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16)图书
Annual Report on New Energy Vehicle Industry in China (2016)
[内容简介] 本书对我国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介绍了国外的发展经验。该书既从受众的角度让广大读者了解国内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宣传、普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理念,又从专业角度客观评价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分析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建议措施。
相关信息
序言
摘要
Abstract
法律声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皮书系列
新能源汽车蓝皮书编委会
Ⅰ 总报告
B.1 推广应用成效显著产业发展仍需夯实基础鼎力前行
一 市场增长带动产业进步
(一)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增长,成为社会投资热点
(二)动力电池供需快速增长,行业仍需加快追赶国际先进步伐
(三)驱动电机规模和技术同步提升,行业整合开始启动
二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环境更加完善
(一)规划和政策措施更加完善
(二)建设数量大幅增加
(三)“安全”和“兼容”仍需加强
三 推广应用完成任务目标
(一)推广规模迅速扩大,以公共领域为主
(二)私人领域占1/3,上、北、深为主要贡献者
(三)不同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车型结构呈现差异
四 商业模式在探索中不断创新
五 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明显
(二)新能源商用车产品竞争力整体优于乘用车
六 电动汽车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一)新版充电接口标准发布,电动汽车充电更加安全便捷
(二)动力蓄电池系列标准发布,标准体系趋于完善
七 产业发展仍存突出问题
(一)量增还需质的提高
(二)投资过热需警惕
(三)动力电池核心技术提升缓慢
(四)存在地方保护顽疾
(五)部分车企唯补贴马首是瞻
(六)小区充电设施待突破
八 “加减乘除”完善相关政策
1.加法
2.减法
3.乘法
4.除法
Ⅱ 专家视点篇
B.2 专家评述新能源汽车发展(按姓氏笔画排序)
Ⅲ 产业篇
B.3 2015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分析
一 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一)我国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最大市场
(二)新能源乘用车产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三)新能源客车产量迅速提升
(四)专用车产量增速较快
二 新能源汽车产品更加丰富成熟
三 企业加快产品投放并纷纷确定中长期市场目标
(一)产品密集投放但内外资企业产品重点有所不同
(二)各企业均设定了较高的目标
四 智能网联成为热点并推动行业格局变化
(一)互联网企业造车潮起
(二)传统汽车厂商加强与科技企业合作
(三)新能源行业开始资源整合
五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问题及相关建议
六 小结
B.4 车用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
一 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概况
(一)动力电池电极材料体系介绍
(二)国外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概况
(三)国内动力电池产业发展概况
(四)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同国外的差距
1.动力电池系统方面
2.动力电池自动化生产装备和信息化能力方面
(五)动力电池产能情况
二 车用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
(一)新一代锂离子电池
(二)新体系动力电池
(三)动力电池制造和工艺技术
三 对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防范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加强基础和材料技术研究
(三)深化电池系统设计研究
(四)形成设计规范
(五)加强动力电池关键生产装备研究
(六)建立中国的动力电池评价体系
四 小结
B.5 车用驱动电机产业发展动态
一 我国驱动电机产业发展概况
(一)整体产销规模持续翻番
(二)产品性能持续提升
(三)驱动电机产业发展持续升温
二 国内外驱动电机技术发展现状
(一)驱动电机技术
1.国外驱动电机技术发展现状
2.我国驱动电机技术发展现状
(二)电机控制器技术
1.国外电机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2.我国电机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三)电驱动系统关联零部件及材料技术
1.国外IGBT芯片及功率模块技术发展现状
2.国内IGBT芯片及功率模块技术发展现状
(四)制造及功能安全技术
1.制造技术
2.功能安全技术
三 我国驱动电机产业发展趋势
(一)驱动电机产品技术发展趋势
(二)驱动电机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B.6 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动态
一 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
(一)政策出台情况
1.出台了全国性的发展规划
2.出台了充电基础设施中央奖励政策
(二)标准制修订情况
二 充电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形势
(一)各地区充电设施建设现状及规划
(二)主要投资运营企业发展情况
三 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抓好政策落实
(二)保障充电安全
(三)推进互联互通
B.7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
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二)评价指标的确定
(三)评价指标的选择
(四)评价指标的权重
二 201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国际比较
