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0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68

跨文化视野: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探索图书

Exploration on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SSAPID:101-0159-8282-31
ISBN:978-7-5097-3725-5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紧紧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发展社会的基本国策,以跨文化的宽阔视野,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中进行深层思考。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以翔实的资料、充分的论据、层层递进的严谨结构,对问题进行了较透彻的阐释和解析。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李申申
编 辑:王婧怡;蔡莎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前言

 第一章 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 和谐与文化的内涵解读

   (一)“和而不同”——“和”——和谐

   (二)文化

  二 多重文化视野中的“和谐”

   (一)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和谐”

    1.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3.人自身的和谐

   (二)西方文化视野中的“和谐”

   (三)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和谐”

    1.人与自然的和谐

    2.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人自身的和谐——“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四)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视野中的“和谐”

  三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文化

   (一)文化在社会中——重要性与紧迫性

   (二)和谐社会中文化的应然状态:和谐文化及其作用

    1.和谐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2.和谐文化的作用

 第二章 何以从跨文化的视角思考有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 文化差异:跨文化思考的动因

   (一)无所不在的文化差异

    1.文化差异

    2.文化差异的表现

   (二)文化的共同特征及民族文化传统

    1.文化的共同特征

    2.民族文化传统

    3.中国的文化传统

  二 跨文化思考:构建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路径

   (一)跨文化思考的内涵及正确路径

    1.跨文化思考的内涵

    2.跨文化思考的正确路径

   (二)跨文化思考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1.应对世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2.文化传统传承与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需要

 第三章 20世纪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 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文化的近现代转型

   (一)辛亥革命前的社会发展与思想激荡

   (二)辛亥革命与近代文化的转型

    1.新式教育、国粹主义与无政府主义

    2.辛亥革命与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化的现代起点

    1.“五四”前新文化运动的呐喊

    2.“五四”后新文化运动的马克思主义主流传播

    3.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起点

  二 五四运动后至新中国成立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向

   (一)30年代“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的论争

   (二)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解读

   (三)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文化

  三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迁与文化浮沉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总体性社会重建

   (二)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主导及唯一化与传统伦理文化的消解

   (三)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背景中的社会文化重构与发展

 第四章 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几种主要不和谐因素考察

  一 国际政治、经济等因素对中国的影响

  二 贫富差距过大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基本因素

   (一)收入差距的考察

    1.区域差距

    2.城乡收入差距

    3.行业收入差距

    4.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

   (二)造成当前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原因

  三 政府部分官员的腐败及与群众的疏离降低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

   (一)政府部分官员的腐败

   (二)政府部分官员与群众的疏离

  四 通胀、高房价、黄毒赌黑、环保、矿难、食品和医疗问题、暴力犯罪等加大了社会的不稳定

  五 被称为代表社会良心的知识界也频发学术不良事端

  六 从社会整体上看,缺乏一种伦理共识和价值认同

 第五章 中国文化在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蕴解析

  一 文化的精神本质与中国文化的“和谐”内涵

   (一)文化的精神本质

   (二)中国文化的“和谐”内涵

   (三)平视与辩证:规避中国文化中影响和谐的负面因素

  二 儒家思想的和谐内涵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社会和谐、“天人合一”是儒家的根本志向

   (二)儒家的“和谐”之道

    1.身心和谐之道:正心、诚意与至善、中庸

    2.社会和谐之道:仁爱、民本与齐家、治国

    3.人与自然和谐之道:“天人合一”

   (三)儒家思想在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义

  三 道家思想的和谐内涵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辩证的“和谐”是道家思想的根本特征

   (二)道家的辩证“和谐”途径

    1.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2.天道均平,善利万物而不争

    3.守虚静而执中,以柔弱胜刚强

   (三)道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作用

    1.和入诸子利百家

    2.和立儒、佛生禅宗

    3.和安官民成盛世

    4.和解中外利沟通

    5.和融自然与人生

 第六章 西方文化在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影响阐释

  一 西方文化在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积极影响

   (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氛围

   (二)追求民主成为西方社会的既有传统

   (三)法制化的普及是西方社会的一大特色

   (四)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形成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和献身精神

   (五)在照顾到集体利益的同时强调对个体的尊重

  二 西方文化在当代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消极影响

   (一)对外掠夺、侵略的本性导致世界霸权主义的产生

   (二)近代以来形成的科学至上主义导致科学与人文的分离

   (三)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在当代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

