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4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470

全球化下的中国经济学 2006图书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S IN CHINA 2006

SSAPID:101-0082-8008-57
ISBN:7-80230-317-6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论文45篇,研究对象涉及基本经济理论、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财政与税收、资本市场、保险与社会保障、国际经济学、金融组织、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创新、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等领域。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经济学博士后
编 辑:张征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年10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编委会

 前言

 一 基本经济理论

  内生增长理论:人力资本内生化模型研究*

   一 经济增长理论基本问题的提出

   二 解答一:古典经济学

   三 解答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四 解答三:内生增长理论

    (一)储蓄率内生

    (二)劳动供给内生

    (三)人力资本内生

    (四)内生技术进步

     1.要素报酬不变:考虑把物质和人力资本都包括在内的广义的资本概念(AK模型)

     2.干中学与知识的外溢

     3.研究和开发Economic Growth ,MIT Press,1998.">*

    (五)内生增长理论思路小结

   五 内生增长理论与人力资本内生化

    (一)人力资本内生化基本模型

     1.AK模型

     2.具有物质和人力资本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

    (二)应用理论研究

     1.劳动供给、人口与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中的迁移

      (2)生育选择

      (3)劳动/闲暇选择

     2.收入分配、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3.劳动分工、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4.政府部门公共开支、税收与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

     5.开放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积累与国与国之间的差异

    (三)人力投资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六 小结

  论宪法的经济中立主义与干预主义

   一 问题

   二 宪法中的经济中立主义与干预主义及评价

    (一)宪法的经济中立主义和干预主义的基本理论

    (二)对宪法经济中立主义和干预主义做法的评论

   三 中国宪法的经济干预主义及变化

    (一)中国宪法的经济干预主义

    (二)中国宪法经济干预主义的变化

   四 个体经济权利与政府干预权力互动的法哲学思考

  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 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回顾与评价

    1.土地改革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

    2.合作化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

    3.人民公社阶段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绩效

   三 家庭承包制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变迁

   四 现阶段农地使用制度创新

   五 结论

  军队建设效益研究

   一 军队建设效益的本质内涵

    (一)军队建设效益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二)我军对军队建设效益的认识过程

    (三)军队建设效益的本质内涵

   二 军队建设效益的特点

    (一)多层次多侧面体现

    (二)影响因素多元

    (三)难以准确计量

   三 提高军队建设效益的原则

    (一)提高效益与科学发展相统一

     1.军队建设与国家建设协调一致

     2.局部效益与整体效益协调一致。

     3.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协调一致。

    (二)降低成本与扎实有效相统一

     1.要追求有效

     2.要量力而行

     3.要求真务实

    (三)合理投入与科学管理相统一

     1.要合理投入

     2.要科学决策

     3.要有效控制

 二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

  ICOR的国际比较研究

   一 引言

   二 ICOR值的国际比较研究

    (一)不同地区ICOR值的国家比较

    (二)不同经济增长水平下的ICOR国际比较

    (三)不同收入水平下的ICOR国际比较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后ICOR国际比较

    (五)国际视角下的中国ICOR

   三 结论与启示

    1.ICOR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与收入水平之间没有明显关系

    2.年度ICOR数据不适宜于对当前或未来的投资效益进行评估,以此进行的本国历史比较和国际横向比较具有很大的误导性

    3.时间跨度较大的ICOR数据的衡量效果较为稳定,但也须谨慎使用

    4.ICOR作为衡量投资宏观效益的指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中国各种口径显示的ICOR数据与韩、日、美三国相比并不高

  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平谷区生态经济的调查*

   一 北京市平谷区资源条件分析

    (一)生态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劳动力资源

     1.劳动力成本总体较低廉,但充分利用此优势存在很大困难

     2.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人力资本不足

    (五)旅游资源

   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协调度

   三 协调度评估指标体系

   四 结果分析

   五 平谷生态经济发展的走向

    (一)生态涵养区

    (二)绿色产业、优质农业功能

    (三)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基地

    (四)现代物流中心

    (五)休闲旅游度假区

    (六)生态宜居城市

  地区性因素、创新主体作用与产业创新系统的发展动力:基于医药产业和光电子产业的实证分析*

   一 引言

   二 模型与方法

    1.线性Panel Data模型

    2.指标的选取与模型的建立

   三 数据与结果分析

   四 结论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立法

   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产业化

   二 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的关系及现状

    1.信贷资金投入紧缺

    2.资本市场融资份额极小

    3.农村集体和农户的投入有限

   三 农村金融体系投入不足的原因

    1.农业贷款运行机制未能形成合力

    2.在利益的驱动下,农业投入资金“农转非”现象严重

    3.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缺乏法律保障

   四 外国农业发展的金融立法支持经验

    1.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村金融机构做出指导性规定,建立了比较发达的农村金融体系

    2.以立法的形式为农业提供比较宽松优惠的贷款条件

    3.从金融立法上拓宽各种渠道筹集资金

    4.各国通过立法扩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5.各国都通过立法来保障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正常运行

    6.把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五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村金融立法建议

    1.加快农村金融立法,完善农业立法体系

    2.从国外农业政策金融成功经验出发,建议从立法上改善农发行的筹资及利率政策

    3.用立法保护农民金融合作权利

    4.从农村金融立法方面,使农业扶持政策公开透明

    5.把重视农村社会的发展,作为农村金融立法的重点内容

  基于二次开发的中国电子工业发展战略

   一 引言:研究的必要性

    (一)发展中国家历史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发展中国家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中国电子工业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 二次开发的含义

    (一)二次开发的背景和含义

     1.二次开发的背景

     2.二次开发的含义

    (二)二次开发和二次创新的比较

    (三)中国电子工业处于二次开发的阶段

   三 基于二次开发的中国电子工业发展战略

    (一)基于二次开发的发展战略的基础

     1.电子工业是基于二次开发发展战略的行业基础

     2.技术模仿等相关理论是基于二次开发的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3.基于二次开发的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

    (二)基于二次开发的发展战略要素分析之一:战略思想、战略目的和战略重点

    (三)基于二次开发的发展战略要素分析之二:战略阶段、战略措施和战略环境

    (四)基于二次开发的发展战略要素分析之三:战略过程的全要素分析

    (五)基于二次开发的发展战略的本质

    (六)基于二次开发的发展战略的意义

   四 基于二次开发的电子工业发展战略与其他战略的关系

   五 结论

  关系网络、人口集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 文献回顾与评价

   二 关系网络、人口集聚助推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关系网络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二)人口集聚强化关系网络

   三 一个典型的案例:湖南攸县的哥

    (一)政府搭桥——推进劳务输出关系网络的初建和维持

    (二)人口集聚——密切的哥间的联系

    (三)利益需求——强化的哥间的关系网络

   四 结论与建议

 三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

  统一货币政策须关注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

   一 转轨时期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的成因

   二 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与统一货币政策的矛盾

    1.金融深化程度的区域差异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单一的矛盾

    2.经济金融总量与结构的区域差异与统一货币政策调控的矛盾——货币政策扩张或收缩的区域不同步性

    3.经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的区域差异与统一基础货币投放的矛盾——货币投放效果的区域差异

    4.金融内生成长能力的区域差异与单一货币金融调控政策的矛盾——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一步强化的可能

   三 政策建议

  利率比汇率在宏观调控中更应占据主导地位

   一 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一)存贷款利率变化与“利率幻觉”

    (二)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对经济走势预期有限

   二 利率政策偏松促使利率水平偏低

   三 利率结构将继续改进以适应经济金融运行要求

    (一)存贷款利率结构相对完善

    (二)债券市场利率结构将逐步理顺

    (三)市场利率分化现象亟待关注

   四 人民币利率与国际市场关系趋于增强

   五 利率政策在经济金融运行调控中的作用将会加强

  基于竞争模型的信用卡刷卡消费群体特征分析

   一 引言

   二 竞争关系模型

   三 由竞争关系得到的结果

   四 银行卡客户分类

   五 讨论

   六 结论

  发达国家支付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一 发达国家支付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支付工具的发展趋势

    (二)支付系统的发展趋势

    (三)支付服务组织的发展趋势

    (四)支付体系监管的发展趋势

   二 对中国支付体系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一)支付工具方面

    (二)支付系统方面

    (三)支付服务组织方面

    (四)支付体系监管方面

 四 财政与税收

  政府收入的动态经济影响:中国政府总收入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的动态均衡研究*

   一 引言

   二 数据与模型

    (一)变量定义

    (二)结构模型

   三 经验证据

    (一)基本描述性统计

    (二)GDP增长率和投资率的差分序列模型

     1.Dickey-Fulle单位根检验

     2.差分模型

     3.趋势检验

     4.中国政府总收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的动态关系

    (三)GDP增长率和投资率的动态关系模型

     1.Johansen协整秩检验

     2.动态均衡模型

     3.稳定性检验

     4.冲击反应分析

      (1)对外生变量的冲击反应

      (2)对内生变量的冲击反应

     5.GDP增长率和投资率的长期协整关系

     6.Granger-Wald因果关系检验

   四 结论与政策含义

    (一)主要结论

     1.关于政府总收入的效应

     2.关于政府预算赤字的效应

     3.经济增长与投资率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政策含义

  统筹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改革研究*

   一 引言

   二 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差异性表现

    (一)现行公共品供给政策及其演变的差异

     1.改革开放以前

     2.改革开放以后至税费改革前

     3.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

    (二)管理体制上的差别

     1.基本公共品供给的管理体制

     2.与制度相伴的公共品供给的管理体制

     3.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程度

     4.对公共品的选择空间与偏好

     5.现行财政体制、行政体制的运行

    (三)供给水平的巨大差异

     1.义务教育方面

     2.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方面

     3.社会保障方面

     4.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方面

     5.其他方面

   三 城乡公共品供给制度的总体评价及其负面影响

    (一)不能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品,是社会极大的不公平

    (二)公共品供给制度的城乡差异的存在,进一步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

    (三)现行制度不但没有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阻碍了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四)现行城乡分割的公共品供给制度,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四 城乡公共品统筹供给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一)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明确公共品的供给主体及各级政府的供给职责

