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7

自我分裂与自我整合图书

Self-fragmentation and Self-intergration

SSAPID:101-0168-6286-30
ISBN:978-7-5097-4520-5
DOI:
ISSN: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内容简介] 本书由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叶锦成撰写,作者从事精神健康实务、教育和临床工作已三十多年,与多间社会和精神康复机构的专业同工合作,在在多年实践中,督导和教导的经验与学生和有关机构的同工们成功地帮助不少精神分裂的案主在他们的幻觉和妄想和有关的症状复原过来,重新去过一些正常的生活。本书根据作者多年临床实务写作而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市场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社工理论与实践
作 者: 叶锦成
编 辑:高雁;盛爱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Z1 丛书

 序四

 序二

 序五

 自序

 第一章 精神分裂的自我分裂与自我整合:理论的多元整合

  一 引言

  二 精神分裂——自我分裂的过程

   (一)三种症状

   (二)三种令自我分裂的外在力量

   (三)三种存有不安的成分

    1.自我内部粉碎

    2.被物化和被完全忽略

    3.被吞噬的感觉

   (四)三种自我分裂力量和三种症状

    (1)A轴的分裂转变

    (2)B轴的分裂转变

    (3)C轴的分裂转变

    (1)凌乱的意识。

    (2)凌乱的经历。

   (五)分裂后的假象自我、真我和模糊的自我界限

    1.进行沟通的人

    2.沟通的形态

   (六)自我断裂与自我融合的矛盾

    1.A轴中的自我断裂与自我融合

    2.B轴中的自我断裂与自我融合

    3.C轴中的断裂与融合矛盾

   (七)自我隐藏与自我展现的矛盾

    1.A轴中自我隐藏与自我展现的矛盾

    2.B轴中隐藏与展示的矛盾

    3.C轴中隐藏与展示的矛盾

   (八)自我摧残与自我保存的矛盾

    1.A轴中的自我摧残与自我保存的矛盾

    2.B轴中自我保存与自我摧毁的矛盾

    3.C轴中的自我保存和自我摧毁的矛盾

  三 精神分裂的复原历程:从凌乱到整合

   (一)塑造一个支持性和关怀性的社会环境

    1.培养独立自主的社会环境

    2.塑造关顾和安慰的社会环境

    3.尊重、看重和欣赏的社会环境

   (二)从自我断裂与自我融合的矛盾转为现实和积极的自我结合历程

    1.A轴的变化

    2.B轴中的变化

    3.C轴中的变化

   (三)从自我展示与自我隐藏的矛盾中释放出积极和现实的自我显现

    1.A轴的变化

    2.B轴的变化

    3.C轴的变化

   (四)从自我摧毁及自我保存的矛盾中释放出积极和现实的自我保存

    1.A轴中的变化

    2.B轴中的改变

    3.C轴中的改变

   (五)从A轴分裂中的迫害感、夸大感以及僵直的幻觉、妄想转化成为有现实感的自我结合、自我保存及自我显现

   (六)从B轴中的退行及压抑下的负面症状转化成为现实中的支持、关怀和安慰,自我治疗过去的创伤和痛苦经历,重新自我结合、保存及显现,把本能得不到的满足和冲动,用合宜的方法加以满足和舒解,重新展示自我中依赖别人和信任别人的一面

   (七)从C轴中的凌乱意识和凌乱经验的演绎中释放出来,透过接纳、尊重、欣赏和关怀的环境,案主把自我分裂与自我结合、自我隐藏与自我展现、自我摧毁及自我保存的矛盾有意识地放回现实的外在世界中,重新建构自我和其他人的界限,展现实在的自我形象和功能

