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图书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media industry
[内容简介] 本书对2009年中国传媒各领域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分析的同时,也对来年中国传媒产业的走势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构上分为总报告、报纸产业、图书产业、期刊产业、电视产业等12个部分。
相关信息
2009年中国传媒蓝皮书编委会
2009年中国传媒蓝皮书课题组
2009年中国传媒蓝皮书出品方
总报告
在危机中寻求转机:中国传媒的2009
一 中国传媒的形态变化
二 中国传媒的产业格局
(一)2008年中国传媒的产业格局和结构
(二)2008传媒产业发展特点分析
1.网络媒体的产值规模将很快超过报业
2.电影、网络游戏产业逆势而上
3.视频分享网站、社交网站面临洗牌
4.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5.3G时代带来移动媒体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三 变革中的传媒生态环境
1.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路线图确定,报刊业改革分三步走
2.建立“退出机制”,盘活报刊出版存量资源
3.《图书出版管理规定》等四规章连续出台,实施四大资格准入制度
4.新一轮文化产业战略规划,传媒集团迎来战略机遇期
四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媒市场
1.中国传媒的“奥运盛宴”
2.成本推动价格调整,报纸零售遭遇滑铁卢
3.新浪收购分众传媒:“冬天的故事”
4.逆势转战香港主板:凤凰卫视增股份交易流通量
5.社交网站遭遇盈利模式尴尬
6.错过机遇自吞苦果,贝塔斯曼退出中国市场
7.CCTV筹备国家网络电视台,视频网站市场格局或受冲击
8.汶川大地震:公益广告投放激增,停播广告补偿成为焦点
9.百度遭遇“三鹿门”、“竞价门”,排名服务应受《广告法》约束
五 在危机中寻找转机
1.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传媒格局面临洗牌
2.“马太效应”和“口红效应”
3.报业数字化从“远虑”变为“近忧”
附录1 从数据看中国传媒30年的发展变迁
1.报业
2.期刊业
3.电视产业
4.广播产业
5.图书产业
6.互联网产业
7.电影产业
附录2 中国股市中传媒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报告
报纸产业地图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概况*
一 报纸产业规模与结构
二 报业集团与报业市场
三 报业数字化转型
四 报业面临的挑战
1.改革任务艰巨
2.新闻纸涨价带来的困难
3.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
中国传媒业30年发展逻辑与现实走势
一 七个历史场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传媒业发展轨迹的素描
1.“新闻写作散文化”主张的提出:中国传媒从组织媒介向大众媒介的功能丰富与扩张
2.“周末版”大潮的兴起:中国传媒的传播模式由“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的转型
3.“东方时空”的问世:开启了中国新闻媒介履行环境守望职能的“元功能”
4.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成立:中国传媒业开始进入到得到官方许可的、按照产业逻辑发展的快行线
5.“非典”传播与新闻频道开播:中国传媒业面临着制度重建的重任
6.“芙蓉姐姐”、“馒头血案”、“恶搞”的流行:微内容的崛起、多元力量与平权价值的建构正在引发一场传媒乃至社会的“语法革命”
7.“藏独事件”、“奥运火炬接力”、“地震大考”以及胡锦涛总书记与网民在线聊天:新媒介的主流化进程呈现加速趋势
二 “增量改革”到“语法革命”:中国传媒业的基本发展逻辑面临转型
三 现阶段传媒竞争战略的新趋势
1.传媒发展:从追求市场占有率到追求个人占有率
2.传媒竞争:从“内容为王”到“产品为王”
3.从“巨内容”到“微内容”:如何从传播“碎片化”的现实中重新构建传播的力量
4.就传播模式的建构而言,要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模式,转而寻求受众DIY式的全方位参与表达
2008年中国报业关键词
关键词一:胡锦涛讲话
关键词二:路线图和时间表
关键词三:114号文件
关键词四:北京奥运会
关键词五:新闻纸涨价
关键词六:三线城市
关键词七:“封口费”
关键词八:抓记者