    (二)改革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程序

    (三)构筑农村最低社会保障线,从制度上统筹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四)合理确定农村公共品供给的优先序,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最急需的公共品提供

  中国主体税种税收负担的实证分析

   一 流转税税收负担分析

    (一)流转税税负的总体情况

    (二)主体税种税负的具体分析

     1.行业间的增值税税收负担

     2.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的增值税税负

     3.增值税税负状况的影响及改革

   二 所得税的税收负担分析

    (一)所得税税负的总体情况

    (二)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具体分析

     1.产业间所得税负担比较

     2.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比较

    (三)个人所得税及其税负的具体分析

     1.中国个人所得税的地位

     2.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税收负担

 五 资本市场

  股权分置改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源自计量经济学的解释*

   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

   二 指标选取及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1.经济发展指标的选取

     2.股票市场发展指标的选取

    (二)实证分析

     1.序列单位根检验

     2.序列协整检验

     3.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 计量经济学解释

  基于市场风险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研究

   一 引言

   二 证券投资基金的资产配置过程

    (一)确定各项资产的预期风险收益及相关关系

     1.历史数据法

     2.未来分析法

    (二)确定各类资产在基金总资产中的比重

   三 证券投资基金的动态资产配置调整策略

  股票价格的信息含量及其对股票交易活跃程度的影响: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证研究*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

   三 研究假设

   四 研究设计

    (一)样本

    (二)变量

     1.被解释变量

     2.解释变量与控制变量

      (1)股价信息含量(INFO)

      (2)股票风险(VOLATILITY,β)

      (3)股价波幅(AMPLITUDE)

      (4)流通股本(SIZE)

    (三)基本模型

   五 实证研究

    (一)INFO的统计特征

    (二)回归分析结果

    (三)稳健性检验

     1.交易换手率与股价信息含量之间非线性关系检验

     2.分年度子样本检验

     3.分市场子样本检验

     4.β系数替代检验

   六 结论

  中国证券市场的过度波动:金融行为学的一个分析框架

   一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二 分析框架:从投资行为到市场特征

    (一)具有价格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

    (二)作为价格接受者的投资者

    (三)对市场风险收益特征的综合影响

   三 结论和建议

  资本市场中的行政权力:历史考察、中国现实及其规制

   一 行政权力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早期的行政权力与资本市场:特权控制资本市场

    (二)1929年大危机之前的行政权力与资本市场:行政权力远离资本市场

    (三)1929年以后的行政权力与资本市场:行政权力维护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 行政权力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特殊性

    (一)行政权力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特殊演进历程

    (二)行政权力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特殊性

   三 行政权力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规制

    (一)行政权力规则的制定

    (二)行政权力规则的执行及其监督

  1992~2005年A股市场股权风险溢价的历史及其启示

   一 引言

   二 时间窗口和无风险收益率选择

    1.三个时间窗口的选择标准

    2.无风险收益率选择

   三 计算股权风险溢价所使用的方法

   四 三个不同时间窗口下的股权风险溢价历史数据

    1.1992~2000年:平均8.71%的风险溢价率

     2.2001~2005年:平均-11.31%的风险溢价率

     3.1992~2005年:0.27%的风险溢价率

   五 历史数据的几点启示

    启示1:中国投资者要求什么水平的股权风险溢价?

    启示2:是什么吸引了A股市场的投资者?

    启示3:通货膨胀是股权风险溢价的重要来源吗?

    启示4:上市公司群体新陈代谢对股权风险溢价的意义

    启示5:现金分红重要吗?

    启示6:A股市场股权风险溢价的前景

 六 保险与社会保障

  大力发展保险业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 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是保险业的天然职能

    (一)从运作机理上看,保险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天然的内在一致性

     1.保险是一种互助共济机制,与和谐社会“互帮互助”要求相一致

     2.保险是一种风险转移机制,与和谐社会“安定有序”要求相一致

     3.保险是一种社会管理机制,与和谐社会要求的整体社会效益相一致

    (二)从作用领域看,保险业可以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

     1.大力发展保险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2.大力发展保险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安定

     3.大力发展保险业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 保险业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情况回顾

    (一)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

    (二)大力支持金融体制改革

    (三)积极参与社会管理

    (四)积极服务“三农”发展

   三 下一步保险业服务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基本思路

    (一)在财产、责任保险方面

    (二)在寿险、养老保险方面

    (三)在医疗、健康保险方面

    (四)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

    (五)在扮演社会组织角色、参与社会管理方面

   四 希望得到的支持

  养老基金、税收待遇与金融结构变迁:*一个基于美国私人退休金制度*的分析框架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视角

   二 养老保险制度安排与养老基金发展

    (一)控制公共养老基金规模,鼓励私营养老金发展

    (二)推动计划形态从DB向DC转变

    (三)实行基金积累制

    (四)实施信托基金管理模式

   三 税收待遇与金融资源配置格局

    (一)EET税制*与雇主养老金计划提供

    (二)EET税制与雇员养老金积累

    (三)EET税制与税政管理

   四 美国养老基金发展与金融结构变迁的实证分析

    (一)美国养老基金对国内生产总值比率

    (二)美国养老基金对商业银行资产比率*

    (三)美国养老基金投资的资本市场化比率

   五 中国养老基金发展推动金融结构变迁的展望

    (一)中国现行企业年金制度安排

    (二)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得到实施

    (三)中国现行企业年金制度的扩展趋势

    (四)中国养老基金推动金融结构变迁的预测

     1.模型的假设前提条件

     2.模型的预测结果

   六 结论

  中国机动车实施交强险的分析

   一 引言

   二 机动车交强险与商业三者险的区别

   三 国外的机动车交强险制度的经验

    1.保险费率

    2.保险金额

    3.保险范围

    4.赔偿基金

    5.其他规定

   四 有关机动车交强险的博弈分析

    1.保险公司对强制保险经营的分析

    2.监管更加严格,对保险公司惩罚力度有所加强

    3.投保人不履行义务的罚则不明确

    4.条例出台将给第三者责任险业务带来的变化

    5.经营主体和消费者对费率的博弈分析

   五 中国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保险的现状与分析

    1.保险公司业务管理面临严峻考验

    2.商业三者险与强制保险并存的现象已经无法避免

    3.赔偿额在保险人之间分配的问题

    4.投保机动车强制险并非一劳永逸

    5.强制保险难为交通意外兜底

 七 国际经济学

  跨境资金流动的实证分析:以“香港路径”为例*

   一 引言

   二 两地跨境资金流动的渠道与规模

    (一)贸易服务渠道

    (二)金融渠道

     1.直接投资

     2.两地银行信贷规模

     3.股市融资

    (三)“地下渠道”

     1.两地非正规资金流动方式

     2.两地非正规资金流动规模估算

    (四)两地跨境资金流动规模

   三 两地资金流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两地经济增长

    2.人民币币值变动预期

    3.两地股市差异

    4.制度规则变化

    5.两地金融管理制度和发达程度的差异

   四 计量分析

    1.数据说明

     2.计量结果与经济含义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1.“香港路径”在 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内地资本管制的“防火墙”

    2.内地资金流向香港值得关注

    3.“香港路径”需要规范

  产品的技术构成和附加值分布:一种国际贸易结构的分析方法

   一 导言

   二 贸易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分布

    (一)贸易品按技术含量分类可以更好地反映一国的技术深度和结构变化

    (二)考察一国贸易结构的附加值分布能够更好地反映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及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互补关系

     1.产品附加值的计算方法及经济含义

     2.国家的出口结构高度化指数以及不同国家的附加值分布

     3.不同国家贸易结构竞争互补关系的判断

   三 中韩贸易结构的比较——基于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的考察

    (一)中国和韩国贸易品的技术含量

    (二)中国和韩国贸易品的附加值分布及竞争互补状况

   结语

  外汇汇率风险管理中的VaR度量模型

   一 引言

   二 一些记号

   三 VaR度量模型的构建

   四 结束语

  国际对冲基金业的新发展

   一 国际对冲基金行业现状

    (一)对冲基金的总体规模

    (二)对冲基金的业绩表现

   二 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

    (一)动态交易策略

    (二)具体投资策略

     1.转换套利策略

     2.偏空策略

     3.新兴市场策略

     4.股票市场中性策略

     5.事件驱动策略

     6.固定收入套利策略

     7.全球宏观策略

     8.多空股票策略

     9.管理期货策略

     10.多策略

    (三)不同类型投资策略的业绩差异

   四 对冲基金与金融危机

    (一)对冲基金与金融市场波动

    (二)对冲基金与银行危机

   五 关于对冲基金的监管问题

   六 全文总结

 八 金融组织

  商业银行经济资本及风险综合度量技术研究*

   一 引言

   二 金融风险度量技术

    (一)风险度量的一般技术

     1.方差度量技术

     2.下偏矩风险度量技术

     3.VaR度量技术

    (二)风险度量的公理化问题

     1.一致风险测度

     2.ES风险测度

     3.风险度量的若干问题

   三 商业银行三大主要风险的资本度量

    (一)市场风险资本度量

    (二)信用风险资本度量

    (三)操作风险的度量

   四 商业银行风险的综合度量

    (一)Copula函数及其性质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综合度量

   五 结语

  住房抵押证券(MBS)提前偿付风险探析

   一 引言

   二 对提前偿付风险的认识

   三 影响提前偿付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其测度

    (一)提前偿付行为因素的分析

    (二)提前偿付行为的测度

   四 提前偿付行为的描述——一个修正

   五 基于提前偿付速度、收益率的提前偿付风险模拟——一个案例的描述

   六 防范MBS提前偿付风险的策略

  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一 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框架

