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91

澳门社团体制变迁图书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cau Association System:Self-governance,Representat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SAPID:101-0096-6366-39
ISBN:978-7-5097-1665-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以澳门社团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在主权回归、政体变化以及治理机制转型的脉络下,考察了澳门社团从自治、代表到参政的功能变迁,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当前澳门社会运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为该领域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也为澳门未来的政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

相关信息

丛书名:澳门研究丛书
作 者: 潘冠瑾
编 辑:王晓卿;刘琳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11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 社会学

 序

 前言

 文前辅文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意义与理论现状

   1.1.1 澳门社团体制变迁研究的提出和意义

   1.1.2 澳门社团体制变迁的研究现状

  1.2 主要内容与理论框架

   1.2.1 主要内容

   1.2.2 理论框架

   1.2.3 核心概念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发现

   1.3.1 研究方法

   1.3.2 本项研究的发现和局限

 第2章 “强社团”体制:澳门社团的起源和自治功能的行使(1976~1984年)

  2.1 澳门社团发展的场景:独特的社会政治结构

   2.1.1 澳门政治系统的独特性

   2.1.2 殖民时期选民对选举的冷漠

   2.1.3 选举代表功能的缺失

   2.1.4 制度代表性与功能代表性的错位

  2.2 澳门社团的起源

   2.2.1 澳门华人利益代表的客观存在

   2.2.2 澳门华人实现利益代表的不同阶段

   2.2.3 澳门华人社团的起源和特征

  2.3 澳门社团的社会自治功能与“强社团”模式的出现

   2.3.1 澳门社团的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

   2.3.2 华人社团体系与澳葡政府的链接及其政治功能

 第3章 “类法团”体制:澳门社团的发展和代表功能的建立(1984~1999年)

  3.1 “选举吸纳社会”:制度的变迁

   3.1.1 选举制度的变化与华人社团网络的结构变动

   3.1.2 中西政治文明的独特结合

   3.1.3 澳门人的民主理念

  3.2 社团利益代表功能的建立

   3.2.1 澳门华人社团体制的实际运作

   3.2.2 澳门社团体制的影响:程度和方式

   3.2.3 澳门社团体制对政府的影响方式

  3.3 “类法团”体制的出现及其社会政治影响

   3.3.1 澳门社团体制的政治社会作用

   3.3.2 利益界别分隔下的澳门社团体制

   3.3.3 澳门社团的代表模式:过程的代表而非制度的代表

   3.3.4 土生葡人社群对华人社团的依赖

   3.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强法团”体制:澳门社团体制的演进与参政功能的强化(1999年至今)

  4.1 澳门特区的建立:政治制度变化与社团参政功能的强化

   4.1.1 回归后澳门社团体制的延续

   4.1.2 社团与政府关系的变动和社团参政功能的强化

  4.2 社团服务功能的弱化:竞争者的出现与社团功能的变迁

   4.2.1 国家的拉动——政府结构与功能的完善

   4.2.2 社会结构的变动与社团社会资本的弱化

   4.2.3 社团功能重点的偏移与多功能并进

  4.3 社团代表功能的变异及“强法团”体制的社会政治性质

   4.3.1 澳门社会运动的变迁

   4.3.2 政府与民众直接沟通的增加

   4.3.3 社会内部的界别分化与社团系统内部矛盾外溢化

   4.3.4 澳门社团的“制度”代表功能之弱化

   4.3.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状分析:社团参政之评价

  5.1 社团身份的尴尬与政治决策的挑战

   5.1.1 澳门社团参与选举的历史背景

   5.1.2 澳门民众的选“人”取向与社团政纲的弱化

   5.1.3 提名委员会的非常设状态与社团政纲系统化不足

   5.1.4 集团利益凸显,政策能力低下

  5.2 社团认同的有限与政治社会化的提升

   5.2.1 选举组织的临时性与政治认同的变动

   5.2.2 政治认同的缺乏与贿选的激化

   5.2.3 政治知识的启蒙

  5.3 社团晋级的规则与政治录用的两难

   5.3.1 政治人才的低新陈代谢率

   5.3.2 新生代政治人才的不足

    (1)30~40岁年龄段

    (2)40~50岁年龄段

    (3)50~60岁年龄段

    (4)60岁以上年龄段

   5.3.3 社团政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局限

  5.4 社团组织“社会化”与政治整合的困境

   5.4.1 政治力量多元化与两极分化

   5.4.2 社团组织“社会化”与政治力量的分散

   5.4.3 小结

 第6章 比较研究

  6.1 澳门社团体制的历时性比较与澳门社团体制的总结

   6.1.1 澳门社团体制的历时性比较

   6.1.2 对澳门社团体制的总结:“形式化法团主义”

