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7

沿海发展研究 2017年第1期(总第3期)图书

Journal of Coastal Development

SSAPID:101-0152-0325-90
ISBN:978-7-5201-0952-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沿海发展研究》是盐城师范学院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主办的集刊。本辑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江苏沿海开发三大国家战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焦沿海开放开发中的热点、难点及前瞻性问题,汇集江苏乃至全国沿海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优秀成果,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郝宏桂
编 辑:陈凤玲;田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7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经济计划与管理

 名家寄语

 征稿简则

 ·沿海战略·

  认知偏差、行为偏差与产业集群困境*

   一 引言

   二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二)研究假设

   三 量表开发与数据说明

    (一)量表开发

    (二)数据说明

   四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二)描述性分析

    (三)研究假设检验与检验结果解释

   五 结论与对策建议

  江苏沿海地区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思考

   一 江苏沿海开发进程的回顾

    (一)江苏沿海开发历程

     1.“点的开发”阶段

     2.“面的扩展”阶段

     3.“质的转型”阶段

     4.“质的提升”阶段

    (二)江苏沿海开发的特点

     1.纵向路径

     2.横向比较

   二 江苏沿海发展的评价

    (一)历史眼光

     1.生长环境

     2.自然条件

     3.战略定位

    (二)战略视野

     1.三个结合

     2.三个突破

   三 加快江苏沿海地区开放开发的战略思考

    (一)江苏沿海开发面临的机遇

     1.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带来的宏观机遇

     2.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带来的发展机遇

     3.江苏沿海地区相对优势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江苏沿海开发面临的挑战

     1.外部——来自两翼的竞争

     2.内部——三市之间的同质竞争

     3.江苏经济“碎片化”难题的影响

  江苏省海岸侵蚀评价及防护对策研究*

   引言

   一 江苏省海岸发育历史

   二 江苏省海岸侵蚀现状

   三 江苏省海岸侵蚀损失评价

   四 江苏省海岸侵蚀风险评价

    (一)侵蚀风险评价因子体系

    (二)江苏典型岸段侵蚀风险评价

   五 江苏省海岸侵蚀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价

    (一)对经济的影响

    (二)对人口和居住地的威胁

    (三)对沿岸工程的破坏

   六 江苏省海岸侵蚀防护对策与建议

    1.科学化布设监测网点

    2.建设监测信息平台

    3.建立海岸侵蚀监测制度

    4.培养专业的监测队伍

 ·沿海产业·

  江苏沿海地区流通服务业转型升级优化路径研究*

   引言

   一 江苏沿海地区流通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

    (二)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三)业态结构进一步完善

    (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二 江苏沿海地区流通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城乡间二元结构差异大

    (二)实体流通经济增长乏力

    (三)当地流通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四)多元消费与流通经营业态间矛盾加剧

   三 江苏沿海地区流通服务业转型升级的优化路径

    (一)加大政策支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均衡发展

    (二)加快流通服务业创新发展进程

    (三)积极培育当地龙头流通企业

    (四)培养、引进专业性、复合型流通人才

  经济新常态下江苏沿海产业结构调整与政策选择的实证研究*

   引言

   一 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二 江苏沿海地区港口与腹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一)产业结构分析

    (二)就业结构分析

    (三)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三 江苏沿海地区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互动分析

    (一)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误差修正模型(ECM)

    (四)Granger因果检验

   四 政策建议

    (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三)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