    (一)《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银行法律法规中的相关规定

    (二)《公司法》、《证券法》及中国证监会的相关规定

    (三)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

    (四)中国银监会的相关规定

    (五)财政部的相关规定

   二 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现状考察

    (一)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国际差距显现

    (二)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主动性不高

    (三)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弱化

    (四)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不强

    (五)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安全性有待加强

   三 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一)改进银行信息披露法律规则,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环境

    (二)完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内容,实现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三)实行自愿性与强制性披露相结合,体现信息披露的公开性

    (四)完善银行信息披露手段,实现信息披露的及时性

    (五)合理寻求银行信息披露平衡点,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

    (六)加强银行信息披露的监管合作,实现协调监管

  基于财富管理视点的“银行性质”重探

   一 引言:财富管理与现代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拓展

   二 银行的经济性质:是融资中介,还是资金管道?

   三 银行的契约性质:是市场契约还是关系契约?

   四 银行的治理性质:是“股东”逻辑还是“利益相关者”逻辑?

  基于信贷风险数据分析的中国银行市场化改革效果研究

   一 国内银行改革介绍

   二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程

    (一)两家试点银行

    (二)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的改革

   三 风险管理和信贷决策

    (一)信贷风险价格

    (二)银行信贷和企业经营状况

   四 提高银行效率的途径:提高管理参与动机及增加银行基础性建设工作

    (一)逐步实行金融业综合经营管理政策

    (二)切实增强经营模式转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三)制订完整的战略规划,全方位地稳妥推进经营模式的转变

  中国银行超稳定性之谜:基于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制度的监管宽容分析

   一 引言

   二 分析背景与假设

   三 对一家银行进行救助或者关闭与否的社会最优决策

   四 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体系均由中央银行管理时的银行关闭与救助

   五 最后贷款人与存款保险体系分开时的银行关闭与救助

   六 中国银行的超稳定分析

   七 政策含义与总结性评论

 九 企业理论与公司治理

  企业集团、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中国上市公司(沪市)的实证考察

   一 引言

   二 样本与数据

    1.样本选择

    2.数据选择

   三 样本公司的结构特征

    1.组织结构特征

    2.股权结构特征

    3.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差异

   四 相关假说与验证

    1.企业集团内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

    2.企业集团内的利益输送行为

    3.组织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治理

   五 结论与启示

  影响民营企业员工流失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引论

   二 研究构思及研究假设

    1.研究构思

    2.研究假设

   三 数据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统计方法

     1.样本的确定

     2.问卷设计

     3.统计分析方法

    (二)统计分析结果

     1.量表的效度、信度

     2.因子分析

     3.相关分析

     4.回归分析

     5.方差分析

   三 结论及模型、假设的修正

    (一)主要结论

    (二)假设修正

    (三)模型修正

  Dynamic Incentives,Risk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1 INTRODUCTION

   2 THE TWO-PERIOD MODEL

    2.1 The two-period Basic Model Under Perfect Information

    2.2 Two-Period Contracts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

   3 Separating Equilibriums and Semi-separating Equilibriums

    3.1 Separating Equilibrium

    3.2 Semi-separating Equilibrium

   4 CONCLUSIONS AND OUTLOOK

 十 创新

  组织学习、知识整合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

   一 引言

   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内部社会资本对组织学习与知识整合的影响

    (二)组织学习对知识整合与组织创新的影响

    (三)知识整合、组织创新与组织绩效影响

   四 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二)样本的信度与效度

    (三)变量定义及衡量

   五 研究结果

    (一)整体理论模型的检验

    (二)假设的验证

   六 结论与讨论

  鳗鱼效应一定会发生吗:一个关于强化专利保护与自主创新的理论模型

   一 引言

   二 基本假设

   三 产品市场上的均衡结果

   四 企业的最优市场进入策略与鳗鱼效应

   五 政府最优专利保护强度和研发战略的选择

   六 结论

  行政附属型企业孵化器发展问题研究

   一 问题与分析

    (一)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二)缺乏创造价值的能力

    (三)考核体系流于形式

    (四)运行机制有待创新

    (五)人才激励不足

    (六)风险投资需深入研究与实践

   二 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孵化器的评价考核的可操作性

    (二)加强核心服务能力建设

    (三)推动体制与机制创新

    (四)推动企业孵化器的产业化

 十一 收入分配与人力资本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谐演进的制度分析

   一 引言

    2.收入分配格局

    (二)制度经济学

   二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三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变迁有效性的规范分析

   四 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和谐演进的机理分析

   五 结论

  技术进步的技能取向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技术进步的技能取向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技术进步的技能取向:技能替代型和技能偏向型

    (二)技能替代型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

    (三)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

   三 中国技术进步的技能取向与大学生就业

    (一)中国技术进步的技能取向特征

     1.技能替代型技术进步

     2.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成因——基于技术进步技能取向的考察

     1.数量方面的供求失衡

     2.供求质量的失衡

     3.地域匹配的结构性失衡

    (三)大学生就业结构性失衡的根源

   四 小结

  新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研究*

   一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

    1.农村女性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低于农村男性,更低于城市女性

    2.农村女性健康状况较差

    3.农村女性的迁移强度低于男性

    4.农村女性接受的职业教育和社会培训少

   二 制约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因素

    (一)教育、卫生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1.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城乡配置失衡

     2.卫生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二)农村居民家庭缺乏对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动力和能力

    (三)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的投资造成负面影响

     1.单一、繁重的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极易导致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忽略

     2.非正规就业使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积累陷入低水平循环陷阱

     3.“流动女童”和“留守女童”的教育受到歧视

     4.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难影响义务教育的推广

   四 政策建议

    (一)增加正规教育投入,培育现代农村新女性

    (二)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强化新农村女性能力建设

    (三)增加健康投资,保证新农村女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推行就业引导政策,优化新农村女性发展的制度环境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2.汪丁丁:《近年来经济发展理论的简述与思考》,《经济研究》1994年第7期。

3.朱保和:《新增长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4.Aghion P. and P. Howitt,Endogenous Growth ,MIT Press,1998.

5.Barro,R.J.,“Government Spending in a Simple Model of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October 1990.

6.Barro,R.J.,“Economic Growth in a Cross Section of Countri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 1991.

7.Barro,R.J. and J. W. Lee,“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2:(3),pp.363~394,December 1993.

8.Barro R. J. and X. Sala-i-Martin,Economic Growth ,MIT Press,1998

9.Barro,R. and X. Sala-i-Martin,“Converge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pril 1992.

10.G.S.Becker and K.M. Murphy,“The Division of Labor,Coordination Costs,and Knowledge”[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4):pp.1137~1160.

11.Becker,G.S.,Murphy,K.M.,and Tamura,R.,1990:“Human Capital ,Fertility,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No.5,pt.2,pp.13~137.

12.Cass,D.,“Optimum Growth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Capital Accumul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uly 1975.

13.Dixit,Avinash K. and Joseph E. Stiglitz.“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Optimum Product Divers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7,June 1977. pp. 297~308.

14.Dowrick,S. and M. Akmal,“Contradictory Trends in Global Income Inequality:A Tale of Two Biases”,mimeo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March 2001.

15.Durlauf,S. and D. Quah,“The New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19W6422,February 1998,in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J. Taylor and M. Woodford.

16.Fujita M.,Krugman P.,Venables A.J.(1999):“The Spatial Economy:Cities,Regions”,and Galor,O. and D. N. Weil,Population,Technology and Growth:From the Malthusian Regime to Eds ,North Holland,forthcoming,2000;International Trade ,MIT press.

17.Grossman,G. and Helpman,E.,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World Economy ,M.I.T. Press,1991.

18.Hansen,G. D. and E. C. Prescott,“Malthus to Solow”,NBER Working Paper # 6858,1998.

19.R. F. Harrod,Towards a Dynamic Economics:Some Recent Developments of Economic Theory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Policy ,Macmillan,London,1948.

20.Michel Kalecki,Selected Essays on the Economic Growth of the Socialist and the Mixed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2.

21.Jones,C. I,“R&D Based Models of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August 1995,vol. 103:(4):pp.759~784

22.Jones,C. 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Summer 1997

23.Jones,C. I.,“Was an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evitable? Economic Growth over the Very Long Run”,mimeo Stanford University,May 1999.

24.Jones,L.,and R. Manuelli,“A Convex Model of Equilibrium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5):pp.1008~1038.

25.Kim,S. and Mohtad,H.,1992,“Labor Specializ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82(May),No.2,pp.404~408.

26.Koopmans,T. C.,“On the Concept of Optimal Growth”,in The Econometric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Planning ,North Holland,1965.

27.Kremer,M.,“Population Growth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One Million B.C. to 1990”,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3,August 1993,pp. 681~716.

