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23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386

劳动平等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图书

On Labor Equality : A Study of Improving the Basic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SSAPID:101-0059-5882-59
ISBN:978-7-5097-4634-9
DOI:
ISSN:

[内容简介] 以劳动平等为主题,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做新的理论诠释,为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实践做新的探索。全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历史回顾”篇回顾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制度演化”篇分析中国六十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改革与效率”篇围绕效率目标分析国有经济改革;“自主治理”篇分析集体经济改革面临的困难与问题;“平等竞争”篇分析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劳动平等”篇分析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征的劳动平等及其实现程度。 结论: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道路。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荣兆梓
编 辑:陈凤玲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3年08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0 经济学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的创新

 摘要

 第一篇 历史的回顾

  第一章 社会主义理论的两个跨世纪问题

   一 市场经济与当代生产力

    (一)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二)劳动的外在强制

     1.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质

     2.社会生产力的三重局限

     3.全球生产力还需要更高程度发展

    (三)异化劳动学说与法兰克福学派

     1.法兰克福学派的弱点

     2.理论失误之一:把科学技术等同于社会生产力

     3.理论失误之二:漠视劳动异化的生产力基础

     4.马尔库塞对苏联体制的评论

   二 公有制的内在矛盾

    (一)公有制的性质与矛盾

     1.公有制的性质

     2.公有制本身的矛盾

    (二)决策成本与公产代理制

     1.决策成本与双向代理制

     2.直接代理和间接代理

     3.大规模公产组织的主动代理制

    (三)从代理人到特权阶层

    (四)公有制与效率

  第二章 列宁模式的形成及其不足

   一 关于社会主义的两个制度要点

   二 从集体管理到“一长制”

    (一)最初的法令

    (二)一长制的提出

    (三)列宁对“工会国家化”的重新思考

    (四)俄共“党内”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

    (五)防止国家机关官僚化

   三 关于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一)所谓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

    (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提出

    (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四 列宁模式的历史地位

    (一)退却与进攻

    (二)列宁模式遗留的问题

  第三章 由苏联实践引发的社会主义理论争论

   一 考茨基从社会民主主义立场对苏联模式的批判

    (一)关于革命道路问题

     1.恩格斯的革命策略与考茨基反对革命的策略

     2.议会道路决定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3.东方社会主义的民主缺陷

    (二)俄国革命的时机是否成熟

     1.是等待时机还是创造条件

     2.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深化

     3.俄国的落后并非主要原因

    (三)关于社会主义与民主

     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2.民主是克服官僚主义的良药

     3.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二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性质

    (一)粮食危机与斯大林模式的崛起

    (二)斯大林模式的性质

     1.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大科层”体制

     2.一个实行经济赶超战略的可行选择

    (三)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党内模式之争

   三 托洛茨基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及对其批判的评论

    (一)托洛茨基对斯大林模式的批判

     1.对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批判

     2.对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具体做法的批判

     3.对苏联国家性质的判断

     4.对苏联工人官僚国家前途的预言

    (二)对托洛茨基批判的评论

     1.“超工业化”立场与斯大林模式具有必然联系

     2.革命党而非执政党的思维惯性

     3.托洛茨基预言的先知性

  第四章 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评析

   一 南斯拉夫自治式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一)社会所有制下的自治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1.对传统国有制反思中形成的社会所有制

     2.自治式市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

    (二)自治式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的主要矛盾

     1.社会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矛盾

     2.工人自治式企业治理模式的“逻辑悖论”

     3.生产要素市场配置机制缺乏

     4.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

     5.宏观经济协调机制效率低下

    (三)南斯拉夫模式的启示

     1.南斯拉夫实验对社会主义模式探索的积极意义

     2.南斯拉夫自治式市场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的启示

   二 国家市场社会主义模式

    (一)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演变

    (二)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

    (三)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1.市场社会主义提出市场和社会主义完全可以结合的论断,并进行了各种模式的探索

     2.市场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传统社会主义在提高经济效率上的“两难”,为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率、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活力提供了无限可能

     3.市场社会主义立足于市场交易层面的设计,为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提供了多重可能选择

    (四)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缺陷

   三 约翰·罗默市场社会主义模式述评

    (一)虚拟证券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

    (二)罗默模式评析

 第二篇 制度的演进

  第五章 计划经济下社会主义实验的失败及教训

   一 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形成

   二 “人民公社运动”的探索与失败

    (一)从“大跃进”到人民公社

    (二)毛泽东总结人民公社失败的教训

   三 “文化大革命”的探索与失败

    (一)“文化大革命”的理论逻辑

    (二)“文化大革命”的完全失败

   四 社会主义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的再探讨

    (一)片面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二)过度强调“阶级斗争为纲”

    (三)关于制度的根本区别与体制的局部同一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理论进展

   一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

    (一)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

    (二)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表述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实践中逐步展开

   三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逻辑

    (二)公有制与市场经济

     1.效率出发的考察

     2.公平出发的考察

    (三)共同富裕与市场经济

     1.邓小平的共同富裕理论

     2.公有制与共同富裕

     3.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的再分配政策

   四 发展模式转换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经济发展的两种方式、两个阶段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公有制为主体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与全民福利政策

   五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五大议程

  第七章 六十年所有制结构演变及其效率研究

   一 完整的公有经济倒U字线及其效率猜想

   二 中国60年来所有制结构的演变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二)计算结果

    (三)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几个阶段

   三 经济效率分析

    (一)1952~2009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

    (二)观察结果

   四 研究结论及一点遗憾

    (一)研究结论

    (二)一点遗憾

 第三篇 改革与效率

  第八章 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

   一 改革成就:结构与效率

    (一)对所有制结构变动的两种理论解释

    (二)公有制经济一定低效率吗?

    (三)国有经济市场竞争力有了实质性改善

   二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及其后果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双重制度安排

    (二)国有股权代理机构的缺失及其后果

   三 大国资委体制的根本性问题

    (一)国资委管辖的资产规模太大

    (二)政企分开的改革目标没有到位

    (三)对垄断企业的政府规制不到位

  第九章 国有企业的相对效率分析

   一 前期研究成果及其不足

   二 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比较

    (一)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投入产出变量

     2.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变量*

    (二)模型

    (三)模型结果与分析

     1.参数估计结果

     2.技术效率测算结果

   三 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比较

    (一)竞争性领域工业行业的确定

    (二)竞争性领域工业细分行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的计算

     1.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2.计算结果

   四 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十章 国有垄断企业利润来源分析

   一 国有企业的利润来源仅仅是垄断吗?