    (四)制定以产业政策为主导的政策体系

    (五)深化价格改革并实现资源价格合理化

    (六)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

 ·沿海城市·

  基于口岸特色的环北部湾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

    (一)关于口岸地区要素流动的研究

    (二)关于不同特色口岸的协调发展研究

    (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总结

   三 基于口岸的城市要素流动评价体系

    (一)口岸概况

    (二)评价指标计算

     1.人均外贸依存度

     2.国际要素活跃度

   四 分析与讨论

    (一)广东各城市在评价坐标图中的分布规律

    (二)广西各城市在评价坐标图中的分布规律

    (三)海南各城市在评价坐标图中的分布规律

   五 结论与建议

    (一)制定合理的管理考核制度以避免口岸间的同质化竞争

    (二)引导区域内支柱产业的协同发展,丰富各类型的要素流动

    (三)打造区域要素流动网络,通过内部流动增强外部要素吸引力

    (四)做好沿海和内陆地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科学方案

  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联系强度与特征研究*

   一 研究背景和文献回顾

   二 模型和数据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来源

   三 分析结果

    (一)长江经济带城市流强度的特征

     1.长江经济带整体及三大城市群城市流的统计特征

     2.长江经济带城市流的空间分布

     3.长江经济带城市流的规模-位序关系

    (二)长江经济带内城市对外联系特征分析

     1.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联系的空间特征

     2.长江经济带内城市间联系的社会网络分析

   四 总结和讨论

  基于空间差异的江苏沿海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动态演化分析*

   引言

   一 数据来源与方法

    (一)测度指标与数据来源

    (二)Kernel密度估计法

    (三)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差异的基尼系数分解方法

    (四)Markov链方法

   二 结果与分析

    (一)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动态演化的Kernel密度估计分析

    (二)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空间差异的基尼系数分解

    (三)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未来发展的Markov链分析

   三 结论与启示

 ·沿海经济·

  提升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发展水平的探讨

   一 沿东陇海线地区发展战略的演进及影响

    (一)沿东陇海线地区发展战略的演进过程

    (二)沿东陇海线地区发展战略演进的影响

   二 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一)突出的优势条件

    (二)主要的劣势因素

   三 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建设沿东陇海线交通带

    (二)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

    (三)建设沿东陇海线城市带

   四 加快沿东陇海线经济带发展的主要路径

    (一)海陆联动:推进沿海开发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有机对接

    (二)核心区一体化:构建城市、港口、航运、陆运、园区合作联盟

    (三)区域互动:加强核心区与联系区优势互补

  江苏省沿海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引言

   一 江苏沿海地区金融与经济发展

    (一)研究区域概况

    (二)经济发展

    (三)金融发展

   二 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一)时间变化分析

    (二)空间变化分析

   三 江苏沿海地区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一)时间变化分析

    (二)空间变化分析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沿海科技·

  CORS技术在江苏沿海产业带规划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引言

   一 江苏沿海开发情况分析

   二 江苏沿海产业带规划发展现状

   三 CORS技术研究进展

   四 CORS技术发展趋势

   五 CORS技术在江苏沿海产业带规划发展中的应用

  沿海开发中海洋水声通信系统的发展及其节点工程结构分析*

   一 海洋水声通信系统的发展现状

   二 海洋水声通信声系统存在的问题

   三 海洋水声通信系统节点工程结构与分析

    (一)浮标系泊系统结构规划

    (二)浮标系泊系统各结构受力分析

   四 建设海洋水声通信系统节点工程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水声通信系统节点工程科学研究,夯实沿海开发的基础工程

    (二)提高海洋水声通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促进沿海开发与信息物联网产业融合发展

    (三)增加化学与生物污染物信息感受器,提高海洋污染与生态监控水平

 ·智库成果·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创新思路与举措研究

   一 江苏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一)海洋经济高速稳定增长

    (二)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二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问题分析

    (一)海洋经济整体发展滞后

    (二)新兴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

    (三)港口建设重复且功能重叠

    (四)海洋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五)生态环境问题值得重视

   三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发挥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空间布局的新优势

    (二)实现传统海洋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的新突破

    (三)打造海洋人才集聚与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新高地

    (四)构建江苏沿海地区港产城融合发展的新体制

    (五)实施江苏海洋产业低碳循环发展的新举措

  金融支持盐城市大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大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

    (一)“产业+融合”新业态

    (二)“市场+创新”新模式

    (三)“品牌+效应”新体验

    (四)“项目+特色”新亮点

    (五)“智能+服务”新联动

   二 大丰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政府和金融机构组合出拳,逐步优化金融支农环境

    (二)多种方式融合增开源,创新融资手段优服务

    (三)惠农贷款尚未普及,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

    (四)金融服务产品相对单一,使得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三 大丰区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对各镇现代农业园区的支持不均衡

    (二)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金融机构投入较少

    (三)金融抑制突出

    (四)有效担保不足

    (五)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四 促进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培育新型农业主体,推动其成为稳定承贷主体

    (二)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建立容错机制

    (三)完善支农金融政策,解决金融抑制问题

    (四)完善担保平台,建立政策性担保机构

    (五)发展农业再保险业务,推动农业保险发展

    (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

  江苏沿海共享高铁红利的对策建议

   一 江苏沿海未来高铁布局及其对经济地理的重塑

    (一)“沿海通道”和“陆桥通道”在连云港交会,强化其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二)国家沿海通道和京沪高铁分流通道在盐城交会,奠定其苏北高铁枢纽地位

