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主编寄语
《儒教研究》征稿启事
儒教信仰
重返孔子的信仰世界
在泰山与鸿毛之间
一 引言
二 早期儒家的观点及其影响
三 尊严死
四 佛道思想的影响
五 屈原
六 管仲
七 忠孝之两难
八 结论
儒教研讨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生活世界
一 “终极关怀”——概念的引入
二 儒、道两家思想宗教特性的判定——天人不二
三 儒、道思想的两个对比——“一气之所化”与“道德之创化”
四 儒家成德之教的圣人之路——“肉身成道”
五 “肉身成道”的教养与完成——“体用一如”、“体用不二”
六 儒教的异化与归复——境界形态的圆、心性修养的圆、道德实践的圆
儒教重建:合法性资源的动员模式
一 社会运动和儒教重建
二 合法性资源动员模式的变迁
(一)资源动员理论
(二)曲阜祭孔仪式的变迁
1.曲阜祭孔仪式的变迁
2.合法性资源动员模式的变迁
三 儒教重建的资源动员功能
四 公共权力对合法性资源的动员方式
儒教是中华民族凝聚的文化基础
一 意识形态和政治原则都不能成为民族凝聚的基础
二 儒教是古代中国民族凝聚的坚实基础
三 当代的社会危机与恢复儒教的迫切性
“鲁人皆以儒教”的历史解读
一 “鲁人皆以儒教”的核心在于如何定位“儒”
二 西周统治者意识形态的新因素
三 传统天命神学的危机及其宗教性的逐步消解
四 孔子对传统的继承与转化
当代儒教研究简述
儒教礼仪与道德生活
仁与乐:《论语》中的乐论与当代东亚学者的诠释
一 前言
二 从“时间”中的“仁与乐”到“空间”中的“仁与乐”
三 “仁与乐”之间的美学关系:表现(expression)与模仿(mimesis)
四 结语
儒教的“救世神学”:论波儒对“礼”符号的“理”性解读
波士顿儒家
符号视域下的“礼”
契约视域下的礼
“过程神学”视域下的礼
结语
儒学天地
与友人论“女子与小人”书
释“养”
释“君子和小人”
集释“女子”
统而论之
戴季陶的文化民族主义与儒家思想
一 后五四时期国民党文化观的变迁
二 戴季陶与“纯正的三民主义”
(一)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
(二)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
(三)三民主义和国家主义
三 新生活运动和尊孔
从中国生命伦理学到复制人类的道德问题
前言
一 中国生命伦理学
(一)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二)生命伦理与中国哲学传统的内部考察
(三)建构公共领域的生命伦理
二 复制人的道德考察:一个中国生命伦理学的个案
(一)复制人的道德考察与儒家伦理
(二)对复制人的身体及生理上的伤害
(三)对复制人的心理上的伤害
结语
当代新儒学的两种人文取向:从徐复观与牟宗三对天命的解释谈起
一 导言
二 两先生的生平与学术取向
三 徐复观先生的天命观
四 牟宗三对命的理解
五 两先生诠释的异同及其意义
六 结语
中庸探微
一 用中于民:中庸的政治学解读
二 中庸之为德:中庸的道德哲学内涵
三 中庸之为道:作为道体的中庸
域外儒家
宗教化、制度化与本土化:印度尼西亚孔教的百年发展
一 从中华会馆到孔教会、孔教总会
(一)从中华会馆到专门的孔教组织——孔教会的出现
(二)泗水文庙、斯文会与孔教会
(三)1923年孔教总会的成立
二 从闽南语的“孔教会”到印尼语的“宗教”(Agama)(1945-1978)
(一)孔教联合会的成立与印尼语孔教(Agama Khonghucu)的使用
(二)印尼孔教最高理事会的命名与确立
三 为争取合法宗教地位而斗争的印尼孔教(1978~2006)
(一)苏哈托政府打压下的印尼孔教
(二)顺承“天意”的孔教徒婚姻注册诉讼案
(三)改革时期的印尼孔教
四 印尼孔教:中国儒教的宗教化、制度化与本土化
从1807年的西办华塾到1907年的官话师范
一 前言
二 西办华塾——西方讲习中文教育的目标与东方寻找现代中华的探索
三 海外乡塾——异域传承祖先文化的努力与群体维持旧式教育的困境
四 新式学堂——清朝新式学堂体制的南进与华侨兴学救国的反馈
五 官话师范——广西人事关系的影响与南洋方言学校的没落
波士顿儒家:全球儒学的第三次浪潮
一 什么是儒家?*
二 跨文化比较和诠释学
三 罗伯特·南乐山(Robert C.Neville)的波士顿儒家
四 复兴中的儒家
儒耶对话
论先秦道家对儒家的影响
一 人性论
二 文化场
三 法自然
四 回归起点
五 修身境界
全人修身的再思:以转化模式重新理解儒耶对话本译文是根据英文修订版本“New Consideration for Whole Person Cultivation:Reformulating the Ruist-Christian Dialogue in a Transformative Mode”。">*
新世纪的儒耶对话所需的修正
质疑孔夫子的“世俗人”形象
重新审视全人修身问题
(一)本文
(二)孔夫子的人生阶段
(三)耶书亚的至福
迈向21世纪的儒耶对话
儒家经学与佛、道关系略论
一 儒家经学在佛、道中的思想渗透
