型的自动标注方法》,《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白妙青、郑家恒:《基于最大熵方法进行动词搭配的自动标注》,《计算机工程应用》2009年第3期。

3.步延新:《单音节形容词与名词搭配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4.蔡北国:《中介语动作动词混用的调查与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4期。

5.蔡永强:《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的用户友好原则》,《辞书研究》2011年第2期。

6.曹先擢、苏培成:《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常敬宇:《词语搭配不当的原因》,《语文研究》1984年第1期。

8.常敬宇:《语义在词语搭配中的作用》,《汉语学习》1990年第6期。

9.常敬宇:《语体的性质及语用功能》,《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

10.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商务印书馆,1957。

11.陈贤纯:《对外汉语中级阶段教学改革构想》,《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4期。

12.陈小荷:《“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介绍》,《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程月、陈小荷:《基于条件随机场的汉语动宾搭配自动识别》,《中文信息学报》2009年第1期。

14.邓耀臣:《词语搭配中的统计方法》,《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5.邓耀臣、王同顺:《词语搭配抽取的统计方法及计算机实现》,《外语电化教学》2005年第10期。

16.刁琳琳:《英语本科生词块能力调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7.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商务印书馆,1961。

18.杜艳青:《韩国学生汉语词语偏误分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19.方艳:《论词语搭配与对外汉语教学》,《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0.冯胜利:《书面语语法及教学的相对独立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2期。

21.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2.冯志伟:《特思尼耶尔的从属关系语法》,《国外语言学》1983年第1期。

23.符淮青:《“打”义分析》,《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24.付娜:《外向型汉语学习词典配例中搭配信息的呈现原则及实现条件》,《辞书研究》2010年第5期。

25.桂诗春、杨惠中:《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6.郭大方:《现代汉语动词分类词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27.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

28.郭茜、黄昌宁:《Benson在搭配方面的研究——兼评〈BBI英语搭配词典〉》,《国外语言学》1995年第4期。

29.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0.郝瑜鑫、邢红兵:《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学习型同义词辨析模式初探》,《词汇语义学的新进展——第十届汉语词汇语义学论文集》,新加坡东方语言信息处理学会,2010。

31.郝瑜鑫、刘文、邢红兵:《基于大规模语料库和词汇习得理论的学习型词典编纂构想》,《湘南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32.郝瑜鑫、王志军:《国外汉语学习词典需求之探讨》,《华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4期。

33.郝瑜鑫:《外国学生深度习得汉语多功能词语的实证研究——以“就是”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a)年第4期。

34.郝瑜鑫:《定量研究与汉语学习词典编纂理念的创新》,《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3(b)年第5期。

35.郝瑜鑫:《汉语学习词典语法信息的呈现原则与实现条件》,《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c)年第6期。

36.胡鸿、褚佩如:《集合式词语教学探讨》,《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4期。

37.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语汇教学的若干问题》,《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第1期。

38.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39.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0.黄南松、孙德金:《HSK词语用法详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1.黄强:《高年级英语学生词汇搭配习得的实证性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2.金莉:《浅析第一语言学习与第二语言习得异同》,《科技信息》(人文社科)2008年第12期。

43.杰弗里·N. 利奇:《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44.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商务印书馆,1924。

45.李芳兰:《现代汉语语义韵的理论探索与习得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46.李福印:《语义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7.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8.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

49.李泉:《基于语体的对外汉语教学语体体系建构》,《汉语学习》2003年第3期。

50.李晓琪:《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51.李忆民:《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

52.李裕德:《词语搭配是相应义素的协同》,《语文建设》1990年第4期。

53.李裕德:《现代汉语词语搭配》,商务印书馆,1998。

54.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55.李哲:《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比较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6期。

56.林杏光:《词语搭配的性质与研究》,《汉语学习》1990年第1期。

57.林杏光:《论词语搭配及其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4期。

58.林杏光:《张寿康先生与词语搭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59.林杏光:《我国的词典编纂事业述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60.刘川平:《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用例的一般原则》,《辞书研究》2006年第4期。

61.刘春梅:《通过教材编写改进对外汉语的离合词教学》,《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年第2期。