报纸涨价对中国报业市场格局的影响分析
一 新闻纸一涨再涨,报纸提价应对
二 市场格局流变 新一轮洗牌开始
现象一:一家报纸提价促竞品提升 导致市场格局巨变
现象二:同城微涨,零售市场格局稳定
现象三:价格涨了,又该谁出局了
现象四:一家涨价,依然以绝对优势排名在前
现象五:珠三角地区,《广州日报》龙头地位彰显
三 中国报业的未来走向分析
中国报业转型必须解决的三个基本问题
一 报纸的核心在“报”而不在“纸”
二 跳出报纸办报纸
三 文化属性永远要优先于商品属性
中国图书产业发展报告
图书产业地图
中国图书产业发展概况*
图书出版数量
图书出版社数量及职工人数
图书销售
图书发行网点数量与出版发行业从业人数
图书进出口与版权引进输出
图书用纸量
我国国民数字出版阅读与购买倾向
一 我国国民电子图书阅读与购买倾向
(一)在我国读书人群中,电子书认知度接近50%,电子书阅读率为19.3%,阅读电子书人群表现为高学历、低年龄、学生化特点
1.电子书认知状况
2.电子书阅读状况
(二)我国国民通过电子书主要进行小说阅读,“获取便利”是选择电子书阅读方式的最主要原因
(三)我国国民电子书价格承受力为3元以下,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对电子书购买金额最高
1.网络在线阅读是最普遍的电子书阅读方式,购买电子图书花费最高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其次是“学生”和“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
2.我国国民对电子书“音画俱全,非常生动”这一特点的价格承受力最高
(四)电子书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
二 我国国民数字报刊阅读与购买倾向
(一)在我国国民中,有固定阅读手机报习惯的读者占报纸总体读者的0.56%,人均年自费购买手机报0.11份
(二)在我国国民中,有阅读电子杂志习惯的读者占杂志总体阅读者的0.77%
三 我国国民网上阅读与购买行为分析
(一)在我国网民中,八成以上主要从事与阅读有关的行为
(二)在我国有网上购物习惯的网民中,八成以上有网上购书行为
2008年图书出版发行体制改革
一 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二 出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1.出版行政管理机构改革
2.出版管理相关政策的改革
三 图书出版体制改革
1.推进出版社转企改制
2.推进出版集团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融资
3.推进出版社的纵向与横向联合
4.推进公益性出版社改革
5.推进民营出版改革
四 图书发行体制改革
1.新华书店系统的转企改制基本完成
2.新华书店的股份制改造又有新成果
3.新华书店的跨地区联合迈出坚实的一步
4.新华书店上市紧锣密鼓
2008年中国出版产业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2008特色选题
关键词之二:海峡两岸书业交流
关键词之三:集团上市
关键词之四:出版政府奖
关键词之五:数字出版
关键词之六:出版“走出去”
关键词之七:民营书业
关键词之八:农家书屋
关键词之九:出版教育
关键词之十:发行业改革
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报告
期刊产业地图
中国期刊产业发展概况*
期刊进出口状况
期刊出版地区分布
类群结构
销售和广告
受众
中国期刊60年回眸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对期刊发展的重视
二 20世纪50年代期刊事业蓄势待发
三 脚步沉重地前进
四 历史新时期带来了期刊的春天
五 我国期刊市场的初期开发历程
六 20年难以越过的“屋顶”
七 新世纪,我国期刊步入优化发展新阶段
中国广播音像产业发展报告
广播产业地图
音像产业地图
中国广播业30年发展概观
一 2008年广播运行数据呈析
二 重大事件中的突破创新
三 感思广播改革历程
中国广播2009年度展望
一 2009年中国广播面临的主要挑战
1.资本之路更多是以“大吃小”的并购形式出现
2.广告收入的减少
二 2009年中国广播发展的“小趋势”
1.进军“小趋势”人群
2.区域化对抗全国性
3.联盟纵深化
4.多元化经营渠道的开拓
5.广播新形态
6.借势新媒体
2008年广播广告经营概况
一 2008年广播的广告经营环境
(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国民经济增长放缓,增长率降到10以下
(二)政策环境的变化
(三)相关行业环境的变化
(四)2008年特殊的历史环境——北京奥运会的举行
二 2008年中国广播广告经营概况
(一)广播广告总额依然持续增长
1.听众的数量增加,质量提升
2.更加忠实的听众,更高的到达率
3.经济危机中更加低廉的广告成本
(二)中国广播广告经营格局
