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4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23

社会建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图书

Theory,Policy and Practice on Social Construction

SSAPID:101-0069-1226-32
ISBN:978-7-5097-2608-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0年北京市的高校教师及学者以及北京的实际工作者,在有关“社会建设”在北京的研讨会的论文集。书稿中有学者对“社会建设”一词的研究;有对北京市如何进行社会建设的思考和建议、对策;还有实际工作者的工作经验总结。书稿中不乏闪光之处。如包路芳的文章,提出“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变被动防范式管理为契约式、自治性、联动性的主动服务型的管理。管理模式的改变,反映了观念的改变、制度的创新(户籍制度、社保、教育、住房等制度)、公民间的公平(让流动人口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如邬沧萍等的文章,对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很值得重视,尤其是加强和重视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市场作用的建议。这不仅能很好地补充政府包办养老服务的严重不足,还能开拓就业领域、增加就业。联系到隋玉杰等的文章(《老年福利领域社会工作者素质研究》),感到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加强,也正是大有可为之处,如教育、职业培训、社工制度等。 又如,陈劲松的文章,突破对社会福利的片面、狭义的认识,提出“大福利”制度概念,并指出在进行大福利制度建设的同时培育公民正确社会福利意识的重要性。社会建设,也是涉及民生的建设。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翟振武
编 辑:徐小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1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 管理学

 前言

 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

  世界城市人口调控的政策措施及启示

   一 世界各大城市人口调控的政策措施

    (一)制定城市规划,主动进行调控

    (二)建立城市新区,分流城市人口

    (三)改变产业布局,带动人口对外疏散

    (四)确立生活质量标准,鼓励人口主动迁移

   二 世界各大城市人口调控措施对北京的启示

    (一)主动积极调控,引导人口向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方向发展

    (二)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分散人口

    (三)制定人口规划,将人口调控纳入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之中

    (四)措施明确有力,重视法律保障

    (五)确立合理的生活质量标准,提高外来人口的居住条件

  社会组织培育与社会建设制度框架建构

   一 被调查社会组织的简况

    (一)社会组织领导人及成员的社会身份

     1.被调查社团和“民非”组织正职领导人的社会身份

     2.被调查的社区草根组织正式成员、外围成员及志愿者社会身份

    (二)社会组织业务构成及来源

     1.被调查的社团和“民非”组织的业务构成

     2.被调查的社区草根组织的业务构成

   二 社会组织发展的问题

    (一)障碍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

     1.法规环境

     2.政府环境

     3.业务硬件环境

     4.人才环境

     5.资金环境

     6.组织业务环境

    (二)社会组织自身障碍其发展的问题

   三 政府培育和管理社会组织的机制探索

    (一)政府行政运行机制和社会组织民间运行机制的比较

    (二)政府培育和管理社会组织的机制

    (三)培育和管理社会组织的机制流程图

    (四)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培育及社区建设的关系

     1.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及队伍建设的关系

     2.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与志愿者和社区的关系

    (五)党的建设与社会组织培育

    (六)几点思考

  建设世界城市:北京的挑战、优势与机遇

   一 建设世界城市:北京的必由之路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

    (二)承担中国走向世界的国家队的重大责任

    (三)应对全球竞争严峻形势的需要

    (四)因应北京内在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带动京津冀城市圈与环渤海协作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建设世界城市:北京的基础与优势

    (一)成功举办奥运会——走向世界城市的首场演习

    (二)北京高新科技的引领优势

    (三)总部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中心的迅速成长

    (四)文化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大幅提升

    (五)文化创意产业的高速发展

    (六)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本的雄厚基础

    (七)国际经贸、国际交流和全球影响的持续上升

   三 建设世界城市:北京的战略机遇

    (一)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低谷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机遇

    (三)北京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和提升

    (四)京津冀都市圈与环渤海经济协作区建设全面启动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及困境研究

   一 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的主要做法

    (一)工作体制由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分治走向合二为一

    (二)工作重心由“治安管理”转向“宏观管控”

    (三)工作理念由“注重管理”转向“服务管理兼顾”