   6.1.3 澳门“形式化”法团主义体制的变迁

   6.1.4 从潜性到显性:“形式化法团主义”代表制度化

  6.2 澳门社团体制变迁与波兰转型的比较

   6.2.1 团结工会的兴衰

   6.2.2 团结工会的衰落I——组织的视角

   6.2.3 团结工会的衰落II——功能与结构的视角

   6.2.4 团结工会兴衰与“形式化法团”体制变动之比较

  6.3 理论比较:市民社会组织与政党

   6.3.1 社团与政党的比较

   6.3.2 澳门“形式化法团主义”社团体制可能性发展的理论分析

    (1)社团代表政党化的可能性。

    (2)“形式化法团主义”与“法团主义”。

 第7章 代结语:“形式化法团主义”社团体制的现实发展前景

 后记

社团是澳门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也是澳门社会长期稳定的基石,社团在社会发展中的组织形态和功能变迁,是当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治、社会生活中亟须研究的课题。本书以澳门社团的历史变迁为研究对象,在主权回归、政体变化以及治理机制转型的脉络下,考察了澳门社团从自治、代表到参政的功能变迁,有理有据地分析了当前澳门社会运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为该领域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也为澳门未来的政治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本书资料翔实,语言流畅,是一部关于澳门社团体制研究的力作,对理解澳门政治体制的变迁,探寻其政治稳定的原因和推动未来的政治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发展策略》,澳门,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1998年2月~2009年。

2.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澳门政府规模与服务素质研究报告》,2003。

3.澳门公职人员协会:《澳门公职人员协会》,澳门,澳门公职人员协会,1994。

4.《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成立周年纪念特刊》,澳门,出版者不详,1985。

5.《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成立十周年纪念特刊:1983~1993》,澳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

6.《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册:1983~2003》,澳门,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2004。

7.《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成立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83~1998》,澳门,出版者不详,1998。

8.《澳门日报》,1976~2009。

9.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咨询意见报告书》,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1991。

10.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草案)征求稿》,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1991。

11.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有关基本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评论汇编》,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1991。

12.澳门政府:《澳门组织章程》,澳门,澳门政府印刷局,1976。

13.澳门政府:《澳门立法会会章》,澳门,澳门政府印刷局,1977。

14.澳门政府:《澳门组织章程》第四版,澳门,政府印刷署,1996。

15.澳门政府:《选举法例》,澳门,澳门立法会,1996。

16.澳门政府:《选举法例Ⅱ》,澳门,澳门立法会,1997。

17.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章程》,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咨询委员会,1989。

18.澳门基金会:《澳门基金会章程》,澳门,澳门基金会,1993。

19.《澳门公共行政简报》,澳门,澳门行政暨公职局,1998~2009。

20.《澳门基金会十周年专册》,澳门,澳门基金会,1995。

21.《澳门立法会会刊》(中文版),澳门,澳门立法会,1996~1999。

22.《澳门手册》,《澳门日报》,1988、1993、1998、2003、2008。

23.《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会刊》,澳门,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1999~2009。

24.《澳门工会联合总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特刊:1950~1990》,澳门,澳门工会联合总会,1990。

25.澳门中华厂商联合总会:《澳门中华总商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特刊》,澳门,澳门中华厂商联合总会,1984。

26.《澳门中华总商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特刊:1913~2003》,澳门,澳门中华总商会,2003。