    1.在自我分裂与自我结合方面

    2.在自我展示与自我隐藏方面

    3.在自我摧毁和自我保存方面

  四 结语

 第二章 精神分裂个案实践与挑战

  一 引言

  二 个案撰要

   1.幼年成长

   2.小学阶段,欺凌的开始

   3.双亲关系欠佳,形成紧密的母子关系

   4.初中阶段,病症呈现

   (一)三种存在性不安之出现

    1.住院过后,回家康复

    2.出现行为问题,再度入院

   (二)分裂后的假象自我和内在自我的变化

    1.自我分裂与自我整合之矛盾

    2.入住中途宿舍

    3.情况持续恶化,再度入院

    4.院舍化的治疗模式

    5.返回宿舍,复原见转机

    6.以人为本的治疗模式

    7.从自我分裂和自我整合的矛盾转变为积极和现实的自我融合、展现和保存

   (三)笔者的反思

  三 后记

 第三章 “鬼妻”: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经历

  一 引言

  二 个案背景

  三 个案分析

   1.精神分裂症病症

   2.病症背后的意义与功能

  四 自我分裂与自我整合的矛盾

   1.A轴中的自我断裂与自我融合的矛盾

   2.A轴中的自我隐藏与自我展现的矛盾

   3.A轴中的自我摧毁与自我保存的矛盾

   4.B轴中的自我隐藏与自我展现的矛盾

   5.B轴中的自我断裂与自我融合的矛盾

   6.B轴中的自我摧毁与自我保存的矛盾

  五 总结

 第四章 精神分裂症社会心理干预个案报告

  一 个案介绍

   (一)个案历史

    1.识别信息

    2.主诉

    3.现病史

    4.既往史

    5.个人与社会历史

    6.心理状态观察

    7.CCMD-3 诊断

   (二)个案分析

    1.重大事件

    2.长处和优点

    3.案主情况大纲

   (三)治疗计划

    1.问题清单

    2.治疗目标

    3.治疗计划

   (四)治疗过程

    1.治疗关系

    2.干预/程序

    3.障碍

    4.成果

  二 成长背景

  三 具体咨询与分析

   (一)第一次咨询与分析

   (二)第二次、第三次咨询与分析

   (三)第四次咨询与分析

   (四)第五次咨询与分析

   (五)第六次咨询与分析

   (六)第七次咨询与分析

   (七)第八次咨询与分析

   (八)第九次咨询与分析

   (九)第十次咨询与分析

   (十)第十一次咨询与分析

   (十一)第十二次咨询与分析

   (十二)第十三次咨询与分析

  四 理论分析

  五 介入及效果评价

  六 理论评价

 第五章 阿良的超自然力量

  一 引言

  二 哈特两个基本的自恋构造

   机制一 夸大自我

   机制二 理想化的父母影像

  三 案例说明

   (一)个案背景资料

   (二)个案成长历程

    1.阿良的理想化的父母影像

    2.阿良夸大自我的发展

   (三)A轴的三个矛盾

    1.自我分裂与自我整合的矛盾

    2.自我隐藏与自我展现的矛盾

    3.自我摧残与自我保存的矛盾

   (四)阿良的康复历程

  四 总结

 第六章 爱的吞噬——阿成

  (一)过程中的疑问

  (二)生命历程理解

  (三)个案的分析

   1.“自我内部粉碎”的元凶

   2.无意间的吞噬

   3.“被物化”

   4.自我粉碎加剧

   5.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6.“内在真我”

   7.受助者变成施予者

   8.模仿情书

  (四)此理论模式与我

 第七章 小Q的爱慕

  一 个案背景介绍

   (一)病情概况

   (二)家庭概况

   (三)案主的生命历程

  二 对个案案主发病的过程进行一个分析

   (一)个案案主发病成因的分析

   (二)个案案主分裂与整合的矛盾

    1.自我分裂与自我整合的矛盾

    2.自我隐藏与自我展现的矛盾

    3.自我摧残与自我保存的矛盾

  三 干预的过程

  四 工作人员的反思

 第八章 中国的分裂情感性障碍:争议与现状(1)