    (四)工作网络从无到有,建立市、区县、街乡和居村四级工作网络

    (五)工作模式日益创新,涌现出独具特色的基层工作模式

   二 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的成效

    (一)完善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提高了流动人口依法管理水平

    (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流动人口基层工作模式

    (四)流动人口宏观调控思路愈加清晰

    (五)切实维护了首都社会和谐稳定

   三 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部分区(县)领导和部门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

    (二)流动人口协同共管机制尚不健全,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三)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制缺乏创新,流动人口对服务管理工作不配合

    (四)流动人口宏观调控的工作机制和体制尚不完善,流动人口结构难以符合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层工作模式面临人员、资金和设施等诸多困境

  “人文北京”:从理念到社会建设的实践*

   一 “人文北京”:理念及其内涵

   二 社会建设:“人文北京”的重要载体

   三 “人文北京”对都市社会建设的要求

   四 “人文北京”的社会建设路径

   五 结语

  北京市民众对公共文化设施满意度及需求分析

   一 调查方案

    (一)调查对象、时间、方式及人员

    (二)抽样方案

   二 样本情况

    (一)性别年龄结构

    (二)受教育程度

    (三)职业与收入

    (四)地区分布

   三 总体需求与服务情况

   四 图书馆需求与服务情况

    (一)图书馆分布

    (二)图书馆开放时间

    (三)图书馆环境与服务

    (四)图书馆的功能

   五 文化馆需求与服务情况

    (一)文化馆分布

    (二)文化馆开放时间

    (三)文化馆环境与服务

    (四)文化馆的功能

   六 书店需求与服务情况

    (一)民众上一年购书情况

    (二)书店分布

    (三)书店功能与服务

   七 结论与建议

    (一)总体:需增加基础文化设施数量

    (二)图书馆:加强宣传力度,天通苑、回龙观、望京、丰台区亟须建设图书馆

    (三)文化馆:广泛宣传,树立品牌形象

    (四)书店:采用就近原则建书店,多建图书种类丰富的大型图书城

  缓解交通压力 共建和谐新北京

   一 北京市目前的人、车、路基本状况

    (一)北京市汽车保有量快速上涨

    (二)北京市人口规模快速膨胀

    (三)北京市自行车、电动车保有量及出行比例均逐年下降

    (四)北京市公共交通运载能力不能满足庞大人口出行的需要

    (五)北京市现有停车位情况

    (六)北京市路口人车混行、行人不遵守信号灯情况严重

   二 借鉴国际大都市管理经验,优化北京交通环境,破解“拥堵”难题

    (一)对流动人口进行安全有序的管理

    (二)加大投入,继续扩展公共交通设施

    (三)提高机动车的使用成本和养护成本

    (四)倡导绿色出行,鼓励自行车出行

    (五)提供校车接送学生服务

    (六)按不同的功能区域调整停车费用

    (七)合理规划现有道路资源

    (八)倡导文明驾驶

    (九)减少公务用车,限制“特权车”

  “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探析

   一 “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和社会问题同步增长

    (二)重“被动防范式”管理,轻“主动服务型”管理

   二 “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一)模式的内涵

    (二)模式的特点

   三 “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形式

    (一)北京市丰台区的“出租房屋契约化管理”

    (二)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新居民互助服务站”

   四 “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有效调控了流动人口规模,优化了流动人口结构

    (二)拆除违法建筑,改善了地区治安和环境秩序

    (三)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水平

   五 “多元主体、服务整合”型流动人口社会管理模式的推广条件

    (一)在管理主体上,从重政府作用、轻多元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合作治理模式转变

    (二)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自治意识

    (三)发挥流动人口参与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主体性,更好地融入城市

 社会保障与社会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建设北京首善之区

   一 积极应对老龄化的理论涵义

    (一)“未富先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对国际应对老龄化经验的总结与提升

    (三)“党政主导、社会参与、群众积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内涵

   二 北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时应注意的两个基本问题

    (一)辩证认识经济发展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系

    (二)重视人口政策调整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系

   三 对北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关于健全北京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二)关于北京医疗卫生健康保障的建议

    (三)对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议

  借鉴世界城市经验 发展完善北京社会保障制度

   一 北京与世界城市

   二 世界城市社会保障水平比较分析及对北京的启示

   三 北京市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北京市总体社会保障水平

     1.加大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入,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