28.Kremer,M,A. Onatski and J. Stock,“Reaching for Prosperity?” NBER Working paper 8250,April 2001.

29.Lucas,R. E.,“On the Mechanics of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July 1988,(22):pp. 3~42.

30.Lucas,R. E.,“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Past and Future”,mimeo University of Chicago,1999.

31.Mankiw,N.G.,D. Romer and D. Weil,“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irics of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 1992.

32.Matsuyama,K.“Increasing Returns,Industrialization,and Indeterminacy of Equilibrium”,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May 1991,vol.106,pp. 617~650.

33.Perotti,R.,“Growth,Income Distribution,and Democracy:What the Data Say”,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2,pp. 149~87,June 1996.

34.Quah,D.“Twin Peaks:Growth and Convergence in Models of Distribution Dynamics”,Economic Journal ,July 1996.

35.Quah,D.“Empirics for Growth and Distribution:Polarization,Stratification,and Convergence Clubs”,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1997.

36.Ramsey,F.,“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Saving”,Economic Journal ,1928.

37.Rebelo,S.,“Long Run Policy Analysis and Long 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90.

38.Romer,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 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86.

39.Romer,P.,“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October 1990.

40.Romer,P.“Two Strategie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Using Ideas and Producing Ideas”,Proceedings of the World Bank Annual Research Conference 1992,supplement to the 21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March 1993,pp. 63~91.

41.Schultz,T. Paul,(1998),“Inequ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ersonal Income in the World:How it is changing and why”,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1998. Vd11(3).

42.Solow,R.,“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Q.J.E.,1956,pp.65~94.

43.Summers,Robert and Heston,Alan.(1988),“ A New Set of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Real Product and Price Levels Estimates for 130 Countries,1950~1985”,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34(1),March,1~25.

44.Swan,T. W.,“Economic Growth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Economic Record,1956,pp.334~61.

45.Alywn Young,“Invention and Bounded Learning by Doing”,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3,(3):pp.443~472.

46.Xiaokai Yang and Jeff Borland,“A Microeconomic Mechanism for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9,No 3(June 1991),pp.460~482.

1.陈樱琴:《经济法理论与新趋势》,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增订版。

2.朱瑞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例史程》,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4。

3.韩大元:《亚洲立宪主义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6。

4.张千帆:《西文宪政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5.张庆福:《宪法学基本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6.季卫东:《宪政新论——全球化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德〕罗尔夫·斯特博:《德国经济行政法》,苏颖霞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8.〔美〕阿兰·S.罗森鲍姆:《宪政的哲学之维》,郑戈、刘茂林译,三联书店,2001。

9.〔德〕瓦尔特·欧肯:《国民经济学基础》,左大培译,商务印书馆,1995。

10.〔美〕本杰明·N.卡多佐:《法律的成长·法律科学的悖论》,董炯、彭冰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11.〔美〕伯纳德·施瓦茨:《美国法律史》,王军等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0。

1.周思玉:《当代中国制度变迁的动因与过程分析》[J],《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2期。

2.周业安:《中国渐进式改革路径与绩效研究的批判性回顾》[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赵阳:《对农地再分配制度的重新认识.中国农村观察》[J],2004年第4期。

4.郑风田:《我国现行土地制度的产权残缺与新型农地制度构想》[J],《管理世界》1995年第4期。

5.张晓山、国鲁来:《改革以来中国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探析》[J],《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6.张红宇:《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变迁》[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7.尹钛:《合作组织的效率:1952~1957年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评价》[J],《宁波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

8.谢宝利:《制度变迁与制度绩效:来自中国农地的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4年第5期。

9.陈波、王克强:《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路径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1年第43期。

10.辛逸:《试论大公社所有制的变迁与特征》[J],《史学月刊》2002年第3期。

11.伍山林:《制度变迁效率评价——以中国农村经济制度变迁为例》[J],《经济研究》1996年第8期。

12.王琢:《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新论——南海创新土地产权制度的试验》[J],《中国农村经济》1994年第7期。

13.魏倩:《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的结构与演进——制度变迁的分析视角》[J],《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

14.温铁军:《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5.王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结构:生成机制与目标选择》[J],《经济界》2003年第3期。

16.施晓琳:《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权利和义务》[J],《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5期。

17.钱忠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18.刘延凤:《农地制度、技术进步与农业增长》[M],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19.贾生华:《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整体配套改革》[J],《经济研究》 1996年第12期。

20.龚启胜、刘守英:《农民对土地产权的意愿及其对新政策的反应》[J],《中国农村观察》1998年第2期。

21.邓大才:《强制性制度变迁与我国农业改革的选择》[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22.丁关良、陈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研究》[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4年第6期。

23.陈剑波:《人民公社的产权制度》[J],《经济研究》1994年第7期。

24.陈宪:《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目标与阶段性选择》[J],《江西农业经济》1989年第4期。

1.朱衍强、颜剑英:《国外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政府投资政策比较研究》,《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吴敬琏:《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如何实现稳定和有效率的增长》,2003年10月。

3.张军:《再论中国的投资效率以及资本形成的总量特征》,第三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

4.甘峰:《日本政府财政扩张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及启示》,《商业研究》2004年第2期。

5.吕峰来:《日本投资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日本现代经济》1995年第5期。

6.汪斌:《东亚工业化浪潮中的产业结构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

7.张东明:《韩国产业政策研究》,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8.P.Krugman,1994,“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 ,Nov/Dec.,pp.62~78.

9.Young,1994,“Lessons from the East Asian NICs:A Contrarian View”,NBER Working Paper,No. 4482.

10.William Easterly,“The Ghost of Financing Gap:How the Harrod-Domar Model Still Haunts Development Practice”,January 1999.

[1]李积勋、史培军:《区域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何忠伟:《构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C],《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1]约瑟夫·熊比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0。

[2]高炜宇、谢识予:《高等计量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

[3]陆国庆:《产业创新:超越传统创新理论的新范式》,《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

[4]程新章:《创新、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5]罗积争、吴解生:《产业创新:从企业创新到国家创新之间的桥梁》,《经济问题探索》2005年第4期。

[6]彭灿:《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科学研究》2003年第2期。

[7]Karlsson,Olsson.“Methods for Identifying Functional Region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R],Jonkoping:JIBS Working Paper Series No.2000,3,2000.

1.李树杰、牛国艳:《美国农业金融体制的演变》,《金融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2.李延敏、罗剑朝:《国外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及启示》,《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第2期。

3.高云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金融约束与金融支持》,《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8期。

4.栗华田:《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和印度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农业发展与金融》2002年第7期。

5.赵崇生、张雄:《农村金融发展的三大现实问题》,《农业发展与金融》2005年第8期。

6.朱英刚:《巴西的农业政策与金融支持》,《农业发展与金融》2003年第5期。

1.崔业俊、高华成:《经济发展理论比较研究》,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

2.Schilling,Melissa,(1999),“Winning the Standards Race:Building Installed Base and the Availability of Complementary Goods”[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1999,17(3):pp.265~274.

3.傅家骥、姜彦福、雷家驹:《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M],企业管理出版社,1992。

4.Prencipe,Andra(1997),“Technological Competencies and Product’s Evolutionary Dynamics:A Case Study from Aero-Engine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6:pp.1261~1276

5.史清琪、尚勇主编《中国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6.Cabral,L.M.B.,2003,“R&D Competition When Firms Choose Variance”,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12,pp.139~150.

7.〔韩〕金麟洙:《从模仿到创新——韩国技术学习的动力》,新华出版社,1998。

8.Gilley K M,Rasheed Abdul,2000,“Making More by Doing Less:An Analysis of Outsourcing and Its Effects on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0,26(4),pp.763~790.

[1]张叶云:《转型期社会资本在青年农民工就业中的地位》,[J],《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6期。

[2]〔美〕塔玛·戴安娜·威尔森著《弱关系、强关系:墨西哥移民中的网络原则》[J],赵延东译,《思想战线》2005年第1期。

[3]巨文辉:《人际关系网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基于工作搜寻模型的案例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5年第4期。

[4]卜卡莉:《社会关系网络是当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途径和支撑》[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5]李汉林:《关系强度与虚拟社区——农民工研究的一种视角》[R],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罗必良、罗明忠:《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现状及其思考——对广东从化外来工问卷调查的分析》[R],《广东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2005。

[8]申培轩:《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第3期。

[9]2004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EBOL],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2005年5月12日。

[10]陈雪梅:《中小企业集群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1]《中国的士第一县的哥故乡》[EBOL],南方网,2004年8月6日。

[12]《攸县“驻广办”专为的哥搞体检》[EBOL],南方网,2004年8月6日。

1.张宇:《过渡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23~40页。

2.江其务:《经济后转轨期的货币金融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第30页。

3.王廷科:《现代金融制度与中国金融转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第156页。

4.孔祥毅等:《百年金融制度变迁与金融协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第260~262页。

5.林毅夫:《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第374页。

6.吕丽娜、高小健:《中央与地方的博弈关系与制度创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J],2000年第3期,第34~37页。

7.巴蜀松:《转轨经济中的非均衡区域金融格局与中国金融运行》,《改革与战略》[J],1998年第4期,第21~27页。

8.丁文丽:《政府与政府职能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思想战线》[J],2003年第5期,第11~15页。

9.冯涛:《内陆区域市场经济发育障碍分析》,《经济学家》[J],1996年第1期,第12~18页。

10.谢丽霜:《西部开发中的金融支持与金融发展》[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第233~234页。

1.Mike Killin,“Will Credit Cards Cut the Cost of Government Purchasing”,Card Technology Today ,February 2002.