(一)从伦理道德看儒家经学在佛、道中的思想渗透
(二)从哲理发挥看儒家经学对佛、道的思想渗透
二 佛、道二教对儒家经学的反作用
(一)“四书”地位的凸显彰示了佛、道二教对儒家经学的反作用
(二)理学先锋的经历及其思想面貌反映了佛道二教对儒家经学的反作用
三 儒家经学与佛、道思想互动的原因及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极强的包容性和儒家经典自身的宗教意涵为佛、道教与儒家经学的思想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及内在融通的可能性
(二)传统的教育体制为儒家经学与佛、道教的思想互动提供了学术平台
(三)来自政治层面的皇权支持为儒家经学与佛、道教的思想互动提供了重要的社会动力
禅宗清规·佛教戒律·儒教伦理
一 禅宗清规与佛教戒律
二 禅宗清规与儒教伦理
(一)茶礼问题
(二)住持丧礼问题
三 禅宗清规的制度伦理特质
书评与书讯
儒耶对话走向何方?
“向儒家哲学学习”
一 自我的形成与伦理学
二 自我的流动性及其统一
三 伦理的范围
四 伦理的要求
结论
普世伦理、儒学重阐和宗教对话
一 重新阐发“五常”的现代意义
二 用“理一分殊”来解决普世伦理构造的方法论问题
三 支持世界宗教对话及和平运动
《宋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七·文天祥》。
《孟子》。
《论语》。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中华书局,1975。
王夫之:《庄子解》,香港中华书局,1977。
王梦鸥注释《礼记今注今译》,修订版,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
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史记》。
左丘明:《左传》。
布施丰正:《自杀与文化》,马利联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
何冠彪:《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7。
何显明:《中国人的死亡心态》,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第145~180页。
沈嘉荣:《顾炎武论考》,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汪曾祺:《八月骄阳》,《人民文学》1986年第8期,第17~21页。
李咏仪:《明代妇女自杀——伦理学研究的进路》,《中外医学哲学》第Ⅲ卷,2001年第2期,第77~119页。
叔本华:《叔本华论说文集》,范进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
林元辉:《卖身买得千年名:论中国人的自杀与名欲》,《中国文哲研究集刊》1992年第2期,第423~449页。
林毓生:《论巨川先生的自杀——一个道德保守主义含混性的实例》,见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三联书店,1988,第205~226页。
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见王起主编《中国戏曲选》上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第251~268页。
胡楚生:《清初诸儒论‘管仲不死子纠’申义》,《孔孟学报》1986年第52期,第137~147页。
唐君毅:《中国文化与世界》,《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台北三民书局,1974。
徐中玉主编《古文鉴赏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
张三夕:《死亡之思与死亡之诗》,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第5~50页。
郭大东:《东方死亡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第151~165页。
郭庆藩:《校正庄子集释》,台北世界书局,1974。
陈天华:《绝命辞》,见《陈天华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陈永明:《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论南明坚持抗清诸臣的抉择》,《九州学刊》1994年第3期,第61~76页。
陈光磊:《中国古代名句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万里书店,1990。
陈村:《死:给“文革”》,《上海文学》1986年第9期,第4~11页。
陈亮:《陈亮集》,中华书局,1987。
陈确:《死节论》,《陈确集》,中华书局,1979,第152~155页。
