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9

中国第三部门研究 第十卷图书

China Third Sector Research Vol.10

SSAPID:101-0105-9228-93
ISBN:978-7-5097-8592-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第三部门研究的专题文集,内容涉及城市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去中心化”视野中的国家能力体系建设、社会组织发展与国家权力的运作、开发社会组织党建资源的要素分析、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访谈录部分记录了广州市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静山在垃圾分类处理领域的公益实践活动以及南京雨花翠竹社区互助中心的创新实践活动;域外见闻部分介绍了新西兰社会团体的注册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徐家良
编 辑:杨桂凤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6年0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致谢

 内容提要

 稿约及体例

 主编的话

 主题论文

  中国城市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三 结果与讨论

   四 结论

  “去中心化”视野中的国家能力体系建设*

   一 问题的提出:“去中心化”对民族国家构成的挑战

   二 族群民族主义浪潮削弱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一)族群民族主义的浪潮化

    (二)国家认同如何被削弱:对发展中国家的分析

    (三)族群民族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兴起

   三 地方政府治理的兴起

    (一)多层治理格局中的“地方”

    (二)地方政府治理的优势

   四 重构国家中心话语:国家能力体系建设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维度下的社会治理能力建设

    (二)国家与市场关系维度下的国家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建设

    (三)国际与国际体系关系维度下的国家应对全球竞争与挑战能力建设

   五 总结

  社会组织发展与国家权力的运作*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个案简介及调查情况说明

   三 强政府下的非自主式组建

   四 组织运作过程中国家权力的选择性参与

    (一)形式化购买的专业化服务

    (二)业委会换届中无政府参与的选举程序培训

    (三)完全独立的第三方评估

   五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的讨论

    (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构

     1.国家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建构

     2.公众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建构

    (二)“强国家”下的法团主义

  开发社会组织党建资源的要素分析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和分析框架

   三 A区社会组织党建影响要素分析

    (一)社会组织党建概况

    (二)社会组织党建影响要素分析

     1.社会组织党建的组织要素分析

      (1)明确社会组织党建的服务功能定位

      (2)社会组织党建的组织结构要素分析

     2.社会组织党建的制度要素分析

     3.社会组织党建的运行机制要素分析

     4.社会组织党建的人员要素分析

   四 总结

  当前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行动者视角:将有组织行动作为组织研究的主体

   三 我国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的制度特征

    1. 国家对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的认同度较高

    2.培育发展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的局部政策创新活跃

    3.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嵌入社会治理体制的政策安排缺失

   四 单向协同: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

    1.社会组织对发展的不确定性使社会组织形成对政府的依附

    2.公共服务领域的关键资源由行政权力配置

    3. 公共服务领域的行动规则由行政权力制定

   五 进一步的讨论

 书评

  责任、风险与能力:民营化框架的扩展

   一 概要内容与研究简评

    (一)民营化的背景

    (二)民营化的理论基础

     1.物品和服务的分类

     2.服务的提供或安排与服务生产的区分

    (三)民营化的实践

     1.民营化的原因、形式和效果

     2.不同类别和领域的民营化实践

     3.民营化的阻力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 反思与超越

    1.政府的公共责任体系

    2.民营化的风险防范

    3.民营化中的政府合同管理能力

 访谈录

  以企业家精神培养社会责任

  相信、参与、承担、互助,做社区生活的支持型机构

 域外见闻

  新西兰社团注册程序

   一 设立新社团

    1.准备一系列规则

    2.选择一个名称

    3.召集成员会议

    1.填写并递交申请表

    2.社团注册局怎样审核你的申请

    3.社团成立后的工作事项

   二 终止和恢复社团

    (一)终止社团

    (二)恢复社团

   三 运营一家社团

    (一)新社团必须合法地运营

    (二)新社团必须按照规则来运营

    (三)社团必须召开会议

    (四)对营利行为的限制

    (五)签署合同

    (六)保留记录和财务报表

    (七)更新细节和年审

   四 社团规则的修改

   五 社团财务报表的相关要求

 编委会名单

本卷是第三部门研究的专题文集,收录主题论文5篇、书评1篇、访谈录2篇、域外见闻1篇。主题论文部分的内容涉及城市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去中心化”视野中的国家能力体系建设、社会组织发展与国家权力的运作、开发社会组织党建资源的要素分析、公共服务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模式;书评部分对《民营化与PPP模式——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一书进行了评述;访谈录部分记录了广州市分类得环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静山在垃圾分类处理领域的公益实践活动及南京雨花翠竹社区互助中心的创新实践活动;域外见闻部分介绍了新西兰社会团体的注册程序及相关法律规定。