2.刘来福、曾文艺:《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Ali Kara,Erdener Kaynak and Orsay Kucukemiroglu,“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US:Card Choice and Usage Behavior”,International ReviewVol 5,Nov 2,pp.209,230,1996.

4.Rolfe,R,“Visa’s New European Strategy”,The Journal of European Business ,Vol. 4,No.2,pp.32~35.

5.Worthington,S,“Retailer Credit Cards:A Competitive Threat”,International of Bank Marketing ,Vol.8(4),pp.3~9,1990.

1.许罗德:《完善支付结算体系,提高支付清算效率》,《中国金融》2006年第3期。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5年第4期。

3.BIS,2006,Statistics on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 in Selected Countries,Prepared by Committee on Payment and Settlement Systems of the Group of Ten Countries(www.bis.org).

4.CPSS,2001,Core Principles for Systemically Important Payment Systemswww.bis.org).

5.CPSS,2003,The Role of Central Bank Money in Payment Systemswww.bis.org).

6.CPSS,2005,New Developments in Large-value Payment Systemswww.bis.org).

7.CPSS,2006,General Guidance for Payment System Developmentwww.bis.org).

8.Harry Leinoen,2001,“Development in Retail Payment Systems”,BIS Paper No.7 (www.bis.org).

1.Ram,Rati.“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91 (March 1986):pp.191~203.

2.Kessler,Denis,Sergio Perelman,and Pierre Pestieau.“Public Debt,Tax,and Consumption:A Test on OECD Countries”,Public FinanceNo. 1 1986:pp.63~70.

3.Kormendi,Roger C.“Government Debt,Government Spending,and Private Sector Behavior”,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35 (Dec. 1983):pp.994~1010.

4.Roubini,Nouriel,and Jeffrey D.Sachs,“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Budget Deficits in the Industrial Democracie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3 (1989):pp.903~938.

5.Gober,Jerald R.“The Blend of Taxes Used to Fund National ,State,and Local Government Bodies:A Factor in the Economies of the World?” A Dissertation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ubmitted to the Faculty of Texas Tech University,1994,pp.83~86.

6.〔美〕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第四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7.许生:《1978~2004年中国政府总收入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的动态均衡研究》,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藏。

8.许生:《我国税制对国民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税务研究》2006年第6期。

9.许生:《LES系统及收入维持制度下所得税变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对负所得税与劳动供给之间关系的一种论证方法》,《税务研究》2005年第4期。

10.许生:《销售税、所得税以及混合税税收经济影响的比较静态分析》,《涉外税务》2005年第7期。

11.许生:《LES系统及收入维持制度下所得税变化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务与经济》2005年第2期。

1.陈斌:《论产业发展与宏观税负的基本关系》,《福建税务》2003年第6期。

2.郭庆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税收政策调整》,2005年3月23日《中国税务报》。

3.苏筱华:《流转税税负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税务研究》2002年第3期。

4.杨之刚、丁琳、吴斌珍:《企业增值税和所得税制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12期。

5.张富强:《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负担的国际比较》,《财贸经济》2003年第6期。

1.Levine,Ross,and Sara Zervos,(1996)“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Long-Run Growth”,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May.

2.Harris,Richard D.F.,(1997)“Stock Markets and Development:A Re-assess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January.

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4.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5.罗美娟:《关于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争论》[J],《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6期。

6.郑江淮等:《中国转型期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0年第6期。

7.殷醒民、谢洁:《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8.冉茂盛、张卫国:《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02年第11期。

9.王珂英:《股市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统计研究》[D],2004年5月万方数据网。

10.田俊刚:《中国股票市场若干要素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2004年4月万方数据网。

11.童燕:《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D],2004年5月万方数据网。

1.郭晓亭:《风险概念及其数量刻画》[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2期。

2.郭晓亭:《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商业时代》2004年第8期。

3.《证券投资基金》编写组:《证券投资基金》[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陈忠阳:《金融风险分析与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颜寒松:《基金管理公司投资策略》[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陈梦根、曹凤岐:《中国证券市场价格冲击传导效应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10期。

2.何诚颖:《中国股市“板块现象”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3.胡继之:《中国股市的演进与制度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胡金焱:《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的实证考察与评析》,《财贸经济》2002年第9期。

5.秦宛顺、刘霖:《中国股票市场协整现象与价格动态调整过程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

6.施东晖:《上海股票市场风险性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6年第10期。

7.王春峰、韩冬、蒋祥林和吴晓灵:《交易活跃程度与股票回报——基于上海股市的实证研究》,《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8.于阳、李怀祖:《证券投资基金规模与股价信息含量关系研究》,《管理评论》2005年第12期。

9.Campbell,John Y. and Martin Lettau,1999,“Dispersion and Volatility in Stock Return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NBER working paper,No.7144.

10.Dow,James,and Gary Gorton,1997,“Stock Market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Efficiency:Is There a Connection?”Journal of Finance,52,pp.1087~1129.

11.Dufee,G.R.,1995,“Stock Returns and Volatility:A Firm-Level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7,pp.399~420.

12.Durnev,Art,Randall Morck,and Bernard Yeung,2004,“Value Enhancing Capital Budgeting and Firm-specific Stock Return Variation”,Journal of Finance ,59,pp.65~105.

13.Easley,David,Nicholas Kiefer,and Maureen O’Hara,1996,“Cream-skimming or Profit-sharing? The Curious Role of Purchased Order Flow”,Journal of Finance ,51,pp.811~833.

14.Engle,R.F. and G.G.J. Lee,1993,“Long Run Volatility Forecasting for Individual Stocks in a One Factor Model”,unpublished pap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15.Fama,Eugene F.,1991,“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II”,Journal of Finance ,46,pp.1575~1617.

16.Fama,Eugene F.,1970,“Efficient Capital Market:A Review of Theory and Empirical Work”,Journal of Finance ,25(2),pp.283~417.

17.Morck,Randall,Bernard Yeung,and Wayne Yu,2000,“The Information Content of Stock Markets:Why Do Emerging Markets Have Synchronous Stock Price Movement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9,pp.215~260.

18.Qi Chen,Itay Goldstein and Wei Jiang,2005,“Price Informativeness and Investment Sensitivity to Stock Price”,SSRN working paper.

19.Roll,Richard,1988,“R2”,Journal of Finance ,43,pp.541~566.

20.Roll,Richard,1992,“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Comparative Behavior of International Stock Market Indices”,Journal of Finance ,47,pp.3~42.

21.Subrahmanyam,A.,and S. Titman,1999,“The Going-public Decis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e ,54,pp.1045~1082.

22.Vega,Clara,2004,“Are Investors Overconfident?” 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Rochester.

1.Barberis,Huang and Santos,2001,“Prospect Theory and Asset Price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February. Vol,CXVI:pp.1~49.

2.Barberis,Shleifer and Vishy,1998,“A Model of Invest Sentiment”,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49,pp.307~343.

3.Benartzi,S. and R. H. Thaler,1995,“Myopic Loss Aversion and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0 (1):pp.73~92.

4.Brad Barber and Terrance Odean,1999,“Online Investors:Do the Slow Die First?” Working paper,URL:http//www.gsm.ucdavis.edu/odean.

5.Daniel,Kent,David Hirshleifer,and Avanidher Subrahmanyam,1998,“Investor Psychology and Security Market Under-and-overreactions”,Journal of Finance53,pp.1839~1885.

6.De Bondt,W. and R. H. Thaler,1996,“Financial Decision-Making in Markets and Firms:A Behavioral Perspective”,In Handbook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Vol. 9 North-Holland.

7.De Bondt,W.F.M.,and R.H. Thaler,(1985),“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0,No. 3 (July):pp.793~808.

8.De Bondt,W.F.M.,and R.H. Thaler,1985,“Does the Stock Market Overreact?”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0,No. 3 (July):pp.793~808.

9.Eugene F. Fama,1997,“Market Efficiency,Long-Term Returns,and Behavioral Finance”,Working Paper(1997),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Chicago,URL:http://www.columbia.edu/cu/business/wp.

10.Fama,E. F.1991,“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 II”,Journal of Finance ,46(5):pp.1575~1617.

11.Hersh Shefrin,1999,Beyond Greed and Fear:Understanding Behavioral Finance and the Psychology of Investing ,Harvard Business School,1999.

12.Hong,H.,Stein,J.1999,“A Unified Theory of Underreaction,Momentum Trading,and Overreaction in Asset Markets”,Journal of Finance Vol.LIV,No.6:pp.2143~2184.

13.John R. Nofsinger,and Richard W.Sias,1998,“Herding and Feedback Trading by 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Investors”,http://www.behaviouralfinance.net.

14.Kahneman,Daniel,and Amos Tversky,1979,“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 ,vol. 47,no. 2 (March):pp.263~91.

15.Kahneman,Daniel,and Amos Tversky,1982.“The Psychology of Preferences”,Scientific American ,vol. 246,no.1(January):pp.160~173.

16.Kenneth L. Fisher and Meir Statman,1999,“A Behavioral Framework for Time Diversification”,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Charlottesville;May/June 1999:pp. 88~97.

17.Meir Statman,1999,“Behavior finance:Past Battles and Future Engagements”,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Charlottesville;Nov/Dec,1999:pp.18~27.

18.Richard H. Thaler,1999,“The End of Behavioral Finance”,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Charlottesville;November/December 1999:pp.12~17.