62.刘大为:《语体是言语行为的类型》,《修辞学习》1994年第3期。

63.刘桂芳:《词语搭配问题拾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6期。

64.刘丽红、张积家:《空间-时间隐喻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学探新》2009年第3期。

65.刘镰力:《汉语8000词词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66.刘璐、郑家恒:《动词-动词搭配关系的自动标注方法》,《计算机工程》2004年第20期。

67.刘宁生:《动词的组合特征与义项的确立》,《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68.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69.刘月华:《状语的分类和多项状语的顺序》,《语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70.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

71.鲁川、林杏光:《现代汉语语法的格关系》,《汉语学习》1989年第5期。

72.鲁健骥、吕文华:《商务馆学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6。

73.鲁健骥、吕文华:《编写对外汉语单语学习词典的尝试与思考——〈商务馆学汉语词典〉编后》,《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第1期。

74.陆俭明:《词汇教学与词汇研究之管见》,《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75.罗青松:《英语国家学生高级汉语词汇学习过程的心理特征与教学策略》,《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76.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77.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新1版),商务印书馆,1982。

78.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

79.马挺生:《试谈词语搭配的形式和条件》,《语言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3期。

80.梅家驹:《现代汉语搭配词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9。

81.孟琮等:《汉语动词用法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

82.(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中华书局,1985。

83.潘璠:《基于语料库的语言研究与教学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4.齐春红:《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搭配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85.钱乃荣:《汉语语言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86.濮建忠:《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

87.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7。

88.全昌勤、刘辉、何婷婷:《基于统计模型的词语搭配自动获取方法的分析与比较》,《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年第9期。

89.曲维光、陈小荷、吉根林:《基于框架的词语搭配自动抽取方法》,《计算机工程》2004年第23期。

90.邵桂珍:《现代汉语无标记被动句及其功能探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91.邵敬敏:《汉语水平考试词典》,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2.沈家煊:《转指和转喻》,《当代语言学》1999年第1期。

93.沈开木:《论词组的语义搭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94.宋玉柱:《词语搭配的类型及其性质》,《世界汉语教学》1990年第1期。

95.孙宏林、黄建平、孙德金、李德钧、邢红兵:《“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概述》,《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96.孙健、王伟、钟义信:《基于统计的常用词搭配(Collocation)的发现方法》,《情报学报》2002年第1期。

97.孙茂松、黄昌宁、方捷:《词语搭配定量分析初探》,《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98.孙全洲:《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99.唐启运:《句子成分论析》,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100.唐松波:《谈现代汉语的语体》,《中国语文》1961年第5期。

101.汪慧慧:《基于英汉动宾搭配对比的留学生词汇习得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0。

102.汪少华:《语域理论新探》,《山东外语教学》2000年第2期。

103.王灿龙:《无标记被动句和动词的类》,《汉语学习》1998年第5期。

104.王德春:《论英语多义词的体系》,《外国语》1980年第6期。

105.王德春:《用分析搭配的方法划分义项》,《山东外语教学》1981年第1期。

106.王德春:《论词条安排和义项划分》,《词典和词典编纂的学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107.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

108.王力等:《〈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五周年座谈会发言(摘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3期。

109.王力:《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讲话、论文选登》,《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

110.王强:《认知模式原型理论与英语词汇习得》,《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111.王素格、杨安娜:《基于混合语言信息的词语搭配倾向判别方法》,《中文信息学报》2010年第3期。

112.王素格、杨军玲、张武:《自动获取汉语词语搭配》,《中文信息学报》2006年第6期。

113.王素格、杨军玲、张武:《基于最大熵模型与投票法的汉语动词与动词搭配识别》,《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7年第7期。

114.王文斌:《词及词义心理研究——对心理词典论的考察》,《现代外语》2002年第4期。

115.王希杰:《论词语搭配的规则和偏离》,《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

116.王砚农、焦庞颙:《汉语常用动词搭配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

117.王砚农、焦群、庞颙:《汉语动词-结果补语搭配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

118.王子春:《原型理论在英语词汇习得中的应用》,《天津外国学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19.魏红:《汉语常用动词带宾语的习得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5期。

120.卫岭:《语域分析:理论与实践》,《山东外语教学》2004年第2期。

121.卫乃兴:《专业性搭配初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22.卫乃兴:《词语搭配的界定与研究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a)。