     2.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加大对社会救助的投入

     3.提高社会保障相关待遇水平,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

    (二)逐步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增强社会保障功能,完成由经济保障到服务保障的转变

  北欧福利国家社会服务比较研究

   一 社会服务的政府主管机构

    (一)整合的社会服务模型

    (二)垂直整合

    (三)水平整合

   二 社会服务的使用者

    (一)个人的社会服务

    (二)针对儿童和未成年人的社会服务

    (三)针对成年人的社会服务

    (四)针对照料者的社会服务

    (五)针对其他特殊人群的社会服务

   三 服务供给

    (一)服务设施

    (二)私人提供的社会服务

   四 社会服务的支出和收费

    (一)财政支出

    (二)收费

   五 社会服务的监督

   六 意义

    (一)社会服务的命题框架

    (二)启示

  新农保政策试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新农保试点的基本情况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强化组织保障

    (二)科学谋划,政策宣传“一竿子插到底”

    (三)有序推进,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四)健全制度,规范基金和参保档案管理

   二 新农保试点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新农保推进计划滞后于农民需求,对地区间差异考虑不足,可能引发新的不平衡

    (二)农村人口变迁较大,户籍管理弱化,参保工作难以全部落实到位

    (三)应参保人员年龄规定起点偏低,中青年参保积极性不高

    (四)部分县级财政资金不足,配套资金落实压力较大

    (五)基层运行投入不足,经办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管理平台建设不到位,经办能力较弱

    (六)新农保与其他养老保险政策不衔接、城乡社会福利政策碎片化、新农保积累资金增值受限等深层次问题,将成为制约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 加大工作力度,完善新农保政策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新农保推进步伐,争取“十二五”末在全国农村实现基本覆盖

    (二)政策不搞“一刀切”,对贫困地区给予资金倾斜,对发达地区允许尝试市场化运作

    (三)适当提高参保年龄,将缴费年限与基础养老金挂钩,突出政府补贴的激励功能

    (四)充分发挥省级财政作用,将对新农保的补贴纳入省市县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五)确保运行投入,提高经办机构能力与水平,建立与完善运行平台和政策衔接的技术支撑

    (六)统筹协调各项农村社会福利政策,消除和减少政策矛盾,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福利政策的转移接续

  老年社会工作理念及其实践方式

   一 开展老年社会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二)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三)有利于老龄政策的落实