    (三)京沪高铁“第二通道”和沿海通道在南通交会,南通成为入沪咽喉

   二 江苏沿海共享高铁红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市场范围有望拓展,但有引发资源流失的风险

    (二)专业分工深化,但易落入比较优势陷阱

    (三)区域经济格局重塑,但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四)双城生活享受同城体验,但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升温

   三 江苏沿海共享高铁红利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疏导要素流动,同时注重商务活动的培养

    (二)主动承接京沪辐射,依托自身优势向产业链高端攀升

    (三)加快相关环境和物价立法制度建设,打造宜居沿海高铁新城

    (四)按照区域资源条件和城市发展阶段合理规划,增加跨区域的战略合作

 编委会

《沿海发展研究》2017年第1期(总第3期)系由沿海发展智库(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主办。本刊的编写宗旨为: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江苏沿海开发三大国家战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聚焦沿海开放开发中的热点、难点及前瞻性问题,汇集江苏乃至全国沿海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优秀成果,服务党和政府的科学民主决策。

[1]陈捷:《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困境研究》,《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第50~53页。

[2]冯薇:《产业集聚与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年第3期,第51~55页。

[3]胡大立、张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困境及突破:基于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第22~27页。

[4]连远强:《产业集聚过程中的羊群行为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4期,第98~100页。

[5]刘东、张杰:《社会资本视野中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困境的制度解析》,《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215~222页。

[6]荣泰生:《AMOS与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7]田中伟:《基于组织模式的集群创新困境及解决途径探析》,《软科学》2006年第6期,第111~113页。

[8]王缉慈、张晔:《沿海地区外向型产业集群的形成、困境摆脱与升级前景》,《改革》2008年第5期,第53~59页。

[9]魏剑锋:《中国传统产业集群创新绩效、困境与突破》,《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17期,第178~179页。

[10]吴月越:《产业集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视角》,《当代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第38~41页。

[11]易丹辉:《结构方程模型:方法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张杰、刘志彪:《套利行为、技术溢出介质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困境与突破》,《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3期,第14~23页。

[13]朱明礼、刘鼎、罗韬:《产业集群创新困境:基于企业行为的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第68~70页。

[14]朱英明、杨斌、周晓丽等:《产业集聚困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经济评论》2011年第2期,第146~152页。

[15]朱英明、杨连盛、吕慧君等:《资源短缺、环境损害及其产业集聚效果研究:基于21世纪我国省级工业集聚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2012年第11期,第28~44页。

[16]Behrens,K. and J.F.Thisse,“Agglomeration versus Product Variety: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Inequalities,”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5(2006):867-880.

[17]Charlot,S.,et al,“Agglomeration and Welfare:The Core-periphery Model in the Light of Bentham,Kaldor,and Rawl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6):325-347.

[18]Dupont,V.,“Do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Growth and Equity Conflict?” 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 2(2007):193-212.

[19]Ottaviano,G. I. P. and J.F.Thisse,“Integration,Agglomera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ics of Factor Mobility,”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3(2002):429-456.

[20]Pflüger,M. P. and J.Suedekum,“Integration,Agglomeration and Welfare,”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2008):544-566.

[21]Suedekum,J.,“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Costs of Living,”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3(2006):529-543.

[1]陆立军、杨海军:《海洋宁波:海洋经济强市建设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孙吉亭等:《海洋经济理论与务实研究》,海洋出版社,2008。

[3]王运宝:《江苏沿海“凹陷”的三重观察》,《决策》2007年第6期。

[1]蔡锋、苏贤泽、刘建辉等:《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海岸侵蚀问题及防范对策》,《自然科学进展》2008年第10期,第1093~1103页。

[2]岑仲勉:《黄河变迁史》,人民出版社,1957。

[3]陈吉余、陈沈良:《中国河口海岸面临的挑战》,《海洋地质动态》2002年第1期,第1~15页。

[4]丰爱平、夏东兴:《海岸侵蚀灾情分级》,《海岸工程》2003年第2期,第60~66页。

[5]施雅风:《我国海岸带灾害的加剧发展及其防御方略》,《自然灾害学报》1994年第2期,第2~15页。

[6]夏东兴、王文海、武桂秋等:《中国海岸侵蚀述要》,《地理学报》1993年第5期,第468~476页。

[7]叶青超:《试论苏北废黄河三角洲的发育》,《地理学报》1986年第2期,第112~122页。

[8]张忍顺:《苏北黄河三角洲及滨海平原的成陆过程》,《地理学报》1984年第2期,第173~183页。

[9]张忍顺、陆丽云、王艳红:《江苏省海岸侵蚀过程及其趋势》,《地理研究》2002年第4期,第469~478页。

[10]Chen,Jiyu,and Chen Shenliang,“Estuarine and Coastal Challenges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2(2002):174-181.