123.卫乃兴:《基于语料库与语料库驱动的词语搭配研究》,《当代语言学》2002(b)年第2期。

124.卫乃兴:《搭配研究50年:概念的演变与方法的发展》,《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25.卫乃兴:《“约翰辛克莱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与前景”内容导读》,《现代外语》2004年第2期。

126.卫乃兴:《意义共享与非词语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127.卫乃兴:《语料库语言学的Firth学说基础》,《外国语》2008年第2期。

128.卫乃兴:《再论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论及相关理念》,《外语研究》2009年第2期。

129.卫乃兴:《词语学要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130.文炼:《词语之间的搭配关系》,《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胡裕树、张斌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31.吴丽君等:《日本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2.吴丽君、陈昌勇:《基于原型范畴的英语多义词习得实证研究》,《海外英语》2012年第10期。

133.夏立新:《对外汉语学习词典的出版和使用者调查研究》,《出版科学》2009年第1期。

134.肖贤彬、陈梅双:《留学生汉语动宾搭配能力的习得》,《汉语学报》2008年第1期。

135.邢公畹:《词语搭配是不是语法问题》,《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4期。

136.邢红兵:《留学生偏误合成词的统计分析》,《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4期。

137.徐枢:《宾语和补语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5。

138.许嘉璐:《未了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139.徐玉敏:《当代汉语学习词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5。

140.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期。

141.杨军玲、王素格:《基于改进互信息的动名搭配自动获取方法》,《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第1期。

142.杨天戈、刘沫、吴岫光、薛如林:《汉语常用词搭配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143.杨同用、司敬新:《搭配类型与对外汉语实词搭配词典的编纂》,《辞书研究》2007年第2期。

144.杨玉晨:《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外语界》1999年第3期。

145.姚双云、沈威:《关联词的搭配研究》,《计算机与现代化》2007年第4期。

146.姚双云、胡金柱、肖升、沈威:《关联词搭配的自动发现》,《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年第12期。

147.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48.由丽萍、王素格:《汉语动词-动词搭配规则与分布特点》,《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第23期。

149.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第3期。

150.张博:《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语中介语易混淆词及其研究方法》,《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6期。

151.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152.张晨、祁坤钰:《基于互信息的词汇搭配研究方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9期。

153.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现代外语》1987年第4期。

154.张和生:《义类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文字应用》,2002,专号。

155.张和生:《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S1期。

156.张和生:《汉语义类与汉字形类研究及其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57.张和生:《利用汉语义类进行词汇教学的实验报告》,《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4期。

158.张金竹:《同语义类状位形容词和动词的语义搭配及习得考察》,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

159.张黎:《语义搭配律刍议》,《汉语学习》1996年第2期。

160.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61.张寿康:《汉语教学二题——注意词类和实词搭配的教学》,《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

162.张寿康:《谈汉语常用词的搭配》,《语言教学与研究》1988年第1期。

163.张寿康、林杏光:《学生常用词语搭配词典》,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

164.张寿康、林杏光:《简明汉语搭配词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165.张寿康、林杏光:《现代汉语实词搭配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

166.张旺熹:《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167.张晓山:《动词“价”分类研究》,《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

168.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商务印书馆,2007。

169.章宜华:《关于计算词典学理论框架的探讨》,《辞书研究》2007年第6期。

170.章宜华:《内向型普通词典与外向型学习词典的对比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171.章宜华:《基于用户认知视角的对外汉语词典释义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2011。

172.张银丹:《留学生形名搭配句法与语义关系习得研究》,北京语言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9。

173.张志公、王力等:《语法和语法教学:介绍“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174.张志公:《简明汉语义类词典》,商务印书馆,1987。

175.赵培庠:《常用词语搭配词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76.赵学武:《词语搭配对句型的影响》,《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177.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78.郑颐寿:《论语体平面及其运用》,《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 5期。

179.周新玲:《词语搭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80.周祖谟、许嘉璐、陆俭明:《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1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登)》,《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第3期。

181.朱德熙:《定语和状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182.朱瑞平:《论留学生用汉语语文词典编纂的几个原则性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183.朱志平:《双音词偏误的词汇语义学分析》,《汉语学习》2004年第4期。

184.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185.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83。

186.邹韶华:《语用频率效应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

187.“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课题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正式开通》,《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1期。

188.Alexander,R. J.,“Fixed Expressions in English:Reference Books and the Teacher”,ELT Journal,1984,(38).