三 2008年中国广播广告经营模式——“后医疗时代”的品牌竞争
中国音像产业发展概况*
一 总体情况分析
二 各音像载体的具体情况
(一)录音制品
1.录音带(AT)
2.激光唱片(CD)
3.高密度激光唱盘(DVD-A)及其他载体
(二)录像制品
1.录像带(VT)
2.数码激光视盘(VCD)
3.高密度激光视盘(DVD-V)
(三)电子出版物
三 音像制品品种和价格
(一)品种
(二)价格
四 2007年全国音像、电子出版物进出口情况
五 音像出版市场生态分析
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报告
电视产业地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视发展的基本经验
1.中央政策支持是中国电视发展的根本保证
2.不断拓展的内容是中国电视发展的强劲驱动
3.国家资金扶持是中国电视发展的重要保障
4.锐意改革是中国电视发展的不竭动力
5.对外开放是中国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
从数据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电视业*
产业规模
节目制播
广告投放
附录 排行榜
2008年电视产业发展年度报告
一 2008年我国电视产业发展概略
(一)电视台的总量有所增加,电视传输能力稳步提高
(二)动画电视制作迅猛增长,电视剧制作有所下降
(三)影视剧、广告和新闻资讯仍是电视播出节目的头三魁
(四)广告收入持续上升,付费电视收入大幅度增长
(五)中央、省级与地市、县以及区域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
(六)数字化进程加快,CMMB实验播出工作全面推进
二 2008年我国电视产业发展分析
(一)电视内容的创新与制作分析
1.汶川地震后央视和省级卫视的新闻类节目比重增加,以抗震救灾为主题的大型综艺晚会和特别节目成为震后综艺节目的主流
2.围绕奥运会的新节目涌现,节目编排有了新突破
3.电视剧仍然是最强的电视节目类型,现实题材的电视剧成为当前的创作主流
(二)电视市场格局与经营管理
1.央视、地面电视、省级卫视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基本不变,省级卫视的市场份额继续呈上升趋势
2.城市观众收视时间多于农村观众,农村观众收视频次却不断增加
3.频道的专业化进一步加强,电视广告继续稳居传统广告市场投放之首
(三)电视观众市场分析
1.年轻观众收看电视的时间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2.汶川地震后(5.12~6.12)观众收视总量有所下降,而奥运会期间观众收视量有较大增长
(四)电视新媒介与技术应用
1.网络新闻和网络视频蓬勃发展,媒介融合之势日趋明显
2.互联网电视等电视新形态首次以独立的媒介形态转播奥运赛事,新媒介和传统媒介共用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
包围、突围或入围
一 金融危机增加了电视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1.经济危机使失业者增多,意味着电视观众有可能增多
2.经济越萧条,区域市场的重要性就越是凸显
3.金融危机带来经济结构的调整,也给电视节目结构的调整带来契机
4.国家拉动内需,特定行业、特定市场的广告业将因祸得福
5.危处可以寻机,经济萧条之际也是低成本扩张之时
二 央视地方化和国际化双管齐下
三 新华社大举进军电视产业市场
四 央视—索福瑞在中国电视收视市场一花独放
五 光线传媒谋组城市电视节目联盟
六 2009年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展望
省级卫视竞争格局解析
断裂与修复:省级卫视的艰难历程
电视综合实力:收视率向品牌价值的回归
频道发展的困惑:成长烦恼与品牌自觉
品牌健康体征的衡量:收视率的现状、景气程度与发展潜力
动态平衡:省级卫视收视表现与成长潜力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报告
电影产业地图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概况*
一 产业规模增长稳健
二 院线体系逐渐成熟
三 国产电影再创新高
2008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
年度数字:持续7年高速发展
1.中国内地出品故事影片406部,动画片、纪录片生产增长突出,中国电影产业开始从影片数量的增加转向影片质量的提高
2.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收入超过43亿元人民币,综合收入达84.33亿元,已成为世界上电影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3.中国内地国产影片票房增长近50%,占有全年市场份额六成以上,国产电影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4.全国影院票房过亿元的影片达到创纪录的12部,其中国产片8部,几乎是前6年过亿元国产片数量的总和
