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观察报告(2011)图书

SSAPID:101-0086-9965-80
ISBN:978-7-5097-2352-4
DOI:
ISSN:

[内容简介] 2011年初,中国社科院20多位著名经济学家聚集一堂,他们分别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对2010年中国经济形势进行回顾,分析探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所涉内容包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治理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就业形势与经济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的城镇化战略等诸多当今中国社会的焦点与热点问题。社科院是国家最重要的智库,而与会其学者无疑都是所在领域的权威,其研究和建言对国家政策制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关注他们的研究,聆听他们的建议,无疑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脉中国未来经济政策的走向。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
编 辑:王玉水;恽薇;刘志强;刘思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6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宏观经济

  关注和研究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焦点和热点问题

   一 宏观调控的目标

   二 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三 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关键

   一 全球经济失衡是变革的契机

   二 危机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格局的转折点

   三 发展方式转型是抓住战略机遇期的关键

   四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四个重点

  治理通货膨胀 稳定物价水平

   一 中国2011年已出现通货膨胀

   二 为什么很多老百姓不相信2010年CPI只上涨3.3%?

   三 关注物价走势,不要像2010年那样过分肯定CPI是前高后低

   四 力促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稳定物价总水平

  提高生产率仍是根本问题

  关于我国创建贸易强国的“两洋”战略问题

   一 中国必须有走向贸易强国的海洋战略

   二 “两洋”战略是中国目前的战略重心

   三 关于进一步实施印度洋战略的一点建议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变化

  关于2011年财税形势的简要分析

   一 2010年的财政收支决算

   二 2011年的财政收支预算

   三 2011年的相关政策判断

    (一)如何看待2011年财政政策的基本趋向?

    (二)宏观税负水平

    (三)收入分配

    (四)产业结构调整

    (五)财税体制

    (六)地方债

  形成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务农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一 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生产已经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

   二 消费者的食品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加大了粮食供给的压力

   三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确保规模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要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做到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

  当前我国投资运行态势与结构特点*

   一 2009年内外需失衡明显改善,2010年投资消费失衡有所改善

   二 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显著下降,第三产业投资比重稳步上升

   三 多数“两高”行业投资增速放缓

   四 内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外资逐渐恢复增长

   五 民间投资渐趋活跃,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增强

   六 中央带动地方的拉动效应显现

   七 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继续快于东部地区

   八 自筹资金增速稳定,贷款增速高位回落

   九 房地产投资所占比重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及应用研究

   一 引言

   二 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推导

   三 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参数估计

    (一)估算区间选择和数据采集

     1.估算区间选择

     2.数据的采集

    (二)数据处理和参数估计

     1.数据处理

     2.模型参数估计

   四 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实证分析

    (一)理论模型测算

    (二)实证比较结果分析

     1.实际消费率与封闭最优消费率比较结果分析

     2.实际消费率与开放最优消费率比较结果分析

     3.实际消费率与理论最优消费率的整体比较结果分析

   五 消费率决定理论模型应用

    (一)2009年和2010年理论值(区间)测算和实际值估算

    (二)2011年最优消费率及合理区间预测

    (三)“十二五”时期最优消费率均值及其合理区间预测

    (四)“十三五”时期最优消费(投资)率预测

    (五)不同时期实际消费率均值和理论消费率均值比较分析

   六 结论启示

    (一)结论

     1.生产技术水平是影响理论消费率的核心因素

     2.理论消费率和实际消费率的决定机制不同

     3.理论消费率波动较大,实际消费率相对稳定

     4.判定实际消费率高低的基础是理论最优值

     5.“八五”到“十一五”期间实际消费率均值在合理区间内

    (二)启示:调控消费率有三种方式或途径

   七 “十二五”时期抑制消费率持续下降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技术升级,促进生产转型

    (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速度

    (三)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四)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规范,完善消费环境

    (五)加快完善内部市场规范建设,增强内部市场活力

  中国经济再平衡和均衡路径的选择

   一 后危机时代重要事实

    (一)带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新兴经济体的“热”与发达国家的“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伴随人口大国的兴起,经济高增长开始与全球多数人口,尤其是城市化人口相关联

    (三)随着大宗商品进入高价周期,高消耗的工业化增长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国际经济增长贡献者和货币供给者出现分离,从而带来极大的摩擦与经济不稳定

    (五)在国际冲突频发的同时,国家间政策协调也在不断得到加强,一些新型合作也开始出现

   二 中国经济再平衡的转型和国际经验

   三 再平衡的政策选择

    (一)积极推进财税改革,为企业减税,建立创新的激励机制

    (二)打破垄断,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供给

    (三)提升政策性金融,推进保障性住房等福利性保障的供给

  货币、流动性与通货膨胀

   一 流动性(M1)、信用创造与通货膨胀

   二 流动性(M1+)、居民资产组合变化与通货膨胀

   三 美元的信用创造和外部流动性供给

   四 中国的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管理

   五 改进货币统计,建立容纳流动性的“池子”