 第七章 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思考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 泛道德与泛科学传统的相互补益与渗透

  二 以情感人与法制建设并举

  三 君子人格的修炼与公民意识的培养沟通

  四 对大自然的敬畏、厚爱与探索、利用兼顾

  五 对个性的张扬与对群体的依存相互协调

  六 对“义”与“利”的辩证思考

  七 关于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几点思考

本书紧紧围绕构建中国特色和谐社会的基本国策,以跨文化的宽阔视野,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汇中进行深层思考。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以翔实的资料、充分的论据、层层递进的严谨结构,对问题进行了透彻的阐释和解析,具有时代色彩和现实意义。

1.(汉)刘向:《说苑疏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2.(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春秋繁露义证》,(清)苏兴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

3.(汉)贾谊:《新书校注》,阎振益、钟夏点校,中华书局,2000。

4.(汉)许慎:《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5.(汉)韩婴:《韩诗外传集释》(卷五),许维遹校释,中华书局,1980。

6.(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十四(上),中华书局(简体字本),2000。

7.(东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中华书局,2007。

8.(东汉)许慎原著《说文解字今释》(上),汤可敬撰,岳麓书社,2001。

9.(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0.(宋)程颢、程颐:《二程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1。

11.(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潘富恩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2.(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

13.(宋)张载:《张子正蒙》,(清)王夫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金良年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下),金良年今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6.(明)王阳明:《传习录》(下),载《王阳明全集》(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7.(明)张居正:《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8.(明)刘玑:《正蒙会稿》卷二,载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

19.(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

20.(清)王夫之:《船山全书》(第四册卷一),岳麓书社,1988。

21.(清)唐甄:《潜书·卿牧》,载《潜书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2.《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3.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09。

24.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9。

25.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17辑)“郭店楚简”专号,三联书店,1999。

26.李梦生:《左传译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7.李维新等注译《韩非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8.姚晓娟、汪银峰注译《管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29.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译注集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0.徐元诰:《国语集解·郑语第十六》,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2002。

31.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第2版),中华书局,1990。

32.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

33.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简体字本),中华书局,2006。

34.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

35.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10。

36.周振甫译注《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

37.黎翔鳯:《管子校注》,中华书局,2004。

38.王利器:《文子疏义》(卷八),中华书局,2000。

39.骈宇骞、齐立杰、李欣译注《贞观政要》,中华书局,2009。

40.李学勤编《十三经注疏》(卷一),(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1.刘固盛:《老庄学文献及其思想研究》,岳麓书社,2009。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46.《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47.《邓小平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94。

4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49.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62。

50.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

51.邓伟志、胡申生主编《和谐文化导论》,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52.董平主编《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3.端木赐香:《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长征出版社,2005。

54.黄宏主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55.姜汝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56.姜义华等编《港台及海外学者论中国文化》(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57.焦国成:《对中国传统文化反思的反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8.李拓:《和谐的音符——中国新兴社会阶层调查与分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8。

59.刘经伟:《中国传统文化》,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

60.漆玲编著《和谐社会思想的由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61.商聚德、刘荣兴、李振纲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62.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

63.孙立平:《博弈——断裂社会的冲突与和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4.谢舜主编《和谐社会:理论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5.杨建华:《中华早期和合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66.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人民出版社,2005。

67.张斌峰编选《殷海光文集》(第3卷),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68.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69.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0.赵剑英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71.朱汉民主编《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

72.朱金元,熊月之主编《传统文化ABC》,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

73.李申申主编《人性:存在与超越的省视——中西方道德教育思想与实践比较研究》,新华出版社,1999。

74.李申申、陈洪澜、李荷蓉、王文礼:《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75.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

76.冯天瑜:《中国文化史断想》(第二版),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77.潘一禾:《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案例与探讨》,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78.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79.徐一士:《倭仁与总署同文馆》,载荣孟源、章伯峰主编《近代稗海》(第二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80.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上海书店,1985。

81.庞朴:《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82.张铭远:《黄色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83.陈德成:《全球化与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4.傅光中、田艳玲主编《西方人性格地图》,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85.李秀林、李淮春等主编《中国现代化之哲学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86.邵汉明主编《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6。

8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88.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89.林语堂:《吾国与吾民》,黄嘉德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90.丁伟编《中国民族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1.顾明远主编《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92.王克婴:《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变迁与人的全面发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93.乐黛云、〔法〕李比雄主编《跨文化对话》(第一辑),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94.李友梅等:《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95.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96.甘阳:《八十年代意识形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97.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98.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99.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100.陈述:《冲撞:思想解放备忘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101.陈来:《传统与现代:人文主义的视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2.顾肇基:《新时期意识形态问题》,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103.郑家栋:《断裂中的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10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东方出版社,1987。