(一)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
(二)政策环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
(三)基础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
(四)产业支撑力综合评价指数
(五)显示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
(六)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
(七)产品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数
三 产品竞争力国际评价
(一)产品竞争力评价方法说明
(二)产品竞争力评价结果
1.纯电动汽车竞争力评价
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竞争力评价
3.燃料电池乘用车竞争力评价
4.普通混合动力汽车竞争力评价
四 小结
Ⅳ 市场篇
B.8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效果评价
一 2013~2015年推广应用工作总体情况
(一)公共领域仍是主要推广领域
(二)纯电动汽车是推广主力车型
(三)私人领域车辆占比先升后降
二 推广应用城市(或区域)总体推广情况
(一)17个城市(或区域)完成推广计划
(二)七成城市(或区域)公共领域车辆推广量占比较高
(三)沿海地区推广量占比较高
(四)多数省份外地品牌车占比高于30%
三 推广应用趋势
B.9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影响因素及市场预测展望
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分析
二 影响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因素趋势分析
(一)政策环境:优化需求侧,强化供给侧
(二)充电环境:建设加快,满足度提高
(三)产品竞争力:技术性能提升,成本下降
三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判断
(一)私人市场
(二)公共交通市场
(三)专用车市场
(四)租赁市场
B.10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新型商业模式
一 新兴创业汽车企业的商业模式
(一)新兴创业企业“闯入”电动汽车产业
(二)新兴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
二 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商业模式
(一)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快速发展
(二)电动汽车分时租赁商业模式分析
三 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商业模式分析
(一)新的充电设施运营商纷纷进入
(二)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商业模式
1.充电基础设施的价值链
2.充电基础设施的四类商业模式
3.充电基础设施的盈利模式
四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发展和展望
Ⅴ 政策篇
B.11 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动态及未来展望
一 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新能源汽车政策分析
二 主要政策要点分析
(一)宏观导向政策
(二)财政补贴政策
(三)税收优惠政策
(四)推广应用政策
(五)基础设施政策
(六)行业管理政策
(七)技术创新政策
(八)交通管理政策
三 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展望
四 政策建议
B.12 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政策对比评价与建议
一 地方政府新能源汽车政策概况
(一)地方购置补贴
(二)运营补贴
(三)充电基础设施
(四)交通管理政策
二 地方新能源汽车支持政策案例
(一)政策信息公开化案例:上海
(二)运营支持政策案例:深圳
(三)交通特权政策案例:北京
(四)有条件支持政策案例:成都
(五)政策落地实施案例:西安
三 对地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相关建议
(一)政策信息公开化
(二)运营补贴常态化
(三)交通特权优先化
(四)支持措施条件化
(五)操作措施落地化
B.13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进展
一 我国电动汽车标准的总体情况
(一)电动汽车标准化环境
(二)我国电动汽车标准现状
二 标准发布及项目进展
(一)电动汽车标准发布情况
(二)目前电动汽车标准化项目进展
1.GB/T XXXXX《电动汽车低速提示音》
2.GB/T 19596《电动汽车术语》
3.GB/T XXXXX《电动汽车远程监控技术规范》
三 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一)电动汽车标准体系建设
(二)电动汽车综合标准化
1.电动汽车安全领域
2.动力蓄电池领域
3.国际标准化工作方面
四 标准路线及标准工作趋势
(一)工作路线编制
1.编制背景
2.编制过程
3.内容概要
(二)标准制修订趋势
五 小结
Ⅵ 热点篇
B.14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热解析
一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概述
二 新能源汽车产业直接投资规模分析
三 投资热点之整车
(一)政策保驾护航,需求有望延续高速增长
(二)业绩暴涨激发企业投资热情
(三)资质放开,大鱼小鱼争当鲇鱼
四 投资热点之动力电池
(一)新能源汽车拉动全行业业绩提升
(二)动力电池需求持续高涨
(三)正极材料和隔膜需求水涨船高
(四)锂资源价格提升势不可挡
(五)锂电设备投资规模稳步提升
五 投资热点之基础设施
六 总结
B.15 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现状及趋势*
一 国外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美国
1.发展战略
2.政策法规
3.示范运行
4.技术研发
(二)欧洲
1.发展战略
2.政策法规
3.示范运行
4.技术研发
(三)日本
1.发展战略
2.政策法规
3.示范和测试
4.技术研发
(四)发展趋势
二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发展历程
1.《中国制造2025》印发之前
2.《中国制造2025》印发之后
(二)相关政策法规
(三)示范应用项目
1.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项目
2.工信部与各地政府合作开展应用示范项目
(四)技术发展现状