   二 国外老龄工作的理念和实践经验

    (一)联合国老龄行动指导思想

     1.一切政策都要着眼于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发挥老年人的潜能造福于社会

     3.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战略

     4.在发展中促进代际间的互惠与和谐

    (二)联合国发展老龄事业的战略目标

    (三)发达国家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

     1.发展老龄事业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2.老龄工作必须坚持走法制化的道路

     3.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

     4.在发展社会养老的同时继续发挥家庭养老的作用

     5.发展社区服务是实现老年社会工作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基本目标

   四 以社区服务作为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实践方式

    (一)建立老年社区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

     1.老年人的权益保障政策

     2.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政策

     3.医疗保健服务政策

     4.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参与政策

    (二)建立社区服务的资金支持系统

    (三)建立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系统

  北京市高龄老人居家养老(助残)券的使用情况分析

   一 老年人领取居家养老(助残)券的情况

   二 居家养老(助残)券的使用情况

    (一)居家养老(助残)券的消费情况

    (二)居家养老(助残)券的消费项目

   三 服务的提供及评价

   四 对居家养老(助残)券的评价及预期

   五 提高居家养老(助残)券使用效率的相关建议

  北京市老年人社会化长期照料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一 研究背景

   二 北京市老年人长期照料服务的现状和突出问题

   三 对策建议

  流动人口工伤保险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 前言

    (一)流动人口工伤保险政策背景

    (二)流动人口工伤保险基本情况

    (三)问题提出

   二 流动人口工伤保险现状

    (一)数据来源

    (二)流动人口工伤保险参保基本情况

    (三)流动人口工伤赔付知晓情况

   三 流动人口工伤保险参保影响因素

   四 讨论

    (一)流动人口参加工伤保险的政策障碍

    (二)流动人口参加工伤保险的自身障碍

   五 对策建议

    (一)建立适合流动人口的工伤保险制度

    (二)加强流动人口工伤保险意识

     1.普及社会保险知识,提高参保意识

     2.强化流动人口参保主体概念

 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

  流动在边缘: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

   一 HZ学校简介

   二 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

    (一)学校及师资方面的优势与问题

     1.学生多,地方小

     2.教师资源匮乏

     3.教学设施不完善

     4.未来发展不容乐观

    (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流动性大

     2.学习基础整体薄弱,同龄学生差异大

     3.一些孩子在习惯、行为、情绪等方面存在问题

     4.没有目标,未来预期渺茫

   三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能

    (一)学生自身的优势与潜能

     1.吃苦耐劳,勤奋努力

     2.身体好,生活较独立、自理能力强

     3.不慕虚荣,关心同学

     4.部分家长的良好示范作用

    (二)个人与家庭社会工作方面

     1.学生的个案工作

     2.针对家长的社会工作

    (三)小组工作

    (四)社区层面

     1.推行社会共融理念,倡导沟通、平等尊重

     2.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五)社会政策方面

     1.制定具有弹性的管理制度与规定

     2.公共财政的适当支持

  心理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心理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心”途径

    (一)心理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

    (二)心理建设:社会建设的“心”途径

   二 社会不良心态的凸显需要加强心理建设

    (一)利益至上引发的冷漠感

    (二)激烈竞争引发的迷惘感

    (三)多元文化引发的浮躁心理

   三 社会建设中加强心理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心理建设思想观念

    (二)构建心理建设社会机制

    (三)培育心理建设工作队伍

    (四)完善心理建设服务模式

  新形势下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边缘化问题

   一 社会主要成员不在场的社区场域

   二 当代城市社会生活的脱域性

   三 超越城市社区建设的边缘化

  建构北京市“大福利”制度框架的原则及其策略

   一 北京市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问题与不足

    (一)北京市社会福利制度的现状

    (二)北京市社会福利体系存在的问题

    (三)目前民政福利制度框架中存在的不足

     1.不利于社会福利资源的整合

     2.不利于社会工作的拓展

     3.不利于社会福利的制度创新

     4.不利于公民社会的建构

     5.不利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 建设新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目标和原则

    (一)建构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的总体目标

    (二)建构适度普惠性的社会福利体系的主要原则

     1.社会保障原则

     2.目标导向原则

     3.多元供给原则

     4.社会投资原则

     5.市场竞争原则

   三 构建首都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的途径和思路

    (一)转变民政福利中“小福利”的观念

    (二)建构“大福利”的制度框架

    (三)将市民的社会生活质量问题纳入社会福利体系研究之中

    (四)建构一种能够测算目前北京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指数体系

    (五)培育公民的社会福利意识

    (六)积极促进社会福利服务社会化

  老年福利领域社会工作者素质研究*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质性研究结果

     (一)对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解

      1.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

      2.老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内容

      3.老年社会工作的作用

     (二)对老年社会工作岗位从业人员素质的看法

      1.个人特质

      2.知识基础

    第二部分 定量研究结果

     (一)基本社会人口特征

     (二)工作程序与工作内容

   四 结论与建议

  试论市民服务中心的规划与建设

   一 发展历程

   二 规划与建设

    (一)目的与内容

    (二)框架与结构

   三 思考与探讨

    (一)标准先行

    (二)示范先行

  社区参与,共建和谐北京

   一 “城市寄居者”的困境

    (一)城市生活困境之一:就业困难,社会关系弱

    (二)城市生活困境之二:标签带来的歧视

    (三)城市生活困境之三:陌生城市中的情感缺失

   二 参与社区服务,获得市民认可

    (一)参与志愿服务,获得市民接纳

    (二)重构社会网络,感受城市美好生活

   三 培育主体意识,参与社区建设

    (一)志愿活动提升主人翁意识

    (二)从志愿服务到参与式治理

    (三)培育公民意识,成为都市新市民

   四 全面接纳,共建和谐北京

  县域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 近年社会建设的总体成就

   二 城市社区与社会建设

    (一)城市社区建设的显著进步

    (二)城市社区建设的现实思考

     1.城市化进程

     2.街道办事处管理

     3.社区居委会管理

     4.小区物业管理

     5.城乡混合的管理体制

   三 社会建设调研的初步思考

陈明、彭桂娥:《美国150年城市发展历程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8期。

陈雪明:《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历史回顾及对中国城市的展望》,《国外城市规划》2003年第1期。