27.《澳门中华总商会成立九十五周年纪念特刊:1913~2008》,澳门,澳门中华总商会,2008。

28.《华侨报》,1976~2009。

29.澳门教育暨青年司:《澳门青年社团简介》,澳门,澳门教育暨青年司,1993。

30.澳门教育暨青年司:《澳门青年社团简介》,澳门,澳门教育暨青年司,1999。

31.镜湖医院:《镜湖医院一百一十五周年纪念特刊》,澳门,镜湖医院,1986。

32.冷夏报告撰稿、澳门政策研究所研究统筹:《实施危机管治推行稳健改革——影响澳门稳定的若干隐私分析及对策建议》,澳门,澳门政策研究所,2002。

33.《立法会委员会工作文件汇编(1999~2000)》,澳门,第一届立法会第一会期,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04。

34.《立法会委员会工作文件汇编(2000~2001)》,澳门,第一届立法会第二会期,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04。

35.《立法会委员会工作文件汇编(2001~2002)》,澳门,第二届立法会第一会期,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06。

36.《立法会委员会工作文件汇编(2002~2003)》,澳门,第二届立法会第二会期,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07。

37.《市民日报》,1976~2009。

38.《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39.《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葡萄牙共和国政府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4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41.郭济修:《澳门当代史》,未刊稿。

1.《澳门研究》,澳门,澳门大学、澳门基金会,1988~2009。

2.澳门社会科学学会:《濠镜: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学刊》,澳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1986~2009。

3.澳门理工学院:《澳门理工学院学报》,澳门,澳门理工学院,1998~2009。

4.澳门新闻司:《澳门杂志》,澳门,澳门新闻司,1997~2009,中文版。

5.港澳研究编辑部:《港澳研究》,广州,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1984~1989。

6.澳门教区青年牧民中心:《活流》,1979~2009。

7.澳门行政暨公职司:《行政:澳门政府杂志》,澳门,澳门行政暨公职司,1988~2009。

8.澳门文化学会出版部:《文化杂志》,澳门,文化学会,1987~2009。

1.〔美〕艾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上海,三联书店,2000。

2.〔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三联书店,2005。

3.安娜·玛利亚·阿马罗(Ana Maria Amaro)著《大地之子:澳门土生葡人研究》,金国平中译,澳门,澳门文化司署,1993。

4.阿三:《澳人澳事》,澳门,澳门日报出版社,1998。

5.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澳门发展的人口条件与人口政策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澳门大学出版中心,1996。

6.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澳门社团现状与前瞻》课题小组:《澳门社团现状与前瞻》,澳门,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2000。

7.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澳门社会福利探索1997》,澳门,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1997。

8.〔法〕布隆代尔(Blondel Jean)主编《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

10.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纪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

11.陈晓春:《市场经济与非营利组织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12.陈欣欣:《澳门社会初探》,香港,万事威顾问及印刷公司,1992。

13.陈欣欣:《澳门社会问题》,香港,广角镜杂志社,1985。

14.陈欣欣编著《两岸四地——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四个华人社会的发展》,香港,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

15.陈振明主编《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6.Paulo Coutinho,Cecilia Jorge著《澳门立法会成立20周年特刊(1976年~1996年)》,李子龙中译,Carole Garton英译,澳门,东方文萃,1999。

17.〔美〕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8.〔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2。

19.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0.邓玉华、李志光合编《澳门社会工作服务概况》,澳门,澳门社会工作人员协进会,1997。

21.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22.邓正来、杰弗里·亚历山大编《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3.法律翻译办公室:《法域纵横》,澳门,法律翻译办公室,1996。

24.〔法〕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25.费成康:《澳门四百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26.非营利组织研究委员会编《扩展中的公共空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27.濠江风云儿女编辑组:《濠江风云儿女:澳门四界救灾会抗日救国事迹》,澳门,星光出版社,1990。

28.郭于华、杨宜音、应星:《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9.郭正林主编《变革社会的公共治理中国案例》,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30.〔美〕海伍德:《政治学》,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1.郝雨凡、吴志良主编《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报告(2008~200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2.何增科主编《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3.黄汉强主编《澳门问题资料汇编》,澳门,华侨报社,1985~1988。

34.黄汉强等主编《澳门人口与发展》,澳门,澳门基金会、澳门大学,1994。

35.黄汉强、吴志良主编《澳门总览》,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36.黄汉强、吴志良主编《澳门总览》第二版,澳门,澳门基金会,1996。

