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1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中国民族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图书

Study on China's Ethnic History from a View of Historic Anthropology

SSAPID:101-0116-1266-12
ISBN:978-7-5201-2875-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文萃?名家文选”系列的第二部,收录了云南大学王文光教授的21篇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相关思考和学术实践,读者可从中看到一位中国民族史研究者走过的学术道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文萃·名家文选
作 者: 王文光
编 辑:单远举;程丽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8年09月
语 种:汉文
中图分类:C95 民族学

 自序

 第一编 中国古代民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哀牢研究三题

   一 哀牢分布区是中印两国重要的文化通道

   二 哀牢地区物产丰富、文化发达

   三 哀牢对东南亚傣泰民族的发展贡献巨大

  南诏国国王世系考释

   一 南诏国的建立者细奴逻考释

   二 逻晟等南诏国国王世系考释

    1.逻晟

    2.晟逻皮(又名炎阁)

    3.皮逻阁

    4.阁逻凤

    5.凤伽异

    6.异牟寻

    7.寻阁劝

    8.劝龙晟

    9.劝利

    10.劝丰祐

    11.世隆(又名酋龙)

    12.隆舜(又名法、世舜、法尧)

    13.舜化(又名舜化贞)

   三 关于南诏国国王世系文本书写的讨论

   四 关于南诏国国王年号、谥号、庙号文化属性的讨论

   五 结语

  南诏国境内外的望蛮、扑子蛮、三濮研究

   一 关于望蛮的解读

    (一)望蛮的内部结构与分布

    (二)望蛮的文化

   二 关于扑子蛮的解读

    (一)扑子蛮的分布问题

    (二)扑子蛮的民族性格问题

    (三)扑子蛮的民族关系与社会发展问题

    (四)特定自然环境之下的生存模式与社会形态

   三 与扑子蛮、望蛮有同源异流关系的三濮

   四 从《新唐书》与《蛮书》对扑子蛮、望蛮记载的比较看《新唐书》的不足

  国家权力与历史记忆:东汉时期中南各民族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一 国家权力的深入与民族名称的命名

   二 长沙蛮、武陵蛮等民族群体的槃瓠崇拜与“华夷共祖”

   三 廪君对盐控制权的争夺与巴郡南郡蛮的发展

   四 秦国对板楯蛮夷的利用与秦国势力进入中南地区

   五 小结

  《史记·匈奴列传》与匈奴社会

   一

   二

   三

  两汉时期乌桓、鲜卑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一 乌桓在汉代复杂政治格局中的发展与消亡

   二 鲜卑在汉代复杂政治格局中的发展与流变

   三 乌桓、鲜卑民族志的历史人类学阐释

   四 小结

 第二编 中国正史中海外民族史志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二十五史中的海外民族史志与中国的文化边疆、政治边疆

   一 《史记》《后汉书》中的海外民族史志与秦汉时期中国的文化边疆与政治边疆

   二 《魏书》《晋书》《周书》《宋书》《梁书》《北史》《南史》等文献中的海外民族史志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化边疆与政治边疆

   三 《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文献中的海外民族史志与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边疆与政治边疆

   四 《元史》《明史》《清史稿》中的海外民族史志与元明清时期中国的文化边疆与政治边疆

   五 相关问题的讨论

    1.中国古代的海外民族史志记述的特点

    2.中国文化边疆、政治边疆的形成

    3.中国民族与海外民族的交往模式及对文化边疆、政治边疆的认知逻辑

  中国正史中的古代海外民族史志研究

   一 二十四史以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国家“天下体系”为核心的地理观和民族观来认识海外民族

   二 世界近代化背景下《清史稿》对清代海外民族的研究

   三 中国正史对海外民族研究的特点

   四 对中国古代海外民族研究的几点认识

  两汉时期的倭人研究

   一 对倭人分布的辨析

   二 对倭人来源及分布区物产的辨析

   三 对倭人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四 倭人的民族关系

   五 几个值得再讨论的问题

  三国时期倭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一 东亚大陆汉人对倭人分布区及倭人分布的基本认识