 人口·劳动经济·社会保障·城市化

  就业形势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一 就业形势对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

   二 劳动力供给变化趋势

   三 劳动力供求变化的含义

   四 就业关注点的转变

  “中等收入陷阱”的人口城市化视角

   一 关于“中等收入陷阱”

   二 两口“陷阱”休戚相关

   三 避开“陷阱”的人口城市化思路

  强化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一 导言

   二 社保体系的板块分割及与之相关的不公平

   三 改善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

    (一)结构优化原则

    (二)提高农村居民和农村迁移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程度

    (三)削减公务员和国有事业单位就业人员的社保特惠

    (四)制定与社会保险结构调整相匹配的政策措施

   四 强化社保项目的可持续性

   五 政策性结论

  关于中国城镇化战略转型的若干问题

   一 当前中国城镇化正处于重要的转折时期,未来城镇化推进的速度将逐步放慢,由加速推进转变为减速推进

   二 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核心问题,不是速度不快而是质量不高,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战略任务

   三 中国的城镇化具有典型的粗放特征,急需加快向集约型城镇化转型,减少城镇化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

   四 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呈现下降的态势,但是否趋于稳定还有待深入观察,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

   五 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实现这种转型将面临四个方面的重大任务

  农村社区和谐评价*

   一 样本分布情况

   二 民主选举*

   三 民主监督

   四 民主管理

   五 社区合作

  就业格局变化及其对收入分配的含义

   一 就业的格局变化

   二 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下降了吗?

   三 谁的劳动报酬收入难以增长?

   四 主要结论与评论

 产业·新兴经济

  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

   一 关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种不同的判断

   二 关于工业转型升级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三 中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

   四 结语

   附录:

    一 中国工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态势

    二 消费、投资、出口需求对增长的贡献

    三 工资上涨及其对工业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背景与对策研究

   一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背景

   二 加速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内背景

    (一)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

    (二)处于重工业支撑阶段的工业化需要为未来的持续增长培育接替性支柱产业

    (三)重化工业主导增长的结构性特征带来的资源供给压力需要发展新兴产业来减缓

    (四)缓解节能减排压力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抑制通货膨胀需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

    (一)节能环保产业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三)生物产业

    (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五)新能源产业

    (六)新材料产业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四 主要目标、任务和创新对策

    (一)目标和任务

    (二)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才能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不宜作为约束性指标

  “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天花板”与价格调控

   一 问题提出

   二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应把握的原则

   三 关于能源价格承受力的研究结果

   四 实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途径与措施

  “十一五”时期中国工业企业研发的状况与问题

国家计委课题组:《中国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变化及合理界限》,《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

曾令华:《理论最优消费率之我见》,《求索》1997年第3期。

王洛林、刘树成、刘溶沧:《进一步启动经济应着眼于提高最终消费率》,《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30期。

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尹世杰:《关于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几个问题》,《财贸经济》2001年第12期。

朱国林、范建勇、严燕:《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差距:理论和数据》,《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刘国光:《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率是扩大内需的必由之路》,《财贸经济》2002年第5期。

卢中原:《关于投资和消费若干比例关系的探讨》,《财贸经济》2003年第4期。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经济学家》2003年第5期。

董辅礽:《提高消费率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罗云毅:《低消费、高投资是我国现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常态》,《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第5期。

罗云毅:《关于消费率调控的政策有效性分析》,《财政研究》2004年第8期。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关于消费率的国际比较》,《中国经贸导刊》2004年第16期。

许永兵:《对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原因的再认识》,《财贸经济》2005年第12期。

闻潜:《消费启动与收入增长分解机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王涛:《中国消费率:究竟多高才合适》,《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第27卷第2期。

罗云毅:《关于最优消费投资比例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郑新立:《提高居民消费率是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宏观经济管理》2007年第9期。

卢嘉瑞:《提高居民消费率:扩大消费需求的重中之重》,《消费经济》2007年第23卷第6期。

刘尚希:《改革要以居民的消费状态来衡量》,《中国发展观察》2007年第9期。

乔为国:《我国居民低消费率的成因》,《学海》2007年第5期。

郑新立:《提高居民消费率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重大任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田卫民:《基于经济增长的最优消费规模:1978~2006》,《财贸研究》2008年第6期。

熊学华:《我国消费率和投资率的合理性判断:1978~2006》,《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24卷第1期。

晃钢令、王丽娟:《我国消费率合理性的评判标准——钱纳里模型能解释吗?》,《财贸经济》2009年第4期。

张全红:《中国低消费率问题探究——1992~2005年中国资金流量表的分析》,《财贸经济》2009年第10期。

吴忠群:《最优消费率的存在性及其相关问题》,《中国软科学增刊》2009年(上)。

王小鲁、樊纲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魏杰:《关于我国目前保经济增长的几个争议问题》,《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5期。

IMF(2010),“Rebalancing the Global Economy:A Primer for Policy Making”;“Are Global Imbalances Sustainable?Post-crisis Scenarios”.