   二 技术效率对于国有企业利润稳定的解释力

    (一)国有工业企业15个代表性行业的选择

    (二)国有工业企业15个行业技术效率的计算

     (1)DEA分析的Super-SBM模型

     (2)指标选取及效率的计算结果

    (三)模型、指标与计量结果

     1.变量定义和模型设定

     2.模型的估计结果

   三 垄断企业内部效率增长得益于外部效率损失吗?

   四 国有企业垄断的内部效率和外部效率

    (一)5个国有垄断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1.方法与模型

     2.数据、样本及计算结果

    (二)5个国有垄断行业垄断的外部效率损失和修正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哈伯格三角形

     塔洛克四边形

     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社会效率损失

    (三)5个国有垄断行业的外部效率损失的计算

    (四)5个国有垄断行业的修正TFP增长率

    (五)外部效率损失对内部效率增长的效应

   五 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十一章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思路及依据

   一 国有经济面临两对基本矛盾

    1.国资委资产管理规模过大与公有经济规模调整已达到临界点的矛盾

    2.竞争领域政企分开不到位与垄断领域政府规制不到位的矛盾

   二 改革思路的要点与步骤

    (一)建立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管理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

    (二)建立承担基础性公益服务的公法人组织

    (三)在寡头垄断领域建立国家控股(投资)公司

    (四)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大型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

    (五)将国资委改造成为国有资产合规合法有效经营的监管机构

   三 国有经济社会功能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

    (一)市场经济下政府与企业的责任划分

    (二)我国国有经济的社会功能分析

     1.充当政府“熨平经济周期”的工具

     2.国民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加速器”

     3.坚守民族产业的制高点,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4.提高劳动平等程度的社会功能

    (三)社会功能与企业责任的相互关系

    (四)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分类研究

   四 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的性质与功能

    (一)竞争性领域公有资本的功能与特征

     1.公有制经济不能从竞争性领域完全退出,这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2.竞争性领域的公有资本必须以赢利为目标,这由市场竞争的规律决定

    (二)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的公有性质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的公有性质

     1.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的赢利应不应该分配给全体老百姓

     2.基金赢利为什么不能上缴国库,直接用于公共消费

    (三)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社会信托投资基金管理人的激励机制

   五 垄断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依据和原则

    (一)垄断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复杂性

     1.现实经济中划分垄断与竞争就是一个难题

     2.垄断范围的变动性是规制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3.现有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下国家安全的考量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4.中国市场经济发育的特殊路径增加了理解和处理垄断问题的难度

    (二)当前垄断领域国有经济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

     1.垄断领域的范围应当继续缩小

     2.国有资本在大多数寡头垄断领域,应当主要靠市场手段维持控制力,实现国家产业目标

     3.垄断企业产权结构与组织构架应当更具有弹性,能够适应各种产业组织垄断程度的差异以及垄断范围的调整

     4.在此可灵活调整的市场结构中,依法实施的反垄断与政府规制必须加强

     5.垄断领域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进一步改革

    (三)回答一个可能的疑问

  第十二章 垄断与利益集团:盐业规制改革案例研究

   一 文献回顾

   二 背景

   三 食盐专营

   四 两碱工业用盐的市场化

   五 食盐与小工业盐管理体制改革

   六 结论性评述

    (一)有影响的利益集团

    (二)影响政策的环境变量

    (三)影响政策的微观机制

    (四)案例的代表性

 第四篇 自主治理

  第十三章 农村集体经济的历史与现状

   一 集体经济的效率源头

   二 农村集体经济演化之路

    (一)互助组、初级社自主发展阶段

    (二)从合作化高潮到“人民公社运动”治理主体的异化

    (三)人民公社三级所有的代理模式

    (四)“大包干”及其制度遗产

   三 市场经济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当前状况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自主治理

    (二)乡镇集体企业的自主治理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自主治理

   四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安徽省47个合作社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样本及说明

    (二)调查方法和结果

     1.办社初衷是为了满足经济需求,发起者主要为农民

     2.入社以缴纳股金为主,退社自由

     3.大体上能够实行民主管理,但有弱化的趋势

     4.盈余分配主要是按交易额与按股分配相结合

     5.合作社对所在社区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6.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最大风险是市场风险

     7.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基本上持肯定态度

    (三)基于调查的几点结论

     1.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当地经济发展乃至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增长很快,但真正较为规范的合作社只是少数

     3.在扶持政策落实、融资、民主控制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 理论思考与政策思路

    (一)两点理论思考

     1.重新定位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模式

     2.正确理解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二)基本的政策思路

     1.加快推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夯实农业合作社基础

     2.提高农民自治意愿,增强农民自治能力,从源头上提高集体经济效率

     3.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实现政府与农民两个积极性的对接与融合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中合作经济的国际比较

   一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合作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合作经济发展概况

     1.美国的农民合作经济

     2.欧洲的农民合作经济

     3.日本的农民合作经济

    (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的特征

     1.恪守合作社基本原则

     2.组织规范化程度高

     3.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适应市场环境的能力

     4.政府注重政策支持和立法保护

    (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

   二 发展中国家合作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发展中国家合作经济发展概况

    (二)发展中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

     1.印度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2.印度合作社发展的经验和不足

    (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合作经济发展的比较

     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合作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发展很不平衡

     2.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合作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社是通过政府的干预建立发展起来的

     3.发展中国家合作社受西方合作思想影响很大,在很大程度上是模仿发达国家建立起来的

     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专门设有合作社管理机构,但具体管理方式不同

   三 我国与国外合作经济发展的比较

    (一)我国合作经济发展概述

    (二)我国合作经济发展情况与国外比较

     1.从合作经济发展水平上看,目前我国合作经济农民参与率低,规模小,还不成体系

     2.从合作经济组织结构上看,目前我国合作经济组织结构还不够合理

     3.从政府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上看,目前我国政府对合作社的行政干预较多,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运用不够

     4.从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行机制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不够健全,管理运作不够规范

    (三)我国合作经济的发展环境与国外比较

     1.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2.政府在合作社发展中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

     3.市场发育不足

     4.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第十五章 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困境研究

   一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产生背景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

     1.数量日趋增多

     2.规模不断扩大

     3.发展模式多样化

   二 农村资金互助社性质分析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合作金融概念界定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性质分析

     1.内生型资金互助社案例分析——吉林省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民资金互助社

     2.外力推动型资金互助社案例分析——安徽省肥西县小井庄资金互助合作社

     3.结论

    (三)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

   三 农村资金互助社生存困境分析

    (一)农村合作基金会案例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案例分析及对比

    (二)农村资金互助社持续生存的困境分析

     1.合法性问题是现阶段资金互助社生存面临的首要难题

     2.中国缺乏广泛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土壤是制约农村资金互助社生存的深层次原因