陈文博,2012,《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与改进:研究综述》,《中国行政管理》第3期,第39~43页。

丁辉侠,2012,《公共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思路分析》,《商业时代》 第7期,第97~98页。

福山,2007,《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黄胜强、许铭原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页。

顾朝林,2001,《发展中国家城市管治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发》,《城市规划》第9期,第13~20页。

郭昭如,2011,《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企业导报》第12期,第22页。

过勇、程文浩,2010,《城市治理水平评价:基于五个城市的实证研究》,《城市发展研究》第12期,第113~118页。

郝帅,2012,《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南昌教育学院学报》第3期,第49页。

胡华,2011,《农村公共产品满意度研究》,《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第25~31页。

胡娟,2013,《新形势下群体性事件深层成因探析》,《南都学坛》第6期,第103~106页。

黄仁宗,2010,《政府能力研究的新趋势:从发展行政到行政发展》,《宁夏社会科学》第1期,第4页。

纪江明、胡伟,2013,《中国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熵权TOPSIS指数评价——基于2012连氏“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质量调查”的实证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第41~51页。

林景新,2009,《网络危机管理:Web2.0 时代企业危机解决之道》,暨南大学出版社。

罗月领,2013,《顾客导向型城市治理模式探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第2期,第19~24页。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2,《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2012年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http://yuqing.people.com.cn/GB/17718099.html。

施雪华,1996,《论政府能力及其特性》,《政治学研究》第1期,第63页。

史蒂芬·戈德史密斯,2008,《网络化治理》,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孙柏瑛,2012,《社会管理与政府能力建构》,《南京社会科学》第8期。

孙宏亮,2006,《当代中国城市治理工具及其选择》,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4~25页。

王楠,2011,《论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中基层政府能力的提升》,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徐焕,2014,《城市治理中的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第5期,第93~98页。

杨洋,2007,《中国地方政府危机管理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俞可平,2008,《中国治理评估框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6期,第1~9页。

曾润喜,2009,《网络论坛的运行机制》,《电子政务》第2期,第77~83页。

张亚明、裴琳、刘海鸥,2010,《我国数字城市治理成熟度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第5期,第70~76页。

张珍珍,2011,《改革攻坚期下的群体性事件原因探析》,《法制与社会》第26期,第222~223页。

赵晏,2012,《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3页。

赵晏、邢占军、李广,2011,《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测度》,《重庆社会科学》第10期,第113~120页。

踪家峰、郝寿义、黄楠,2001,《城市治理分析》,《河北学刊》第6期,第32~36页。

Beltrami,M. 1992. Qualita e pubblica amministrazione. Economiae diritto del terzario,(3),770.

Jessop,B. 1998. The Rise of Governance and the Risks of Failure:The Cas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155:29-45.

Pierre,J. 1999. Models of Urban Governance: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of Urban Politics. Urban Affairs Review,3:372-396.

Rhodes,R.A.W. 1996. 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 Political Studies,44(4):652-667.

Uzun,N. 2010. Urban Governance in Istanbul. Análise Social,197:757-770.

鲍伯·杰索普,2007,《重构国家、重新引导国家权力》,何子英译,《求是学刊》第4期,第32页。

蔡爱眉,2005,《起火的世界——输出自由市场民主酿成种族仇恨和全球动荡》,刘怀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131~132页。

陈志敏,2008,《全球多层治理中地方政府与国际组织的相互关系研究》,《国际观察》第 6 期,第 14页。

道格拉斯·C.诺思,1994,《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0页。

丁煜,2008,《多重治理:机制、模式与关联》,《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期,第111页。

郭文雅、于春洋,2014,《现代民族国家遭遇“去国家化”挑战评析》,《学术论坛》第9期,第19~22页。

郭艳,2004,《全球化时代的后发展国家:国家认同遭遇“去中心化”》,《世界经济与政治》第9期,第39页。

郝时远,2014,《中国的民族政策在世界范围具有先进性》,《中国统一战线》第8期,第32页。

黄清吉,2010,《现代国家能力的构成: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统合分析》,《教学与研究》第3期,第41页。

