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32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图书

SSAPID:101-0050-2088-33
ISBN:978-7-5097-0877-4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为清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系列用书的第一种。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人的问题、价值观问题、世界历史理论与现代性问题、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等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研析,是有志于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学生、研究生的重要参考书目。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赵甲明 王峰明
编 辑:刘德中;;刘婷婷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后记

 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统一性

   一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出发点的统一性

   二 马克思的个人理论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内容的统一性

  把握必然与自由的统一性及其意义

   一

   二

    (一)工业文明以来人类所面对的世界(“整个现存感性世界”)从认识论上看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

    (二)历史必然性是怎样形成的

    (三)人类应该以怎样的理念对待自己实践活动的过程和产物

  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的方法论

   一 元批判的方法

   二 总体性的考察方法

  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发展思想的出发点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是邓小平关于中国改革和发展思想的重要内容

   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中国的发展路线的基本路线

   四 邓小平提出的对内对外开放政策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

  科学发展观与实践理性合理化

 人的问题

  “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范畴的意义

   一 “现实的个人”范畴关系到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

   二 “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全面深刻认识“社会”范畴

   三 “现实的个人”范畴有助于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一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丰富

    (一)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丰富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阐发了人性诸种要素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三)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理论做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坚持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性、社会历史性和阶级性的基本观点

    (四)新时期对“以人为本”概念的理论阐释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三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的当代意义

    (一)认识和解决全部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二)确立社会和人的发展目标的理论依据

    (三)分析和批判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和社会政治学说的理论工具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问题的观点及其启示

   一 阶级自由、人类解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作为个体的个人自由: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哲学的深层心理动机

   二 个人与社会是否应良性互动: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哲学的问题与反思

   三 社会变革与观念变革:关于人的本质与实践哲学的成就与未来

  唯物史观关于人的自我实现的基本观点

   一 自我实现本质上是人的能动的社会化的成长过程

   二 自我实现的动力来自于人们不断发展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自觉意识

   三 人们在自我实现的实践活动中并不是主观随意、率性而为的

   四 自我实现必须对自身的主体条件有正确的认识

   五 自我实现的根本方式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六 自我实现是人的价值的实现过程,包括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七 自我实现的评价标准是人在充分发挥自身才干前提下的社会贡献和自我满足的统一,但主要是社会贡献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内涵

  马克思主义、宗教对人精神境界的不同影响

   一 宗教信仰是一种消解了主体性的人的主体意识

   二 宗教信仰是一种被抽取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精髓和丧失了积极进取状态的人的精神境界

    (一)宗教使人缺失了科学精神

    (二)宗教扭曲了人文精神

    (三)宗教泯灭了人的实践精神

    (四)宗教抽掉了人的独立思考和理性批判精神

    (五)宗教消解了人的自我超越的动力

   三 马克思主义和宗教的根本区别

   四 马克思主义对人们精神境界的影响

 价值观问题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价值目标

   一 德国古典哲学的遗产和三种哲学思潮对待它们的不同态度

   二 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确立新价值目标的逻辑前提

   三 马克思哲学革命确立新价值目标的逻辑进程

  价值观与文明、文化和时代精神

   一 实践的“内在尺度”与价值观

   二 作为人类主体意识核心的价值观的内容与功能

   三 价值观与文明、文化和时代精神

  价值学说的理论要素与观点分歧

   一 价值事实的本体论性质与价值学说的本体论前提

   二 价值基本特性与价值的存在根据

   三 价值认识活动的性质与价值认识的客观性问题

   四 价值实现的根据与价值实现的方式

   五 价值取向本位的确定与两种不同的道德观

   六 对人的价值的理解与不同的人生观

   七 简短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与实用主义:两种价值哲学的区别

   一 两种价值哲学的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与经验主义

   二 对价值本质的理解:实践价值论与经验价值论

   三 价值评价对象的本体论前提:主体性的客观事实与经验中的“意义关系”

   四 价值评价标准:实践与“效果”

   五 价值实现的根据与价值实现的方式:实践创造与“预见中的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理论反思

   一 价值意识和价值观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社会作用

 世界历史理论与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的历史化把握

  理性、自由与实践批判:现代性的确立、批判及其反思

   一 引论:两个世界与历史理念

   二 启蒙:觉醒与解放

   三 理念:理性与自由

   四 实践:批判与革命

   五 反思:批判与建构

    1.马克思实践-批判哲学:解读过程中的问题与教训

  现代性:在历史与伦理之间

   一 资本扩张与世界历史:在批判与建构之间

    (一)“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

    (二)“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

    (三)穿行在历史与伦理的矛盾张力中

   二 走向世界历史:中国的问题与选择

    (一)“资本市场”与“资本时代”:作为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

    (二)资本的“普遍性”及其“限制”:“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

    (三)“财产权的表述体系”:全社会树立普遍的“物权观念”

   三 民主与科学:成就及其问题

    (一)基于“世界贸易”的“平等权利”和“现代平等观念”

    (二)“社会革命”与“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科技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三)直面“民主暴政”与“核技术法西斯主义”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哲学回应:中国个案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总体图景和哲学范式

   二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典型个案:世界历史时代的形成与中国近代哲学的诞生

   三 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过程的哲学回应

   四 传统与近代的冲突与张力: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中国近代哲学精神的重建

  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既扎根于中国国情,又扎根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演变发展的规律之中,具有深刻的世界历史根据

   二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蕴涵着深刻世界历史思想: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和“五形态”的联系中才能把握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层历史必然性;只有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历时态和共时态的统一中才能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定位

   三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政策,建立在深刻历史辩证法基础上,既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又顺应和把握了当代世界民族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

   四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中国的发展路线,不仅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在总体上和战略上回应了当代世界最大的机遇和挑战

   五 邓小平以对当代中国与现时世界历史时代内在辩证联系的科学把握,成功地回答和处理了中国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世界历史性内涵

   一

   二

   三

   四

 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

  如何理解“经济范畴”是一种“形式规定”?

   一 “形式规定”、“物质规定”和“本质规定”

   二 “形式规定”对“本质规定”的遮蔽

   三 “物质规定”与“本质规定”的混淆

  货币商品的本质是什么?

   一 教科书中的一个“变化”

   二 货币商品是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

   三 马克思货币观的根本精神

  究竟什么是“剥削”?

   一

    (一)剥削是对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占有

    (二)剥削是对劳动者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

    (三)剥削归根到底是一种“对抗性”的生产关系

    (四)剥削所反映的是“非生产劳动阶级”与“生产劳动阶级”之间的关系

   二

  “剥削”与“非剥削”有什么本质区别?

   一

   二

   三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效率观?

   一 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效率观”

   二 历史地看待资本对提高劳动效率的作用

   三 要坚持基于“劳动”的效率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基本经验

   一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变革历程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哲学秘密: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三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经典篇章

   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与时俱进

   五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运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最新范例

   结论

  邓小平对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一 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则

   二 区分“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丰富和发展了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三 准确把握“相矛盾”方面,使改革有的放矢

   四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全面、深层把握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 科学发展观

    (一)历史定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

    (三)基本要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 和谐社会论

    (一)时代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科学内涵: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世界眼光:力倡和谐世界的政治哲学理念

    (四)重大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

   三 执政能力观

    (一)科学含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的系统阐发

    (二)重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变革历程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的有机统一

    (二)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论: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范例

    (三)理论创新: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

  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

   一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回答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从根本上保证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 科学发展观的理念颠覆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拜物教,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以物为本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超越

   三 科学发展观统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超越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人”,确立了现实的完整的社会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真实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