[11]Komar,P.D.,“Coastal Erosion-underlying Factors and Human Impacts,” Shore & Beach 1(2000):3-16.

[1]包振山:《中国における外資小売業の撤退に関する一考察—青島市のテスコを例として—》,Erina Report,2016。

[2]李丽:《“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流通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中国流通经济》2016年第2期,第20~26页。

[3]梁达:《以新消费引领新供给 打造经济新动力》,《金融与经济》2016年第3期,第28~31页。

[4]马龙龙:《流通发展新常态下的“需求侧”改革思考》,《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22期,第5~6页。

[5]彭晖:《流通经济学》,科学出版社,2010,第57页。

[6]司增绰:《需求供给结构、产业链构成与传统流通业创新》,《经济管理》2015年第2期,第20~29页。

[1]曹林峰、孙鑫:《江苏沿海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分析》,《企业家天地》2010年第8期,第8~9页。

[2]李明宇:《江苏沿海经济带现状及发展战略思考》,《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第75~78页。

[3]李松志、刘叶飙:《国外产业转移研究的综述》,《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第2期,第123~126页。

[4]刘洪昌、葛绍勇:《连云港市产业结构调整分析》,《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第9期,第58~59页。

[5]梅德银:《试析江苏沿海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机遇》,《唯实》2008年第2期,第57~61页。

[6]王晓君、刘爱芝:《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8期,第132~134页。

[7]颜银根:《江苏沿海经济发展历史及现状研究》,《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37~41页。

[8]Diaw,A.,and A.Lessoua,“Natural Resources Exports,Diversifi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f CEMAC Countries:On the Impact of Trade with China,” 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 2(2013):189-202.

[9]Kustepeli,Y.,Y.Gulcan,S.Akgungor,“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urkey,” Applied Economics 20(2012):2619-2629.

[1]陈良文、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原因:一个要素流动和集聚经济的视角》,《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第3期,第35~42页。

[2]李刚:《东北地区沿海沿边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的问题思考》,《经济纵横》2010年第8期,第46~49页。

[3]刘卫东:《“一带一路”战略的科学内涵与科学问题》,《地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5期,第538~544页。

[4]陆大道:《论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提出“点-轴系统”和“T”型结构以来的回顾与再分析》,《地理学报》2001年第2期,第127~135页。

[5]邬冰、王亚丰、佟玉凯:《中国沿边口岸与城市腹地互动机理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第9期,第32~38页。

[6]于铭、徐祥民:《海上丝绸之路的布局和结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第133~144页。

[7]Krugman,P. R.,Development,Geography,and Economic Theory(MIT Press,1995).

[8]Perroux,F.,“Economic Space:Theory and Application,”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950):89-104.

[9]Porter,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New York:Free Press,1990).

[1]陈彦光:《城市化:相变与自组织临界性》,《地理研究》2004年第3期,第301~311页。

[2]崔大树、袁璐:《“互联网+”背景下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组织重构——基于复杂网络结构的视角》,《财经论丛》2016年第11期,第20~28页。

[3]韩增林、郭建科、杨大海:《辽宁沿海经济带与东北腹地城市流空间联系及互动策略》,《经济地理》2011年第5期,第741~747页。

[4]靖学青:《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强度与联系方向——基于我国27个工业行业的实证分析》,《江汉论坛》2016年第2期,第19~24页。

[5]柯文前、陆玉麒、俞肇元:《基于流强度的中国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时空演变特征》,《地理科学》2014年第11期,第1305~1312页。

[6]劳昕、沈体雁、杨洋:《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联系测度研究——基于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6年第7期,第91~98页。

[7]李亚婷、潘少奇、苗长虹:《中原经济区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及其演化特征》,《地理研究》2014年第7期,第1239~1250页。