   二 带方郡到日本列岛的交通路线及途中岛屿上的倭人社会

   三 以邪马台国为中心的倭人社会的历史人类学阐释

   四 对倭人物质文明、社会关系及精神生活的历史人类学阐释

   五 从邪马台国与曹魏的交往看东亚区域史

  汉晋时期朝鲜半岛“三韩”的历史人类学研究

   一 韩人的社会政治结构与人口规模

   二 韩人的物质文明与社会生活

   三 多源合流——韩人民族融合的基本特征

   四 结语

 第三编 民族、国家与“多元一统”格局

  地域、民族、国家:“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历史过程述论

   一 先秦时期“中国”一词的含义

   二 秦汉至元代“中国”一词的含义

   三 明清时期“中国”一词的含义

   四 民国时期“中国”一词作为国家名称的最后确定

   五 小结

  “大一统”中国发展历史与中国边疆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

   一 作为意识形态的中国国家发展“大一统”理论及其实践

    (一)关于“大一统”理论

    (二)“大一统”理论的实践

   二 历代政治家、历史学家为“多元一统”进行的历史性行动、制度性建设和文本书写

    (一)“多元一统”格局的形成、发展与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对边疆进行治理并不断巩固的政治与军事行动有关

    (二)“多元一统”格局的形成、发展与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建构民族政策等制度建设有关

    (三)“多元一统”格局的形成、发展与多民族大一统国家意识形态的历史文本书写等文化建设有关

   三 结语

  “多元一统”格局与南诏关系史

   一 “多元一统”格局中的南诏国

   二 南诏与唐、吐蕃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南诏与唐朝的关系

    (二)南诏与吐蕃的关系

   三 南诏国对唐王朝的攻击及唐王朝和南诏国的灭亡

   四 余论

 第四编 民族发展历史与历史文本书写

  《汉书》《后汉书》民族列传与汉代边疆民族历史的文本书写

   一

   二

   三

  后汉武帝时代北部边疆汉匈民族关系述论

   一 汉昭帝、汉宣帝时期汉匈民族关系向着有利于汉王朝的方向变化

   二 汉宣帝时期以“五单于之争”为中心的匈奴内部斗争

   三 汉元帝对匈奴的攻击与匈奴势力退出西域

   四 汉成帝至汉更始帝时期的汉匈民族关系

   五 王莽新朝错误的民族政策与动荡的汉匈民族关系

   六 结语

  试论汉代的边疆民族观与治边策略

   一 《汉书》的多元一统民族史观

   二 从《汉书·匈奴传·赞》看班固处理汉匈民族关系的基本观点

   三 汉元帝、汉哀帝时期汉王朝君臣关于治理匈奴的策论

   四 小结

  历史文本书写与历史悬案的辨析:再论“庄蹻入滇”

   一 庄蹻研究的学术史辨析

   二 对《史记》《后汉书》庄蹻入滇文本书写的辨析

   三 对庄蹻入滇研究的几点认识

 第五编 对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反思

  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形成、发展、异化与学科融合

   一 古代正史中对中国民族史自发的记述与研究

   二 20世纪初期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三 20世纪中后期中国民族史学科的发展

   四 21世纪初期中国民族史学科发展的异化

   五 结语

  中国民族史学发展述论

   一

   二

   三

   四

  继承与突破: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前景及其可能

   一 继承:关于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的学术轨迹

    1.中国古代的西南民族史研究

    2.中国近现代的西南民族史研究

   二 突破:中国西南民族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之可能

    1.突破的动力与方向

    2.关于西南民族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已有之实践

   三 中国西南民族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需再向纵深发展

    1.在文献中做“田野”

    2.用“时段”理论指导中国西南民族史研究

    3.以西南民族文化为中心进行民族志阐释

   四 小结

 后记

为表彰一部分忠实作者为刊物作出的贡献,进一步推动人类学在中国的繁荣发展,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在国内人类学者中挑选出一些知名学者,资助他们出版人类学文集,并将这套丛书命名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人类学文萃· 名家文选” 。本书是“ 名家文选” 系列的第二部,收录了云南大学王文光教授的2 1 篇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作者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中的相关思考和学术实践,读者可从中看到一位中国民族史研究者走过的学术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