5.多厅影院的建设稳步发展,平均每天新增1.6块银幕,城市和农村数字银幕的快速增加为新兴电影市场准备了条件
年度行业: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成为趋势
1.中国电影行业开始形成专业化、集中化、规模化的综合性电影企业
2.民营的华谊兄弟传媒和保利博纳正在完善产业结构,成为中国最具商业运营能力的电影企业
3.众多国有和民营的电影企业正在形成企业差异性,打造核心竞争力
4.香港电影公司推动国产片的商业运作
5.金融机构介入中国电影制作和发行环节,中国电影企业准备介入资本市场
年度制作:从增加数量转向提高质量
1.大制作主流电影(大片):形态趋向多样
2.中等制作的商业类型片:浪漫喜剧、黑色喜剧、搞笑喜剧性价比突出
3.中小制作的艺术/商业片:艺术与商业的跨界创新
4.作者电影:更小众的小众电影
5.主旋律电影:努力向大众主流电影转化
6.国产动画片:出现新的曙光
7.形形色色的中国电影:急需普遍提高中国电影的专业化程度
8.合作合拍:共担风险、共享资源、共分市场
年度市场:国产片竞争力全面提升
1.电影市场全面增长,国产影片份额优势凸现
2.电影市场从金字塔结构向梯形结构变化,票房高产出影片大幅增多
3.影院建设循序渐进,院线竞争的市场集中度更加明显
4.影片供给逐渐丰富,影院市场的供需矛盾明显缓和
5.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机制逐渐完善,二级电影市场和农村电影市场潜力有待开发
6.电影的多窗口市场收效甚微,国产电影在国际(特别是亚洲)电影市场出现转机
7.港台市场外语片主导,华语电影艰难生存
新年展望:长大难成人
30年电影体制改革成效分析
一 30年电影体制改革历程回顾
二 各阶段分析及其改革成效
第一个阶段(1978~1979)转折期的中国电影业
第二个阶段(1980~1993)修补式的改良时期
第三个阶段(1993~1999)电影体制的全面改革时期
第四个阶段(1999~2008)全面开放时期的中国电影业
三 结束语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概况
中国动漫产业的由来和界定
现状:欣欣向荣与盲目冲动并存
动漫产业快速发展
问题与不足
未来三年将进入产业调整期
中国动漫产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中国的熊猫和武术成就好莱坞经典之作,“梦工厂”大师来到中国
中韩日政府推动下的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报告
互联网产业地图
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概况*
互联网网民规模
互联网资源规模
IP地址数量
域名*数量
网站*数量
国际出口带宽
互联网经济发展
网络广告
搜索引擎
网络购物*
B2B电子商务
网上支付
网络游戏
网络预订
网络招聘
Web 2.0应用
风险投资与新媒体的理性建构
一 危市之机
二 乱市取利
1.风投机构——百花齐放
2.新媒体——得道多助
三 理性造市
1.上市是一个关键
2.上市后的隐忧
3.新媒体更需要模式创新
2008年网络互动空间热点透视
一 我国网络互动空间现状
(一)即时通信(IM)
(二)BBS论坛
(三)博客(Blog)
二 网络互动空间在2008年重大事件中的发展
(一)网络互动空间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
1.网络互动空间成为震情最快发布平台,网友担当起“公民记者”
2.网络互动空间成为公众情感宣泄的平台
3.网络互动空间成为寻人、捐赠、祈福平台
4.网络互动空间充分体现舆论监督作用
(二)北京奥运会推动网络互动空间成熟、理性
三 网络互动空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肉搜索”引发争议
(二)整顿网络低俗揭示网络互动空间的尴尬
(三)“乌龙”新闻影响网络互动空间的公信力
中国移动媒体产业发展报告
移动媒体产业地图
中国移动媒体产业发展概况*
移动媒体产业现状分析
(一)手机媒体
1.移动通信业发展
2.移动增值业务发展
(二)户外传媒
1.楼宇电视
2.车载电视
移动传媒产业链发展前景
2008年移动传媒产业发展备忘录
一 手机媒体
(一)市场规模
1.手机媒体用户规模
2.移动增值服务市场规模
3.无线营销市场规模
(二)发展概况
1.手机报:产品内容渐趋成熟,盈利模式依然单一
2.手机电视:借奥运东风迅速发展,内容来源日益丰富
3.移动互联网:多方参与竞争,商业模式多样化
(三)未来趋势
1.手机报发展趋于成熟,内容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突出
2.手机电视将迎来发展高峰期,产业化进程继续推进
3.移动互联网内容将更加丰富,广告市场规模将逐步扩大
