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观图书

Marxism outlook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SAPID:101-0027-2387-22
ISBN:978-7-5097-4033-0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演进、基本经验、基本结构,并从马克思主义观的视阈透视了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内在历史逻辑,从而阐明了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社会实践的根基性与关键性。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冯昆
编 辑:曹义恒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2年1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A8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索引

 引言 马克思主义观:一个“应然”与“实然”很不对称的重大理论研究论域

 第一章 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多维解析

  第一节 国内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认识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观概念内涵之我见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观的表现形态

  第四节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极端重要性及其基本内涵

 第二章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第一节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一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性理论逻辑

   二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性的历史逻辑

  第二节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一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的理论逻辑

   二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要性的事实逻辑

 第三章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语境

  第一节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中国现代化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性语境

   一 世界历史进程中现代性本身的矛盾二重性——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世界历史语境

   二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正确认识现代性本身的矛盾二重性

  第二节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中国现代化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情性语境

   一 中国前现代农业文明的特殊性——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国情性历史语境

   二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直面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基本国情

  第三节 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问题结构

 第四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前毛泽东思想时期中国人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入及其马克思主义观分析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期传入

    2.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时期中国人的马克思主义观

   二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之概观

  第二节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演进

    1.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毛泽东思想的成熟与系统化

   二 毛泽东思想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1.毛泽东思想在本体—本质维度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观点

    2.毛泽东思想在功能—价值维度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观点

    3.毛泽东思想在实践维度上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与观点

  第三节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在邓小平理论中的恢复与发展

   二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深化

   三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之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新发展

 第五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观问题上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科学马克思主义观

   一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前提

   二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正确揭示中国革命与建设之内在规律,正确选择中国前途的理论前提和理论基石

   三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世界历史”的高度把握选择中华民族的发展命运和发展前途的理论基石

  第二节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反对马克思主义观问题上的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

   一 何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二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及形成原因

   三 对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分析

  第三节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加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

   一 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1.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的基本内涵

    2.科学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第六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构成

  第一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本体—本质观

   一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认识和态度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结构与体系的认识与态度

   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态度

  第二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功能—价值观

   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和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是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有力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绝不是僵死的教条

   二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及一切劳动阶级实现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思想理论武器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理解的理论基础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之为无产阶级解放理论的系统阐述

   三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

    2.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救中国,也才能发展中国

  第三节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

   一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正确科学的解读与践行

    1.什么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2.为何要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3.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二 把马克思主义转化生成为民族化的理论形式与文化形式

    1.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与民族化

    2.必须使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化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观视阈下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透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观视阈下孙中山及中国国民党主导下的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一 马克思主义观视阈下旧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启示

   二 马克思主义观视阈下旧三民主义走向新三民主义的历史逻辑及其理论透视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观视阈下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主导下的中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变迁

   一 马克思主义观视阈下从新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

   二 马克思主义观视阈下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思考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观视阈下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历史启示

   一 马克思主义观视阈下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之民族历史发展维度的启示

   二 马克思主义观视阈下中国现代社会变迁之“世界历史”发展维度的启示

 结语 进一步思考的起点

 后记

历史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奠定了理论基础;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实践自发走向理论自觉的基石。本书梳理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马克思主义观的历史演进、基本经验、基本结构,并从马克思主义观视阈透视了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内在历史逻辑,从而阐明了科学马克思主义观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社会实践所具有的根基性与关键性的地位与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

《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85。

《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1995。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72,1995。

《斯大林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71。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

《毛泽东文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3。

《毛泽东文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96。

《毛泽东文集》第6~8卷,人民出版社,1999。

《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1。

《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江泽民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李大钊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9。

《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

《艾思奇文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1。

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著作在中国的传播》,人民出版社,1983。

中央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79。

中央编译局编《无产阶级革命家论马克思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

中央编译局编《列宁论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2003。

《马列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编辑组编《马列著作选读·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人民出版社,198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卷),人民出版社,199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人民出版社,199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人民出版社,199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人民出版社,199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人民出版社,200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下卷),人民出版社,200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件选编》(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逄先知:《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中、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金冲及:《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冷溶、汪作玲主编《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刘崇文、陈绍畴:《刘少奇年谱》(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邓小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孙立平:《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杨奎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庄福龄等:《马克思主义史》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6。

黄楠森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1~3卷,北京出版社,1991。

黄楠森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4卷,北京出版社,1994。

黄楠森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5~8卷,北京出版社,1996。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

