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2006年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部分皮书
前言
经济篇
2005年亚太经济回顾与展望
一 美国和日本
二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三 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一)中国
(二)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三)东南亚
四 南亚
五 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趋势
评亚太经合组织釜山会议
一 本次会议的国际背景
二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
三 会议的主要成果
(一)积极推动WTO谈判,呼吁香港会议取得进展
(二)完成中期评审,推出“釜山路线图”
(三)发表《釜山宣言》,促进贸易自由化
(四)关注人类安全,提出应对措施
(五)指出APEC今后的任务,促进亚太大家庭的建设
四 釜山路线图的主要内容
五 中国在本届会议上提出的主张
六 几点看法
(一)总的来看,本次会议开得较成功,对茂物目标的实施起了推动作用
(二)茂物目标的内容应当尽早具体化
(三)茂物目标的时间表不宜改动
(四)应当继续保持APEC的非约束性特点,这对其生存有利
(五)APEC在全球的影响不可低估
2005年东亚合作的进展
一 2005年东亚合作的进展
(一)双边贸易协定的进展
1.东盟经济一体化及双边贸易协定
2.与中国相关的FTA
3.与韩国相关的FTA
4.与日本相关的FTA
(二)金融一体化的进展
(三)东亚峰会
二 东亚一体化与亚太自由贸易区
(一)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提出
(二)东亚共同体与亚太自由贸易区
从贸易收支看东亚贸易结构的发展
一 东亚对区外市场的依赖
(一)东亚贸易的收益主要靠区外市场实现
(二)东亚经济体在起飞时尤为借重外部市场
(三)起飞后的东亚经济体仍未成为区域性的终极市场
二 区内外贸易的衔接与贸易结构的演变
三 结论
(一)东亚对外贸易严重依赖地区外市场是结构性原因所致
(二)东亚的产业贸易结构不断变化,处于非稳定状态
(三)东亚贸易结构矛盾的解决方向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政治经济学
一 中国:和平崛起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一)中国崛起的事实及其国际化
(二)两难困境与中国的选择
1.中国经济增长的两难困境
2.“和平崛起”战略及其内省性
(三)东盟: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试验田
1.日益深化的中国、东盟关系
2.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经济发展营造和谐环境
(四)和平崛起战略的有限性:经济利益与战略考虑*
二 东盟:合作的深化与讨价还价能力
(一)从AFTA到CAFTA
1.贸易格局的变化迫使东盟转向中国市场
2.AFTA的减税进程使东盟国家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减税安排更有信心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东盟的收益
1.经济方面
2.政治安全方面
(三)东盟的战略考虑: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
1.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筑新的发展平台
2.推动东亚合作,提升东盟的国际地位
三 结语
石油价格上涨与东亚经济
一 国际能源市场的油价
(一)2000年以来的国际石油市场价格
(二)新一轮油价上升的趋势基本确立
二 新一轮国际市场油价上涨的原因