     3.在发展初期缺乏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扶持是制约资金互助社生存的体制性原因

   四 农村资金互助社保持合作性质不变的困境分析

    (一)一个性质异化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案例——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

    (二)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性质异化的原因分析——资金缺乏是根本原因

    (三)深层次的分析:农户特征及资金缺乏的原因分析

     1.农户特征分析——以利辛县崔园村为例

     2.资金互助社资金缺乏的原因探讨

   五 农村资金互助社内生环境分析

    (一)内生环境的内涵

    (二)内生环境催生的资金互助社优势分析

     1.制度上的优势

     2.实践中的优势

      (1)内生型资金互助社案例——浙江金华市婺雅资金互助社*

      (2)外生型资金互助社案例——甘肃定西市贫困村村级资金互助社*

     3.案例对比

    (三)目前我国内生环境缺乏的表现及原因

     1.对合作经济的认识不足

     2.缺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3.缺乏具有创新意识的农民精英

     4.普通农民缺乏合作金融的专业知识

 第五篇 平等竞争

  第十六章 非公经济发展:成就与问题

   一 非公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非公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私营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私有经济的就业贡献逐年增加

     1.私营企业成为城乡新增就业的主渠道

     2.私营企业就业的行业分布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三)外资经济的快速增长

    (四)非公经济的比重持续提高

    (五)非公经济区域分布与发展的不平衡

   三 “国退民进”之辩

    (一)实证层面的讨论

    (二)规范层面的辨析

    (三)在非公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保持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四 私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一)营造创业氛围,促进机会型创业

    (二)引导私营企业主实现从“赚钱”到“做企业”的目标转换

    (三)完善市场秩序、实现平等竞争

  第十七章 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建设

   一 如何判断我国当前非公经济的市场环境

   二 市场准入与垄断领域的改革

   三 融资成本与劳动成本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与金融体制改革

    (二)劳动成本的差异与市场竞争

   四 税收负担的差异

    (一)国有及私营企业的税负差异

    (二)国有企业税负更高的原因

    (三)与“天则所”诸君商榷

   五 企业社会责任与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

    (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演变

   六 研究结论

  第十八章 剥夺型公司治理与不平等竞争

   一 剥夺型公司治理与股东之间的不平等

    (一)剥夺型公司治理是普遍现象

    (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侵害性

    (三)控制权私有收益大小及侵占后果

   二 计算控制权私有收益

    (一)研究对象

    (二)计算大股东侵害度

     1.公司可持续发展水平

     2.可持续增长模型

     3.私有收益的度量模型

     4. 研究设计

      (1)样本数据的选择及描述

      (2)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

      (3)控制权私有收益计算

   三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第六篇 劳动平等

  第十九章 劳动平等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 现代平等理念与机会平等

    (一)现代平等观演进概述

    (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机会平等观

     1.罗默论社会主义与平等

     2.柯亨的机会平等观

    (三)评论与启示

     1.对“分析马克思主义”机会平等观的几点评论

     2.一点启示

   二 劳动平等与其实现程度

    (一)全面理解劳动平等的含义

     1.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

     2.劳动平等、分配平等

     3.消费领域:劳动能力发展机会平等

     4.全面理解劳动是全面理解劳动平等的前提

    (二)权利意志关系与现实经济关系

    (三)劳动平等实现程度与实现过程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劳动平等

    (一)市场经济下实现劳动平等的特殊性

     1.劳动平等与市场经济下其他公平原则并存,形成双重公平叠加的特殊现象

     2.企业内部的劳动平等与社会范围的劳动平等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形成两个层面互动的特殊现象

    (二)市场经济下劳动平等的实现程度

   四 公有资本与劳动平等

    (一)社会主义不能够也不需要“超越资本”

    (二)公有资本是劳动平等内在矛盾的展开

    (三)公有资本:效率与平等的统一

  第二十章 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平等的实证研究

   一 国有企业内部的劳动平等需要实证研究

   二 国有企业用工制度改革:皖北煤电的案例

    (一)皖北煤电用工“双轨制”改为“单轨制”的实践

    (二)问卷设计、变量与研究方法

    (三)计量分析

     1.非正式工身份转换后的忠诚度与正式工的比较

     2.身份对员工忠诚度影响的回归分析

   三 国有企业内部收入分配不平等

    (一)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状况

    (二)企业收入差距的国际比较

    (三)我国企业收入差距过大的原因初探

   四 改制企业的职工知情程度研究

    (一)研究背景

    (二)数据、变量与方法

    (三)分析结果

     1.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与国有企业改制的员工知情程度分布

     2.职工改制知情程度对其工作积极性和企业认同程度的影响

     3.职工改制知情程度对其收入变化和改制满意度的影响

   五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二十一章 社会范围的劳动平等:收入分配的视角

   一 财产不平等与收入不平等

   二 机会不平等与收入差距

    (一)研究背景

    (二)数据与方程

    (三)收入差距分解

     1.回归方程估计

     2.贡献率分解

    (四)结果分析

   三 分工不平等与收入差距

    (一)研究背景

    (二)模型与数据

    (三)实证分析

   四 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二十二章 财税制度改革与劳动平等

   一 新一轮财税制度改革的思路

    (一)有关改革思路的分歧

    (二)财政的再分配效应及再分配功能

   二 税收制度应能有效缩小分配差距

    (一)我国当前税收制度的再分配效应

    (二)改革的思路

   三 财政支出应当保障发展机会均等化

    (一)财政支出的再分配效应

    (二)改革的思路

   四 关于政府间财政关系进一步改革的建议

    (一)构建以基层政府为平台的财政支出体制

    (二)政府间收入划分

    (三)构建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的转移支付制度

  第二十三章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三个重要议题

   一 自由与平等

    (一)能力为中心的历史观

    (二)生产力发展与马克思的劳动平等理论

    (三)对阿马蒂亚·森的几点评论

     1.关于劳动的社会历史性质

     2.关于社会生产力和自由个性社会

     3.关于各民族发展道路的时序差异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定位再认识

     1.两种经济制度的历时性

     2.两种经济制度的共时性

    (二)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 关键是要有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