4.各种形态的手机媒体将趋于融合,用户的手机使用体验将得到改善
二 车载电视
(一)市场规模
1.车载电视受众规模
2.车载电视终端规模
3.车载电视广告收入
(二)发展概况
1.公交电视:覆盖范围广,扩张速度快
2.地铁电视:依赖网络铺设,发展潜力巨大
3.出租车电视:市场空间有限,增长速度缓慢
(三)未来趋势
1.车载电视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增长
2.公交电视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3.地铁电视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
革命性节点上的中国手机媒体
一 2008年我国手机媒体发展的几个驱动力
1.3G正式启动意味着手机媒体新时代的到来
2.电信重组力图为3G时代营造更平衡格局
3.手机上网用户规模扩张预示手机平台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4.“山寨机”成为中国手机媒体另类推动力
5.重大事件刺激手机新闻业务增长
二 我国手机媒体现有发展模式的主要困境
1.手机报纸——难以突破内容瓶颈
2.手机广播电视——模式之争制约市场扩张
3.WAP网站——官方WAP垄断能否打破
三 我国手机媒体发展的关键障碍剖析
1.现阶段手机媒体的定位——如何认识与利用“碎片化媒体”
2.手机媒体产品的开发——如何形成立体化的产品结构
3.体制与利益关系的厘清——如何重新定义、规划产业链
四 3G与媒介融合双重旋律下手机媒体的走向
1.全媒体、全平台时代将全面挑战现有业务模式
2.终端革命将重塑移动媒体的面貌
中国广告产业发展报告
广告产业地图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受众广告接触状况研究
一 20世纪80年代:受众对广告从拒绝到逐渐认可,广告传递信息的功能日益显露
二 20世纪90年代:广告为受众传递商品信息,引导社会潮流和受众的生活方式
三 进入21世纪:新媒体兴起重塑受众广告接触习惯,受众对广告主观上排斥,但客观上又承认其影响力
从广告数据看中国传媒产业30年
一 传媒广告经营回归客观规律
二 多元化竞争促进市场结构调整
1.报业黄金期(1983~1990)
2.电视成“状元”(1995~2007)
3.广播的“蛰伏”(1983~2007)
三 新媒体渐成传媒新贵
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传媒产业之变
1.从宏观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业借助宏观经济东风发展壮大起来,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微观方面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变化显示出传统媒体正在逐渐让位于新兴媒体
五 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的失衡问题及对策
2008~2009年中国传媒广告市场分析
一 2008年传媒广告市场回顾
二 2008年报业广告市场分析
三 大事件产生的“聚焦”趋势
四 “寒冬”到来
五 经济下行时期“马太效应”更加显著
六 中央电视台招标的成功体现了受众、媒体和广告的聚焦趋势
七 经济“寒冬”中的机遇和挑战
聚焦中央电视台2009年广告招标
一 招标机制的不断创新
二 从部分预售转向全面预售
1.央视“预售季”逐渐成形
2.央视“第二梯队”产品首次纳入预售体系
3.中标企业构成多元,客户门槛降低
三 央视招标转型的影响因素
1.预售资源的含金量是预售市场的核心
2.稳定的广告产品体系是实现预售的必要条件
3.中国市场不断成熟的广告主对预售的认可
中国受众市场报告
2008年受众媒介接触习惯的主要变化盘点*
一 各大媒体到达率与卷入度
1.五大媒体到达率
2.五大媒体卷入度
二 报纸日到达率
1.三类城市报纸日到达率
2.主要城市报纸日到达率
3.报纸读者内容偏好
三 电视、互联网接触时间
四 电视、广播与互联网内容偏好、接触地点
1.经常收看的电视节目内容
2.经常收听的广播节目
3.收听广播的地点
4.主要使用的互联网功能
五 杂志周到达率
六 各媒体之间的渗透率
七 接触不同数量媒体的受众的比例
八 不同媒体在受众媒体接触时间中的份额
1.五大媒体日均接触时长及其占比
2.多媒体接触时间占比
2008年中国奥运电视收视研究
一 奥运电视收视市场的整体情况
1.奥运有力地推动收视总量上涨,奥运结束后收视总量随即回落
2.收看奥运赛事改变观众收视习惯,非黄金时段收视上升更明显
3.观众转换频道更频繁,追踪多个频道播出的精彩赛事
二 各级电视频道奥运收视变化
1.奥运资源为央视注入巨大活力,省级卫视及地面频道难以抗衡
2.中央台奥运转播数倍提升收视份额,非奥运转播频道收视小幅下降
3.省级卫视整体收视下降,个别省级卫视频道巩固收视甚至获得提升
4.地面频道奥运会期间晚间收视降幅最大
三 奥运收视市场的观众特征