  一 引言:中国的精神卫生服务

  二 中国的分裂情感障碍

   (一)中国的患病率

   (二)中国的诊断和病因学

   (三)中国的治疗与康复

  三 个案讨论

   (一)W先生分裂情感障碍的发病、临床表现、与疾病斗争、抗逆力和康复的过程

   (二)案主的家庭背景及其和父母的关系

    1.案主对生母的叙述

    2.案主对养母的叙述

    3.案主对养父的叙述

   (三)案主的恋爱和婚姻

    1.案主关于他第一次恋爱的叙述

    2.案主对他第一次婚姻及离婚的叙述

    3.案主对他第二次婚姻及离婚的叙述

   (四)案主分裂情感障碍的发作与复发

   (五)病人自述关于病情复发的经历

    1.首次复发

    2.第二次和第三次复发

    3.第四次复发

   (六)病人的治疗和康复

    1.病人对第一次治疗经历的自述

    2.病人对康复的自述

  四 结论

 第九章 男孩的转变与纠缠

  一 男孩的童年经历

  二 与家人的关系

  三 在家舍的生活

  四 在学校的生活

  五 离校生活

  六 感情生活

  七 三种存有不安的成分

  八 失学、失业、失恋时期:男孩思觉失调的酝酿期——B轴分裂的转变

  九 A轴分裂的转变

  十 从显性症状中展示残余自我中的需要和成分

  十一 男孩的妄想与幻觉酝酿期

  十二 第一阶段:外星人与男孩

  十三 迫害感幻觉与自我夸大幻觉间的纠缠

  十四 第二阶段:修炼成仙

  十五 迫害感幻觉与自我夸大幻觉间的纠缠

  十六 第三阶段:少女怀孕期

  十七 迫害感幻觉与自我夸大幻觉间的纠缠

  十八 第四阶段:找真发保命

  十九 迫害感幻觉与自我夸大幻觉间的纠缠

  二十 C轴的分裂转变

  二十一 各种矛盾出现

  二十二 笔者的心声

 第十章 退行案例——营造关怀、接纳、安慰性的环境

  一 背景资料

  二 生活历程

  三 分析

  四 退行

  五 在退行中的各种矛盾

  六 介入

  七 工作及目标

  八 感想(香港社工)

  九 感想(内地同工)

  附录 案主生命史(介入初期时做的原版)

 第十一章 梦想的父亲与魔女的纠缠

  一 引言

  二 生命历程及理解

   (一)0~10岁的生命历程

   (二)理解

   (三)10~22岁的生命历程

   (四)理解

   (五)23~30岁的生命历程

   (六)理解

   (七)31~40岁的生命历程

   (八)理解

  三 精神分裂——病症背后的主观经验

  四 精神分裂——自我分裂的过程

   (一)由亲密关系危机到投射性认同

   (二)三种存有不安的成分

    1.自我内部粉碎

    2.被物化和被完全忽略

    3.被吞噬的感觉

   (三)由意识层面去理解第一类症状

    1.第一层理解:失去自我意识

    2.第二层理解:身体劳累令意识混乱

    3.第三层理解:在欺压的环境中,意识会远离及分开

   (四)由断裂至融合、隐藏至展现、摧毁至保存的过程

    1.第一个矛盾:自我隐藏与自我展现的矛盾

    2.第二个矛盾:自我摧毁与自我保存的矛盾

    3.第三个矛盾:自我分裂与自我整合的矛盾

  五 阿美的复康及工作人员的介入

   (一)对亲密关系危机到投射性认同的介入

   (二)对三种存有不安成分的介入

    1.自我内部粉碎

    2. 被物化和被完全忽略

    3.被吞噬的感觉

   (三)从意识层面对第一类症状的介入

    1.第一层理解:失去自我意识的介入

    2.第二层理解:身体劳累令意识混乱的介入

    3.第三层理解:在欺压的环境中,意识会远离及分开的介入

   (四)从三个矛盾的介入

    1.第一个矛盾:自我隐藏与自我展现的矛盾

    2.第二个矛盾:自我摧毁与自我保存的矛盾

    3.第三个矛盾:自我分裂与自我整合的矛盾

   (五)从复康原则的介入

  六 工作人员的感受(黄远志)

  七 工作人员的感受(欧阳妙雯)

  八 案主的感受

  九 结语

 第十二章 分裂的自我:一个青少年期发病的精神分裂人士的生命历程*

  一 引言

  二 个案的生命历程

   (一)幼儿期

   (二)童年期

   (三)青少年期

   (四)发病

  三 精神分裂的理论

  四 自我分裂的过程

   (一)沉积期:压力的积累与应对

   (二)患病期

    1.自我断裂与自我融和的矛盾

    2.自我隐藏与自我展现的矛盾

    3.自我摧残与自我保存的矛盾

  五 康复建议

  六 结语

 第十三章 阿莲一生的奋斗与承担:与家庭迫害感的抗争

  一 个案生平

   (一)童年的辛酸

   (二)飞来横祸

   (三)家庭的独力承担

   (四)承担的极限:无尽的压迫及迫害

   (五)无法逃避的结局

  二 个案治疗与康复的困难及挑战

  三 个案的理解及检讨

   (一)创伤引发的精神分裂

   (二)阿莲生命史

 序三

 序一

本书以香港理工大学叶锦成教授的理论框架为依据,逐一分析不同类型的精神分裂个案,包括成年男性、成年女性、老年、青少年精神分裂的个案,也包括弱智精神分裂的个案,以及情感的精神分裂个案;反映了社工通过长期的理论和实务操练,使精神分裂案主逐渐复原,获得人性化的关怀、理解、沟通和接纳,完成了自我整合。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精神分裂案例的分析有突破性进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是精神分析专业的参考书目和社工的实践指南。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00),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ition,text revision)(DSM-IV-TR).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Chan,Y.K.E.(2004),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Schizophrenia from a Non-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12 Chinese with Schizophrenia in Hong Kong.Unpublished Thesis(PhD):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oubt,K.(1996),Towards a Sociology of Schizophrenia:Humanistic Reflections.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Howells,J.G.(Ed.)(1991),The Concept of Schizophrenia:Historical perspectives. Washington:American Psychiatric Press.