陶履恭:《论自杀》,《新青年》第6卷第1号(1919),第12~18页。
扬雄:《反离骚》,见朱熹《楚辞集注》,第236~240页。
汤孝纯注释《新译管子读本》,台北三民书局,1995。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黄子平:《千古艰难唯一死:谈几部写老舍、傅雷之死的小说》,《读书》1989年4月第四期,第53~63页。收入氏著《幸存者的文学》,台北远流出版社,1991。
黄中模:《屈原问题论争史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黄宗羲:《陈干初先生墓志铭》,收于《陈确集》,1979,第5~9页。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第八册·明儒学案(二)》,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
黄俊杰、吴光明:《古代中国人的价值观:价值取向的冲突及其解消》,见汉学研究中心编《中国人的价值观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北汉学研究中心,1992,第55~75页。
黄得时注译《孝经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5。
董仲舒著,赖炎元注释《春秋繁露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
贾谊:《吊屈原赋》,见孔镜清,韩泉欣注译《两汉诸家散文选》,三联书店(香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楼宇烈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4卷第1册,中华书局,1992。
郑晓江:《中国死亡智慧》,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4,第15~46页。
颜元:《颜元集》,中华书局,1987。
罗继祖主编《王国维之死》,台北祺龄出版社,1995。
苏叔阳:《老舍之死》,《人民文学》1986年第8期,第22~34页。
释恒清:《论佛教的自杀观》见《台大哲学论评》1986年第9期,第181~196页。
释道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七·遗身篇第七》见《大藏经》二〇六〇,第五十册,第678~684页。
释慧皎:《高僧传卷第十二·亡身第六》见《大藏经》二〇五九,第五十册,第403~406页。
释赞宁:《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遗身篇第七》见《大藏经》二〇六一,第五十册,第855~862页。
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
Battin,Margaret Pabst:
Becker,Carl B.:“Buddist Views of Suicide and Euthanasia.”
Dayal,Har:
De La Vallee Poussin,L:‘Suicide (Buddist).’In
Donagan,Alan:
Durkheim,Emile:Suicide:
Hill,Thomas E:‘Self-Regarding Suicide:A Modified Kantian View.’ In
Hsia,Adrian:‘
Hsieh,Andrew C.K.,and Spence,Jonathan D:《近代以前的中国社会的自杀行为与家庭的关系》,见林宗义、Arthur Klienmanm编《文化与行为:古今华人正常与不正常行为》,柯永河、萧欣义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0,第25~40页。
Hume,David:‘Of Suicide.’ In
Jan,Yun-hua:‘Buddhist Self-Immolation in Medieval China.’ In
Kant,Immanuel:
Lau,Joseph S.M:“The Courage to Be:Suicide as Self-fulfillment in Chi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Lin,Yuan-huei:
Maclagan,P.J.:‘Suicide (Chinese).’In
Pinguet,Maurice:
Seneca:
T ien,Ju-K’ang:
McCarthy,John D. and Mayer N.Zald,1973,
McCarthy,John D. and Mayer N.Zald,1977,“Resource Mobiliz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A Partial Theory.”