19.Robert A. Olsen,1998,“Behavioral Finance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Stock-price Volatility”,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March/April,1998:pp.10~18.

20.Shafir,E. and A. Tversky,1992,“Thinking through Uncertainty:Nonconsequential Reasoning and Choice”,Cognitive Psychology ,24:pp. 449、 474.

21.李扬:《中国经济对外开放过程中的资金流动》,《经济研究》1998年第2期。

22.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课题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上证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2002年第1卷第1期。

23.何旭强、吴科春等:《我国证券市场风险收益特征的行为基础》,《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第7期。

24.宋军、吴冲锋:《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羊群行为研究》,《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5.施东晖:《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实证研究》,《上证研究》,上海证券交易所,2002年第1卷第3期。

[1]韩士专:《股权风险溢价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证券市场导报》2003年9月号。

[2]耶鲁大学的William N. Goetsman和Roger G. Ibbotson 提供了一个关于股权风险溢价研究的完整的文献综述。参见 “History and The Equity Risk Premium ”,Yel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Finance,Working Paper No.05~04。

[3]朱世武、郑淳:《中国资本市场股权风险溢价研究》,《世界经济》2003年第11期。

[4]〔美〕布拉德福特·康奈尔:《股权风险溢价的远期前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Cochrane,John H,1999,Asset Pricing Manuscript ,University of Chicago;阙紫康、张亚斌:《基于消费的资产定价理论述评》,《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9期。

[6]Arnott,Robert D and Bernstein,Peter L,2004,What Risk Premium Is “Normal”?Consulting Edition of the 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7]Nissim,Doron and Penman,Stephen H.,2001,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Changes in Interest Rates on Accounting Rates of Return,Growth,and Equity Values.

1.Cymrot,Donald J.“Tax Incentives,Turnover Costs and Private Pensions”,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Stillwater:Vol.48,Iss.2;p.365,12.

2.D. Bergstresser and J. M. Poterba,“Asset Allocation and Asset Location:Household Evidence from the 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NBER Working Paper No.9268,October 2002.

3.Gene E.Mumy;William D.Manson,“Payroll Taxes,Social Security,and the Unique Tax Advantage of Company Pensions”,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pre-1986);Mar 1983;50,1;pp. 161~166.

4.Olivia S. Mitchell and David McCarthy,“Annuities for an Ageing World”,NBER Working Paper ,No. 9092,August 2002.

5.Poterba and Samwick,“Taxation and Household Portfolio Composition:Evidence from Tax Reforms in the 1980s and 1990s”,NBER Working Paper ,No.7392,October 1999,and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87 (January 2003),pp. 5~39.

6.Poterba,“Taxation and Portfolio Structure:Issues and Implications”,NBER Working Paper ,No.8223,April 2001.

7.Robin Ellison,“Editorial:Tax policy and pensions”,Pensions: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Apr 2003;p.8,3;pp.199~202.

8.Salisbury,Dallas L.,“Pension Tax Expenditures:What do They Buy?” Benefits Quarterly ;Fourth Quarter 1993;p.9,4;pp. 66~77.

9.Swiss Re,“Financial Difficulties of Public Pension Schemes:Market Potential for Life Insurers”,sigma ,No.8,1998.

10.陈然方:《美国投资基金化比率的变迁及其启示》,2001年7月10日《证券市场导报》。

11.黄勤:《美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产业经济研究》(双月刊),2003年第3期。

12.李扬:《全国金融结构调整的经验与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成立一周年理论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

13.李扬:《完善金融体系,发展契约型金融机构》,北大赛瑟论坛讲演,2004年6月。

14.李曜:《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组合:理论、模型与实践》,留美经济学会年会2006征文,2006。

15.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适金融结构理论初探》,NO.C200601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6月6日。

16.刘云龙、傅安平、潘前进:《我国企业年金发展与监管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第12期。

17.刘云龙、傅安平著《企业年金发展:模式探索与国际比较》[J],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8.刘云龙、姚枝仲、傅安平:《中国企业年金发展与税惠政策支持》[J],《管理世界》2002年第4期。

19.孙建勇主编《企业年金管理指引》[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20.约翰·戈登:《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1653~2004)》[J],中信出版社,2005年。

21.赵耀辉、徐建国:《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奖励机制问题》,《经济学》(季刊),2001年第1卷第1期。

22.郑秉文:《养老保险“名义账户”制的制度渊源与理论基础》,《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2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人身保险监管部编《补充养老保险课题报告》,2005年。

1.吴定富主编《中国保险业发展蓝皮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2.吴定富主编《中国保险业发展改革报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

4.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http://www.drcnet.com.cn

5.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http://www.iachina.cn

1.CEIC数据库。

2.Deutsche Bank,“The Hong Kong Bond Market”,December 2004.

3.Guorong Jiang,Nancy Tang and Eve Law,“Cost-Benefit Analysis of Developing the Hong Kong Debt Market”,香港金管局网站,31 August 2001.

4.IMF,“Financial Crises:Characteristics and Indicators of Vulnerability”,1998.

5.Lucas,Robert(1990),“Why Doesn’t Capital Flow from Rich to Poor Countri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y 1990 (Papers and Proceedings),80,pp.92~96.

6.Mark Carlson and Leonardo Hernandez,“Determinants and Repercussions of the Composition of Capital Inflows”,IMF working paper ,WP//02/86.

7.Peter Warr,“Crisis Vulnerability”,Asian 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 ,Volume 16 Number 1 May 2002.

8.江曙霞:《中国“地下金融”》,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9.李扬、尹中立:《深圳与香港间地下金融市场分析》,《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04。

10.路透数据库。

11.香港金管局网站。

1.Lall,Sanjaya,“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1985~1998”,QEH Working Paper Series-QEHWPS44,June 2000.

2.Lall,Sanjaya and Albaladejo,Manuel,“China’s Competitive Performance:A Threat to East Asian Manufactured Exports?” World Development Vol. 32,No.9,pp. 1441~1466,2004.

3.Lall,Sanjaya,Weiss,John,and Zhang Jinkang,“The ‘Sophistication’ of Exports:A New Measure of Product Characteristics”,ADB Institute Discussion Paper No. 23,January 2005.

4.OECD,“Globaliz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Relevant Indicators”,Paris,OECD Directorate for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DSTI/EAS/IND/WP9(94)19,1994.

5.Pavitt,K,“Sectoral Patterns of Technical Change:Towards a Taxonomy and a Theory”,Research Policy ,13,pp.343~73,1984.

6.Rodrik Dani:《中国的出口有何独特之处》,《世界经济》2006年第3期。

7.樊纲、关志雄、姚之仲:《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97,2006年4月。

8.关志雄:《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7、8期。

[1]中国国家企业网:http://www.chinabbc.com.cn/,2006年5月8日。

[2]李晓萍:《对外汇储备第一的冷思考》[N],2006年4月15日《经济参考报》。

[3]李刚:《涉外企业的汇率风险度量》[J],《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3期。

[4]Philippe Jorion,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Controlling Derivatives Risk[M],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1997.

[5]Philippe Jorion,Value at Risk[M],2nd ed.,New York:McGraw-Hill,2001.

[6]Mandira Sarma,Susan Thomas and Ajay Shah,2003,“Selection of Value-at-Risk Models” ,Journal of Forecasting2003,22,pp.337~358.

[7]Yong Bao,Tae-Hwy Lee,Burak Saltoglu,“Valuating Predictive Performance of Value-at-Risk Models in Emerging Markets:A Reality Check”,Journal of Forecasting 2006,25(2),pp.101~128.

[8]Jorion P.1997,Value at Risk:The New Benchmark for Controlling Market Risk ,Irwin Professional Publishing:Homewood,IL.

[9]Jordan J.V.,Mackay R.J.1997.“Assessing Value at Risk for Equity Portfolios:Implementing Alternative Techniques”,In Derivatives Handbook:Risk Management and Control ,edited by Schwartz R,Smith C (eds). John Wiley:New York:pp.265~309.

[10]Beder TS,1995,“VAR:Seductive but Dangerous”,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Sept.-Oct.:pp.12~23.

[11]Hendricks D.1996,“Evaluation of Value at Risk Models for Historical Data”,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 2(1):pp.49~69.

[12]Lopez J.A.1998,“Testing Your Risk Tests”,The Financial Survey May-June:pp.18~20.

[13]Lopez J.A.1999,“Methods for Evaluating Value-at-Risk Estimate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Economic Review(2):pp.3~17.

1.麦克奎瑞:《对冲基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2.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999):“Banks’ Interaction with Highly Leveraged Institutions”,www. bis.org.

3.Brealey and Kaplanis(2001):“Hedge Funds and Financial Stability:An Analysis of Their Factor Exposures”,International Finance 4∶2,pp.161~187.

4.Brown and Goetzmann(2001):“Hedge Funds with Style”,Working Paper NO.00-29. Yal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Finance. http://papers.ssrn.com/paper.taf?abstract_id=261068.

5.Brown,Goetzmann,and Park(1998):“Hedge Funds and the Asian Currency Crisis”,NBER Working Paper No.6427,February.

6.Brown,Goetzmann,and Park(2001):“Careers and Survival:Competition and Risks in the Hedge Fund and CTA Industry”,Journal of Finance 56,pp.1869~1886.

7.Chan,Getmansky,Haas,and Lo(2005):“Systemic Risk and Hedge Funds”,NBER Working Paper ,http://www.nber.org/papers/w11200.