    (一)当前改革的重心在政府层面

    (二)政府自身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一个基于公有制内在矛盾的分析

 索引

 自序

社会主义从诞生之初起就面对两大难题,其一是不能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其二是不能实现社会全体成员自己管理国家。市场经济和官僚体制是这个新制度不可缺少的旧部件。当代生产力固有的三重局限,决定了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认识到这一点,东方马克思主义者花费了七十年。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公产代理制度的必然性。要找到防止代理人蜕变的有效制度,社会主义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许多年。本书尝试在历史唯物论的分析框架内逻辑一贯地解释这一历史过程,结合中国实践,给“什么是社会主义”一个与时俱进的答案,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辨明方向。本书在回顾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批判地分析不同流派社会主义理论得失的基础上,展开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的全面探讨。研究不仅涉及对列宁模式的重新诠释,对考茨基、托洛茨基等人社会主义理论得失的解析,对斯大林模式、南斯拉夫模式,以及各种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的再分析,而且还延伸到中国社会主义前30年的体制探索与失败教训的分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近百年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的成果结晶;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在30年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日益显现。社会主义应当是比资本主义有更高效率、更多公平的市场经济:它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在劳动平等的本质特征中突显公平与效率的高度统一。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两项基础性制度安排:一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努力提高初次分配的劳动平等程度;二是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推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再分配政策,最大限度地提高全社会范围的劳动平等程度。全书围绕劳动平等概念展开理论与实践的讨论,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正义观是市场公平与劳动平等的叠加,它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劳动平等,却应当也能够提高劳动平等的实现程度。劳动平等不仅包括分工平等、分配平等和决策平等的经典含义,而且被进一步拓展为劳动能力发展机会平等。本书实践研究重点是在把握国有企业改革、集体经济改革以及建立平等竞争市场秩序等方面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当前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议程:①围绕效率目标,继续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构建垄断领域与竞争领域分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②以劳动者“自主治理”为主线,推进城乡集体经济改革,加快劳动者合作经济发展;③按照市场公平原则,健全平等竞争秩序,营造多种经济成分合作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④遵循劳动平等原则,改善企业劳动关系,全面发挥公有制主体作用,推进公平与效率统一的改革进程;⑤按照“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改革,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享型社会”。国有经济改革,一方面要通过若干只“社会投资信托基金”分流竞争领域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本管理“去政府化”;通过行业性的国有控股(投资)公司,管理垄断领域国有资产;少数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则回归政府行政序列,成为公法人。另一方面要加快国有企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推进企业民主管理,增强国有经济劳动平等的表率作用。全书章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回顾社会主义制度演化历史,辨析社会主义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构建在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内逻辑自恰的社会主义范畴体系;一类是深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为准确理解现实状况,一些章节针对有争议的现实问题,采用统计分析或案例分析的方法展开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0。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

荣兆梓:《经济学的稀缺性与马克思的丰裕社会理论》,《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5期。

荣兆梓:《企业性质的两个层面》,《经济研究》1995年第5期。

〔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张体伟、孙豫宁译,中信出版社,2012。

〔俄〕鲍·斯拉文:《被无知侮辱的思想——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当代解读》,孙凌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重庆出版社,1988。

〔美〕阿尔钦、德姆塞茨:《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刘守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荣兆梓:《论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美〕大卫·科兹:《来自上层的革命》,曹荣湘、孟鸣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荣兆梓:《论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原因》,《经济科学》2000年第5期。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60。

列宁:《列宁全集》第25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8。

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9。

列宁:《列宁全集》第27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9。

列宁:《列宁全集》第28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9。

列宁:《列宁全集》第29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8。

列宁:《列宁全集》第31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8。

列宁:《列宁全集》第32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8。

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7。

〔德〕欧内斯特·曼德尔:《社会主义的状况和未来》,《先驱》1996年第40期,http://www2. cddc.vt.edu/marxists/chinese/Ernest-Mandel/marxist.org-chinese-mandel-1992.htm。

〔俄〕契尔年科·斯米尔丘科夫:《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汇编》第1卷,梅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

〔俄〕列夫·托洛茨基:《有分歧,但何必引起混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列主义研究资料》第4辑,人民出版社,1984。

〔俄〕列夫·托洛茨基:《背叛了的革命》,三联书店,1963。

刘平梅:“苏共(布)党内争论问题的历史回顾”,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2005-06-01)[2011-10-20]https://www.marxists.org/chinese/index.html。

〔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余文烈等译,重庆出版社,2010。

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

〔德〕考茨基:《恐怖主义与共产主义》,马清槐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列宁:《论我国革命》,《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63。

〔南非〕格雷泽、〔英〕沃克尔编《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全球导论》,王立群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列宁:《论合作制》,《列宁全集》第3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57。

王学东编《考茨基文选》,人民出版社,2008。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63。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63。

列宁:《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63。

任晓伟:《阶级民主与程度民主——考茨基和列宁政制之争再思考》,《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1年第2期。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斯大林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54。

〔英〕科斯:《企业的性质》,《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俄〕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新经济》,见马克思主义文库网页:http://www2. cddc.vt.edu/marxists/chinese/in-dex.htm。

〔俄〕布哈林:《论过渡时期的规律性问题》,《布哈林文集》(中),东方出版社,1988。

〔俄〕托洛茨基:《被背叛了的革命》,柴金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俄〕托洛茨基:《过渡纲领》,王凡西译,信达出版社,197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中共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

〔南〕铁托:《铁托自述》,达州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

〔波兰〕兰格:《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王宏昌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匈〕科尔奈:《矛盾与困境》,李宗正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德〕埃内斯特·曼德尔:《为社会主义计划辩护》,《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1992年第15期。

〔南〕卡德尔:《公有制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江春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美〕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余文烈译,重庆出版社,1997。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于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余文烈等:《市场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模式》,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何自力:《南斯拉夫的经济困难与自治社会计划体制》,《苏联东欧问题》1989年第1期。

J.Roemer,“Can There Be Socialism after Communism?”,Market Socialism:the Current Debate,ed. Pranab K.Bardha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美〕吉布森-格雷汉姆:《资本主义的终结》,陈冬生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刘少奇:《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5。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3。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刘国光:《关于分配与所有制关系若干问题的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10期。

〔美〕禹贞恩编《发展型国家》,曹海军译,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美〕马丁·哈特-兰兹博格(Martin Hart-Landsberg)与保罗·柏克特(Paul Burkett):《中国与社会主义——市场改革与阶级斗争》,美国《每月评论》2004年第7、第8月合刊,郑国栋译,转引自乌有之乡—文章中心—思想碰撞,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7/200809/49366.html。

李融荣:《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2008年第6期。

贺聪、尤瑞章:《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8期。

张宇:《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理论思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7期。

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荣兆梓:《国有资本管理“去政府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10期。

荣兆梓:《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荣兆梓:《推进新形势下公有制经济的新发展》,《中国经济问题》2008年第4期。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伍晓鹰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斯蒂芬·科恩,《布哈林与布尔什维克革命》,徐葵等译,人民出版社,1982。

张宇、邱海平:《中国政治经济学发展报告(2010)》,《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年第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9)——新中国工业60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国家统计局:《中国工业经济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Solow,R.M.,“Technical Change and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39),1957.