付恒杰:《日本城市化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3年第4期。

黄柯可:《英美法德俄城市化特点以及出现的问题》,《兰州学刊》1994年第1期。

刘建芳:《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问题及对策》,《山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吕军:《试论墨西哥的城市化进程》,《拉丁美洲研究》1999年第5期。

苏振兴:《拉美经济:在复苏路上蹒跚而行》,《拉丁美洲研究》2004年第1期。

薛庆根:《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对中国的启示》,《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4期。

许平:《法国近代农业人口的迁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第5期。

张卫玲:《20世纪墨西哥城人口剧增的原因》,《城市问题》2000年第3期。

〔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美〕斯皮罗·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单皓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倪鹏飞、〔美〕彼得·卡尔·克拉索主编《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奥〕曼弗雷德·费希尔、〔德〕贾维尔·迪亚兹、〔瑞典〕福克·斯奈卡斯:《大都市创新体系——来自欧洲三个都市地区的理论和案例》,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局、浦东产业经济研究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金元浦主编《北京:走向世界城市——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金元浦主编《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发展之路研究》,《城市观察》2011年年第2期。

金元浦、彼得·泰勒:《世界城市网络与活力城市》,《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刘彦平主编《中国城市经营发展报告2009~20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7。

〔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何博闻译,凤凰出版社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3。

北京市统计局:《北京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冯惠玲:“人文北京:城市品格和灵魂的塑造”,《“人文北京”论坛文集》(会议文集),2009。

冯友兰:《论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88。

郭金龙:“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前线》2008年第12期。

纪宝成:“和谐:建设人文北京的核心”,2009年4月9日《光明日报》。

刘淇:“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求是》2008年第23期。

〔美〕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等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吴忠民:“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特征分析”,《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

郑杭生:“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北京党史》2008年第1期。

郑杭生、杨敏:“关于社会建设的内涵和外延”,《学海》2008年第4期。

郑杭生编《新中国60年:学界回眸——社会学与社会建设卷》,北京出版社,2009。

北京市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bjstats.gov.cn/tjnj/2009-tjnj/。

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官方网站http://www.bjjtgl.gov.cn/publish/portal0/。

《北京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交通发展规划》,2006年11月23日。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 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2010年12月。

中共北京市委研究室、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研究所联合课题组:《借鉴国际经验治理北京城市交通拥堵对策研究》(上、下),《前线》2006年第12期。

〔美〕拉塞尔·M.林登:《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吴群芳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冯玲、李志远:《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变迁的过程分析——基于资源配置视角》,《人文杂志》2003年第1期。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28日《北京日报》(3)。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2010年10月29日《北京日报》(2)。

《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2月6日《北京日报》(1)。

《“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2010年4月7日《北京日报》(3)。

《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北京市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行动方案〉举要》,2010年8月3日《北京日报》(8)。

《北京市2009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2010年10月25日《北京日报》。

《人大代表当调查员摸底养老需求》,2010年9月25日《北京日报》(3)。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2010年11月10日《北京日报》(4)。

李本公:《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华龄出版社,2007。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5》,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世界人口老龄化1950~2050》,联合国,2002。

《北京“十一五”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2010年12月3日《北京日报》。

廖燕:《北京两会今日开幕 世界城市写入政府报告》,2010年1月25日《北京晚报》。

周振华:《崛起中的全球城市——理论框架及中国模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第23~25页。

穆怀中:《国际社会保障制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第21~202页。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北京统计信息网,2010-05-01。

王维平:《北京市社会保障水平国际比较及启示》,《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Brian Munday. Integrated social services in Europe. Strasbourg Cedex:Council of Europe Publishing,2007.

Sweden Ministry of Health and Social Affairs.“Social Services Act”.2001.

Norway Ministry of Labour.“Social Services Act”.1991.

Denmark Ministry of Social Affairs.“The Act on Social Services”.2006.

Norway Ministry of Labour.“Financial social assistance”.http://www.regjeringen.no.

Norwegian Board of Health Supervision.“About public supervision of child welfare,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 in Norway”.http://www.helsetilsynet.no.