霍建国,2012,《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家能力建设探析》,《新视野》第2期,第30页。

金鑫,2002,《世界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41~142页。

黎英亮,2004,《论近代法国民族主义理论的蜕变——从公民民族主义到族群民族主义》,《世界民族》第4期,第8页。

李学保,2010,《民族认同、族群民族主义与后冷战时代的世界冲突》,《青海民族研究》第4期,第22页。

罗伯特·基欧汉,2001,《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和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37页。

麻宝斌、郭蕊,2008,《全球化时代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学海》第4期,第72页。

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第523页。

迈克·费瑟斯通,2009,《消解文化——全球化、后现代主义与认同》,杨渝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66页。

青觉,2013,《多民族国家在“族类民族主义”与“公民民族主义”之间寻找治理空间》,《黑龙江民族丛刊》第6期,第43页。

塞缪尔·亨廷顿,2008,《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7页。

时殷弘,2002,《论族群民族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涌动和局部泛滥》,《社会科学论坛》第1期,第17页。

苏珊·斯特兰奇,1998,《全球化与国家的销蚀》,载王列、杨雪冬主编《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第121页。

唐虹,2005,《全球化和地方政府角色优势》,《太平洋学报》第5期,第77页。

王立军,2012,《全球化与地方政府国际行为的兴起——论地方政府国际行为勃兴的背景与动因》,《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第93页。

王绍光、胡鞍钢,1993,《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

王仲伟、胡伟,2014,《国家能力体系的理论建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第20~21页。

星野昭吉,2000,《全球政治学——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动、冲突、治理与和平》,刘小林、张胜军译,新华出版社,第277~278页。

于春洋,2015,《全球化时代何以“反对民族国家”——对“民族国家终结论”、“世界政府”与“全球治理”等观点的析评》,《社会科学研究》第2期,第75页。

郁建兴,2001,《国家理论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东南学术》第5期,第4页。

郁建兴,2007,《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第51页。

郁建兴、徐越倩,2004,《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新角色》,《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第96页。

约瑟夫·拉比德、弗里德里希·克拉托克维尔,2003,《文化和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金烨译,浙江人民出版社,第52页。

约瑟夫·奈,2005,《硬权力与软权力》,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6页。

扎米尔·卡利扎德、伊安·莱斯,2000,《21世纪的政治冲突》,张淑文译,江苏人民出版社,第171~172页。

朱贵昌,2006,《多层治理理论与欧洲一体化》,《外交评论》第6期,第51页。

朱天祥,2014,《多层全球治理:地区间与次国家层次的意义》,《国际关系研究》第1期,第49~50页。

Almond,Gabriel A. and G. Bingham Powell. 1966. Comparative Politics: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Little Brown.

Leoussi,Athena S. 2001. Encyclopaedia of Nationalism,Piscataway. 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p.60.

Migdal,Joel. 1988. Strong Societies and Weak States: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State Capabilities in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p.37-38.

Oakes,Leigh. 2001. Language and National Identity.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p.12.

Skocpol,Theda. 1985. Bring the State Back in: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iebout,Charles. 1956. A Pure Theory of Local Expendit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5,pp.416-424.

Waltz,Kenneth N.1990. Nuclear Myths and Political Realities.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 84,No. 3,pp.730-745.

范明林、程金,2007,《核心组织的架空:强政府下社团运作分析——对H市Y社团的个案研究》,《社会》第5期,第114~133页。

林尚立,2007,《两种社会建构:中国共产党与非政府组织》,载王名主编《中国非营利评论》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14页。

孙立平,2004,《转型与断裂》,清华大学出版社。

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1994,《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第47~62页。

王名,2008,《中国民间组织三十年——走向公民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92~198、290~301页。

吴建平,2012,《理解法团主义——兼论其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社会学研究》第1期,第174~198页。

姚华平,2010,《国家与社会互动:我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路径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3~108、113页。

张静,2005,《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Chirot,Daniel. 1980. The Corporatist Model and Socialism:Notes on Romanian Development. Theory and Society,Vol.9,pp.363-381.