[8]李桢业、金银花:《长江经济带外向型产业城市流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7~122页。

[9]陆大道:《二○○○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地理科学》1986年第2期,第110~118页。

[10]陆大道:《我国区域开发的宏观战略》,《地理学报》1987年第2期,第97~105页。

[11]陆大道:《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地理科学》2014年第7期,第769~772页。

[12]马学广、李贵才:《全球流动空间中的当代世界城市网络理论研究》,《经济地理》2011年第10期,第1630~1637页。

[13]彭劲松:《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2014年第6期,第36~38页。

[14]邱风、朱勋:《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复投资与协同发展研究》,《财经论丛》2007年第6期,第8~14页。

[15]尚勇敏、曾刚、海骏娇:《“长江经济带”建设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战略研究》,《经济纵横》2014年第11期,第87~92页。

[16]孙斌栋、迪特里希·亨克尔、刘学良:《合作型的全球城市——德国城市体系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第6期,第59~64页。

[17]王海江、苗长虹:《我国中心城市对外服务能力的空间格局》,《地理研究》2009年第4期,第957~967页。

[18]王海江、苗长虹、刘春国:《中国中心城市的外向功能联系与时空格局》,《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年第3期,第11~17页。

[19]王珏、陈雯、袁丰:《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长三角地区人口迁移及演化》,《地理研究》2014年第2期,第385~400页。

[20]王圣云、翟晨阳:《长江经济带城市集群网络结构与空间合作路径》,《经济地理》2015年第11期,第61~70页。

[21]王士君、宋飏、冯章献:《东北地区城市群组的格局、过程及城市流强度》,《地理科学》2011年第3期,第287~294页。

[22]吴志强、陆天赞:《引力和网络: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15年第2期,第31~39页。

[23]徐长乐、徐廷廷、孟越男:《长江经济带产业分工合作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0期,第1633~1638页。

[2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5]薛丽萍、欧向军、曾晨:《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分析》,《经济地理》2014年第11期,第52~57页。

[26]曾刚、王丰龙:《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测评研究》,《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年第2期,第58~64页。

[27]曾刚等:《长江经济带协同创新研究:创新·合作·空间·治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16。

[28]曾刚等:《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基础与谋略》,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9]钟业喜、冯兴华、文玉钊:《长江经济带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地理科学》2016年第1期,第10~19页。

[30]朱英明、于念文:《沪宁杭城市密集区城市流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1期,第31~33页。

[31]庄德林、杨羊、陈信康:《长江经济带城市网络空间结构的特征——基于上市公司组织关系视角的分析》,《城市问题》2016年第5期,第12~19页。

[32]邹辉、段学军:《长江经济带研究文献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10期,第1672~1682页。

[33]邹琳、曾刚、曹贤忠:《长江经济带的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地理》2015年第6期,第1~7页。

[1]陈明华、刘华军、孙亚男:《中国五大城市群金融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分布动态:2003-2013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年第7期,第130~144页。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6)》,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4]国土资源部:《201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2016。

[5]刘次华:《随机过程及其应用》(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孙平军:《中国城市建设用地空间扩展的非协调性识别与调控》,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4。

[7]王乔、王丽娟:《全国70个大中城市土地出让收入与价格的实证分析:基于土地财政的空间互动效应研究》,《财贸经济》2014年第8期,第13~23页。

[8]吴大放、刘艳艳、董玉祥:《珠海市建设用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经济地理》2010年第2期,第226~232页。

[9]于伟、张鹏:《基于Theil指数和Shapley值分解的山东省城市土地扩张强度差异及其成因研究》,《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年第3期,第54~59页。

[10]张耀宇、陈利根、宋璐怡:《中国城市用地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性研究》,《资源科学》2016年第1期,第30~40页。

[11]赵可、张安录、徐卫涛:《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时空差异分析》,《资源科学》2011第5期,第935~941页。

[12]周迪:《“量”和“质”角度的中国金融规模地区差距及分布的动态演进》,《上海经济研究》2015年第1期,第19~28页。

[13]邹秀清:《中国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测度及成因分析:基于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经济地理》2016年第1期,第18~26页。

[14]邹秀清、田娜:《中国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与演进过程:基于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资源科学》2015年第11期,第2162~2171页。

[15]Dagum,C.,“A New Approach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Gini Income Inequality Ratio,” Empirical Economics 4(1997):515-531.