张平:《宏观政策的有效条件、运行机制、效果和复苏后的选择》,《经济学动态》2009年第12期。

张平:《中国经济全面复苏和政策“正常化”》,《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第1期。

张平、王宏淼:《中国转向“结构均衡增长”的战略要点和政策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5期。

张平:《后危机时代宏观政策的转变:从需求扩张到供给激励》,《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12期。

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全球失衡、金融危机和中国经济复苏》,《经济研究》2010年第11期。

张平、戴磊:《中国经济增长与后危机时代的均衡调整》,《现代经济探讨》2011年第1期。

Kuijs,Louis.,“China through 2020-A Macroeconomic Scenario”,World Bank China Office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9(2009).

Ranis,Gustav. & John C.H.Fei,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1,No.4,(1961):533-565.

都阳、陆旸:《失业率的构成及其意义》,见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司、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科技报告2002》,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部:《36位著名学者纵论新中国发展6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田雪原:《中国人口政策60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田雪原:《警惕人口城市化“拉美陷阱”》,《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2期。

〔美〕赫尔曼·E.戴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美〕莱斯特·R.布朗:《B模式:拯救地球,延续文明》(中译本),东方出版社,2003。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World Resources 1992-1993,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Unated Nations,Urban and Rural Areas 2009,New York,2009.

Unated Nations,Long-range World Population Projections Based on the 1998 Revision,New York,2000.

Dorfman,M.,H.Richard and D.Robalino,2008,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Mandatory Pension Syste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hort-and Medium-term Responses,http://mpra.ub.uni-muenchen.de/12254/1/MPRA_paper_12254.pdf,2009年11月19日。

García,A.Bonilla and J.V.Gruat,2003,Social protection:a life cycle continuum investment for social justice,poverty reduction and development,Social Protection Sector,ILO,Geneva,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protection/download/lifecycl/lifecycle.pdf,2009年11月7日。

OECD,2009,Pensions at a Glance 2009:Retirement-Income Systems in OECD Countries,http://www.oecd.org/els/social/pensions/PAG,www.oecd.org/dataoecd/31/9/43547091.pdf,2009年12月18日。

Pinheiro,V.C.,2004,Pension Funds for Government workers in OECD Countries,a paper presented in the December 2004 session of the OECD Working Party on Private Pensions.http://www.oecd.org/dataoecd/63/56/35802785.pdf,2009年12月15日。

Ravallion,M.,2009,“Decentralizing Eligibility for a Federal Antipoverty Program:A Case Study for China”,The World Bank Econimic Review,Vol.23,No.1,pp.1-30.

Tapia,W.,2009,Impact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on Pension Systems in LAC,a presentation in OECD/IOPS Global Forum on Private Pensions:Pens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s in Latin America,Rio Janeiro,Brazil,14-15 October.http://www.oecd.org/dataoecd/32/5/43921352.pdf,2009年11月10日。

World Bank,2005,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6,p.12,http://www-wds.worldbank.org/external/default/WDSContentServer/IW3P/IB/2005/09/20/000112742_20050920110826/additional/841401968_200508263001833.pdf,2010年4月9日。

World Bank,2009,Administrative & Civil Service Reform:Pension Arrangement,http://web.worldbank.org/WBSITE/EXTERNAL/TOPICS/EXTPUBLICSECTORANDGOVERNANCE/EXTADMINISTRATIVEAND-CIVILSERVICEREFORM/0,contentMDK:20132999-menuPK:1919393-pagePK:210058-piPK:210062-theSitePK:286367,00.html,2009年12月15日。

李实、罗楚亮:《我国公共政策对收入分配影响评价》,2009年11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报》。

李实、史泰丽、别雍·古斯塔夫森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8。

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进展情况评估》,第53~102页,2009年2月13日,http://siteresources.worldbank.org/EXTEAPCHINAIN CHINESE/Resources/China_11th_Five_Year_Plan_main_report_chn.pdf。

赵人伟等主编《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保障改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构建全民共享的发展型社会福利体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

朱玲、金成武:《中国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与金融危机应对》,《管理世界》2009年第3期。

Gollin,D.,2002,“Getting Income Shares Righ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0(2):458-475.

华生:《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低被严重误读——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报告之二》,2010年10月14日第A21版《中国证券报》。

贾康、韩晓明、刘微:《我国劳动者报酬占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10年5月11日《中国证券报》。

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常进雄、王丹枫:《我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Washington DC,“A Framework for Revitalizing American Manufacturing”,Handle/proxy Url:http://handle.dtic.mil/100.2/ADA516415,Report Date:DEC 2009.

Hm Treasury,“Budget 2009,building Britain’s future”,http://www.hm-treasury.gov.uk/budget/budget_08/bud_bud08_index.cfm.

The 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www.recovery.gov.

齐建国、张涛:《2010年中国经济回顾与2011年展望》,《财贸经济》2011年第1期。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年10月10日,http://www.gov.cn。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2月28日,国家统计局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