189.Alternberg,B. & S. Granger,“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ing of MAKE in Native and Non-native Student Writing”,Applied Linguistics,2001,(22).

190.Al-Zahrani,M. S.,Knowledge of English Lexical Collocations Among Make Saudi College Students Majoring in English at a Saudi University,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8.

191.Baddeley,A. D.,“Working Memory and Language:An Overview”,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2003,(36).

192.Bahns,J. & M. Eldaw,“Should We Teach EFL Students Collocation?”,System,1993,(21).

193.Becker,J.,“The Phrasal Lexicon”,R. Shank and B.L. Nash2 Webber,Theoretical Issu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Cambridge:Bolt,Beranek and Newman,1975.

194.Benson,M.,“Collocations and Idioms”,in Robert Ilson (Ed.),Dictionaries,Lexicography a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Pergamon,1985.

195.Benson,M.,Benson,E.,Ilson,R.,The BBI Combinatory Dictionary of English:A Guide to Word Combinations,Amsterdam:John Benjamin Publishing Company,1986.

196.Berry-Rogghe,G. L. M.,“The Computation of Collocation and their Relevance in Lexical Studies”,in A. J. Aitken,R. W. Bailey & N. Hamilton-Smith (Eds.),The Computer and Literacy Studies,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73.

197.Biber,D.,“Co-occurrence Patterns Among Collocations:A Tool for Corpus-based Lexical Knowledge Acquisition”,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1993,(19).

198.Bolinger,D.,“Meaning and Memory”,Forum Linguisticum,1976,(1).

199.Bonk,W. J.,Testing ESL Learners Knowledge of Collocations,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1996.

200.Cao Pei,“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 on Collocation in the Field of SLA”,CELEA Journal,2008,(6).

201.Carter,R.,Vocabulary:Applied Linguistic Perspective,London:Allen and Unwin Ltd.,1987.

202.Chomsky,N.,“The Theory of Principles and Parameters”,in J. Jacobs,A. von Stechow,W. Sternefeld and T. Vennemann (Eds.),Syntax:A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Research,Berlin:de Gruyter,1993.

203.Corder,S. P.,“Idiosyncratic Dialects and Error Analysi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1,(9).

204.Cowie,A. & R. Machin,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Vol. 1:Verbs with Prepositions and Particle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05.Cowie,A. P.,“The Treatment of Collocations and Idioms in Learners’ Dictionaries”,Applied Linguistics,1981,(2).

206.Cowie,A.,Mackin,R. and I. McCaig,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Idiomatic English,Vol. 2:Phrase,Clause and Sentence Idiom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07.Cowie,A.,Phraseology:Theory,Analysis and Applic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08.Cowie,A. P.,English Dictionaries for Foreign Learners:A History,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09.Crowther,J.,Oxford Collocation Dictionary of English,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10.Cruse,D. A.,Lexical 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11.Diber,D.,Finegan,E.,“On the Exploitation of Computerized Corpora in Variation Studies”,in Karin Aijmer and Bengt Altenberg (Eds.),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ur of Jansvartvik,London:Longman,1991.

212.Ellis,N. C.,“Memory for Language”,in P. Robinson (Ed.),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13.Farghal,M. & Obiedat,H.,“Collocations:A Neglected Variable in EFL”,IRAL,1995,(33).

214.Fillmore,C.,“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Quaderni di Semantica,1985,(6).

215.Firth,J. R.,Papers in Linguis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216.Firth,J. R.,A Syopsis of Linguistic Theory,1930-1955. Studies in Linguistic Analysis,London:Blackwell. Reprinted in Palmer,1968.

217.Francis,G.,“A Corpus-driven Approach to Grammar:Principles,Methods and Examples”,in M. Baker,G. Francis & E. Tognini-Bonelli (Eds.),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

218.Gillard,P. & A. Gadsby,“Using a Learners’ Corpus in Compiling ELT Dictionaries”,in S. Granger (ed.),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London;New York:Addison Wesley Longman,1998.