1.车联网技术
2.驾驶辅助技术
3.中国智能车未来挑战赛
(五)产业现存问题
1.国家相关行业战略缺乏协调
2.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完善
3.关键核心技术缺失
三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发展必要性
(二)发展潜力
(三)发展路径
(四)发展建议
1.构建智能交通总体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2.实施国家产业战略创新项目,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3.增加政策标准研究储备,重视示范区运行质量
B.16 互联网创新思维下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与展望
一 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二 竞合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主力军
三 汽车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一)汽车产业面临变革
1.“互联网+汽车”,亦或“汽车+互联网”
2.4S店模式会被打破
(二)互联网企业加速布局汽车产业链各端
(三)“野蛮人”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汽车生态系统初现端倪
四 变革中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建议
(一)传统车企要高度重视汽车产业新业态
1.重视汽车行业的平台型企业
2.选择优秀的零部件供应商发挥协同效应
(二)新进者要面向市场深耕细作
1.要深耕整车制造,不断提高产品性能
2.将资金和人才用到实处
3.正确对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政策红利
(三)政府要与时俱进推动行业发展
B.17 新能源汽车“骗补”分析*
一 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虚假上传合格证,部分车辆未生产即上牌
(二)生产一致性存在问题,部分车辆缺失动力电池
(三)部分车辆闲置,基本未实际运行
(四)充电基础设施滞后,已推广车辆使用率低
(五)万众创新模式如火如荼,但存在部分企业鱼目混珠
二 关于“骗补”行为的认识
(一)未生产即虚报车辆
(二)产品与《公告》关键参数不一致
(三)电池拆装后重复利用申请补贴
三 对“骗补”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一)不能一叶障目否定新能源汽车战略及财政补贴政策
1.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财税补贴政策支持效果显著,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成绩喜人
3.补贴是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通行做法
(二)对行业“骗补”问题的看法
(三)“骗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1.企业受利益驱动蓄意“骗补”
2.多级补贴导致补贴过度
3.部分地方政府监管力度不足
4.企业和产品准入门槛较低
四 完善相关政策的建议
(一)严厉打击“骗补”行为
(二)完善财税支持政策
(三)引导地方由购置补贴转为支持使用
(四)加强监管
1.地方加大对本地企业和产品的审核和监管
2.尽快建立动力电池唯一性编码制度
3.加强生产一致性监管
(五)完善后续支持政策
Ⅶ 调查篇
B.18 新能源汽车保险问题调查*
一 我国汽车保险制度现状
(一)汽车保险主要险种及分类
(二)汽车保险监管体系
(三)汽车保险政策法规体系
二 我国新能源汽车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现有险种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特殊的保险需求
(二)车损险等险种有关新车购置价格的约定较为混乱
(三)新能源汽车保费水平总体偏高
(四)新能源汽车保险产品风险系数较难确定
(五)保险公司无法按大数法则设计新能源汽车相关保险产品
(六)新能源汽车投保及理赔渠道不畅
(七)低速电动车入保难,安全风险缺保障
三 促进新能源汽车保险业务发展的建议
(一)开发新能源汽车专属保险产品
(二)拟定新能源汽车保险示范条款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新能源汽车保险费率厘定系统
(四)构建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五)制定有利于新能源汽车保险业务的优惠政策
(六)提升新能源汽车保险行业整体业务水平
(七)研究低速纯电动乘用车专属保险方案
B.19 电动汽车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调查
一 开展互操作性测试的意义
二 充电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测试
三 互操作性测试方案
(一)对充电设备和电动车辆单品的测试
1.对充电桩的单独测试
2.对电动汽车的单独测试
(二)实车实桩互操作性测试
1.充电控制时序测试
2.异常充电测试
3.模拟操作测试
四 互操作性测试结果分析
(一)AC测试中主要发现的问题
(二)DC测试主要发现的问题
五 提升充电互操作性的建议
(一)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继续完善
(二)电动汽车和充电设备企业:尽早升级改造
(三)电动汽车行业:开展技术交流和产品认证
六 总结
B.20 中美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市场调查分析及比较*
一 北京、上海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市场调查及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用户家庭及主要驾驶者特征
1.家庭主要特征
2.主要驾驶者特征
(二)新能源汽车用户出行特征
1.行驶里程
2.出行目的
3.出行频率
(三)新能源汽车充电特征
1.充电地点
2.充电时段
3.充电频率
(四)新能源汽车用户态度
1.北京新能源汽车用户对新能源汽车及其使用环境的看法和态度特征
2.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用户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 美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市场调查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用户家庭及驾驶者特征
1.家庭年收入
2.新能源汽车驾驶者学历分布
(二)出行特征
(三)充电特征
1.充电地点
2.充电时段
三 中美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市场比较及对中国政策启示