8.European Central Bank(2005):“Large EU Banks’ Exposures to Hedge Funds”,http://www. ecb.int/pub/pdf/other/largeeubanksexposureshedgefunds200511en.pdf.

9.Fung and Hsieh(1997):“Empi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Trading Strategies:The Case of Hedge Funds”,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0,pp.275~302.

10.Fung and Hsieh(2000):“Measure the Market Impact of Hedge Funds”,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7,May,pp.1~36.

11.Fung and Hsieh(2001):“The Risk in Hedge Fund Strategies: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rend Follower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4,January,pp.313~341.

12.Greenspan(1998):“Statement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Banking and Financial Services,U.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84,pp.1046~1050.

13.Greenspan(2005):“Remark on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Conference,Beijing,People Republic of China”,http://www.federalreserve.gov/BoardDocs/Speeches/2005/20050606/default.htm.

14.Horst and Verbeek(2001):“Eliminating Look-Ahead Bias in Evaluating Persistence in Mutual Fund Performance”,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8,pp.345~373.

15.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2003):“Regulatory and Protection Issues Arising from the Participation by Retail Investors in (Funds-of-) Hedge Funds”,http://www.iosco.org/library/pubdocs/pdf/IOSCOPD142.pdf.

16.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2006):“The Regulatory Environment for Hedge Funds-A Survey and Comparison”,http://www.iosco.org/library/pubdocs/pdf/IOSCOPD213.pdf.

17.Kodres and Prisker(1997):“Directionally-Similar Position Taking and Hedging by Large Futures Market Participants”,IMF and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Lhabitant F-S(2002):Hedge Funds:Myths and Limits ,John Wiley& sons LTD.

18.Lehman Brothers(2001):Understanding Hedge Fund Performance,November 2001.

19.Liang(2000):“Hedge Funds:The Living and the Dead”,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 35,September,pp.309~326.

20.Lois Peltz(2001):“ The New Investment Superstars:13 Great Investors and Their Strategies for Superio Returns ”,John Wiley & Sons.

21.Sharp(1992):“Asset Allocation,Management Style and Performance Measurement”,Journal of Portfolio Management ,18,pp.7~9.

22.The President’s Working Group on Financial Markets(1999):“Hedge Funds,Leverage,and the Lessons of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www.ustreas.gov/press/release/docs/hedgefund.pdf.

23.United States Court of Appeals for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Circuit:“On Petition for Review of an Order of the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http://www.sec.gov/litigation/briefs/initialbrief011205.pdf.

24.Van Hedge Fund Advisors International,LLC(2005):“Hedge Fund Demand and Capacity 2005~2015”,www. vanhedge.com.

25.Van Hedge Fund Advisors International,LLC(2004):“Financial Advisors:Their Need for Hedge Funds Accelerates-The solution”,www. vanhedge. com.

1.何小锋:《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文达等:《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沈沛:《资产证券化的国际运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4.郑明川、蒋建华、包万根:《资产证券化风险分析》[J],《商业研究》 2003年第23期。

5.王建红:《提前还款对抵押贷款及其支持证券定价的影响》[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2年第9期。

6.戴建国、黄培清:《住房抵押贷款的提前支付特性及其定价》[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1年第2期。

7.Benveniste,L.M. and Berger,“A.N. Securitization with Recourse:An Instrument That Offers Uninsured Bank Depositors Sequential Claim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87)11.pp.403~424.

8.Becketti,Sean,“The Prepayment Risk of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Economic Review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1989),pp.43~57.

1.巴曙松等:《上市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选择》,2005年11月11日《上海证券报》A11版 。

2.赵克:《完善我国信息披露监管机制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3期。

3.何卫东:《如何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国研网,2002年12月23日。

4.胡奕明:《银行信息披露的国际比较》,《金融研究》2002年第3期。

5.胡奕明:《任重道远的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规范化问题》,《金融与保险》2002年第3期。

6.张强、付强:《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金融论坛》2002年第5期。

7.刘丽涛:《商业银行信息披露规范研究》,中国博硕士期刊网。

1.〔英〕约瑟夫·A.迪万纳:《金融服务大变革:重塑价值体系》[M],覃东海、郑英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美〕塔布·鲍尔斯、计葵生、〔新加坡〕黄伟权著《亚洲银行新未来》[M],刘小丽、黄骥文、王志莹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美〕R.科斯、A.阿尔钦、D.诺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美〕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5.杨瑞龙、周业安:《企业共同治理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6.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连建辉:《企业治理:制度演进与实践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8.罗开位、连建辉:《商业银行治理:一个新的解析框架》[J],《金融研究》2004年第1期。

1.Bank of China(BOC),2005,“Abstract of 2004 Annual Report of Bank of China Limited”(Beijing). Available via the Internet at www.bank-of-China.com.

2.Barnett,Steven,2004,“Banking Sector Developments”,in China’s Growth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World Economy ,ed. By Eswar Prasad,IMF Occasional Paper No. 232 (Washington: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3.Boyreau-Debray,Genevieve,and Shang-Jin Wei,2005,“Pitfalls of a State-Dominated Financial System:The Case of China”,Working Paper No.11214 (Cambridge,Massachusetts: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4.贺春临:《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研究》[A],《2003中国金融青年论坛》[C],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5.胡永宏、贺思辉:《综合评价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0。

6.李建国:《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效率》[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11期。

7.刘伟、黄桂田:《银行业的集中、竞争和绩效》[J],《经济研究》2003年第11期。

8.刘志新、刘琛:《基于DFA的中国商业银行效率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1.陈华、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2.陆磊、李世宏:《中央—地方—国有银行—公众博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3.姚树洁、冯根福、姜春霞:《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4.张杰,2003a:《国有银行的存差:逻辑与性质》,《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5.张杰,2003b:《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谜团》,《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6.Bagehot,Walter,1873,Lombard Street ,London:Henry S. King & Co. .

7.Baring,Sir Francis,1797,Observation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ank of England and on the Paper Circulation of the Country ,New York:Augustus M. Kelley(1967).

8.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4,“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9.Bonina,John P.,and Yiping Huang,2001,“Dealing with the Bad Loans of the Chinese Banks”,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 ,Vol.12(2);Caprio,Gerard and Daniela Klingebiel,2003,“Episodes of Systemic and Borderline Financial Crises,Financial Sector Strategy and Policy Department”,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10.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1998,“A Brief History of Deposit Insurance in the United States”,Prepared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eposit Insurance,FDIC (Washington D.C.).

11.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2005a,“Quarterly Banking Profile”,No.1,FDIC (Washington D.C.).

12.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2005b,“FDIC Statistics on Banking”,FDIC (Washington D.C.).

13.Freixas,X.,Parigi,B.M.,and J. C. Rochet,2004,“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A 21st Century Approach”,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Vol.2(6),1085~1115(Also available as European Central Bank Working Paper,No.298,ECB).

14.Giannini,C.,1999,“Enemy of None but a Common Friend of All?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 Function”,Princeton Essay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e ,No.214.

15.Goodhart,C.A.E.,1985,“The Evolution of Central Bank”,London: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16.Goodhart,C.A.E.,1987,“Why Do Banks Need a Central Bank?” Oxford Economic Papers,Vol.39(1),pp.75~89.

17.Humphrey,Thomas M.,and Robert E. Keleher,1984,“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A Historical Perspective”,Cato Journal ,Vol.4(1),

18.Kahn,Charles M.,and Jo?o A. C. Santos,2004,“Allocating Bank Regulatory Powers:Lender of Last Resort,Deposit Insurance and Supervision”,revision of BIS Working Paper,No.102,BIS(Basel,Switzerland).

19.Martin,Antoine,2004,“Reconciling Bagehot with the Fed’s Response to Sept”,11,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RWP02~10,4.

20.Repullo,Rafael,2000,“Who Should Act as Lender of Last Resort? An Incomplete Contracts Model”,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Vol.32(3),Part 2,pp.580~605.

21.Repullo,Rafael,2005,“Liquidity,Risk-Taking,and the Lender of Last Resor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 ,Vol.1(2),pp.47~80.

22.Sleet,C.,and B.D. Smith,2000,“Deposit Insurance and Lender of Last Resort Functions”,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32(3).

1.徐向艺、卞江:《 公司治理中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机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第9期。

2.黄福广、齐寅峰:《控制股组织结构下的控制权与控制利益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00年第1期。

3.Barclay,Michael and Clifford Holderness,“Private Benefits from Control of Public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9,(25).

4.Claessens,S.,S. Djankov,and H. H. P. Lang,“Who Controls East Asian Corporations?”[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54,The World Bank,1999.

5.Claessens,S.,S. Djankov,J. Fan,and H. P. Lang,“Expropriation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Evidence from East Asia”[R],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2088,The World Bank,1999.

6.Johnson,Simon,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 Andrei Shleifer,“Tunnel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0,(90).

7.Khanna,T.,and Palepu,K.G.,“Is Group Affiliation Profitable in Emerging Markets?An Analysis of Diversified Indian Business Groups”[J],Journal of Finance,2000 (55) (a).

8.Khanna,T.,Palepu,K.,“The Future of Business Groups in Emerging Markets:Long Run Evidence from Chil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43,No.3,2000(b).

9.Leff,N.“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Economic Group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78 (26).

10.La Porta,Rafael,Florencio López-de-Silanes,and Andrei Shleifer.“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Finance ,1999(54).

11.Shleifer,A.,Vishny.“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97(52).

12.Wolfenzon,Daniel.A Theory of Pyramidal Structures[R],Harvard University,mimeo,February,1999.