荣兆梓:《企业改革滞后论——改革以来所有制结构变动原因与趋势的思考》,《江淮论坛》1993年第3期。

〔美〕罗兰主编《私有化:成功与失败》,张宏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荣兆梓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通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李楠、乔榛:《国有企业改制政策效果的实证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第2期。

魏峰、荣兆梓:《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技术效率比较》,《经济纵横》2011年第2期。

〔美〕威廉·鲍莫尔等:《好的资本主义、坏的资本主义,以及增长与繁荣的经济学》,刘卫、张春霖译,中信出版社,2008。

〔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荣兆梓、杨积勇:《公司制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与解决方案》,《改革》2001年第2期。

谢地:《自然垄断行业国有经济调整与政府规制改革互动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刘小玄:《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2001年全国普查工业数据的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涂正革等:《中国大中型工业的成本效率分析:1995~2002》,《世界经济》2007年第7期。

李胜文等:《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1986~2005——基于细分行业的三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8年第5期。

宋来等:《国有和非国有工业企业的相对效率研究》,《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年第8期。

姚洋:《非国有经济成分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的影响》,《经济研究》,1998年第12期。

姚洋等:《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刘小玄等:《国有企业效率的决定因素:1985~1994》,《经济研究》1998年第1期。

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刘小玄:《民营化改制对中国产业效率的效果分析——2001年全国普查工业数据的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Battese,G.E.,Coelli,T.J.,“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s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Empirical Economics(20),1995,pp.325-332.

马荣:《中国国有企业效率的研究——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因素的分析》,《上海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张晨等:《国有企业是低效率的吗》,《经济学家》2011年第2期。

郑京海等:《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经济学》(季刊)2005年第1期。

荣兆梓:《国有资本管理“去政府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10期。

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经济研究》2002年第2期。

吴福象等:《企业创新行为与产业集中度的相关性——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12期。

黄险峰等:《国有企业效率、产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和基于中国各省区的经验研究》,《产业经济评论》2009年第3期。

韩朝华等:《国有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及其社会福利含义》,《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6期。

严海宁等:《国有企业利润来源解析:行政垄断抑或技术创新》,《改革》2009年第11期。

丁启军:《行政垄断行业高利润来源研究——高效率,还是垄断定价》,《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姚洋等:《中国工业企业技术效率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

于良春等:《中国行业性行政垄断的强度与效率损失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Malmquist,S.,“Index Numbers and Indifference Curves”,Trabajos de Estatistica(4),1953,pp.209-242.

Nishimizu,M.,Page,J.M.,“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Dimensions of Productivity Change in Yugoslavia,1965-1978”,Economic Journal(92),1982,pp.920-936.

Harberger,Arnold C.,“Monopoly and Resource Alloc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1954,pp.77-87.

Harvey Leibenstein,“Allocative Efficiency vs X-Efficienc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6),1996,pp.392-415.

Gordon Tullock,“The Welfare Costs of Tariffs,Monopolies and Theft”,Western Economic Journal(5),1967,pp.224-232.

Green W.,Segal D.,“Profitability and Efficiency in U.S.Life Insurance Industry”,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1),2004,pp.229-247.

Fried,Harold,Schmidt,Shelton,and Yaisawarng,Suthathip,“Incorporating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al into a Nonparametric Measure of Technical Efficiency”,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2),1999,pp.249-267.

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30),2001,pp.498-509.

Tone K.,“A Slacks-based Measure of Super-Efficiency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43),2002,pp.32-41.

天则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国有企业的性质、表现与改革》,天则经济研究所网站。

邵宁:《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行政管理改革》2010年第12期。

刘元春:《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7期。

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

徐传谌、刘凌波:《我国国有企业特殊社会责任研究》,《经济管理》2010年第10期。

徐传谌、邹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比较研究》,《经济纵横》2011年第10期。

荣兆梓:《公有制实现形式特征刻画的多维模型》,《经济研究》2001年第1期。

〔美〕罗兰主编《私有化:成功与失败》,张宏胜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法〕让-雅克·拉丰:《规制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美〕曼瑟尔·奥尔森:《权力与繁荣》,苏长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美〕曼瑟尔·奥尔森:《国家的兴衰》,李增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美〕詹姆斯·M.布坎南,戈登·图洛克:《同意的计算》,陈光金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陈建芬:《盐改的最后博弈》,《中国企业家》2010年第Z1期。

陈劲章:《国家发改委:食盐专营政策不会取消》,《商务时报》2007年5月23日第A5版。

陈逸根:《革新体制 政企分开 促进盐业持续稳步发展》,《中国井矿盐》1995年第4期。

程龙刚:《新中国盐业管理体制50年回眸》,《盐业史研究》2000年第1期。

底同立:《1994年纯碱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和1995年的形势及对策》,《纯碱工业》1995年第3期。

底同立:《1995年纯碱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及1996年的形势和对策》,《纯碱工业》1996年第3期。

董志凯:《当代中国盐业产销的变迁》,《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3期。

董志华:《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振兴和发展盐业》,《中国井矿盐》1993年第6期。

董志华:《董志华总经理在全国盐业运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盐业》1994年第1期。

官联秦:《有关原盐及漂粉精的信息》,《中国氯碱通讯》1988年第7期。

官联秦:《迎着2000年,发展中国的氯碱工业》,《中国氯碱》1993年第11期。

化工部生产协调司等:《氯碱行业执行新税制后情况反映》,《中国氯碱》1994第6期。

黄招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迎接新的挑战》,《中国氯碱》1995年第12期。

康仲伦:《轻工业部康仲伦副部长在全国盐业会议上的讲话》,《井矿盐技术》1988年第4期。

姜在忠等:《中国盐业专营“黑幕”揭开之后》,《半月谈》2004年第22期。

〔美〕安妮·O.克鲁格:《控制的政治经济:美国食糖业》,《制度变革的经验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李克明:《对我省盐业市场问题的几点议论》,《中国井矿盐》1990年第1期。