37.黄鸿钊:《澳门史》,香港,商务印书馆,1987。

38.黄就顺等著《澳门地理》,澳门,澳门基金会,1993。

39.黄启臣、邓开颂合编《中外学者论澳门历史》,澳门,澳门基金会,1995。

40.黄显辉:《澳门政治体制与法律渊源》,澳门,法律出版社,1992。

41.简能思:《政治学研究初阶》,澳门,澳门大学法学院,1997。

4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著《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利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课题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43.景跃进:《当代中国农村“两委关系”的微观解析和宏观透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4.景跃进、张小劲:《比较政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5.景跃进、张小劲主编《政治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6.金太军等:《政府职能梳理与重构》,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47.金耀基:《中国政治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48.〔英〕凯特·纳什、阿兰·斯科特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指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49.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50.〔英〕莱恩、J.E.著《公共部门概念、模式和方法》第三版,孙晓莉、张秀琴译,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

51.老夫子:《破镜重圆》,澳门,讯报出版社,1994。

52.李炳时:《澳门总督与立法会》,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53.李福麟编《澳门四个半世纪》,澳门,松山学会,1995。

54.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5.李鹏翥:《澳门古今》,澳门,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星光出版社,1993,第三版。

56.李鹏翥、Paulo Coutinho、Cecilia Jorge:《1976~1996澳门立法会》,李子龙中译,Carole Garton英译,文柳心(Marie Imelda MacLeod)葡译,澳门,东方文萃,1996。

57.李建国:《基金治理结构:一个分析框架及其对中国问题的解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8.李普哈特:《选举制度与政党体系》,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3。

59.李世源编《澳门1999:历史,现状,未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60.李亚平、于海选编《第三域的兴起:西方志愿工作及志愿组织理论文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61.林昶:《濠江青英录》,澳门,澳门出版社,1991。

62.林昶:《濠江青英录·第二集》,澳门,澳门出版社,1993。

63.林昶:《濠江青英录·第三集》,澳门,澳门出版社,1994。

64.林昶:《濠江青英录·第四集》,澳门,澳门出版社,1996。

65.林昶:《中葡关系与澳门前途》,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66.刘诗白主著《中国转型期有效需求不足及其治理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67.娄胜华:《转型时期澳门社团研究——多元社会中法团主义体制解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68.卢兆兴等著,余振、余永逸、邝锦钧编《双城记II:回归后港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澳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2003。

69.罗云力:《西方国家的一种新治理方式:社会民主主义第三条道路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

70.〔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71.〔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72.〔美〕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睿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3.〔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联书店,2000。

74.〔美〕戴维·奥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谭功荣、刘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5.〔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6.〔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77.〔美〕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李宛蓉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78.〔美〕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9.〔美〕胡安·J.林茨、阿尔弗莱德·斯泰潘:《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义欧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80.〔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等:《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从——非营利组织管理》,北京新华信商业风险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译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美国,哈佛商学院出版社,2000。

81.〔美〕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82.〔美〕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孔宪遂、王磊、刘忠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3.〔美〕迈克尔·罗斯金:《政治科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4.〔美〕尼古拉斯·亨利:《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张昕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5.〔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86.〔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7.〔美〕詹姆斯·P.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邓国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8.民主新澳门:《民主新澳门系统化政纲》,澳门,民主新澳门,1996。

89.名流政策(澳门)研究所编《澳门政策研究》,澳门,名流政策(澳门)研究所,1998~2009。

90.彭和平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91.葡萄牙里斯本技术大学编《澳门特别行政区五周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92.秦晖:《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史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93.施白蒂:《澳门编年史:十九世纪》,姚京明中译,澳门,澳门基金会,1998。

94.施白蒂:《澳门编年史:二十世纪(1900~1949)》,金国平中译,澳门,澳门基金会,1999。

95.施白蒂(Beatriz Basto da Silva):《澳门编年史:二十世纪(1950~1988)》,思磊中译,澳门,澳门基金会,1999。

96.苏力等:《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97.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8.唐思:《澳门风物志》,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99.王家英、黄绍伦、尹宝珊、郑宏泰:《澳门社会新貌:成就与挑战》,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9。

100.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01.王名编著《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2.王名主编《清华发展研究报告2003——中国非政府公共部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03.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04.王绍光:《安邦之道:国家转型的目标与途径》,北京,三联书店,2007。

