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

佛教与管理图书

SSAPID:101-0090-3235-29
ISBN:978-7-5097-3489-6
DOI:
ISSN:

[内容简介] 佛教传统与当代文化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和谐社会与幸福人生已经成为当前教界与学术界共同关心和探索的重点。本书以“佛教与管理”为主题,从社会、历史、诠释学等方面探讨佛教传统的内涵,论述近现代人间佛教的发展,开发传统佛教的现代意义。本论集跨越了多个学科,从宗教管理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史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全面论述了当代佛教团体与管理的整体面貌。本书作者来自于两岸三地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这是他们多年佛学研究成果的结晶,其中包含传统佛教的现代诠释、典型人物的分析、佛教研究的个案研究,以及佛学方法论的磋商等。综上所述,《佛教与管理》一书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因此,本书将为广大读者了解佛教的过去,认识佛教的现在,思考佛教的未来开辟一个崭新的视野。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间佛教研究丛书
作 者: 学愚
编 辑:王琛玚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B9 宗教

 总序

 原始佛教经典中的管理思想述评

  一 “七不退法”与僧团管理思想

  二 “礼六方法”与佛教的社会伦理

  三 原始佛教经典中的治国理政思想

 大陆尼寺管理方式探讨

  一 个案选取及概况

   (一)北京通教寺

   (二)广东梅州千佛塔寺

  二 两座尼寺管理制度比较研究

   (一)管理概念的界定

   (二)两种不同的管理类型

    1.通教寺

    2.千佛塔寺

  三 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性研究

   1.规模因素

   2.历史因素

   3.地缘政治

  四 结语

 唐代的佛教管理

  一 唐代佛教政策形成的社会背景

   (一)唐代的佛教发展

   (二)唐代佛教政策形成的历史基础和社会条件

  二 《唐会要》视角下的唐朝佛教政策取向

   (一)从满足政治的需要出发,加强对佛教的控制

   (二)从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要求佛教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从维护封建统治思想的需要出发,要求儒释合流