(一) 全球石油需求的实质性增加
(二)全球石油供给受到石油炼制能力的制约
(三)非石油输出国家的产能扩大出现不确定性
(四)全球石油产量剩余的不断下降增加了供给的脆弱性
(五)存在各种限制投资进入石油产业的障碍
(六)地缘政治性不稳定因素加大了石油供给中断的风险
(七)投机资本的大量流入国际石油市场加剧了油价波动和上升
三 油价同经济表现之间作用的机理
(一)油价上升对石油进口国家经济的影响
(二)关于油价上涨对经济影响的理论
(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油价与经济变量之间关系出现新变化
四 油价上涨对东亚经济的影响
(一)东亚经济对油价上涨更加敏感和对石油供给脆弱性的加剧
1.东亚石油消费的快速增长
2.东亚经济对石油进口的高度依赖性
(二) 油价上涨对东亚经济影响的模拟数据
1.关于预测模型
2.近期关于油价上涨对东亚经济影响的模拟
中国内外资企业出口结构比较
一 内外资企业出口方式的比较
二 内外资企业产品结构比较
三 内外资企业出口的国别结构比较
四 内外资企业出口的技术结构比较
五 结语
朝鲜经济调整:新进展及其影响
一 建设“主体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 2002年7月以来的“经济管理改善措施”
(一)宏观经济的调整
(二)产业部门的调整
1.农业
2.工业
3.商业
(三)对外经济的调整
(四)经济管理体制的调整
三 朝鲜经济调整的影响
印度公共卫生体系及其改革
一 公共卫生体系
(一)基本防疫保健
(二)公共医疗系统
1.农村
2.城镇
3.政府公务员和有组织部门
二 公共卫生支出
三 卫生保健与医疗服务的调整和改革
政治篇
2005年亚太地区政局综述
一 日本政治右倾化加剧
(一)第44届日本众议院大选
(二)众议院选举后的日本政局
(三)日本政治右倾化趋势令人关注
二 印度在国大党领导下政局平稳、经济发展
(一)政局总体平稳,经济改革见效
(二)反对派力量强大,政治稳定存在隐忧
三 他信蝉联泰国总理 泰爱泰党一党执政
(一)议会选举泰爱泰党大胜,他信蝉联总理
(二)“他信现象”与泰国政治稳定的新局面
四 菲律宾总统阿罗约遭遇执政危机
(一)“选举舞弊”政治风波
(二)拒绝辞职,渡过难关
(三)菲律宾政局动荡的后果
五 印尼政局基本平稳 苏西洛执政任重道远
东南亚穆斯林极端派产生的政治、社会基础
一
二
(一)西方殖民主义时代的阴影
(二)东南亚国内政府错误政策的结果
(三)国际上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影响
(四)阿富汗战争的组织作用
(五)现政府的腐败
三
(一)社会道德败坏的冲击
(二)伊斯兰教经文学校往往成为伊斯兰极端派别的活动中心
(三)贫富悬殊成为其产生的温床
韩国政党政治的发展与演变
一 引言
二 现代政党体制的引入
三 威权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四 民主巩固时期的韩国政党
五 韩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趋势
变革中的印尼军政关系
一 从议会民主到“新秩序”——军人政治的逐步确立
二 苏哈托“三位一体”统治体制下的军人专制
(一)“双重职能”理论与军人政权的合法化
(二) 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及三位一体统治体制的建立
1.通过组建专业集团,限制反对党的活动
2.通过向经济领域的渗透,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3.通过安插军方官员,保证军队对国家各级政权机关的控制
三 后苏哈托民主转型时期印尼军队角色的转换
(一) 两次政治危机中的印尼军队:军队新角色的风向标
(二) 军人职能的新定位
(三) 军队职业化改革
1.军队职能制度化
2.军队指挥机构的重组
3.国家权力结构的调整
4.取消军人的政治和经济特权
5.军警部队的分离
反对党在新加坡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
二
三
斯里兰卡新总统的胜出及其对民族和解前景的影响
一 拉贾帕克萨为什么能够胜出?