1.各观众群体奥运收视踊跃,全民奥运得到充分体现
2.男性、年轻、中高学历水平、城市观众收视增长更突出
3.城、乡观众收看选择显示差异
四 奥运开闭幕式和比赛收视
1.奥运会开、闭幕式创造收视纪录
2.观众踊跃收看中国传统优势项目,为国外运动员喝彩
五 主要奥运城市收视和本地频道收视变化
1.奥运城市全天人均收视时间增长明显
2.央视频道组全天收视大幅上升,频道组整体竞争格局未变
3.中央台主要转播频道全天收视成倍增长,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收视超过央视频道
2008年中国电视收视市场的竞争态势
一 全国收视市场连续两年萎缩
二 省级卫视收视状况
1.对电视剧依赖度较高
2.收视贡献次高节目收视贡献偏低
三 电视媒体竞争态势分析
1.全国性电视频道谋求战略创新,个性凸显
2.专业财经媒体多极竞争,国际化趋势明显
3.新媒体与传统电视媒体融合发展,优势互补
四 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
1.“突发”将成为常态,应急机制考验媒体实力
2.战略创新是媒体的活力源泉与制胜根本
3.资源力是媒体打造品牌的关键
国际及港台地区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全球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一 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全球传媒市场下跌
二 媒介融合越来越深化
1.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进程继续加快,纸媒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进一步加深,这种形式的媒介融合导致一些纸质媒体最终彻底融化在网络媒体中
2.不同媒体之间的业务渗透愈演愈烈
3.传统媒体开始合作开发网络业务
三 全球广告业巨头形成竞争格局
四 网络浏览器与搜索引擎业的世界产业地图
五 搜索引擎市场的世界格局
六 3G时代的通信行业整合
七 游戏机行业的市场格局
八 全球传媒产业的未来展望
美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一 美国报业
二 美国杂志行业
三 美国电视业
四 美国广播业
五 美国的互联网产业
六 电影
七 美国的音像与音乐产业
欧洲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一)欧洲主要国家概况
(二)报纸
(三)电视
(四)电影
(五)音乐
(六)通信、网络
(七)广告
(八)欧洲传媒市场的未来发展与挑战
日本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一)报纸与出版
(二)广播电视
(三)电影
(四)音像
(五)通信、互联网
(六)广告
(七)动画
俄罗斯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一 俄罗斯媒体管理的机构设置
二 俄罗斯媒体市场状况
(一)印刷媒体总况
(二)报纸
(三)杂志
(四)广播电视
台湾地区传播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
一 传媒产业结构变迁
1.报纸触达率持续下滑
2.整体广告量继续萎缩
3.平面媒体广告量急速下滑
4.报纸媒体显露行业衰退迹象
5.新媒体兴起和新旧媒体整合
二 积极推展数字内容产业
三 传媒与“政府”在互动中调整角色
四 媒体并购频繁、境外媒体大举登台
五 媒体在两岸交流中角色日益重要
六 强化传媒的市场规范
Abstract
中文摘要
法律声明
[1]胥英杰、李平:《智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国良:《全球化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王明哲:《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风险分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5]张中华:《投资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理查德·比特纳:《贪婪、欺诈和无知——美国次贷危机真相》,中信出版社,2008。
[7]刘世英:《分众的蓝海》,中信出版社,2006。
[8]朱海松:《无线营销》,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1.“The Europe Media Sectors:A Company and Industry Analysis”,
2.
3.
4.
5.《2008年电通情报media白皮书》,电通情报,200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