[16]Mussard,S.,M.N.F.Alperin,F. Seyte,et al.,“Extensions of Dagum’s Gini Decomposition,” Siena: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Memory of Gini and Lorenz,2005.

[17]Quah,D.,“Twin Peaks: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Models of Distribution Dynamics,” The Economic Journal(1996):1045-1055.

[1]崔欣、马燕:《主动对接,徐州出发“一带一路”》,中国江苏网,http://jsnews.jschina.com.cn/system/2015/05/16/024746266.shtml,2015年5月16日。

[2]耿联、黄伟、顾雷鸣:《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大力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新华日报》2015年5月7日。

[3]古龙高:《沿东陇海线地区参与陆桥经济走廊建设的思路与对策》,《大陆桥视野》2015年第6期,第42~49页。

[4]古璇:《江苏沿海开发前瞻性研究》,《连云港师专学报》2014年第3期,第6~10页。

[5]王赟:《江苏打造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扬子晚报网,http://www.yangtse.com,2015年5月8日。

[6]魏建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国家大战略与大布局》,《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12月29日。

[1]爱德华·S.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第56~212页。

[2]雷蒙德·W.戈德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上海三联书店,1990,第30~407页。

[3]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第1~188页。

[4]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上海三联书店,1988,第15~256页。

[5]部慧、梁小珍、皮理:《我国金融业区域发展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5期,第1171~1180页。

[6]陈恺:《新结构主义学派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反思与启示》,《中州学刊》2000年第3期,第28~32页。

[7]彭宝玉、谢桂珍、魏雪燕等:《中国区域经济、金融发展差异分析》,《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年第4期,第1~5、11页。

[8]周立、胡鞍钢:《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状况分析(1978—1999)》,《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3~10页。

[9]周丽丽、杨刚强、江洪:《中国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2期,第58~69页。

[10]King,Robert G.,Ross Levine,“Finance,Entrepreneurship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1993):513-542.

[11]Martin,R.,Money and the Space Economy(John Wiley & Sons,1999).

[1]蔡东健、岳建平、勾启泰:《JSCORS系统实时定位性能测试与分析》,《测绘通报》2009年第7期,第19~21页。

[2]陈果、赵丹:《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三重优势》,《中国市场》2009年第44期,第51~52页。

[3]陈明、张鹏、武军郦:《我国CORS发展与技术应用》,《中国测绘》2016年第1期,第30~34页。

[4]陈思敏:《江苏沿海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商情》2013年第16期,第14页。

[5]郭兴:《CORS系统中基准站布设方法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11。

[6]过静珺、张鹏、王丽:《国外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建设和应用情况》,现代空间定位技术应用研讨交流会,2007,第24~31页。

[7]贺秋华:《江苏滨海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科技大学,2009。

[8]贾创雄:《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相关问题研究》,《企业经济》2015年第2期,第139~143页。

[9]卢辉:《CORS系统的构建研究及其在江苏油田管线探测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西安科技大学,2009。

[10]唐庆宁:《沿海开发是江苏发展新的增长极》,《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第12期,第71~75页。

[11]王秉里:《中小城市单基站CORS的建设和应用探讨》,《中国勘察设计》2010年第8期,第82~84页。

[12]张云、张严娟:《江苏省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340~344页。

[13]钟伟东:《CORS在海域使用测绘中的应用》,《中国科技博览》2012年第6期,第162页。

[1]程恩、袁飞、苏为等:《水声通信技术研究进展》,《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2期,第271~275页。

[2]马莉编著《MATLAB数学实验与建模》,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聂孟喜、王旭升、王晓明:《风、浪、流联合作用下系统系泊力的时域计算方法》,《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9期,第1214~1217页。

[4]司守奎、孙兆亮主编《数学建模算法与应用》(第2版),国防工业出版社,2016。

[5]唐友刚、张素侠、张若瑜:《深海系泊系统动力特性研究进展》,《海洋工程》2008年第1期,第120~126页。

[6]王丹、刘家新:《一般状态下悬链线方程的应用》,《船海工程》2007年第3期,第26~28页。

[7]Effenberger,F.,T.S.EL-Bawab,“Passive Optical Networks(PONs):Past,Present,and Future,” Optical Switching and Networking 3(2009):143-150.

[8]Fitzmann,B.P.,“Proceeding of First Information Hiding Workshop,” Information Hiding Terminology(1996):34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