105.王寅城、魏秀堂:《澳门风物》,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106.文军、王世军:《非营利组织与中国社会发展》,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07.魏美昌:《澳门纵谈》,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108.吴国昌:《民主派》,香港,青文书屋,1990。

109.吴志成:《治理创新——欧洲治理的历史、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110.吴志良、杨允中、冯少荣合编《澳门1995》,澳门,澳门基金会,1995。

111.吴志良、杨允中、冯少荣合编《澳门1996》,澳门,澳门基金会,1996。

112.吴志良、杨允中、冯少荣合编《澳门1997》,澳门,澳门基金会,1997。

113.吴志良、杨允中、冯少荣合编《澳门1998》,澳门,澳门基金会,1998。

114.吴志良、杨允中、冯少荣合编《澳门1999》,澳门,澳门基金会,1999。

115.吴志良、杨允中合编《澳门2000》,澳门,澳门基金会,2000。

116.吴志良、杨允中合编《澳门2001》,澳门,澳门基金会,2001。

117.吴志良等编《澳门2002》,澳门,澳门基金会,2002。

118.吴志良等编《澳门2003》,澳门,澳门基金会,2003。

119.吴志良等编《澳门2004》,澳门,澳门基金会,2004。

120.吴志良:《澳门政治制度:沿革、现状和展望》,澳门,澳门公共行政管理学会,1993。

121.吴志良主编《东西方文化交流》,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122.吴志良:《澳门政制》,澳门,澳门基金会,1995。

123.吴志良:《青年与澳门未来》,澳门,澳门基金会,1995。

124.吴志良:《东西交汇看澳门》,澳门,澳门基金会,1996。

125.吴志良:《生存之道——论澳门政治制度与政治发展》,澳门,澳门成人教育学会,1998。

126.吴志良:《澳门政治发展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27.吴志良、陈欣欣:《澳门政治社会研究》,澳门,澳门成人教育学会,2000。

128.吴志良、杨允中主编《澳门百科全书(修订版)》,澳门,澳门基金会,2005年4月。

129.澳门行政暨公职司:《立法会及咨询会选举实用手册》,澳门,澳门行政暨公职司,1998。

130.萧蔚云主编《一国两制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31.徐新:《澳门的视野》,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132.严忠明:《一个海风吹来的城市:早期澳门城市发展史研究》,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133.杨冠琼:《政府治理体系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134.杨静辉、李祥琴著《港澳基本法比较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35.杨允中编《澳门社会福利发展:特点与趋势》,澳门,澳门大学澳门研究中心,2006。

136.叶士朋:《澳门法制史概论》,周艳平、张永春中译,澳门,澳门基金会,1996。

137.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38.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39.俞可平主编《地方政府创新与善治:案例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40.余振主编《澳门:超越九九》,香港,广角镜杂志社,1992。

141.余振、刘伯龙、吴德荣合著《澳门华人政治文化》,澳门,澳门基金会,1993。

142.余振主编《澳门政治与公共政策初探:澳门大学中文公共行政课程部分学生论文集》,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143.余振主编《双城记:港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澳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出版,1998。

144.余振:《澳门回归前后的问题与对策》,澳门,澳门名流研究所,1999。

145.张静:《法团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46.张静主编《国家与社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147.张文红:《团结工会的兴与衰》,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48.赵春义主编《一国两制概论》,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149.郑国安等主编《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150.郑天祥等:《澳门人口》,澳门,澳门基金会,1994。

151.曾峻:《公共秩序的制度安排——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其运用》,北京,学林出版社,2005。

152.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

1.〔澳〕安戈、陈佩华:《中国、组合主义及东亚模式》,《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1期。

2.〔波兰〕吉列依科:《论当代波兰工人阶级的作用》,《苏联东欧问题译丛》1988年第3期。

3.〔波兰〕亚当·沙夫:《波兰“现实社会主义”安魂曲——困惑者纪事(四)》,《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1997年第4期。

4.蔡勤禹:《民国慈善团体述论》,《东方论坛》2001年第4期。

5.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社会学研究》2007第3期。

6.郭增麟:《波兰团结工会政府垮台原因再思考》,《当代世界》1994年第6期。

7.黄宗智:《发展还是内卷?十八世纪英国与中国——评彭慕兰〈大分岔: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史研究》2002年第4期。

