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信息
后记
文前彩插
《播州民族文化研究》编委会
序
绪言
第一章 播州多元民族文化格局
第一节 播州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
一 化外与融合
二 从经制到羁縻
三 土司制度下的文化嬗变
第二节 播州民族文化格局
一 以仡佬族为主体的播州非汉文化
二 播州非汉文化的多族属性
三 播州民族文化的山地游耕特征
四 播州土著上层精英民族文化的儒家化
小结
第二章 播州民族地区的文化交流
第一节 播州地区民族文化交流的方式
一 朝贡与回赐贸易
1.宋元时期
2.明朝时期
二 茶马商贸
三 各民族之间相互迁徙
四 播州土兵奉朝廷之命征蛮平叛
(一)唐朝时期
(二)宋朝时期
(三)元朝时期
(四)明朝时期
五 规定土司子弟必须接受儒学教育
六 大力兴办学校
(一)宋朝学校教育
(二)元朝时期学校教育
(三)明朝学校教育
七 民族之间互通婚姻
八 皇木采办
九 顺乎大势,弃旧图新
十 忠君爱国,抗击蒙元
十一 开设驿道,便利交通
第二节 民族文化交流的内容
一 物质层面的交流
(一)兴建水利设施
(二)提高生产技术
(三)发展交通
二 制度层面的交流
(一)政治制度——土司制度
1.元以前历代中央政府统治播州地区的政治制度
2.元明时期的土司制度
(二)军事制度
(三)经济制度
三 精神层面的交流
(一)儒道佛
(二)文学艺术
第三节 播州民族文化交流的影响
一 促进了以杨氏家族为核心的播州上层社会率先汉化
二 推动了生产技术的进步
三 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 加强了中央王朝对播州民族地区的管控
五 推动了播州民族地区统治方式的不断变革
六 儒家伦理型政治文化逐渐被播州土司所认同
七 留下了丰富的祠庙文化
八 极大地丰富了黔北民族文化宝库
九 播州民族政治形态不断演化
十 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流寓文化
十一 与汉族交流中渐染华风
第三章 播州民俗文化
第一节 播州地区的物质生活民俗
一 农业民俗
二 采集捕猎、养殖民俗
三 工商民俗
第二节 播州地区的社会生活民俗
一 衣、食、住、行
二 社会民俗
三 节日民俗
四 人生礼俗
第三节 精神生活民俗
一 游艺民俗
二 民俗观念
第四章 播州民族地区的文治教化
第一节 播州地区汉文化的传播
一 儒学的传播
二 佛教的传播与杨氏奉佛
三 道教的传播与杨氏崇道
第二节 播州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
一 南宋时期杨氏大弘文教,播州教育粲然可观
二 元明时期播州土司文化教育的盛衰
三 文治教化对播州民族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 播州建筑遗存的民族文化研究
第一节 考古学视野下中原与播州民族文化的融释
一 海龙屯遗址与播州民族文化
二 播州土司墓葬与播州民族文化
第二节 播州民居建筑遗存与播州杨氏土司民族属性
一 黔北民居建筑遗存传递的播州民族文化信息
二 海龙屯“新王宫”建筑群是黔北民居建筑形式的杰出代表作
结语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吕不韦:《吕氏春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释》,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3。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
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82。
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
令狐德棻:《周书》,中华书局,1971。
魏征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
李延寿:《北史》,中华书局,1974。
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1983。
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
李昉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
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
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0。
常璩:《华阳国志》,齐鲁书社,2010。
朱辅:《溪蛮丛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李化龙:《平播全书》,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
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2011。
万斯同:《明史》,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26~331册。
王鸿绪:《明史稿》,敬慎堂刊本。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1977。
查继佐:《罪惟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
傅维麟:《明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38~40册。
张岱:《石匮书》,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20册。
夏燮:《明通鉴》,中华书局,1959。
《明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上海书店,1982。
王夫之:《读通鉴论》,世界书局,1936。
毛奇龄:《蛮司合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735册。
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51册。
瞿九思:《万历武功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436册。
茅坤:《万历三大征考》,巴蜀书社,1993。
沈国元:《皇明从信录》,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第355册。
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54册。
张瓒:《东征纪行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46册。
罗日褧:《咸宾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5册。
罗文彬:《平黔纪略》,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1958。
彭而述:《明史断略》,四库未收书第1辑第21册。
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华书局,2013。
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2006。
王圻:《续文献通考》,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89册。
《元典章》,中国书店,1990。
申时行等:《大明会典》,续修四库全书第789册。
俞汝楫:《礼部志稿》,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597~598册。
祝穆:《方舆胜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齐治平:《桂海虞衡志校补本》,广西民族出版社,1984。
李贤:《大明一统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
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商务印书馆,1936。
陆次云:《峒溪纤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部第256册。
沈庠、赵瓒:《贵州图经新志》,巴蜀书社,2006。
张澍:《续黔书》,中华书局,1985。
夏修怒:《思南府志》,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点校,1991。
黄宅中:《大定府志》,中华书局,2000。
郑珍、莫友芝:《(道光)遵义府志》,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出版,1986。
周恭寿等:《续遵义府志》,巴蜀书社,2014。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瞿鸿锡、贺绪蕃:《平越直隶州志》,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常明、杨芳灿:《四川通志》,巴蜀书社,1984。
张道等:《贵州通志》,上海书店,1990。
鄂尔泰等:《贵州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71~572册。
王縈绪:《石砫厅志》,国立北平图书馆,民国19年(1930年)。
祝鸿杰:《博物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段成式:《酉阳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田汝成:《炎徼纪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向达:《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
吴曾祺:《旧小说》,上海书店,1985。