   (四)从佛教发展的既有事实出发,适时调整佛教政策

  三 《唐会要》所反映的唐代佛教管理

   (一)寺院建造

   (二)僧尼隶属

   (三)试经制度

   (四)病坊管理

 唐代国家对僧尼的管理

  一 僧尼籍帐溯源

  二 唐代僧尼籍帐管理

  三 唐代度牒及其管理

 论清代的汉传佛教管理制度

  一 清代统治者的文化和宗教策略

  二 清代佛教的管理机构及僧官制度

  三 清代佛教的寺院和僧籍管理制度

  四 结语

 佛学观点下的身心管理

  一 前言

  二 三学在佛法中的地位

  三 戒:身心管理的基础

   (一)密护根门

   (二)饮食节量

   (三)修寤瑜伽

   (四)正知而住

  四 定:身心的净化与升华

  五 慧:从身心管理到身心自在

   (一)亲近善士

   (二)听闻正法

   (三)如理思惟

   (四)法次法向

  六 结语

 论明太祖管理佛教之思想及政策

  一 导言

  二 明太祖朱元璋之生平

  三 明太祖对佛教采取的重要政策

   (一)区分组织,确立佛教

   (二)界划僧伽,各司其职

   (三)约束僧行,宣佛善德

   (四)设置僧官*,强化管理

   (五)限制寺院,不许私营

   (六)严发度牒,控制僧量

   (七)设砧基道,处理俗务

   (八)重视寺产,确保地权

   (九)整理典藏,推广佛经

   (十)援佛入儒,统摄三教

   (十一)礼遇藏僧,创僧外交

  四 结论

 在情境和语境中变革的佛教管理制度

  前言

  一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中戒律变化的情境和语境

  二 中国佛教管理体系的发展

   (一)“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汉魏晋佛教管理的主导思想

    1.汉魏晋时期的情境与语境

    2.僧官制度的建立

    3.以道安僧制为代表的中国僧制建设

   (二)“开万行之通衢,引三乘之正轨”*——隋唐的管理主导思想

    1.隋唐时期的情境与语境

    2.僧官制度的特点

    3.南山律宗的革新

   (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宋明佛教管理主导思想

    1.宋元明时期的情境与语境

    2.僧官制度的特点

    3.禅宗对佛教管理制度的改革

   (四)“理性的佛教”与“生归丛林死归塔”——晚清民国佛教管理主导思想

    1.晚清民国时期的情境与语境

    2.政府对佛教管理的重点

    3.太虚与来果的佛教改革

   (五)“解放思想、利乐有情”——当代的佛教管理制度变革的主导思想

    1.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对话背景下佛教的发展

    2.国家的宗教政策

    3.对当代佛教管理制度发展方向的几点设想

 僧团与教团之间

  一 B寺简介及问题的提出

  二 B寺的制度安排和组织设置

  三 B寺管理的制度化形式

  四 B寺活动的制度框架

   (一)宗教活动

   (二)公益事业

   (三)经济活动

  五 制度变迁的认知模式

  六 结语

 近30年中国大陆佛教医学问题研究述评

  一 缓慢恢复阶段:1978~1989年

  二 成型发展阶段:1990~1999年

   (一)关于佛教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关于佛教医学与相关医学关系的研究

    1.佛教医学与中医学

    2.佛教医学与现代医学

    3.佛教医学与气功

    4.佛教医学与养生

   (三)关于历史上的佛教医学与医者的研究

   (四)关于佛教医学的具体医理与方药的研究

   (五)此阶段佛教医学问题的研究特点

  三 全面兴盛阶段:2000~2008年

   (一)关于佛教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二)关于佛教医学与相关医学关系的研究

    1.佛教医学与中医学

    2.佛教医学与养生

    3.佛教医学与医学心理学

   (三)关于历史上的佛教医学与医者的研究

   (四)关于佛教医学的具体医理与方药的研究

   (五)此阶段佛教医学问题的研究特点

  四 研究展望

 佛教慈善与政府善治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框架

   (一)概念界定

    1.“慈善”的概念

    2.慈善组织

    3.佛教慈善的主要特点

   (二)理论分析框架:志愿失灵理论

  三 佛教组织在慈善供给中的优势与局限

   (一)佛教组织在慈善供给中的优势

    1.慈善供给比较有弹性,能够根据个人需求的不同提供相应的服务

    2.能够在较小范围内开展服务

    3.能够在服务的提供者之间展开竞争

   (二)佛教组织在慈善供给中的局限性

    1.慈善的供给资金不足

    2.慈善的“特殊主义”

    3.慈善的“业余主义”

  四 政府善治

   (一)通过立法和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佛教慈善组织获得足够的资金

    1.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2.完善税收倾斜政策,简化税收减免优惠程序

    3.制定慈善组织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障政策

   (二)完善慈善捐赠监管制度

   (三)通过赋予民众权力来防止慈善供给中的特权

  五 结论

 论居士素养在当代中国佛教慈善事业中的重要性

  一 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

   1.研究背景和意义

   2.研究方法

  二 当代中国佛教慈善与以基督教为主的美国宗教慈善之比较

   (一)当代中国佛教慈善状况

   (二)美国宗教慈善现状

   (三)简要比较

  三 中国佛教慈善史中的居士

  四 佛教慈善发展的关键:居士综合素质

   (一)福建厦门同心慈善会

    1.概况

    2.同心会管理层居士的特点

   (二)湖南省H慈善功德会

    1.概况

    2.H慈善会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五 对佛教慈善组织居士人才队伍建设的探讨与建议

  六 结语

  附表:

 僧团管理制度的变化

  一 刘宋庄严寺,山门朝南开

  二 洪武多战乱,寺院遭侵蚀

  三 为求一线生机,子孙掌理十房

  四 寺院变工厂,和尚变工人

  五 权力还僧众,旧貌换新颜

  六 结论

 佛教的心灵教育与当代学校教育管理

  引言

  一 整体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危机

   (一)当代普遍的个人精神健康问题

   (二)整体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危机

  二 心灵教育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

   (一)学生面对的学习困难

   (二)教育的整全性被割裂

   (三)以心灵教育解决当代教育困境

  三 佛教的心灵教育理论和实践

   (一)佛教的心灵教育理论背景

    1.心为一切的根本

    2.“念”与心的运作

     (1)“念”的定义和重要性

     (2)“念”的作用

     (3)“念”的修习方法

   (二)佛教的心灵教育的现代实践

  四 佛教的心灵教育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实施

   (一)学与教

   (二)文化与沟通

    1.培养专注

    2.放松和愉快的气氛

   (三)团队和领导

    1.建立和谐慈爱的人际关系

    2.培育领袖的素质

   (四)觉知组织

  五 结语

 丛林制度与儒家礼制*

  一 禅宗对儒家及儒家礼制的重视

  二 丛林制度的典籍源流及其内容

  三 丛林制度的根本精神与儒家礼制的根本精神

  四 丛林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儒家礼制的主要内容

  五 总结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管理

  一 世俗社会行政组织管理系统的范本作用

  二 佛寺、佛塔组织管理方面

   1.佛寺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2.佛塔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三 僧伽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1.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布萨羯磨制度

   2.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僧阶之制定

  四 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众的管理

  五 结论

 巨赞法师僧制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一 引言

  二 提出僧制改革理念

  三 建设新佛教试点

  四 推进新中国僧制改革

   (一)教育僧尼,贯彻“学术化”目标

   (二)号召佛教徒生产自养,贯彻“生产化”目标

   (三)提出《新丛林组织纲要》

  五 总结

 汉传佛教十方丛林管理模式的圆融特质

  一 最高价值唯一性与管理目标多元化的圆融

  二 自利与利他的圆融

  三 尊长敬德与民主平等的圆融

  四 管理与服务的圆融

  五 方内与方外的圆融

 内观与心的管理案例研究

  前言

  一 正念修行在医疗界的运用(以美国麻省大学医学中心的“正念减压疗程”为例)

  二 监狱中的内观——牢观

  三 内观如何管理心

  总结

 东晋庐山教团的管理启示

  引言

  一 庐山教团的构成

   (一)庐山教团的领导者

   (二)教团成员

  二 修行与管理

  三 庐山教团管理经验的启示

 论中国佛教制度的现代化

  一 佛教制度的中国化

  二 近代佛教制度的变革之路

  三 佛教制度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原则

 文化资源与行动动员

  一 导言

  二 制服:行动动员的催化剂

  三 制服分色:等级的区分还是精进的动力?

  四 总结与讨论

  附录:访问慈济香港分会成员之访问大纲

 《人间佛教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

管理学已然成为当代热门学科,而佛教思想和传统中有许多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既有有形的制度,亦有无形的伦理;既有“理”的指导,又有“事”的规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身、家庭、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本书集香港中文大学人间佛教研究中心青年佛教学者论文之精华而成,既有对传统中国佛教管理模式的研究,又有对现代佛教管理模式的探讨,实具承先启后之功用。

1.周秋光:《熊希龄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月清:《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郑功成:《中华慈善事业》,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4.徐卫华:《发展慈善事业的理念认知与行为方式》,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5.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上海慈善事业发展研究中心编《志愿服务与义工建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6.张国刚:《〈佛说诸福田经〉与中古佛教慈善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

7.王卫平、马丽:《袁黄劝善思想与明清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安徽史学》2006年第5期。

8.黄丹、姚勤俭:《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探讨》,《社会科学》2003年第8期。

9.周秋光、曾桂林:《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前瞻》,《文化学刊》2007年第5期。

10.许琳:《论中国当代慈善事业参与主体》,《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11.范宝俊主编《中华慈善年鉴·2005》,中华慈善年鉴编辑部,2006。

12.福建厦门同心慈善会:《简讯》、《安心》,2006~2008年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