李纬娜:《工业盐放开假象》,《财经》2010年第21期。

刘以革等:《国有制盐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财政》1997年第3期。

陆荣华:《川东盐业的困惑与思考》,《中国井矿盐》1997年第2期。

卢希:《如何处理政府、部门、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国经贸导刊》1999年第8期。

卢希:《中国工业盐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和问题》,《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2期。

罗晟:《盐业反垄断8年抗战即将收官,中盐总公司等利益集团成“靶心”》,《东方早报》2009年12月18日第A32版。

罗晟:《28家盐企签署“盐业改革建议书”:上报途中“掉”了改革两字》,《东方早报》2010年1月6第A32版。

罗晟:《盐改方案搁置:中盐协会上书吁缓,食盐产销企业对垒》,《东方早报》2010年12月9日第A36版。

彭亮等:《盐改停摆》,《经济观察报》2011年3月28日第1,第6版。

潘丁文:《国内纯碱走势浅析》,《纯碱工业》1994年第3期。

宋冠秦:《我国烧碱的产需态势》,《中国氯碱》1995年第7期。

王家敏:《1990年及“七五”期间全国纯碱生产建设的进展和1991年的任务》,《纯碱工业》1991年第3期。

危丽琼:《盐碱企业终于坐在了一起》,《中国化工报》2008年12月25日第7版。

徐海星等:《国家发改委工业司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小工业盐暂不放开》,《广州日报》2004年7月2日。

徐荣一:《1995年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工作总结》,《中国氯碱》1996年第6期。

徐荣一:《深化改革 推动氯碱工业稳步健康发展——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工作汇报》,《中国氯碱》1996年第12期。

杨贺中:《原盐供应紧张对我国制碱工业的影响及对策》,《纯碱工业》1988年第2期。

叶尚振:《1990年烧碱计划执行情况和1991年烧碱计划安排》,《中国氯碱》1991年第3期。

叶尚振:《1994年我国烧碱行业稳步发展》,《中国氯碱》1995年第4期。

张铭泰:《中国盐业面临的改革任务及其对策》,《盐业史研究》1993年第2期。

张铁诚:《中国盐业“七五”期间成就概述》,《盐业史研究》1991年第2期。

张文豪:《盐政改革悬搁》,《财经》2003年第11期。

张文豪等:《盐业旧体制终结在望》,《财经》2003年第1期。

张兴刚等:《工业盐:两碱用不完怎么办》,《中国化工报》2009年8月12日第7版。

中国纯碱工业协会:《全国八大五中碱厂厂长(经理)座谈会会议纪要》,《纯碱工业》1995年第2期。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原盐价格调查初步分析及几点建议》,《中国氯碱》1989年第12期。

Becker,G.S.,“A Theory of Competition Among Pressure Groups for Political Influenc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8(3),1983.

Kroszer,R.S. and P.E.Strahan,“What Drives Deregulation?Economics and Politics of the Relaxation of Bank Branching Restrictions”,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4(4),1999.

Jordan,W.A.,“Producer Protection,Prior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Regulat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5(1),1972.

Peltzman,S.,“Toward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2),1976.

Posner,R.A.,“Theories of Economic Regulation”,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5(2),1974.

Stigler,G.J.,“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1),1971.

van Winden,F.,“On the Economic Theory of Interest Groups:Towards A Group Frame of Reference in Political Economics”,Public Choice(100),1999.

Ostrom,E.,Burger,J.,Field,C.B.,Norgaard,R.B. & Policansky,D.,“Revisiting the Commons:Local Lessons,Global Challenges,” Science(284),1999,pp.278-282.

Ostrom,E.,T.Dietz & P.Stern,“The Struggle to Govern the Commons,” Science(302),2003,pp.1907-1912.

Ostrom,E.,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

Laerhoven,Frank van,Ostrom,Elinor,“Traditions and Trends in the Study of the Comm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mons 1(1),2007,pp.3-28.

王志良、任俊国:《“集退民进”是集体企业峰回路转的有效途径》,《上海集体经济》2001年第5期。

曹阳、王春超:《市场化和正在市场化的中国小农》,《华中师大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6期。

〔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于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

贺雪峰:《为什么土地承包制会有效率》,《三农中国》2004年第1期。

徐旭初、邵科:《新形势下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变革——“中国农村改革30年: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1期。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张德元:《“皮包合作社”的迅猛发展与“诺斯悖论”——对农民合作社的所见所思》,《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National Cooperative Business Association,NCBA Annual Report 2009.

Sonja Novkovic,Defining the Co-operative Difference,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 37(6),2008,pp.2168-2177.

Jeker Nilsson,New Generation Farmer Cooperatives,ICA Review 90(1),1997,pp.32-38.

Cook,M.L,The Future of U.S.Agriculture Cooperative:A Neo-Institutional Approach,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Agricultural Economics 77(5),pp.1153-1159.

Verma S.K,Cooperative Centenary in India,New Sector Magazine(61),2004.

白立忱编《外国农业合作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张晓山、苑鹏:《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孙亚范:《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赵兴泉编《农民专业合作社知识一百问》,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张开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冯开文:《印度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

郭丹:《印度的农业合作社》,《中国合作经济评论》2011年第3期。

张梅、郭翔宇:《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共同特点与启示》,《农村经营管理》2008年第10期。

黄少安:《合作经济的一般规律与我国供销社改革》,《中国农村经济》1988年第7期。

张广智:《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3。

叶喜永:《农村合作经济国际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农业大学,2000。

《中国合作经济事业九十年发展回顾》,《中国合作经济》2011年第9期。

美国农业合作社与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及启示,http://www.ccfc.zju.edu.cn/a/jingwailaifeng/2011/0305/4902.html。

农民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http://www.china.com.cn/news/zhuanti/09myjjlps/2009-09/27/content_18613761.html。

国际合作社联盟官网,http://www.ica.coop/al-ica/。

国际合作联盟合作运动统计信息,http://www.ica.coop/coop/statistics.html。

姜柏林:《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提高农民信用组织化》,《银行家》2009年第1期。

矫立军:《我国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问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0。

谢勇模:《农民自发的金融创新——吉林梨树农民资金互助组织调查》,《银行家》2007第4期。

徐国均:《盐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试点调查》,《江苏农村经济》2009年第11期。

张德元、张亚军:《关于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思考与分析》,《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

潘林:《关于银山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的调查与思考》,《合作金融》2010年第2期。

王双正:《中国农村发展研究》,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彭克强、陈池波:《农村合作金融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一个增量渐进发展论的分析框架》,《经济研究参考》2007年第6期。