105.王绍臣:《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06.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文汇出版社,1996。

107.许明:《新意识形态批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8.许明:《文化发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9.许明等:《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10.杨继绳:《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纪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11.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112.中国孔子基金会编《儒学与二十一世纪》,华夏出版社,1995。

113.中华孔子学会编《儒学与现代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儒学与现代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14.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

115.安乐哲、赫大维:《道不远人——比较哲学视域中的〈老子〉》,学苑出版社,2004。

116.周立生:《老子的智慧》,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117.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影印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

118.钱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国民性及中国文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

119.钱穆:《中国文化精神》,台北三民书局,1971。

120.赵福林:《天玄地黄》,巴蜀书社,1990。

121.张君逦:《明日之中国文化——中印欧文化十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22.周柏林:《美国新霸权主义》,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123.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9。

124.葛荣晋:《儒道智慧与当代社会》,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

125.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26.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12月版。

127.周楚等:《台湾赢家秘籍》,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128.汤一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

129.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通鉴》(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130.吴俊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131.朱贻庭:《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

132.陈声柏:《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33.熊月之:《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和谐社会》,上海书店,2006。

134.郑杭生主编《当代西方哲学思潮概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135.韦雨选编《四书五经精华本》,新世界出版社,2004。

136.张再林:《中西哲学比较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137.曹锡仁:《中西文化比较导论——关于中国文化选择的再检讨》,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138.李秀筠主编《新编伦理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13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40.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古希腊罗马哲学》,三联书店,1957。

141.林树德等主编《西方哲学通史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14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

143.赵祥麟、王承绪编《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144.全增暇主编《西方哲学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45.〔德〕麦克斯·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金海民译,商务印书馆,2007。

146.〔法〕让·博丹:《论国家》,载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47.〔法〕霍尔巴赫:《自然的体系》(上卷),商务印书馆,1999。

148.〔法〕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康新文、晓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49.〔法〕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

150.〔美〕A.马塞勒等:《文化与自我——东西方人的透视》,任鹰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151.〔美〕E.哈奇:《人与文化的理论》,黄应贵、郑美能编译,张纪新、张莉校,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

152.〔美〕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53.〔美〕L.A.怀特:《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沈原等译,黄世积校,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54.〔美〕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

155.〔美〕威廉·W.哈维兰:《人类文化学》(第10版),瞿铁鹏、张钰译,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

156.〔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前言》,程克雄译,新华出版社,2002。

157.〔美〕约翰·费斯克等编撰《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第二版),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

158.〔美〕 F.普洛格、D.G.贝茨:《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吴爱明、邓勇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59.〔美〕基辛:《当代文化人类学》(上册),于嘉云、张恭启译,巨流图书公司,1980。

160.〔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曹未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161.〔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162.〔英〕 斯宾塞:《教育论》,胡毅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163.〔英〕莫尔:《乌托邦》,戴镏龄译,商务印书馆,1959。

164.〔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商务印书馆,1983。

165.〔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166.〔英〕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方杰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67.〔英〕罗素:《中西文化之比较》,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

168.〔日〕山田孝雄:《东西方伦理学》,吴潜涛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69.〔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侯毅编译,北京出版社,2008。

170.〔苏〕斯大林:《斯大林全集》(第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3。

171.〔意〕路易吉·巴尔齐尼:《难以对付的欧洲人》,唐雪葆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1.曹鸿英:《儒家文化中的和谐观及其启示》,《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范明英:《中西传统文化“和谐社会”理念的价值比较》,《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3.高晨阳:《中国传统哲学的和谐观简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4.高一飞:《和谐社会:和而不同的社会》,《企业党建》2006年第4期。

5.屈银安:《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新重庆》2008年第4期。

6.邵佩华:《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7.杨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思考》,《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8.于海江:《论和谐性》,《学术论坛》1990年第2期。

9.邹广文:《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理论学刊》2007年第3期。

10.庞朴:《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新华文摘》2003年第9期。

11.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4期。

12.邵建寅:《老庄哲学的精华和意义》,《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13.陈潭:《“不差钱”“不高兴”“不折腾”——“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及其省思》,《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

14.杨煌:《着力解决收入差距、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中华魂》2011年第3期。