8.景跃进:《国家与社会边界的重塑》,《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9.李铠铓:《市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现代化》,《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

10.梁治平:《“民间”、“民间社会”和civil society——civil society概念再检讨》,《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卷2002年第1期。

11.马进保、朱孔武:《〈基本法〉框架下的香港政党制度》,《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12.毛禹权:《20年后的波兰团结工会》,《国外理论动态》,2001年8月。

13.〔美〕马克·温斯坦著《波兰团结工会的衰落——1989~1990年波兰产业关系的演变》,文成摘编,《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4年第3期。

14.廖杨:《澳门的族群及其沟通与走向》,《贵州民族研究(季刊)》1998年第2期(总第74期)。

15.刘静仑:《“第三部门”的作用》,《经济论坛》2002年第19期。

16.刘兆佳:《过渡期香港政治》,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6。

17.娄胜华:《澳门政府规模的实证研究》,《学术研究》2003年第3期。

18.商鼎:《波兰前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谈欧盟东扩》,《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9期。

19.王岩:《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探析——兼论“市民社会”理论的现代意义》,《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20.吴传清:《澳门社会福利制度探析(上)》,《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年第7期。

21.吴光芸、方国雄:《第三部门: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0期。

22.俞可平、王颖:《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府善治》,《中国改革》2001年第6期。

23.俞可平:《社会资本与草根民主——罗伯特·帕特南的〈使民主运转起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第2期。

24.袁祖社:《市场经济与现代“公民社会”的内在价值冲突及其化解路径——“社会资本”理论的合理性视野、效能及其实践启示》,《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5.张静:《国家与社会——结构关系变化带来新挑战》,《开放时代》1996年第6期。

26.张静:《政治社会学及其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学研究》1998年第3期。

27.张静、张陈:《“第三条道路”福利改革评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8.张树义:《澳门社会发展与政治过渡》,《比较法研究》1999年第1期。

29.张志刚、高姝楠:《善治:第三部门管理的众望所归》,《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30.赵慧珠:《第三部门: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0期。

31.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32.赵子祥:《社会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潜在功能——关于社会资本的社会学研究综述》,《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5期。

33.曾维和:《非营利组织治理中的综合监督机制探讨》,《兰州学刊》2004年第3期。

34.郑梓桢:《澳门人口发展史的启迪》,《南方人口》2001年第1期。

1.赵家权:《澳门社团参与现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7。

2.姜姗姗:《社团政治与澳门治理——澳门工会总会的个案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7。

3.聂安祥:《社会交往行为与认同——澳门社会结构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论文,2006。

4.钟志坚:《构建公民社会:澳门天主教会属下组织在公民社会形成中的角色》,香港中文大学硕士论文,1998。

1. Ari Salminen(ed.),Governing Networks,Amsterdam;Washington,DC:IOS Press;Tokyo:Ohmsha,2003.

2. Avinash K.Dixit,Lawlessness and Economics:Alternative Modes of Governance,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3. Bill K.P.Chou,“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Macau after Handover,”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May 2005.

4. Brian E.Dollery and Joe L.Wallis,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Voluntary Sector:A Reappraisal of the Comparativ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 of Voluntary Organisations,Northhampton,MA:Edward Elgar Pub.,2003.

5. Bob Edwards,Michael W.Foley,and Mario Diani,Beyond Tocqueville:Civil Society and the Social Capital Debate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Hanover,NH: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2001.

6. Chris Cornforth(ed.),The Governance of Public and Non-profit Organisations:What Do Boards Do?London:Routledge,2003.

7. David Os,The Defeat of Solidarity:Anger and Politics in Postcommunist Europe,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

8. Gabriel Badescu and Eric M.Uslaner(ed.),Social Capital and the Transition to Democracy,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3.

9. Gilles Paquet,Governance Through Social Learning,Ottawa,Ont.,Canad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1999.

10. Henk Flap and Beate V?lker(ed.),Creation and Returns of Social Capital:A New Research Program,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4.

11. Herbert Yee,“Money Politics and Political Mobilization in Macau:The 1996 Legislative Assembly Elections,”Asian Survey (Berkeley),Vol.37,No.10,October 1997,pp.944-960.