王曙光:《贺梨树闫家村资金互助社一周年》,百信之窗,http://web.cenet.org.cn/web/nmhz/index.php3,2008。

《梨树县闫家村百信农村资金互助社章程》,百信之窗,http://web.cenet.org.cn/web/nmhz/index.php3,2007。

《梨树县闫家村百信资金互助社信贷管理办法》,百信之窗,http://web.cenet.org.cn/web/nmhz/index.php3,2007。

《肥西县小井庄、明光市兴旺村农民创办资金互助组织的调查和思考》,安徽山南网,http://shannan.ahfeixi.gov.cn/xjz/index.php?ty=46,2006。

邸俊刚、冯开文:《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路径依赖问题研究——以农村合作基金会为例》,《三农金融》2011年第1期。

《红塔区小石桥资金互助合作社路在何方》,玉溪网,http://www.yuxi.gov.cn/xxxs.aspx?id=2007091710084926,2007-9-17。

《新农村实验:玉溪资金互助合作社调查》,21世纪网,http://www.21cbh.com/html/2007-6-29/html-alm4plivkrl9.html,2007-6-28。

吴淑萍、袁鸿峰:《青海省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成立始末》,《青海金融》2007年第7期。

祁耀峰、马占贤:《乐都兴乐农村资金互助社成为农民的“创业银行”》,《青海日报》2010年11月25日。

《全国第一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暂停贷款背后》,中财网,2007-7-30。

韩俊:《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胡建东:《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内生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0。

王景新、李玲:《苏浙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的调查与思考》,《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11期。

王代霞:《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在定西的实践与启示》,《甘肃金融》2010年第8期。

武力:《中国当代私营经济发展六十年》,《河北学刊》2009年第1期。

江三良:《民营企业创生皖浙比较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余菁:《“国进民退”:实质、利弊与演化》,《学习与实践》2010年第1期。

申子超:《酒业也玩“国进民退”》,《酒世界》2010年第3期。

汪海波:《对“国进民退”问题之我见》,《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1期。

马骏:《国退民进是大趋势 专家点评:国进民退五大案例》,《中国经济周刊》2010年3月30日。

何伟:《国进民退、国退民进之争》,2010年8月11日财经信息网。

宗寒:《评“国进民退不是个好情况”》,《中华魂》2010年第1期。

肖香龙、谭劲松:《我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Hart,O. and Moore,J.,“Default and Renegotiation:A Dynamic Model of Deb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3(1),1998,pp.1-41.

Tim Kitchi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Brand Explanation”,Brand Management,(10),2003.

马光远:《“民间投资36条”如何不空转》,《华夏时报》2010年4月2日。

刘迎秋、赵三英、余慧倩:《论进一步促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第3期。

CCER“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关于国内企业资本回报率的研究报告》,2007。

张杰:《民营经济的金融困境与融资次序》,《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

张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世界经济》2002年第9期。

白俊、连立帅:《信贷资金配置差异:所有制歧视抑或禀赋差异?》,《管理世界》2012年第6期。

尹龙:《发展民营银行:几个关键问题的争论》,《金融研究》2002年第11期。

姚先国、赖普清:《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

曾国华、王跃梅:《劳动力成本与工业竞争力——理论模型及实证检验》,《财经论丛》2011年第3期。

曹林:《“国企税负系私企5倍”充满泡沫》,《华西都市报》2010年8月5日。

邓仕礼:《为什么无人为央企的“辉煌业绩”喝彩——从国企利润说起》,《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1期。

徐传谌、冯电波、艾德洲:《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悖论与国有企业包容性增长》,《江汉论坛》2011年第7期。

〔美〕阿奇·B.卡罗尔:《企业与社会:伦理与利益相关者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卢代富:《企业社会责任的经济学与法学分析》,法律出版社,2002。

张旭、宋超、孙亚玲:《企业社会责任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科研管理》,2011年第3期。

李培林、张翼:《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林毅夫等:《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刘元春:《国有企业的“效率悖论”及其深层次的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01年第7期。

徐尚昆、杨汝岱:《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范畴的归纳性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第5期。

刘玲:《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以“企业-政府-社会”关系为框架》,《理论界》2007年第9期。

Grossman,Sanford J.,Oliver D.Hart,“One Share One Vote and the Market for Corporate Control”,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988.

La Porta Rafael,Florencio Lopez,Shleifer Andrei,“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Journal of Finance 54(2),1999.

At C.,Chappe N.,Morand P.H.,“Optimal Executive Compensation:Should Private Benefits Be Prohibited?”,Revued Economie Politique 116(6),2006.

Shleifer Andrei,Vishny Robert W.,“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The Journal of Finance 52(2),1997.

Claessensa Stijn et al.,“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in East Asian Corpora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58(1-2),2000.

Dyck.A.,L.Zingales,“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Journal of Finance(59),2004.

La Porta,Rafael et al.,“Law and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2),1998.

Bertrand Marianne et al.,“Ferreting Out Tunneling:An Application to Indian Business Group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1),2002.

刘少波:《控制权收益悖论与超控制权收益——对大股东侵害小股东利益的一个新的理论解释》,《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

冉戎:《合理控制权私有收益——超额控制权私有收益与公司投资行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重庆大学,2010。

刘斌等:《中国上市公司可持续增长的实证分析》,《重庆大学报》2002年第9期。

姚先国等:《我国上市公司购并动机:治理因素分析》,《上证联合研究课题研究报告》,2003。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6).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印〕阿玛蒂亚·森:《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王利文、于占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姚洋:《论能力指向的平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7。

〔美〕福格尔:《第四次大觉醒及平等主义的未来》,王中华、刘红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威廉·鲍莫尔等:《好的资本主义坏的资本主义以及增长与繁荣的经济学》,刘卫、张春霖译,中信出版社,2008。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80。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荣兆梓:《论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美〕约翰·罗默:《社会主义的未来》,张金鉴等译,重庆出版社,1997。

〔美〕 G.A.科亨:《马克思与诺齐克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余文烈等:《市场社会主义:历史、理论与模式》,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曹玉涛:《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

Black,Sandra E. and Lynch,Lisa M.,“How to Compete:The Impact of Workplace Practice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Productivity”,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6120,August 1997.

Cappelli,Peter and Neumark,David,“Do ‘High Performance’ Work Practices Improve Establishment—Level Outcome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7374,October 1999.

Freeman,Richard,and Morris Kleiner,“Who Benefits Most from Employee Involvement:Firms or Worke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2),2000.

Ichniowski,Casey;Shaw,Kathryn and Prennushi,Giovanna.“The Effects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actices on Productivity:A Study of Steel Finishing Lin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3),1997.