Norwegian Board of Health Supervision.“Norwegian Health and Social Services”.http://www.helsetilsynet.no.

童玉芬、刘广俊:《北京市人口老龄化及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人口与发展》2008年第4期。

汤哲等:《北京市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变化》,《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第12期。

王树新、赵智伟:《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方式的选择与支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人口与经济》2007年第4期。

丁华、徐永德:《北京市社会办养老院入住老人生活状况及满意度调查分析》,《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段明:《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研究》,《青年科学》2009年第8期。

高文书:《进城农民工就业状况及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石家庄、沈阳、无锡和东莞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国家人口计生委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人口研究》2010年第1期。

何文举、殷志云:《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支持系统如何构建》,《求索》2007年第5期。

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当前农民工流动就业数量、结构与特点》,http://www.lm.gov.cn/gb/employ-ment/2005-08/11/content_82630.htm。

刘姝宏:《全国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只有近22%,提高工伤保险参保率需迈三道坎》,2009年8月15日《法制日报》(第二版)。

唐鸣、陈荣卓:《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兼析省经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王俊秀:《北京义联劳动法援助与研究中心调查显示:过半农民工不知道工伤保险》,2010年2月6日《中国青年报》(第三版)。

于欣华、霍学喜:《农民工工伤保险困境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孟迪云、尹玉林:《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行政与法》2010年第1期。

吕绍青、张守礼:《城乡差别下的流动儿童教育:关于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调查》,《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

史柏年:《城市流动儿童少年就学问题政策分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唐斌:《双重边缘人:城市农民工自我认同的形成及影响》,《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3期。

杨东平:《务实解决打工子弟学校问题》,《瞭望》2007年第4期。

张铁道、赵学勤:《建立适应社会人口流动的接纳性教育》,《山东教育科研》2002年第8期。

赵树凯:《边缘化的基础教育:北京外来人口子弟学校的初步调查》,《管理世界》2000年第5期。

周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从教育问题到教育政策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第17期。

HZ学校针对学生、家长、老师、校长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

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

《北京市民政统计年鉴》,2001~2007年。

杨宜勇、吕学静:《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赖伟良:《澳门市民的福利意识形态:中间路线取向》,载王思斌主编《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二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李明政:《意识形态与社会政策》,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

郭晋平主编《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总览》,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5。

李清伟:《论社会政策与公民权利的实现》,《政治与法律》2008年第3期。

陈磊、张朝雄:《当代大学生社会福利意识测评》,《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彭华民、黄叶青:《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刘继同:《国家与社会:社会福利体系结构性变迁规律与制度框架特征》,《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夏学銮:《构建整合社会福利制度探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张秀兰、徐月宾:《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目标及途径探讨》,《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李春龙:《试论我国社会福利提供主体的多元化转变》,《中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刘继同:《转型期多元福利实践与整体性福利理论框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社会福利编辑部:《公办民营和民办公助: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大趋势》,《社会福利》2004年第8期。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反思与重构》,《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6期。

〔美〕凯瑟琳·麦金尼斯·迪特里克:《老年社会工作——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评估与干预》(第二版),隋玉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中国网:《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2/17/content_9392818_3.htm。

Rowe,J.W.,& Kahn,R.L.(1998). Successful aging. New York:Pantheon.

NASW(2003). NASW Standards for Social Work Services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NASW Publisher.

〔美〕科瑞(Gerald Corey):《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及实践》(第七版),石林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2-3.

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张俊浩:《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李培林:《社会生活支持网络:从单位到社区的转变》,《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杜静静:《城市治理中的农民工参与途径探析》,《墨河学刊》2007年第5期。

惠志娟:《进城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研究——以广州市为例》,安徽大学社会学系,论文,2007。

李红珍:《城市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现状、问题及愿景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论文,2007。

蒋静:《社会支持链接:一个打工妹和城市社会的互动分析》,《妇女研究论丛》2003年第3期。

梁建东:《探析公共事业的民间参与》,《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魏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研究——以徐州地区为例》,《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12期。

谭建光、凌冲、朱莉玲:《现代都市志愿者心态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

罗熏谱:《“第三条道路”与参与式政府治理模式的构建》,《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第3期。

陆学艺等:《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延庆改革开放30年》,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