[1]王立平:《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构筑人力资源高地》[J],《国际商务研究》2001年第12期。

[2]罗洪儿、黄金菊:《企业员工流失成本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3]Aharon Tziner,“Assessing Employee Turnover Costs:A Revised Approach”[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996.6(2):pp.113~122.

[4]Carla Joinson,“Capturing Turnover Costs”[J],HR Magazine ,2000. 45(7).

[5]Ghiselli,R.F.,Joseph,M.L. & Billy,B.,“Job Satisfaction,Life Satisfaction,and Turnover Intent”[J],Cornell Quarterly ,2001.42(2):pp. 28~37.

[6]李结宁:《民营企业员工流失意图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4年第22期。

[7]朱岩:《如何解决民营企业员工流失问题》[J],《人类工效学》2004年第11期。

1.Adams and Mehran(2003),“Is Corporate Governance Different for Bank Holding Companie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Working Papers.

2.Casas-Arce,P.;Martónez-Jerez,F.(2005),“Relative Performance Compensation,Contexts and Dynamic Incentives”,Working paper,Harvard University

3.Charles Hadlock,Joel Houston and Michael Ryngaert(1999),“The Role of Managerial Incentives in Bank Acquisition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2,pp.777~795

4.Chen Xuebin(2005),“An Analysis on Compensational Incentives of Commercial Banks of China” ,Journal of Finance,7

5.Chen Xuebin,Zhang Wen(2003),“The Improvement of the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Intentive and Discipline Mechanis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3

6.Core,Guay and Larcker(2003),“Executive Equity Compensation and Incentives:A Survey”,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Economic Policy Review ,l.9,pp. 27~50.

7.Currie,D.,Levine,P.,Rickman,N.(2005),“Delegation and the Ratchet Effect:Should Regulators Be Pro-industry?” Discussion paper in economics,University of Surrey.

8.Demsetz et al.(1997),“Agency problems and risk taking at bank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Working papers

9.Houston and James(1995),“CEO Compensation and Bank Risk:Is Compensation in SOE Structured to Promote Risk Taking?”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6,pp.405~431.

10.Jeitschko,D,Mirman,J.(2002),“Inform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Short-term Contracting”,Economic Theory,19,pp.311~331

11.Jeitschko,D.,Mirman,J.,Salgueiro(2002),E.,“The Simple Analytics of Inform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Dynamic Agency”,Economic Theory ,19,pp. 549~570.

12.John Vickers(1997),“Performance Comparisons and Dynamic Incentiv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5(3) pp.547~581.

13.Raffi Indjejikian,Dhananjay Nanda(1999),“Dynamic Incentives and ResPonsibility Accounting”,Journal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l27,pp.177~201.

14.Y. Huang(2006),“The Effect of Ownership on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hina”,Journal of Bank and Finance,2006 conference,Beijing University.

1.Boer,D.M.,Frans,A.J.,Van,D.B. and Volberda,H.W.,“Management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the Emerging Multimedia Complex”,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999,36(6):pp.379~398.

2.Grant,R. 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pp.109~122.

3.Kogut,B. and Zander,U.,“Knowledge of the Firm,Combinative Capabilities,and the Replication of Technology”,Organization Science ,1992,3:pp.383~397.

4.Teece,D.J.,Pisano,G. and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18:pp.509~533.

5.Yang J.,“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Securing New Product Advantage i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5,16:pp.121~135.

6.陈力、鲁若愚:《企业知识整合研究》,《科研管理》2003年第3期。

7.杜静:《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和模式研究》浙江大学未出版硕士学位论文,2003。

8.高巍、田也壮、姜振寰:《企业知识整合研究现状与分析》,《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年第5期。

9.黄芳铭:《社会科学统计方法学:结构方程模式》,台湾,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10.林文宝:《技术知识类型、知识能量与组织学习对核心竞争力及创新绩效关联性之研究》,国立成功大学未出版博士论文,2001年。

11.谢洪明、韩子天:《组织学习与绩效的关系:创新是中介变量吗?——华南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科研管理》2005年第5期。

12.谢洪明、刘常勇、陈春辉:《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组织学习与创新的影响——华南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年第2期。

13.谢洪明:《社会资本对组织创新的影响:中国华南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科学学研究》2006年第1期。

14.谢洪明:《市场导向、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科学研究》2005年第4期。

15.赵修卫:《组织学习与知识整合》,《科研管理》2003年第3期。

1.Branstetter,Lee G.,Raymond Fisman & C. Fritz Foley,2003,“Do Strong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creas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S. Firm-Level Panel Data.

2.Gallini,Nancy T.,1992,“Patent Policy and Costly Imitation”,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23 (1) pp. 52~63.

3.Nordhaus,William,1969,Invention,Growth and Welfare ,Cambridge,Mass,MIT Press.

4.Rapp,R. T.,& Rozek,R. P.,1990,“Benefits and Cost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ournal of World Trade ,Vol. 24,pp. 75~102.

5.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2002,London,September,http://www.iprcommission.org.

6.Sakakibara,Mariko & Branstetter,Lee,1999,“Do Strong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creas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1988 Japanese Patent Law Reforms”,NBER Working Paper NO. 7066,April.

7.吴欣望:《后三十六条时代的游戏新规则与民营经济的技术创新》2006年6月2日《中华工商时报》,北大民经论坛专栏。

8.吴欣望:《专利经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9.吴欣望、陶世隆、刘京军:《鳗鱼效应一定会发生吗——强化专利保护影响技术创新的实证研究》,工作稿,2006年1月。

1.严明潮:《科技企业孵化器问题探索》[J],《决策参考》2002年第4期。

2.刘颖杰:《企业孵化器创新功能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9期。

[1]Acemoglu,D.“Do New Technologies Complement Skills?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8,113:pp.1055~1090.

[2]邓希泉、安国启:《 试析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形成原因》[J],《 青年研究》2003年第11期。

[3]曾湘泉:《 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4]刘帆:《 分割劳动力市场与高校毕业生失业》[J],《 青年研究》2006年第2期。

[5]Aghion,P.,and Howitt,P.“Growth and Unemployment”[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4,61:pp. 477~494.

[6]Manning,Alan,“We Can Work It Out:The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on the Demand for Low-skill Workers”[J],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4,51 (5):pp.581~608.

[7]Eriksson,Clas,“Is There a Trade-Off between Employment and Growth?”[J]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7,49:pp.77~88.

[8]Auto,D.,Levy,H. F.,Murnane,R. J.,“The Skill Content of Recent Technological Change:An Empirical Explora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 ,2003,118 (4):pp.1279~1333.

[9]姚先国等:《技术进步、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基于制造业微观数据的技能偏态假说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5期。

[10]Helpman,Elhanan and Rangel,Antonio,“Adjusting to a New Technology:Experience and Training”[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19994(4),December:pp.359~383.

[11]Schmookler,Jacob,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J]h. MA:Harvard U. Press,1966.Acemoglu,D.(1998),“Do New Technologies Complement Skills? Directed Technical Change and Wage Inequalit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3:pp.1055~1090.

[12]Mobius,Marcus,The Revolution of Work[R],mimeo,MIT,2000.

[13]Acemoglu,D.,“Technical Change,Inequality,and the Labor Market”[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2,40:pp.7~72.

[14]Katz,Lawrence and Kevin M. Murphy,“Changes in Relative Wages:Supply and Demand Factor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2,107:pp.35~78.

[15]Bairoch,Paul,Citi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From the Dawn of History to the Present[M],Christopher Braider,trans. Chicago:U. Chicago Press,1988.

[16]Keller,Wolfgang,“From Socialist Showcase to Mezzogiorno?Lessons on the Role of Technical Change from East Germany’s Post-World II Growth Performance”[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63:pp.485~514.

[17]林毅夫:《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J],《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8]程晓农:《重新认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结果》[J],《 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第1期。

[19]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展战略组:《关于技术选择指数的测量与计算》[R],No. C2002003,2002。

[20]刘学军、蔡昉:《制度转轨、技术选择与就业增长》[J],《中国劳动经济学》2004年第1卷第2期。

[21]詹姆士·J.海克曼〔美〕:《提升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曾湘泉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女性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OL],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http://www.chinahrd.net/。

[2]马京奎:《中国社会中的男人和女人》,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国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3]郑真真、连鹏灵:《中国妇女的受教育状况》[OL],中国网,http://www.china.org.cn/。

[4]文东茅:《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学业及就业的性别比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第16~21页。

[5]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 NO.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赵忠:《我国农村人口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第78~85页。

[7][16]谭深:《外出和回乡:农村流动女性的经历》,《社会研究》2005年第10期。

[8]国家统计局综合司课题组:《如何看待“农民工”问题》,《中国统计》2005年第5期,第21~22页。

[9]郑作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着力培育新型农民》,2006年5月5日《光明日报》。

[10]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发展指标》,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第 80页。

[11]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2005年12月31日《中国教育报》。

[12]施芳:《我国高等教育城乡差距在缩小》,2005年2月26日《人民日报》。

[13]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5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http://www.moh.gov.cn/。

[14]国家统计局:1996~2005年各年《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5][U.S.A.]John,Chinhui and Kevien M. Murphy:“Wage Inequality and Family Labor Supply”,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l997(1).

[17]锋锐:《我国首次全面报告流动儿童生存状况全面调查》[OL],http://www.qzwb.com/。

[18]杨扬、任华南:《家庭出身成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第四因素》,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

[19]方烨、勾晓峰:《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系列问题》,2006年3月13日《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