219.Gitsaki,C.,Second Language Lexical Acquisition: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llocational Knowledge,San Francisco:International Scholars Publications,1999.

220.Granger,S.,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98.

221.Greenbaum,S.,Verb Intensifiers in English:A Experimental Approach,The Hague:Mouton,1970.

222.Greenbaum,S.,“Some Verb-Intensifier Collocations in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American Speech,1974,(49).

223.Halliday,M. A. K.,“Lexis as a Linguistic Level”,in C. E. Bazell,J. C. Catford,M. A. K. Halliday & R. H. Robins (Eds.),In Memory of J. R. Firth,London:Langman,1966.

224.Halliday,M. A. K.,“Lexical Relations”,in Kress,C. (Ed),System and Function in Languag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25.Halliday,M.,“Corpus Studies and Probabilistic Grammar”,in Karin Aijmer and Bengt Altenberg (Eds.),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ur of Jan Svartvik,Amsterdam:Rodopi,1991.

226.Hausmann,F. J.,Lexicography:An Emerging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Ilson:Mancheste,1986.

227.Hill,J. & Lewis,M.,LTP Dictionary of Selected Collocations,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228.Hill,J.,“Revising Priorities:From Grammatical Failure to Collocational Success”,in M. Lewis (Ed.),Teaching Collocation,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2000.

229.Howatt,A. P. R.,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

230.Hsu,Jeng-yih,Development of Collocational Proficiency in a Workshop on English for 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 for Taiwanese College Students,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02.

231.Hsu,Jeng-yih,“Lexical Collocations and Their Relation to the Online Writing of Taiwanese College English Majors”,Electronic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2007,(4).

232.Jones,S. & Sinclair,J. McH.,“English Lexical Collocations:A Study in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Cahiers de Lexicllogie,1973,(23).

233.Katz,J. J. & Forder,J. A.,“The Structure of a Semantic Theory”,Language,1963,(2).

234.Kjellmer,G.,“Some Thoughts on Collocational Distinctiveness”,in J. Arts & W. Meijs (Eds.),Corpus Linguistics: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Use of Computer Corpora in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Amsterdam:Rodopi,1984.

235.Kjellmer,G.,“Aspects of English Collocations”,in W. Meijs (Ed.),Corpus Linguistics and Beyond,Amsterdam:Rodopi,1987.

236.Kjellmer,G.,“A Mint of Phrases”,in K. Aijmer & B. Altenberg (Eds.),English Corpus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ur of Jan Svartvik,Amsterdam:Rodopi,1991.

237.Kjellmer,G.,A Dictionary of English Collocations Based on the Brown Corpus,Vol.3,Oxford:Clarendon Press,1994.

238.Korosadowicz-Struzynska,M.,“Word Collocations in FL Vocabulary Instruction”,Studia Anglica Posnaniensia,1980,(12).

239.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1987.

240.Lakoff,G.,“Cognitive Models and Prototype”,in Ulric Neisser (ed.),Concepts and Conceptual Development:Ecological and Intellectual Factors in Categoriz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41.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in A. Ortony (ed.),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42.Lakoff,G. & Johnson,M.,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3[1980].

243.Laufer,B.,“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and Active Vocabulary in a Second Language:Same or Different”,Applied Linguistics,1998,(19).

244.Lehrer,A.,Semantic Fields and Lexical Structure,Amsterdam: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4.

245.Lewis,M.,The Lexical Approach:The State of EFL and a Way Forward,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3.

246.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Putting the Theory into Practice,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7.

247.Lewis,M.,Teaching Collocation:Further Development in the Lexical Approach,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2000.

248.Lewis,M.,Implementing the Lexical Approach,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2002.

249.Lombard,R. J.,Non-native Speaker Collocations:A Corpus-driven Characterization From the Writing of Native Speakers of Mandarin,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1997.

250.Louw,B.,“Irony in the Text or Insincerity in the Writer?The Diagnostic Potentiaal of Semantic Prosodies”,in M. Baker,G. Francis & E. Tognini-Bonelli (Eds.),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3.

251.Lyons,J.,“Firth’s Theory of Meaning”,in C. E. Bazell,J. C. Catford,M. A. K. Halliday & R. H. Robins (Eds.),In memory of J. R. Firth,London:Langman,1966.