吴雁南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1840~1949)》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下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钟家栋:《重铸中国魂——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何萍、李维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论》,人民出版社,2002。

梅荣政、熊启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座丰碑》,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

张澍军:《马克思理论世界观形成轨迹论要》,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张澍军:《马克思主义研究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英〕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余其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1989。

〔英〕佩里·安德森:《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余文烈译,东方出版社,1989。

〔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慎之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美〕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论文化守成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约翰·布赖恩·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译组编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美〕莫里斯·迈斯迈:《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杜蒲、李玉玲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美〕弗里德里克·韦克曼:《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历史与意志》,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译组编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加〕陈志让:《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外研究毛泽东思想资料选辑》编辑组编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美〕詹姆斯·R.汤森、〔美〕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顾速、董方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美〕莫里斯·迈斯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张宁、陈铭康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美〕本杰明·史华慈:《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陈玮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美〕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1917~1935)》,霍伟岸、刘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胡锦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求是》2004年第4期。

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求是》2003年第13期。

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江淮》2006年第9期。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求是》2004年第1期。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前线》2007年第11期。

曹仲彬、杜艳华:《杨匏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功绩》,《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1期。

刘歌德:《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思想研究》1995年第2期。

黄敏兰:《李大钊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人文杂志》1997年第6期。

周振国、康振海:《试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河北学刊》1998年第3期。

庄福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观——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1998年第3期。

徐崇温:《论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新视野》1999年第3期。

朱传、张理海:《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梁树发:《谈谈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年第6期。

梁树发:《再谈马克思主义观:关于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研究》2000年第5期。

梁树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问题》,《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3期。

杜向奎、祁冰:《试论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的特点》,《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王心富:《略论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观》,《湖北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周向军、李惠芬:《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第5期。

周向军:《略论中国共产党人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机制》,《发展论坛》2002年第3期。

李慧芬:《试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发展论坛》2002年第4期。

侯树栋、辛国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5期。

卞敏:《论江泽民的马克思主义观》,《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符原菁:《试论十六大报告对我党马克思主义观的创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孙士玲、周向军:《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观的突出贡献》,《发展论坛》2003年第4期。

夏文斌:《党的马克思主义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4期。

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周向军、孙士玲:《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深化与拓展》,《理论学刊》2003年第5期。

王顺生:《试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年第12期。

王海军:《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特点比较》,《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3期。

李慧芬:《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观的形成及其基本内涵》,《理论学刊》2004年第7期。

林孟清:《邓小平马克思主义观探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年第1期。

周向军:《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齐鲁学刊》2005年第1期。

董德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

刁世存:《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曹富雄、桑维军:《构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满益勇、符原菁:《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观的两次历史性飞跃》,《湖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周向军、李慧芬:《论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1期。

杨胜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和毛泽东邓小平的历史贡献》,《党的文献》1999年第2期。

陆剑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及当代任务》,《党建研究》1999年第7期。

林蕴晖:《论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兼评“‘一穷二白’好画最新最美的画图”》,《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1期。

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毛泽东思想研究》2000年第6期。

尹保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定位》,《科学社会主义》2002年第3期。

梅荣政:《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特点》,《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王天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求是》2003年第24期。

庄福龄:《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毛慧:《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第3期。

徐庆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前沿》2004年第1期。

包心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程美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年第2期。

陶德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武汉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梁树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观辨析》,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1999。

陈桂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史专业,2006。

刘玲:《艾思奇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0。

刘文杰:《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5。

刘吉余:《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8。

Dirlik,Arif,“Mirror to Revolution:Early Marxist Images of Chinese History,”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33.2,1974.

Brantly Womack,The Foundations of Mao Zedong’s Political Thought (1917-1935),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2.

Plekhanov,Geogi,Fundamental Problem of Marxism,New York:International Publishers,1909.

Scalapino,Robert A. and Harold Shiffrin,“Early Socialist Currents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Movemen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6,1957.

Schwartz,Benjamin,“A Marxist Controversy in China,” Far Eastern Quarterly,13.2,1954.

Meisner,Maurice,Li Tachao and the Origins of Chinese Marxis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7.

Li Yuning,The Introduction of Socialism into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1.

Feuerwerker,Albert and Cheng S.,Chinese Communist Studies of Mardern Chinese Histor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3.

Feuerwerker,Albert,History in Communist China,Cambridge:MIT Press,1969.

Harrison,James P.,The Communists and Chinese Peasant Rebellions,New York:Atheneum,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