二 拉贾帕克萨就职后的政策走向
尼泊尔政局变化的原因及前景
一 国王亲政的背景:武装叛乱与政局动荡
二 国内外对国王亲政的反应
(一)国内的反弹:政党与反政府武装联手
(二)国际社会的回应:施压与接触并行
三 国王亲政危机的深层原因:政制弊端和经济停滞
四 国王亲政危机的前景
连战、宋楚瑜对祖国大陆的访问及其影响
一
二
三
国际关系与安全篇
2005年亚太地区外交安全形势
一 亚太地区安全形势
(一) 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
1.美国加快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2.美国重提“两场战争”战略
3.美国亚太驻军大调整
(二)六方会谈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前景依然面临诸多变数
二 区域大国关系
(一)美印关系
(二)美日关系
(三)中俄关系
(四)中美关系
(五)中印关系
(六)中日关系
三 非传统安全挑战
(一)印度洋海啸灾难深重
(二)禽流感全球蔓延
(三)恐怖主义威胁严重
(四)能源安全成为关注焦点
日本新政府的政策走向
一 修改宪法:为海外使用武力提供制度保障
二 发展军力:增强“正常国家”所需的物质基础
三 巩固作为外交基础的日美关系
四 对话和压力并举的对朝政策
五 继续争取入常,获得政治大国的地位
六 对俄外交的核心是北方四岛的早日归还
七 对印、韩、中等亚洲国家采取实力均衡政策
日本对南海争端的介入及其影响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对南海争端立场的转变
(一)冷战时期日本承认南沙群岛属于中国,并避免介入南海主权争端
(二)冷战后日本改变对南沙群岛的立场,并以各种方式介入南海争端
1.舆论炒作“中国威胁论”,在南海争端问题上偏袒东南亚国家
2.借助日美军事同盟,加强同东盟国家的军事安全交流
3.以打击海盗为名,扩大日本在南海地区的影响力
二 日本介入南中国海争端的战略意图
(一)出于对海上通道安全的考虑
(二)日本在南中国海地区有巨大的经济利益
(三)借南沙争端扩大日本在亚太地区安全领域的作用
(四)借干预南海争端以在中日东海争端中向中国施压
三 日本介入南海争端对中国带来的影响
(一)为中国走向海洋增加了阻力
(二)对中国的能源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
(三)增加了中国与东盟国家解决南海争端的难度
东南亚地区主义的政治基础
一 国际体系层次分析
二 地区层次分析
三 国家层次分析
四 结论
中国与东南亚的能源合作现状及其前景
一 中国和东南亚的能源现状
(一)中国:发展中的能源消费大国
(二)东南亚油气资源的基本情况
二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油气方面的合作进展
(一)油气供应方面的合作开发
1.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开发油气资源
2.在争端地区进行勘探研究
(二)围绕能源安全开展的地区多边对话与合作
三 双方的合作前景
(一)维持稳定的石油供给关系,加强天然气领域的合作
(二)围绕能源运输安全方面的合作将会成为未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能源合作的重要内容
(三)加强地区合作将是确保能源安全的发展趋势
(四)存在的问题:能源安全中的国际关系
泰缅关系现状与泰国对缅政策评析
一 近年来泰缅关系的改善
二 泰缅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毒品问题
(二)难民问题
(三)边境冲突问题
三 泰国积极的对缅政策与泰缅关系的前景
(一)泰国对缅政策的产生背景与原因
1.泰国对缅政策中的社会和经济因素
2.泰国对缅政策中的政治因素
(二)泰国对缅政策的发展趋势与泰缅关系的前景
印度战略界对印巴、印中和印美关系的看法与政策主张
一 对印巴关系的看法和政策主张
二 对印中关系的看法和政策主张
三 对印美关系的看法和政策主张
四 结语
巴基斯坦反恐形势依然严峻
一 伦敦爆炸案后巴基斯坦承受巨大的反恐压力
(一)巴基斯坦被指为“恐怖主义大本营”
(二)穆沙拉夫愤怒回击国际舆论指责
(三)穆沙拉夫承认极端主义仍是巴基斯坦面临的真正威胁
1.一些宗教学校仍与恐怖分子有染
2.基地、塔利班以及巴基斯坦国内的极端势力还远没有肃清
3.塔利班有死灰复燃之势
二 穆沙拉夫决心打一场反对极端主义的“人民战争”
(一)加大国内反恐力度,颁布新的反恐措施
(二)铲除极端势力面临诸多难题
三 巴基斯坦反恐斗争的艰巨性
(一)巴基斯坦在地缘政治中的特殊地位
(二)巴基斯坦自身的特殊性
(三)穆斯林的“圣战”传统和美国的霸权主义
附录
2005年亚太研究综述
一 区域合作
二 人民币汇率问题
三 中印关系
四 中日关系及东海争端
五 朝核问题
2005年亚太大事记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皮书系列》主要编辑出版发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