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5

循环教育图书

Cycle Education

SSAPID:101-0167-7306-52
ISBN:978-7-5097-6875-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循环教育理念,对循环教育理论的概念、原理及其实践意义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强调教育的循环性。虽然各阶段教育各成系统、自存规律,但它们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简单相加,而是彼此关联和相互渗透的。因此,形成各种教育统一协调、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交叉的新格局和大系统成为必然。只有按照循环教育的理念,构建大教育系统,终身教育理念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建立起学习型社会。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施祖美
编 辑:孙燕生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教育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相对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我国教育投入总量不足,人均教育资源占有量低

   二 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存在地区与城乡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的“四大教育差距”

   三 我国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出现了农村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呈现出教育资源的相对“富余”与绝对匮乏的状况

   四 我国教育资源的共享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中小学教育资源与社区共享度低,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度也较低,背离当初发展大学城的初衷

  第二节 循环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 循环经济的启示

   二 教育资源及构成

   三 循环教育的内涵

    1.循环教育的三原则

    2.循环教育实施的三大空间

   四 发展循环教育的意义

    1.促进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2.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3.促进全民终身教育与社区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相关研究回顾与本书研究思路

   一 相关研究回顾

   二 本书研究的总体思路与理论视角

   四 本书研究方法

   五 全书各章主要内容简介

 第二章 国外与中国台湾地区循环教育发展概况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经验

   一 美国发展循环教育的现状

    1.高校教育资源实现共享

    2.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循环流动

    3.中小学教材的循环使用

    4.便捷的社区学院

    5.发达的远程教育

   二 英国

    1.完整的社区教育体系

    2.构建学习型社会

    3.建立产业大学(University for Industry)

    4.开放大学

    5.教材循环使用

    6.政府推动教师流动

   三 法国

    1.国家远程教育发展情况

    2.地区教育均衡发展

   四 日本循环教育发展现状

    1.立法保障循环教育发展

    2.教育资源再利用

    3.中小学教师的轮岗制度

    4.远程教育与开放大学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及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

   一 发展中国家的循环教育

    1.实行学校合并

    2.多模式开展远程教育

    3.政府办学为主,鼓励社会各界参与

    4.学校教育为主,兼取多种办学形式

    5.建设儿童友好型学校

    6.重视教育性别平等

   二 台湾地区的循环教育

    1.社区教育与终身教育

    2.废弃校园再利用

 第三章 终身教育、社区教育与循环教育

  第一节 终身教育与循环教育

   一 终身教育的基本内涵

    1.终身教育与终生教育的比较

    2.关于终身教育的理解

   二 终身教育的特点

   三 终身教育的作用

    1.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

    2.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3.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四 终身教育与循环教育的关系

    1.终身教育是关注人的循环教育

    2.教育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平台

  第二节 社区教育与循环教育

   一 社区教育的内涵及本质

   二 国外社区教育概况

   三 中国的社区教育与循环教育的关系

  第三节 福建省村级社区学习中心构建案例

   一 构建乡村社区学习中心的背景

   二 村级社区学习中心构建的典型案例及存在的问题

   三 村级社区学习中心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四章 教学器材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第一节 教材的循环利用

   一 教材循环的必要性

   二 教材循环使用的国外经验

   三 国内经验

   四 国内应如何实施教材循环

  第二节 实验器材的循环利用

   一 实验器材使用现状

   二 实验器材如何循环再利用

  第三节 教材与实验器材的跨地区循环使用

   一 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二 教材与实验器材的跨地区循环使用

 第五章 闲置校舍资源的再利用

  第一节 当前农村校舍资源闲置情况及再利用策略

   一 当前农村校舍资源闲置情况

   二 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成功经验

   三 闲置校舍资源再利用策略

  第二节 当前农村闲置校舍再利用策略

   一 废弃校舍作为教育系统内部调整使用

   二 调整用于当地公益事业或集体事业

   三 置换、变卖、出租及综合利用

 第六章 学校教育资源的社区共享

  第一节 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可行性探讨

   一 学校与社区资源共享是社区教育发展的基础

   二 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有待健全

   三 相关案例介绍

   四 关于大学城资源共享

  第二节 学校体育设施的社区共享

   一 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共享的意义

   二 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共享的可行性

    1.学校拥有大量的体育设施

    2.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时间的可协调

    3.学校拥有大量优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三 目前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共享存在的问题

    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缺少衔接

    2.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3.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信息沟通不畅通

   四 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途径

    1.确定体育设施共享的原则

    2.建立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共享的管理机构

    3.要确定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的情况

    4.建立学校与社区共建的体育活动组织

    5.学校体育设施的开放管理办法

    6.坚持政府主导作用

  第三节 学校图书馆的社区共享

   一 学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为实现终身教育提供可能

    2.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3.有利于图书馆自身的建设

   二 我国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模式

    1.独立型“社区图书馆”

    2.联办型“社区图书馆”

    3.托管型“社区图书馆”