(一)新能源汽车用户家庭及驾驶者特征比较
(二)新能源汽车行驶里程比较
(三)充电地点及时段比较
(四)小结及政策建议
B.21 新能源汽车地方保护调查
一 地方保护的手段和危害
(一)地方保护的手段五花八门
(二)地方保护的危害甚为严重
二 企业应对地方保护的策略
(一)比亚迪:投资换市场
(二)北汽:本地合作+建厂
(三)知豆:大规模发展经销商
(四)其他企业:各有攻略
三 地方保护调查:行业和消费者均受其苦
(一)新能源汽车行业人士调查:94%认为地方保护问题明显
(二)消费者调查:70%认为所在城市有明显的地方保护现象
四 破除地方保护的建议
(一)推进财税制度改革,根治动机问题
(二)有效开展清理整顿,建立问责追惩机制
(三)调整地方补贴环节,创新政策支持方式
五 小结
Ⅷ 借鉴篇
B.22 德国电动汽车支持政策启示
一 示范项目情况
(一)德国四个示范区介绍
1.下萨克森
2.勃兰登堡
3.巴登符腾堡
4.巴伐利亚—萨克森
(二)示范项目的法律框架和进展情况
1.电动汽车示范项目法律框架
2.电动汽车示范项目进展情况
(三)电动车示范与智能电网的结合
1.INNOZ*基本情况
2.INNOZ关注重点
3.微型电网与智能电网
4.数字化演示
二 支持政策情况
1.关于税收优惠政策
2.关于购置补贴政策
3.公务车采购补贴
4.电动汽车使用特权
5.免费充电和电池研发支持
6.标准化路线图
三 对中国的启示和借鉴
(一)启示及借鉴
1.政府建立平台,集中全社会力量研究解决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问题
2.将电动汽车融入整个社会体系中,强调与能源系统、智能电网与交通系统的衔接与协同发展
3.政府投入向研发领域倾斜,重点培育未来核心竞争力
4.注重使用停车、通行等非补贴的特权支持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
(二)政策建议
1.新能源汽车发展应从推广数量到发展质量的转变
2.更加注重新能源汽车车辆推广与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体系和可再生能源的融合
3.政府投入向研发领域倾斜,重点培育未来核心竞争力
4.充分研究落实非补贴支持政策,做好补贴政策退出后的政策衔接
B.23 日本下一代汽车的普及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日本下一代汽车的普及现状
二 日本下一代汽车的普及目标
三 日本普及下一代汽车的鼓励政策
四 日本下一代汽车政策的最新动态
(一)目标设定
(二)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
五 日本下一代汽车政策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B.24 中日政府间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合作情况
一 合作背景与意义
二 合作组织方式与目标
三 合作内容与进展
(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互操作性研究
(二)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研究
(三)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商业模式研究
四 展望
B.25 美国加州零排放汽车法规、联邦油耗法规与温室气体法规比较*
一 加州零排放汽车(ZEV)法规实施目的和效果
(一)实施目的
(二)加州ZEV法规实施经验
1.健全的法律法规为零排放汽车法规实施提供了保障
2.基于技术评估及市场和产业发展情况对政策进行适时调整
3.积分企业间交易、企业内结转以及跨区域共享为企业合规提供了灵活性,也为特斯拉等创新企业从市场上获得了发展资金
4.重视相关部门配合
(三)其他州实施情况
1.包括加州在内的10个州已经开始实施加州零排放汽车法规
2.合伙州基本借鉴加州的零排放汽车法规规定实施,统一的规则使得在各州实施时对州政府、企业都相对简便
3.难以全国推广
(四)零排放汽车国际联盟
(五)政策实施效果
1.加州实施的零排放汽车法规有力地推动了电动汽车产量扩大,也将继续成为推动零排放汽车普及的有效政策
2.推动了技术进步和成本的迅速降低
3.零排放汽车法规带动电动汽车相关零部件的发展
4.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研发能力的提升
5.带动了社会资本投资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和基础设施行业
二 加州ZEV法规与油耗法规、温室气体法规的关系
(一)加州与汽车相关的积分法规
(二)加州ZEV法规与美国油耗、温室气体法规的关系
(三)加州独立实施ZEV法规的原因
三 对中国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的借鉴
1.借鉴加州ZEV法规实施NEV积分管理有利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2.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实施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的前提
3.积分自由交易、结转是避免政策刚性导致难以实施的有效机制
4.建立封闭的NEV积分管理体系更易实施
5.建议全国实施而不是地方试点
6.加强各部门的协调以形成合力
7.充电设施、消费者意识的转变是推动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实施的有效保障
8.建议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减排方面的国际合作
B.26 国外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进展
一 国外电动汽车标准组织机构
二 国外电动汽车标准研究进展
(一)ISO电动汽车标准研究情况
(二)IEC电动汽车标准研究情况
1.TC69:电动道路车辆和电动工业卡车技术委员会
2.IEC TC23/SC23H电器附件委员会/电动车辆插头和插座分委会
3.TC21/SC21A蓄电池委员会/碱性电池分委会
(三)WP29_EVS电动汽车法规研究情况
(四)德国和美国的电动汽车标准化工作路线图
1.整体情况
2.工作思路
三 总结
Ⅸ 附录
B.27 附录一 中国新能源汽车大事记(2015年1~12月)
B.28 附录二 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事记(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
B.29 附录三 主要国家及企业新能源汽车销量
B.30 附录四 国内部分已上市新能源乘用车车型信息
B.31 附录五 2015年国家新能源汽车重要政策原文
B.32 附录六 2015年以来全国推广应用城市(区域)政策出台情况汇总
蓝皮书寄语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政研中心介绍
中国皮书网
皮书数据库
文前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