张萱:《西园闻见录》,台北明文书局,1991。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华书局,1959。
朱国祯:《涌幢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柳宗元:《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
郝经:《陵川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本。
宋濂:《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吴肃公:《街南续集》,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148册。
杨寅秋:《临皋文集》,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第1291册。
何乔新:《勘处播州事情疏》,丛书集成初编本,商务印书馆,1935。
陈子龙等:《皇明经世文编》,中华书局,1962。
秦良玉史研究编纂委员会:《秦良玉史料集成》,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毛奇龄:《西河文集》,商务印书馆,1937。
祝鸿杰:《博物志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贵州省博物馆:《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文物》1974年第1期。
谭其骧:《播州杨保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李世愉:《土司制度基本概念辨析》,《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期。
章光恺:《播州杨氏族属初探》,《贵州文史丛刊》1982年第4期。
遵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遵义地区志—民族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潘洪钢:《南方民族游耕文化刍议》,《贵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
政协务川文史委编《仡佬之源》,2005。
张合荣:《略论黔北宋墓的道教雕刻》,《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
绥阳县志编纂委员会:《(民国)绥阳县志》、《(清)绥阳志》,1986。
许立坤:《浅论明代对少数民族的军事政策》,《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李鸿宾:《唐代的民族互动与政治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和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王兴骥:《播州土司与水西土司关系之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刘祥学:《论明朝民族政策总方针及其对边防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陈季君:《播州土司制度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王路平:《唐宋元时代贵州佛教述论》,《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论丛》2008年第2期。
周必素:《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8年第5期。
范同寿:《评鉴“播州文化”》,《当代贵州》2008年第7期。
李良品、邹淋巧:《论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时期的民族关系》,《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第5期。
袁礼辉:《仡佬族三幺台食俗的文化价值考察—以务川仡佬族三幺台食俗为例》,《兰台世界》2011年第8期。
方铁:《土司制度及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中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彭福荣:《国家认同:土司研究的新视角》,《广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3期。
商传:《走进晚明》,商务印书馆,2014。
林惠祥:《中国民族史》,商务印书馆,1936。
贵州省政府教育厅:《贵州名贤传》,文通书局,1944。
斯大林:《斯大林全集》,人民出版社,1953。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周春元等:《贵州古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明实录贵州资料辑要》,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遵义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遵义地区文物志》,1984。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尤中:《中国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贵州省博物馆编《贵州省墓志选集》,1986。
王燕玉:《贵州史专题考》,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
邓子琴:《中国风俗史》,巴蜀书社,1987。
范同寿:《贵州简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遵义县志编纂委员会:《遵义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桐梓风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石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石柱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
翁家烈:《仡佬族》,民族出版社,1992。
李砚祖:《装饰之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田金海等:《仡佬族民间故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冯楠:《贵州通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王路平:《贵州佛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贵州历史文献研究会:《二十四史贵州史料辑录》,贵州民族出版社,2001。
《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漆春华总编《美哉遵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刘作会:《平播之役400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贵州仡佬族学会编《仡佬族文化百科全书》,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林建曾、王路平、王海涛等:《世界三大宗教在云贵川地区传播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徐杰舜:《人类学教程》,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陇贤君《中国彝族通史纲要》,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
翁家烈:《仡佬族》,民族出版社,2005。
胡仁修,李培枝:《民国绥阳县志》,巴蜀书社,2006。
彭福荣、李良品、傅小彪:《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历代碑刻选辑》,重庆出版社,2007。
仡佬族简史编写组:《仡佬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8。
蔡玉葵:《石柱土家族溯源》,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方志办,2009。
王明珂:《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根基历史的文本与情境》,中华书局,2009。
彭福荣、李良品:《石砫土司文化研究》,重庆出版社,2009。
六愚:《风水论:风水探源与本质探讨》,台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10。
刘作会:《遵义文化纵览》,中国文化出版社,2010。
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巫鸿:《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张其昀:《遵义新志》,四川出版集团,2012。
龚荫:《中国土司制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李飞:《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贵州教育出版社,2014。
王兴骥、谢爱临、李飞:《播州土司民间传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土司,考古与公众:海龙囤公众考古的实践与思考》,科学出版社,2014。
王兴骥、周必素等:《海龙屯与播州土司综合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