   三 学校图书馆向社区开放的实现路径

    1.加快立法进程

    2.资金来源多元化

     (1)多种筹资方式相结合

     (2)多种收费方式相结合

    3.探索多种开放模式

    4.技术支撑

    5.个性化服务

     (1)面向社区儿童开展的服务

     (2)面向社区老人开展的服务

     (3)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服务

  第四节 学校作为社区避难所

   一 学校防灾避难功能的设计策略

    (一)宏观层次上的校园规划布局策略

     1.学校的选址或设置方式

     2.学校的服务半径

     3.学校的容量

    (二)中观层次上的校园建筑规划设计策略

     1.关于学校场地设计

     2.学校建筑设计策略

    (三)微观层次上的防灾避难要素的设计

     1.应急设施

     2.物资储备仓库

     3.标识设计

     4.非结构构件安全设计

     5.室内环境设计

     6.无障碍设计

   二 学校防灾避难的操作系统

    1.关于灾前的设计防范

    2.关于灾时应急机制

    3.灾后的恢复重建

 第七章 教育资源的互联网共享

  第一节 远程开放教育与教育资源共享

   一 开放教育的由来

   二 国外远程教育发展现状

    (一)澳大利亚的远程教育

    (二)日本的空中大学

    (三)加拿大的远程教育

   三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当代教育资源空间共享的新内涵

   一 当代教育资源空间共享的定义和特征

    (一)当代教育资源空间共享的定义

    (二)当代教育资源空间共享的特征

   二 当代教育资源空间共享的要素

    (一)网络化教育资源

    (二)网络设施

    (三)通信设备

    (四)软件工具

    (五)网络化学习的课程资源

   三 当代教育资源空间共享的学习方法

   四 当代教育资源空间共享的意义

   五 当代教育资源空间共享的应用举例

    (一)图书资料电子化与共享

    (二)期刊电子化与共享

    (三)授课录像的电子化与共享——超星公开课

  第三节 教育资源空间共享的规范与思考

   一 教育资源空间共享的原则

   二 教育资源空间共享与知识产权的保护

 第八章 师资配置的循环流动

  第一节 义务教育阶段的师资空间循环流动

   一 师资配置不均衡的原因

   二 师资力量不均衡配置影响教育公平

   三 国外师资配置流动制度借鉴

    (一)日本的经验与做法:“定期流动制”

     1.日本教育资源分配相对均衡的原因

     2.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支点

     3.操作方案与特点

    (二)美国的经验与做法:“教育补偿”

     1.师资配置中的“弱势补偿”方案

     2.实施教师资格认证制和统一的国家教师资格证书制

     3.整体改善教师待遇,缩小不同地区间教师待遇差距

    (三)法国的经验与做法:“优先教育区”

   四 师资配置流动模式研究

    (一)教师定期交流模式

    (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流动模式

    (三)流动岗位的年限

    (四)人事关系与流动价值取向

    (五)补偿措施

  第二节 富余师资再配置

   一 富余教师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小学的撤并政策

   二 如何实现富余师资的再配置

    (一)富余师资安置存在的问题

     1.富余教师甄别原则模糊不清

     2.富余教师安置程序缺乏公正性

     3.把富余教师安置当作麻烦看待

    (二)富余师资的再配置

  第三节 退休教师发挥余热

   一 学校退休师资队伍的特点

   二 退休教师循环再利用存在的问题

   三 发挥退休老教师余热的途径

 第九章 循环教育的推进机制和支撑体系

  第一节 循环教育的推进机制

   一 循环教育的行政机制

    (一)创新与完善循环教育行政机制的必要性

     1.我国循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

     2.促进我国循环教育支撑体系的构建

    (二)循环教育行政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1.要切实加强循环教育的法制建设,认真研究制定好相关的政策措施

     2.从学校角度,需要推进教学器材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3.从社区角度,建立教育资源学校与社区共享机制,需要政府干预

     4.从县域地区角度,实现城乡师资循环配置和均衡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发展,需要政府行政解决

     5.从国家层面来看,推进教育资源互联网共享也是需要的

   二 循环教育的市场机制

    (一)循环教育中市场机制的重要意义

    (二)教育产业的宏观市场介入

     1.学校体育场所的有偿开放

     2.教育资源的“二手市场”

   三 循环教育的社会机制

    (一)公众在循环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二)社会组织在循环教育中的作用

  第二节 循环教育的支撑体系

   一 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撑

    (一)法律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建立与完善循环教育法律制度的支撑体系

   二 非营利组织的支撑作用

   三 技术手段的支撑与实现

    (一)国外循环教育的技术支撑

     1.挪威循环教育的技术支撑

     2.瑞典循环教育的技术支撑

     3.芬兰循环教育的技术支撑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循环教育中的实现

     1.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特征

     2.现代远程教育在终身学习中的作用

   四 管理与监督系统的支撑

本书围绕循环教育理念,对循环教育理论的概念、原理及其实践意义进行较为系统的阐述,强调教育的循环性。由于各阶段教育往往各成系统、自存规律,每一个阶段的教育又都是依照各自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设置。但是,各阶段教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简单相加,而是彼此关联和相互渗透的。因此,要求形成各种教育统一协调、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纵横交叉的新格局和大系统,组成有机循环的整体。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应按照循环教育理念统筹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保障人的受教育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按照循环教育的理念,构建大教育系统,终身教育理念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建立起学习型社会。

[1]崔振凤:《继续教育学概论》,兵器工业出版社,1987。

[2]冯增俊:《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马丁·特罗:《美国高等教育——过去、现在、未来》,沉思、辛志译,高等教育论坛,1989。

[4]郭静、傅泽强:《循环经济模式:国际经验及我国策略》,《生态经济》2009年第1期,第113~116页。

[5]郭国庆:《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界定与分类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1999年第6期,第5~8页。

[6]何齐宗:《教育的新时代——终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8。

[7]江明:《关于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的思考》,《科学与决策》2005年第19期,第6~14页。

[8]吴雪萍:《终身学习的推进机制比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9]李玉基、俞金香:《循环经济基本法律制度研究——基于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思考》,法律出版社,2012。

[10]李云燕:《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科学出版社,2008。

[11]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袁锐锷:《外国教育管理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叶鉴铭、徐建华、丁学恭:《校企共同体——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与实践》,上海三联书店,2009。

[14]W.F.康奈尔:《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张法琨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5]吴遵民、黄欣:《实践终身教育论:上海市推进终身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