12. Herbert Yee and Richard Edmonds,“Macau:From Portuguese Autonomous Territory to Chinese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China Quarterly,No.160,December 1999,pp.801-817.

13. Herbert Yee,“Prospect for Democratization in Macau,”China Perspectives,No.26,November-December 1999,pp.28-38.

14. Herbert Yee,Macau in Transition:From Colony to Autonomous Region,London:Palgrave and MacMillan Press,2001.

15. Herbert S.Yee,“Mass 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Post-1999 Macau,”Macau Ricci Institute,Macau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Third Millennium,Macau,2003.

16. Howard J.Wiarda,New Directions in Comparative Politics (3rd Edition)(Paperback),Westview Press,April 2002.

17. Joel S.Migdal,State in Society:Studying How States and Societies Transform and Constitute One Anot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eptember 10,2001.

18. Kata Nash and Alan Scott(ed.),The Blackwell Companion Political Sociology,by Blackwell,2001.

19. Lee Shuk-Ping,Social Stability and Public Policy:The Role of Special Interest Group in Macao,HongKong University,master degree dissertation,2006.

20. Lo Shiu-Hing,“Political Culture and Participation in Macau,”Asian Affairs,Vol.17,No.3,Fall,1990,p.153.

21. Lo shiu Hing,Politcal Development in Macau,the Chinese Univiersity Press,HongKong,1995.

22. Macau Ricci Institute,Macau on the Threshold of the Third Millennium,Macau Ricci Institute,2000.

23. Marc Hooghe & Dietlind Stolle(ed.),Generating Social Capital:Civil Society and Institution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New York:Palgrave,2003.

24. Mark Irving,Alan S.Zuckerman,Lichbach,Comparative Politics:Rationality,Culture,and Struc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August 28,1997.

25. Maryjane Osa,Solidarity and Contention:Networks of Polish Opposition,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3.

26. Migdal,Joel S.,Atul Kohli and Vivienne Shue(eds.),State Power and Social Force,Domin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ird Worl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7. Omar G.Encarnación,The Myth of Civil Society:Social Capital and Democratic Consolidation in Spain and Brazil,New York,NY:Palgrave Macmillan,2003.

28. Patrick Kenney,A Carnival of Revolution:Central Europe 1989,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29. Paul Dekker and Eric M.Uslane(ed.),Social Capital and Participation in Everyday Life,London:Routledge,2001.

30. Peter B.Evans,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September 13,1985.

31. Peter B.Evans,Embedded Autonom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February 17,1995.

32. Robert D.Putnam,Robert Leonardi,Raffaella Y.Nanetti,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aperback),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May 27,1994.

33. Robert D.Putnam,Bowling Alone: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Simon & Schuster,August 7,2001.

34. Robert D.Putnam(ed.),Democracies in flux:The Evolu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Contemporary Society,Oxford;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35. Robert Eringer,Strike for Freedom:The Story of Lech Walesa and Polish Solidarity,Dodd Mead,1982.

36. Timothy Garton Ash,The Polish Revolution:Solidarity,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

37. William D.Perdue,Paradox of Change:The Rise and Fall of Solidarity in the New Poland,Praeger/Greenwood,1995.

1.澳门妇女联合总会,http://www.macauwomen.org.mo。

2.澳门工会联合总会网站,http://www.faom.org.mo。

3.澳门基金会的年度活动报告及相关法令,http://www.fmac.org.mo。

4.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http://www.ugamm.org.mo。

5.《澳门居民综合生活素质现状调查(2007)中期报告》,澳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ceeds.gov.mo。

6.澳门印务局,http://www.imprensa.macau.gov.mo/cn/。

7.澳门虚拟图书馆,http://www.macaudata.com。

8.澳门月刊网站,http://www.macaumonthly.net。

9.澳门中华总商会,http://www.acm.org.mo。

10.李立峰、陈韬文:《经济压倒民主?一些回归后民调数据的分析》,《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4年3月。

11.强世功:《市民社会及其问题——评〈国家与社会〉》,学术批评网,www.acriticism.com/学术批评。

12.民众建设澳门网站,http://www.apimacau.com/。

13.团结工会的英语官方网站。

14.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下属的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澳门研究系列”,http://hkupop.hku.hk/。

15.新澳门学社网站,http://www.newmaca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