15.朱铁志:《从学术腐败看如今的学术生态》,《杂文选刊》2010年5月中旬版。

16.杨东平:《试论教育腐败》,《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第2期。

17.王文礼、许明:《国际高等教育腐败问题研究述评》,《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8.《领导科学》编辑部:《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两会代表、委员斥责学术腐败问题》,《领导科学》2009年3月中旬版。

19.王晓华:《政学合一:中国学术腐败的根源》,《书屋》2010年第7期。

20.江晓原:《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及其意义——兼评“西方科学的起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21.田中阳:《世纪的角逐——百年报刊话语中科学与封建迷信、伪科学的交锋》,《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22.韩玉贵、王域霞:《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新特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2期。

23.刘杰:《论国际秩序重构进程中的制度霸权》,《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3期。

24.张晓东:《“准则功利”抑或“行为功利”?——兼评西方新旧功利主义道德理论》,《学海》2007年第3期。

25.张红霞:《文化多元化态势中的西方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冲击与借鉴》,《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6期。

26.曹大为、曹文柱:《关于中国文化史学科建设的若干构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6期。

27.邵屯:《文化范畴论纲》,《实事求是》1991年第2期。

28.李申申、吕旭峰:《当前教育学学科理论研究中方法论层面的反思》,《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9.李申申:《基础教育的中国特色:建构以“情”为根基的主体发展观》,《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30.李申申:《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特质辨析》,载《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

31.李申申:《对中外教育交流的反思》,《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第20期。

32.崔大华:《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文史哲》1995年第1期。

33.邵建寅:《老庄哲学的精华和意义》,《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

34.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年第4期。

35.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人文价值再思考之二》,《读书》1997年第10期。

36.李培林、苏国勋、张旅平、渠敬东、覃方明、徐冰:《和谐社会构建与西方社会学社会建设理论》,《社会》2005年第6期。

37.郑杭生:《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几个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38.邓伟志:《论“和谐社会”》,《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39.邵屯:《文化范畴论纲》,《实事求是》1991年第2期。

40.〔英〕迈考尔·萨德勒:《我国从对外国教育制度的研究中究竟能学到多少有实际价值的东西》,赵中健、顾建民编《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荣长海:《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基础》,2005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2.石勇:《人心是怎么变坏的?》,2011年8月31日《南风窗》。

3.《人保部数据显示中国行业收入差距扩大至15倍》,2011年2月10日《羊城晚报》。

4.潘晓凌:《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2011年8月4日《南方周末》。

5.郭少峰:《农大农村新生十年首次跌破三成》,2011年8月22日《新京报》。

6.石述思:《您的收入增加了吗?》,2011年8月11日《广州日报》。

7.辛宇:《反腐败的沉思与启示》,2008年12月28日《南风窗》。

8.翁洁:《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2011年8月2日《广西日报》。

9.钱铭:《7月CPI创新高 物价居高不下 加息呼之欲出》,2011年8月11日《都市女报》。

10.牛思远:《浙江血燕产品抽检全部不合格 涉事企业称不准确》,2011年8月16日《南方日报》。

11. 西风:《怎么还有用菜刀做“手术”?》2009年11月2日《新京报》。

12.胡星斗:《中国社保制度的“4个等级”》,2010年4月20日《南方人物周刊》。

13.贾岩:《迎接社会转型挑战 实现基本医疗全民享有》,2011年8月23日《医药经济报》。

14.邱晨辉、雷宇:《科研经费催生多少富翁》,2011年8月31日《中国青年报》。

15.陈丹青:《我们今天丧失了价值观吗?》2009年7月8日《南方周末》。

16.黄涛:《“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云南大学青年们各抒己见》,2011年6月20日《中国青年报》。

17.朱培蕾:《罗素眼中的“中国问题”》,2009年3月28日《晶报》。

18.陈沛华、王军:《对真理的追求更可贵》,载2000年6月28日《解放军报》。

19.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2007年1月5日《学习时报》。

20.苏亦工:《朕即法律——从〈贞观政要〉对唐太宗的评价看中国的法律与道德》,2007年10月24日《南方周末》。

21.孙小礼:《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2009年1月6日《人民日报》。

22.连勇报道:《极端个人主义是我走到今天这一步的万恶之源》,2009年2月25日《检察日报》。

23.崔永东:《道家文化与市场经济》,1994年9月14日《工人日报》。

24.申国立:《从中国实践看民主》,2012年5月8日《光明日报》。

25.腾讯燕山大讲堂供稿:《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杜维明VS袁伟时》,2010年12月2日《南方周末》。

26.邵汉明:《道家文化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1997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

1.Geoffrey(Kok Heng),“Harmonious Society and Chinese CSR:Is There Really a Link?”,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Vol.89,No.1.

