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6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2016年第3辑 总第20辑)图书

SSAPID:101-0171-7066-32
ISBN:978-7-5201-0229-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深刻论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与哲学依据,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以及改革发展的价值观、方法论与路径选择等问题。本书对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深刻认识改革发展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具有启发意义。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
编 辑:袁卫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3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0 哲学理论

 本辑特稿

  关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和哲学依据*

   1.关于时代背景问题

   2.关于实践基础问题

   3.关于科学体系问题

   4.关于哲学依据问题

  新形势下军事创新的哲学睿智

   一 在通观全局中洞察军事创新大势

   二 在研机析理中揭示军事创新价值

   三 在系统运筹中形成军事创新体系

   四 在强军实践中激活军事创新能量

  以治理创新推动秩序构建

   一 两个秩序相互塑造

   二 以新思维构建国际新秩序

   三 以新理念引领中国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

   一 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它必须直面问题

    2.强化问题意识,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3.强化问题意识,让马克思主义直面重大的时代性问题

   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向中国问题

    1.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也必须重视“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

    2.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关注“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就必须直面中国问题

    3.关注中国经验,直面中国问题,必须运用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三 坚持问题导向 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

    1.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以当代实践激活马克思的文本研究

    2.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关注时代问题

    3.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须面向中国现实问题

  论整体性视域中人的存在

   一

   二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一 “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二 “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三 “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政治哲学意蕴

   一

   二

   三

   四

  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性内在文化逻辑的解读与批判

   一 现代性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普遍性

   二 西方现代文化内在普遍性逻辑的形成与确定

   三 马克思对西方现代文化内在普遍性逻辑的批判

  浅析政治视域下马克思的暴力观与阿伦特的暴力观

   一 马克思的暴力观

   二 阿伦特的暴力观

   三 反思暴力与政治的界限

  浅析毛泽东哲学的基本精神

   一 毛泽东哲学基本精神的内在逻辑

   二 毛泽东哲学基本精神的地位

   三 大力弘扬毛泽东哲学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一 理想与现实

   二 全面与重点

   三 动力与保障

   四 法治与德治

   五 政党与群众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

   一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晶

   二 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与出色运用

   三 作为理论根源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解读

   一 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

   二 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三 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探索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思考*

   一 彰显共产主义的实践维度,深化对共产主义本质的认识

   二 领会唯物辩证法的革命实质,勇于对社会主义进行探索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

   一 中华文化奠定了中国道路的根基

   二 中华文化塑造了中国道路的特色

   三 中华文化孕育了中国道路的自信

  中国道路的话语意识

   一 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话语的中国实践

   二 中国发展理念的确立——发展主义批判

   三 社会建设逻辑的“小康规划”

   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道路的自我认同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丰富与创新

   一 发展战略的新拓展

   二 发展主体的新阐发

   三 发展动力的新界定

   四 发展内涵的新认识

   五 发展价值导向的新诠释

  观念变革如何推动社会进步

   一 观念变革如何促进社会进步

   二 观念变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三 中国改革开放的两种逻辑进路

  介入、反思与建构

   一 现代性与现代化

   二 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总体特征

    1.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化格局

    2.中国现代化探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具体践行

    3.文化及人的现代化研究

   三 中国现代化的动力机制

    1.经济领域改革是最大的动力

    2.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探讨

    3.文化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4.人的现代化:现代化体系设置的动力及终极目标

   四 现代化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1.思想文化的断裂与传承

    2.社会制度的结构性变革

    3.人的主体性:由“物”及“人”的现代化探索

   五 总结与思考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创新理论特征

   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思想体现了新的理论自觉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思想深刻把握了小康社会建设发展的内在逻辑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思想发挥着统领全局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全面的发展目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了对全面性的认识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注重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新的发展理念

    1.新的发展理念体现了全新的发展观

    2.新的发展理念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特征,又具有时代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研究

   一 价值前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改革,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观的必然要求

    2.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改革,是对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

    3.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改革,是践行群众路线、凝聚改革共识的需要

   二 目标追求: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 方法路径:遵循规律,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