Jaspers,K.(1913/1963),General Psychopathology(7th ed.)(J.Hoenig and M.W.Hamilton,Trans).England: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913).

Liang,R.D.(1960),The Divided Self:An Existential Study in Sanity and Madness. England:Penguin Books.

Kohut,H.(1959),Introspection,Empathy,and Psycho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7,459-483.

Kohut,H.(1971),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INC.

Liang,R. D.(1959),The Divided Self:An Existential Study in Sanity and Madness. London:Penguin Books.

Sullivan,H. S.(1956),Clinical Studies in Psychiatry. New York:W.W. Norton & Company.

Sullivan,H. S.(1953),The Interpersonal Theory of Psychiatry. 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 Inc.

Yip,K. S.(2002a),Sullivan’s approach to inner psychotic experiences:A case illustration. 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30(3),245-263.

Yip,K. S.(2002b),Understanding inner psychotic experience in the light of Kohut’s self psychology. Dynamic Psychiatry,35(1-2),410-435.

Yip,K. S.(2004),The importance of subjective psychotic experience:Implications on psychotic rehabilitation of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Journal,28(1),48-54.

Yip,K. S.(2007),Clinical Practice for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A Humanistic and Empathetic Encounter. 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

任继愈译著《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翟文明:《三教九流》,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

Kohut Heinz(2002),《自体的分析》,刘慧卿、林明雄译,台北:心理出版社。

Jager,M.,Bottlender,M. J.,Strauss,A. & Muller,A. S.(2003),“Fifteen Year Follow up of ICD 10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s Compared with Schizophrenia and Affective Disorder”,Acta Psychiatric Scandianvia,109:30-37.

Lau,C.K.,Ng,F.M.,Shen,Y.(et al.)(1998)“Prevalence of mental problems of elderly in seven regions in China”,China Journal of Psychiatry,3l(2):126.

Ministry of Public Health,Ministry of Civic Affairs,Ministry of Public Security and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2002),The Future Pler Of Chinese Mental Health Work(2002-2010).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ww.cma-mh.org/p/lawConsult.

United States Depatment of Health and Health Sciences(2004),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Mental Health Recovery Washington,D.C.: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ealth Sciences.

Yang,K.S.(1995),“Chinese Social Orientation:An Integrative Analysis” in T.Y. Lin.,W.S..

Tseng & E.K. Yeh(ed.)(1995),Chinese Societies and Mental Health,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Yang,K. K.,Ko,F. & Lu,A. M.(2004),“The Stability of Diagnosis of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somatic Illness,10(2):89.

Yip,K.S.(2007),Mental Health Servic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New York:Nova Sciences.

Zhang,C.,Zhiu,C.Y.(2005),“Clinical Analysis of 60 Cases with Schizoaffective Disorder”,Harbin Medicine,25(3):33.

Zhang,W.X.,Shen,Y.C.,Li,S. R.,et al.(1998),“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Mental Disorders in 7 Areas in China”,China Journal of Psychiatry,31(2):69-71.

Zhek,K.,Zhui,C.,Lu,K.C.,Zhang,Y.(2003),“A Research on Cost Effectiveness of Mental Health Work Ⅱ”,Shanghai Archives of Psychiatry,15(6):371-375.

Yip,K.S.(2007),A Humanistic and Empathetic Encounter,Nova Science Publishers,Inc.,New York

Liang,R.D.(1990),The Divided Self,An Existential Study in Sanity and Madness,Penguin Books.

Yip,K. S.(2010),Ideologies in Mental Health Practic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Blatt,S.J. and Wild,C.M.(1976),Schizophrenia:A Developmental Analysis,New York:Academic Press.

Guntrip,H.(1952),“A Study of Schizoid Reaction”,British Journal of Medical Psychology,25:86-103.

Guntrip,H.(1968),Schizoid Phenomena Object-Relations and the Self,New York: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Inc.

Juliet,Mitchell(Edited)(1986),The Selected Work of Melanie Klein,London:Penguin Books.

Klein,M.(1946),Notes on Some Schizoid Mechanism,pp.17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