2.Le?la Choukroune,“‘Harmonious’ Norms for Global Marketing the Chinese Way”,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9,Vol.88,Supplement 3.

3.Achim Fock and Christine Wong,“Financing Rural Development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Recent Reforms in Public Finance and Their Prospects”,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4693,August 1,2008.

4.John P. Geis,Scott E. Caine,Edwin F. Donaldson,Blaine D. Holt and Ralph,Discord or “Harmonious Society”?China in 2030,Department of the Air Force,April 14,2011.

5.Malcolm Warner and Chris Rowley,Chinese Management in the “Harmonious Society”:Managers,Markets and the Globalized Economy,London:Routledge,2011.

6.Achim Fock and Christine Wong,Financing Rural Development for a Harmonious Society in China:Recent Reforms in Public Finance and Their Prospects,Bethesda,Md.:LexisNexis Academic & Library Solutions,2008.

7.M.Rokeach,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New York:Free Press,1973.

8.Lemos,Gerard,The End of the Chinese Dream:Why Chinese People Fear the Futur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12.

9.Malcolm Warner and Chris Rowley,Chinese Management in the “Harmonious Society”:Managers,Markets and the Globalized Economy,London:Routledge,2011.

10.Yu Keping,Democracy is a Good Thing:Essays on Politics,Society and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9.

11.Sujian Guo and Baogang Guo,China in Search of a Harmonious Society,Lanham,MD:Lexington Books,2008.

12.Anwar Shah and Chunli Shen,The Reform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Transfer System to Achieve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a Level Playing Field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Bethesda,Md.:LexisNexis Academic & Library Solutions,2007.

13.Wendy Griswold,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Thousand Oaks,Calif.:SAGE Publications,2013.

14.Xiaoqin Lin,On Cross-Cultu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in a Context of Global Convergence,[S.l.]:LAP LAMBERT Academic Publishing,2010.

15.Xiaoying Xiao,Evaluating the Ethic of Caring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Ann Arbor,Mich.:UMI,1998.

1.鞠文霞:《湖南教育厅官员谈高校乱收费:1万块不算大事》,http://news.sina.com.cn/c/2011-08-09/064122958558.shtml,2011年9月26日。

2.裴志江:《康菲漏油事件 就有这么难吗?》http://npc.people.com.cn/GB/15490996.html,2011年8月23日。

3.《近年重大矿难事故一览》,http://news.qq.com/zt/2009/xxkn/zdkn.htm,2011年9月26日。

4.周程:《“科学”一词在近代中国的传入》,http://economy.guoxue.com/article.php/21477,2011年1月8日。

5.戴闻:《美国学者看科学传入中国之路》,http://www.qiji.cn/scinews/detailed/10147.html,2011年4月3日。

6.张鑫:《中国法制化进程到底有多远?》http://news.cctv.com/news_2007/20080316/103129.shtml,2011年1月16日。

7.《真理》,http://baike.baidu.com/view/15305.htm,2011年4月3日。

8.《Hegemony》,http://en.wikipedia.org/wiki/Hegemony,2011年4月3日。

9.吴国盛:《2002年1月6日在东南大学的讲演:“重审科学与人文”》,http://www.people.com.cn/GB/14738/27939/27984/27985/1895886.html,2011年4月3日。

10.《Utilitarianism》,http://en.wikipedia.org/wiki/Utilitarianism,2011年4月3日。

11.胡帆:《论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2.《洛克菲勒的人生转折点》,http://www.zjypw.com/news/2009/08/73937.htm,2012年2月2日。

13.《党,我该怎样理解你、靠近你?——记一次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与系党支部书记的谈心会》,http://xsc.lzu.edu.cn,2012年5月8日。

14.纪宝成:《人大校长:功利主义让大学校园陷于喧嚣和浮躁》,http://learning.sohu.com/20101206/n278120851.shtml,2011年3月31日。

15.朱力:《不加约束的功利主义的负功能暴露无遗》,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1-12/095021802748.shtml,2011年3月31日。

16.李朝全:《西方妖魔话中国的历史》,news.xinhuanet.com/edu/2008-05/05/content,2008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