    1.坚持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是提高全面深化改革决策、科学把握改革规律的前提

    2.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关系,正确、准确、有序、协调推进改革

     (1)注重“上”与“下”呼应,实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2)注重“点”与“面”协调,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3)注重“变”与“稳”平衡,实现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相结合

  治国理政的新理念

   一 总揽全局的新理念

    1.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探索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历史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迫切性

   二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

    1.“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特征

    2.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意义

   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1.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途径

  关于“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前提性思考

   一 马克思主义是“一整块钢铁”

   二 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中国实践

   三 人类解放与资本批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路上”

   一 中国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1.文化发展战略日益清晰,政策、法规和措施具体有效

    2.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稳步推进,文化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提升

    3.文化生产发展态势良好,产业增加值逐年提高

    4.文化传播力度不断加大,效果有所改善

   二 中国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文化发展规律把握不够,文化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2.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多,难以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3.文化生产能力不强,精品欠缺

    4.文化传播形式单一,效果有待提升

   三 中国文化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1.立足文化发展规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3.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打造更多的文化精品

    4.打造符合文化传播规律、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传播体系

  文化自信与中国道路的文化认同*

   一 文化认同的情感基础: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互动生成

   二 文化认同的意识前提:文化主体意识的理性自觉

   三 文化认同的价值引领和思想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

   四 文化认同的形成路径:继承、转化、创新

  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对待的若干问题*

   一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自信

   二 何种因素给文化自信带来影响和挑战

    1.历史因素

    2.外部因素

    3.现实因素

   三 如何才能切实树立文化自信

    1.熔铸文化自信之魂

    2.深扎文化自信之根

    3.开拓文化走出去之路

  中国发展道路的概念、内涵与战略选择

   一 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起点

   二 中国发展道路的概念界定

   三 中国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四 中国发展道路面临的挑战和选择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

  新发展理念的价值意蕴*

   一 要注重从价值视野观照新发展理念

   二 要深刻理解新发展理念的价值取向

   三 坚持科学的发展价值观,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的人民立场

   一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

   二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1.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2.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维护总体国家安全的根本宗旨是维护人民安全

   三 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及其培育路径探析*

   一 准确把握“公正”的基本内涵

   二 深刻认识“公正”的重大意义

    1.“公正”彰显社会主义本质

    2.“公正”促进政治、经济、法治、社会的发展

   三 积极培育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

  共享发展的公平取向与发展实践

   一 共享发展突出了发展的公平取向

   二 当前影响我国共享发展的主要问题

    1.产业与金融政策不完善导致不同经济成分发展权利与发展机会不公平

    2.社会分配制度与政策不完善导致不同社会成员、群体在发展成果享有上不公平

   三 以公平为取向全面推进共享发展

    1.完善产业与金融政策,保障不同经济成分平等的参与权利与发展机会

    2.完善社会分配政策与制度,保障不同方面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诚信价值的至要性及其制度化优势

   一 诚信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至要性

   二 从主观诚信到客观诚信

   三 从特殊诚信到普遍诚信

   四 从道德诚信到法律诚信

  “革命理想高于天”*

   一 理想信念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二 坚定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命脉

   三 共产党员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四个客观标准

   四 实现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统一

  关于沂蒙精神内涵的再探讨

   一 关于沂蒙精神内涵的提炼过程

   二 准确理解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

   三 准确把握沂蒙精神的精神实质

   四 对于沂蒙精神内涵的尝试性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一 沂蒙精神是党宣传教育群众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二 沂蒙精神是党为人民谋利益的生动写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彰显利益关切

   三 沂蒙精神是党优良作风建设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以良好形象凝聚民心

   四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的实践创造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必须注重群众的实践养成

  弘扬沂蒙精神 密切党群关系

   一 沂蒙精神是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 沂蒙精神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成功范例

   三 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沂蒙精神

   四 弘扬沂蒙精神,密切党群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编辑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丛》总第20辑,深刻论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与哲学依据,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以及改革发展的价值观、方法论与路径选择等问题。本辑对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深刻认识改革发展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具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