Kleinbaum,David G. and Mitchel Klein,Logistic Regression:A Self-Learning Text(Springer,2010),3rd ed.

Kleiner,Morris;Leonard,Jonathan and Pilarski,Adam,“Do Industrial Relations Affect Plant Performance?The Case of Commercial Aircraft Manufacturing”,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7414,November 1999.

Levine,D.I.,and L.D.Tyson,“Participation,Productivity,and The Firm’s Environment”,Paying for Productivity,ed.A.S.Blinder(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90).

Li,Minqi,“Workers’ Participation in Management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Large and Medium-sized Chinese Industrial Enterprises”,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36),2004.

Long,J.Scott and Jeremy Freese,Regression Models for Categorical Dependent Variables Using Stata,(Stata Press,2006),2nd ed.

Nekby,L.,Rdin,M.,Acculturation Identity and Labor Market Outcomes,IZA Discussion Paper,No.2826,2007.

柏培文、方厚政:《国有上市公司经营者收入快速增长合理吗》,《财经科学》2008年第3期。

柏培文:《国有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公平性研究——基于M公司的案例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8年第4期。

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规制与在职消费》,《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傅娟:《中国垄断行业的高收入及其原因:基于整个收入分布的经验研究》,《世界经济》2008年第3期。

李旭红:《国企老总要拿年薪了》,2003年9月12日《市场报》。

陆一:《职工参与:中国公司治理中被忽视的一极》,《商务周刊》2005年第9期。

荣兆梓:《关于现代企业民主管理的几个问题》,《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5年第5期。

沈志渔、刘兴国、周小虎:《基于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9期。

谢玉华、雷小霞:《员工参与:内容与研究方法——中外研究比较》,《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1期。

谢玉华、何包钢:《西方工业民主和员工参与研究述评》,《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年第2期。

岳希明、李实、史泰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朱妙宽、朱海平:《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5期。

朱为众:《假如通钢在美国》,《新财富》2009年第9期。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2006).

Arnaud,L.,et al.,“Inequality of Opportunities vs.Inequality of Outcomes:Are Western Societies All Alike?”,ECINEQ Discussion Paper,2006.

Bourguignon,et al,“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Brazil”,draft,2007.

Checchi,D. and Peragine,V.,“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Italy”,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2009,pp.252-283.

Roemer,J.E,“Economic Development as Opportunity Equalization”,Cowles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2006.

Davis,D.,“Job Mobility in Post-Mao Cities:Increases on the Margins”,The China Quarterly(2),1992,pp.269-291.

Krueger,A. and Summers,L.,“Efficiency Wages and the Inter-industry Wage Structure”,Econometrica(56),1988,pp.132-159.

Arbache,J.S.,“Wage Differentials in Brazil: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38),2001,pp.38-75.

Bishop,J.A. and Liu,H.,“Liberalization and Rent-Seeking in China’s Labor Market”,Public Choice(135),2008,pp.156-198.

Wan,G.,“Regression-Based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Pitfalls and a Solution Procedure”,World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Economics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2002.

Pistolesi,N.,“Inequality of Opportunity in the Land of Opportunities:1968-2001”,Journal of Econonic Inequal(7),2009,pp.77-126.

Eric,Hanushek,“The Economics of Schooling: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in Public School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4),1986,pp.124-158.

Thomas,P.,“Social Mobility and Redistributive Politic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3),1995,pp.541-572.

Semyonov,M.,Herring,C.,“Segregated Jobs or Ethnic Niches?:The Impact of Racialized Employment on Earnings Inequality”,Research i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Mobility(12),2007,pp.245-257.

Huffman,M.L.,Cohen,P.L.,“Racial Wage Inequality:Job Composition Effects across U.S.Labor Markets”,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09),2004,pp.902-936.

Cho,D.,“Why Is the Gender Earnings Gap Greater in Korea than in the United States?”,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2),2007,p455-469.

Burchardt,T.,Grand,J.,“Constraint and Opportunity:Identifying Voluntary Non-Employment”,CASE paper,2002.

Goldne,.S,Eckstein,C.,“Estimating the Return to Training and Occupational Experience:The Case of Female Immigrants”,Journal of Econometrics,2010,pp.86-105.

高文书:《健康人力资本投资、身高与工资报酬——对12城市住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第3期。

苑会娜:《进城农民工的健康与收入——来自北京市农民工调查的证据》,《管理世界》2009年第5期。

〔美〕福格尔:《第四次大觉醒及平等主义的未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谢嗣胜、姚先国:《我国城市就业人员性别工资歧视的估计》,《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6期。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林毅夫等编《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洪兴建:《中国地区差距、极化与流动性》,《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

岳西明等:《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探讨》,《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王天夫、崔晓雄:《行业是如何影响收入的——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

陈钊等:《谁进入了高收入行业?——关系、户籍与生产率的作用》,《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陈斌开等:《中国城镇居民劳动收入差距演变及其原因:1990~2005》,《经济研究》2009年第12期。

王德文等:《农村迁移劳动力就业与工资决定: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4期。

王海港等:《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及其解释》,《经济研究》2007年第8期。

罗楚亮:《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及其分布特征》,《经济研究》2007年第6期。

荣兆梓:《论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张昭时、钱雪亚:《城乡分割、工资差异与就业机会不平等——基于五省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的经验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11年第3期。

刘怡、聂海峰:《增值税和营业税对收入分配的不同影响研究》,《财贸经济》2009年第6期。

李林木、汤群群:《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直接税的收入分配效应》,《税务研究》2010年第3期。

万莹、史忠良:《税收调节与收入分配:一个文献综述》,《山东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美〕特里萨·特尔-米纳什:《从宏观经济角度看政府间财政关系:概述》,载特里萨·特尔-米纳什编:《政府间财政关系理论与实践》,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美〕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佩吉·B.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与实践》,邓子基、邓力平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李绍荣、耿莹:《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安体富、蒋震:《对调整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分配份额的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第25期。

杨斌:《关于我国地方税体系存在依据的论辩》,《税务研究》2006年第5期。

江庆:《省际间财力差距的地区分解和结构分解》,《统计研究》2009年第6期。

江庆:《中国政府间财政关系模式分析与目均衡模式构建(讨论稿)》,中国财政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19次全国财政理论研讨会会议提交论文。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9。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

〔印〕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荣兆梓:《论公有产权的内在矛盾》,《经济研究》1996年第9期。

姚洋:《论能力指向的平等》,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2007。

汤在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定位和一般特征——对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论断的再认识》,《经济思想史评论》(第1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英〕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伍晓鹰、马德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