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王沪宁、陈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葛剑雄:2004-04-09,“国家级”公祭黄帝违反宪法,http://news.163.com/05/0927/16/1UM17FP20001122B.html。
贾冬婷:《一个县级市的突围》,《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4月9日。
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
莫里斯和缪勒编《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刘能和秦明瑞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李向平:《国家祭祖的政治认同》,《南风窗》2007年5月上;“后改革时代的合法性冲动”,http://www.lxp0711.blog.hexun.com,2008。
吴有能:《框架与台湾人间佛教的动员模态:从法鼓山的共识谈起》,第二届两岸四地“佛教与公民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
徐友渔:《别把祭孔活动变成“国祭”》,2005年9月27日《新京报》。
薛涌:《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2004年7月8日《南方周末》。
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赵士林:《“祭孔”的忧思》,《粤海风》2006年第6期。
赖品超、李景雄编《儒耶对话新里程》,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2001。
姜尚贤:《荀子哲学体系》,高雄:高雄复文,1990。
刘述先、林月惠主编《当代儒家与西方文化(宗教篇)》,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
刘述先:《儒学的复兴》,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7。
潘德荣、陈望衡主编《本体与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John H.Berthrong,
“From Xunzi to Boston Confucianism”,
“Boston Confucianism:The Third Wave of Global Confucianism”,
“Re-Investing the Way:Zhu Xi’s Daoxue”,
Chapman J.Harley & Frankenberry.Nancy K.(eds.),
Robert C.Neville,
“The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Placing of Ritual and Humanity”,
“Contemporary Confucian Spirituality and Multiple Religious Identity”,Tu Weiming & Mary E.Tucker,(eds.),
Whitehead,A.N.,
《大学》。
《中外医学哲学》第1卷,1998年2月第1期。
《四书章句集注》。
《河南程氏经说》。
《周易》。
《周易正义》。
《孟子》。
《通书》。
《道德说》。
《论语》。
Engelhart,H.Tristram,Jr.
Habermas,Jürgen.
Kolata,Gina.
Lockwood,Michael.“Human Identity and the Primitive Streak,”
Parfit,Derek.
Robertson,J.A.‘The question of human cloning,’
Rawls,John.
Rawls,John.
Rawls,John.“The Idea of Public Reason Revisited,”
Robertson,J.A.‘The question of human cloning.’
U.S.National Bioethics Advisory Commission.
Wilmut,I.,Schnieke,A.E.,McWhir,J.,Kind,A.J. and Campbell,K.H.S.,‘Viable Offspring derived from fetal and adultmammalian cells,’
Hans Kung and Julia Ching,
Julia Ching,
Karl Jaspers,“The Age of Transcendence”,
Karl Jaspers,The
Tu,Wei-ming,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
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书局,1968。
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湾学生书局,1982。
牟宗三:《历史哲学》,台湾学生书局,1984。
李明辉、黎汉基编《徐复观杂文补编》,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2001。
东海大学编《徐复观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台中市东海大学,1992。
吴有能:《牟宗三先生的生死观》,发表于2005年4月30日,中央大学中文系主办之《牟宗三先生与当代儒学学术研讨会》。
唐君毅:《中国历史之哲学省察》,收入牟宗三,《历史哲学》,台湾学生书局,1984,附录一。
唐君毅:《说中华民族之花果飘零》,台北三民书局,2006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99。
徐复观:《徐复观文录》,台湾环宇出版社,1971。
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1988,台六版。
徐复观:《徐复观杂文续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1。
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香港八十年代出版社,1979。
秦家懿、孔汉思著《中国宗教与西方神学》,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79。
张光直:《连续与破裂:一个文明起源新说的草稿》,《九州学报》,1986年第1期,第1~8页。
冯耀明:《超越内在的迷思——从分析哲学的观点看当代新儒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
黄俊杰:《当代儒家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及其自我定位——以徐复观为中心》,收入刘述先主编,《当代儒学论集:传统与创新》,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第119~204页。
杨祖汉:《当代儒学对孔子天论的诠释》,收入刘述先主编,《当代儒学论集:传统与创新》,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第231~252页。
杨祖汉:《儒学与康德的道德哲学》,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刘述先:《生命情调的抉择》,台湾学生书局,1985。
刘述先主编《当代儒学论集:传统与创新》,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
刘述先:《当代中国哲学论》,新纽泽西八方文化公司,1996。
刘述先:《现代新儒学之省察论集》,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4。
蔡仁厚:《牟宗三先生的学思历程与著作》,收入《牟宗三先生的哲学与著作》,台湾学生书局,1978,第11~92页。
蔡仁厚:《牟宗三先生学思年谱》,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96。
郑学稼:《徐复观杂文读后》,收入《徐复观杂文续集》,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81,第303~304页。
颜炳罡:《整合与重铸: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思想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