陈家喜,2012,《我国新社会组织党建:模式、困境与方向》,《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第2期,第36~40页。

方向文,2007,《创新社会组织党建管理体制的探索》,《社团管理研究》第3期。

傅晓,2014,《上海市徐汇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景跃进,2005,《执政党与民众的联系:特征与机制——一个比较分析的简纲》,《浙江社会科学》第2期,第9~13、21页。

康晓强,2011,《社区社会组织党建科学化的实现路径》,《社团管理研究》第11期,第23~24页。

蓝煜昕,2012,《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地方政府的创新实践》,《中国行政管理》第3期,第48~51页。

林立公,2009,《试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政治学研究》第5期,第42~51页。

刘永富,1996,《关于“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调查》,《党建研究》第7期,第28~29页。

刘勇进,2011,《社会组织党建问题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卢林,2013,《新社会组织党建问题研究——以广东珠海为例》,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罗峰,2009,《社会组织的发展与执政党的组织嵌入》,《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第4期,第31~37页。

Patricia M.Thornton,2013,《“公民社会”还是“人民社会”:上海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研究》,《中国发展简报》第3期,第57~60页。

彭贵刚,2008,《京、沪、渝“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构对比研究》,《探索》第3期。

秦海涛、王世谊,2009,《新社会组织党建: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江苏省为例》,《理论探索》第9期,第55~57页。

檀雪菲,2007,《关于新社会组织党建研究的若干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第1期,第68~71页。

王世谊,2007,《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第6期,第16~21页。

吴新叶,2013,《走出科层制治理:服务型政党社会管理的路径》,《理论与改革》第2期,第55~59页。

严宏,2010,《提高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以领导体制为视角》,《理论与改革》第4期,第57~60页。

张波,2014,《我国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若干问题研究——基于2000~2013年相关文献的分析》,《长白学刊》第1期,第45~50页。

张圣友,2008,《创新社会组织党建思路探索》,《兰州学刊》第7期,第53~56页。

中共无锡市委组织部课题组,2007,《突破传统党建体制瓶颈创新“两新”组织管理体系——关于构建无锡新经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系的调查》,《江南论坛》第6期,第31~33页。

埃哈尔·费埃德伯格,2005,《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页。

顾昕、王旭、严洁,2006,《公民社会与国家的协同发展——民间组织的自主性、民主性和代表性对其公共服务效能的影响》,《开放时代》第5期,第103~112页。

何增科,2013,《国家和社会的协同治理——以地方政府创新为视角》,《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第109~116页。

黄晓春、嵇欣,2014,《非协同治理与策略性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社会学研究》第6期,第98~123页。

敬乂嘉,2014,《政府与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合作机制研究——以上海市的实践为例》,《江西社会科学》第4期,第165~170页。

康晓光、韩恒,2005,《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第6期,第73~89页。

克罗齐耶、费埃德伯格,2007,《行动者与系统:集体行动的政治学》,张月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友梅,2001,《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大学出版社,第138页。

刘传铭、乔东平、高克祥,2012,《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模式——基于北京市某区的实地调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第174~180页。

王名、孙伟林,2011,《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内在逻辑与发展趋势》,《中国行政管理》第7期,第16~19页。

王浦劬,2015,《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改革机理分析》,《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第88~94页。

郁建兴、任泽涛,2012,《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学术月刊》第8期,第23~31页。

詹姆斯·汤普森,2007,《行动中的组织——行政理论的社会科学基础》,敬乂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6页。

张骏,2014,《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势头迅猛》,《解放日报》6月4日。

张文礼,2013,《合作共强: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中国经验》,《中国行政管理》第6期,第7~11页。

E.S.萨瓦斯,2002,《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E.S.萨瓦斯,2015,《民营化与PPP模式——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周志忍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萨瓦斯、敬乂嘉、胡业飞,2013,《访纽约城市大学E.S.萨瓦斯(E.S.Savas)教授》,《复旦公共行政评论》第2期,第252~257页。

沈满洪、谢慧明,2009,《公共物品问题及其解决思路——公共物品理论文献综述》,《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6期,第133~144页。

唐纳德·凯特尔,2009,《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孙迎春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6页。

杨安华,2010,《逆向合同外包:国外民营化发展的新取向》,《行政论坛》第6期,第95~98页。

杨安华,2014,《回购公共服务:后民营化时代公共管理的新议题》,《政治学研究》第5期,第95~110页。

Hodge,Graeme A. 2000. Privatization:An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erformance. Oxford:Westview Press.

Sundquist,James,1984. Privatization:No Paracea for What Ails Government. In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New Opportunities for Meeting Social Needs. Cambridge,Mass.:Ballinger Publishing Company,pp.303-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