252.Lyons,J.,Seman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253.McCarthy,M. J.,“A New Book at Vocabulary in EFL”,Applied Linguistics,1984,(5).

254.McCarthy,M.,Vocabula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55.McCarthy,M.,& O’Dell,F.,English Vocabulary for Upper-Intermediat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56.McIntosh,A.,“Patters and Ranges”,Language,1961,(37).

257.Mitchell,T. F.,“Linguisitic ‘Goings On’:Collocations and Other Lexical Matters Arising on the Syntagmatic Record”,Archivum Linguisticum,1971,(2).

258.Nation,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Boston:Heinle and Heinle,1990.

259.Nattinger,J. R.,“Some Current Trends in Vocabulary Teaching”,in M. J. McCarthy & R. A. Carter (Eds.),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London:Longman,1988.

260.Nattinger,J. R. & DeCarrico,J. S.,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261.Nemser,W.,“Approximative Systems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1,(9).

262.Nesselhauf,N.,“The Use of Collocations by Advanced Learners of English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2003,(24).

263.Nesselhauf,N.,Collocations in a Learner Corpus,Amsterdam:Benjamins,2005.

264.Palmer,F. R.,Semantics:A New Outlin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

265.Pawley,A.,& Syder,H.,“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in J. C. Richard & R. W. Schmidt (Eds.),Language and Cummunication,New York:Longman,1983.

266.Poulsen,S.,Collocation as a Language Resource —A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Study in English Phraseology,Syddansk University,2005.

267.Richards,J.,“A Non-contrastive Approach to Error Analysis”,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1971,(25).

268.Richards,J.,“The Role of Vocabulary Teaching”,TESOL Quarterly,1976,10(1).

269.Robins,R. H.,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70.Rosch,Eleanor,“Natural Categories”,Cognitive Psychology,1973,(4).

271.Rosch,Eleanor,“Human Categorization”,in Neil Warren (ed.),Studie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London:Academic Press,1977.

272.Schachter,J. and M. Celce-Murcia,“Some Reservations Concerning Error Analysis”,TESOL Quarterly,1977,(11).

273.Schmitt,N. & M..McCarthy (eds.),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74.Selinker,L.,“Interlaguag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275.Sinclair,J.,“Beginning the Study of Lexis”,in C. E. Bazell,J. C. Catford,M. A. K. Halliday & R. H. Robins (Eds.),In memory of J. R. Firth,London:Langman,1966.

276.Sinclair,J.,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77.Sinclair,J.,“The Automatic Analysis of Corpora”,in J. Svartvik (ed). Directions in Corpus Linguistics,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2.

278.Sinclair,J.,“Text Copora:Lexicographer’s Needs”,Zeitschift fur Anglistik und Amerikanistik,1993,(1).

279.Sinclair,J.,The 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second edition,New York:Collins Publishers Ltd.,1995.

280.Sinclair,J.,“The Search for Units of Meaning”,Textus,1996,(1).

281.Sinclair,J.,Reading Concordance,London: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3.

282.Sinclair,J.,Trust the Text,London:Routledge,2004.

283.Sinclair,J. & Renouf,A.,“A Lexical Syllabus for Language Learning”,in M. J. McCarthy & R. A. Carter (Eds.),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London:Longman,1988.

284.Smadja,F. A.,“XTRACT:An Overview”,Computers and the Humanities,1993,(26).

285.Smadja,F.,McKeown,K. R. & Hatzivassiloglou,V.,“Translating Collocations for Bilingual Lexicons:A Statistical Approach”,Computers Linguistics,1996,(22).

286.Smith,C.,The Lexical Approach:Collocation in High School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Oregon:George Fox University,2005.

287.Stubbs,M.,Text and Corpus Analysis,Oxford:Blackwell Pulishers,1996.

288.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s The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289.Taylor,J.,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2003.

290.Ungerer,F. & 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London & New York:Longman,1996.

291.Wilkins,D. 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London:The English Language Book Society & Edward Arnold,Ltd.,1972.

292.Woolard,G.,“Collocation:Encouraging Learner Independence”,in M. Lewis (Ed.),Teaching Collocation,Hove: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2000.

293.Zhang,X.,English Collocations and Their Effect on the Writing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College Freshmen,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