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9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72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图书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 Study on the System of New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SSAPID:101-0020-6597-23
ISBN:978-7-5097-5746-8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研究”课题组的成果,以课题组的调研数据和一手材料为基础,基于广东、河南和宁夏三个省份的农业发展现状、农村土地及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社会保障及最迫切的需求等,立足中国现今新农村体系建设取得的经验,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今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待解决的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张晓山
编 辑:任文武;张丽丽;王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年04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农业经济

 各章作者

 前言

 绪论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一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宏观制约因素

   (一)现行的财税体制导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格局失衡

    1.从“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到“财力与事权相匹配”

    2.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对基层政府进行财力分配的主导机制,专项转移支付居高不下

    3.专项转移支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腐败的温床

    4.专项资金投入分散、使用效率低下

   (二)农村金融改革滞后,现行的金融体制不利于破除二元结构、促进县域经济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1.“三农”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广大农户与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

    2.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造成金融乱象,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原有的资源配置格局导致地区资源配置失衡,资源配置过多地向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倾斜,中西部地区和县域经济发展乏力

    1.地区资源配置失衡

    2.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经济基础

   (四)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绩考核机制使地方政府的职能难以转化

    1.传统的管理体制、干部考核机制及政绩观使得政府职能难以转变

    2.与传统发展模式相对应的政府职能的定位难以发生根本变化,“地方政府公司主义”(Local State Corportism)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二 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成为地方政府谋发展的重要财源,农民的土地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关系的焦点

   (一)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成为地方的重要收入来源

   (三)城镇化进程中在土地问题上中央政府的政策与地方政府的反应

    1.全国土地的类型与结构

    2.国家相关法律法令及条例与地方政府的反应

    3.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导致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率低下

  三 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从新农村建设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再到新型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1.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注点

    2.多村合并成为最受地方政府青睐的模式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绩和问题

    1.多村合并有可能导致运动式的搬迁

    2.村庄整治的整体规划还有待完善

    3.多村合并形成较大规模社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的可获得性存在问题

    4.集中上楼后的居住成本的负担问题

    5.集中居住后,务农劳动者从事农业生产的便利性降低

    6.多村合并、集中居住的模式使原有的乡村治理机制面临挑战

    7.几点思考

  四 破除现有体制机制的约束,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一)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入死胡同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体制改革,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2.建立对权力的有效监督制衡机制

   (三)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治理机制的改革,协调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

    1.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和前提

    2.创新农村基层的民主制衡机制

    3.协调地方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

 第一章 总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研究

  一 研究目标、理论框架以及研究得出的初步判断

   (一)问题的提出、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

    1.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目标

    2.研究的理论框架

   (二)研究的基本原则、逻辑主线和方法论

    1.研究的基本原则

    2.研究的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

    3.研究的方法论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框架和得出的初步判断

    1.研究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2.研究得出的初步判断

  二 发育和完善农业要素市场及农产品市场的政策研究

   (一)农业要素市场发育和完善的政策研究

    1.有关政策设计与实施效果的主要发现

    2.相关政策建议

   (二)发育和完善农产品市场的政策研究

    1.有关政策设计与实施效果的主要发现

    2.相关政策建议

  三 有关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政策研究

   (一)有关政策设计与实施效果的主要发现

    1.混合型、多样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正在出现

    2.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出现了农地非粮化及非农化的新动向

    3.农村土地具有的两种权利属性之间和两种资源属性之间存在法理上的冲突,并成为实践中产生矛盾的根源

   (二)相关政策建议

  四 深化乡村治理结构改革,进一步发育农村基层民主的相关政策研究

   (一)有关政策设计与实施效果的主要发现

    1.农村居民参与村委会选举投票的地区特征十分显著

    2.政治参与热情与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有密切关系

    3.农村基层民主发育不够的症结是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4.在社会转型期,乡村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必然趋势

   (二)相关政策建议

    1.制定政策措施来破解《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中的各种难题

    2.建立“公约自治”制度,创新基层民主管理方式

    3.创新农村基层的民主制衡机制

    4.鼓励和提倡农村发育多元化的组织形式

  五 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保护农民权益的政策研究

   (一)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与农村土地增值收益的分配问题

    1.有关政策设计与实施效果的主要发现

    2.相关政策建议

   (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1.有关政策设计与实施效果的主要发现

    2.相关政策建议

  六 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农政策研究

   (一)政策设计与实施效果研究的主要发现

    1.财政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占的比重居高不下

    2.专项资金掌握在中央各个垂直部门手中,在向下拨付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资金投入分散、多头管理、重复交叉投入的低效率问题,这种情形与支农体制密切相关

    3.政策衔接的有效性比较低

    4.农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护程度仍然较低

    5.省域内部的转移支付尚未建立,发达省份内的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未能享受到较充分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6.公共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影响到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相关政策建议

    1.用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的增幅高于中央财政总支出的增幅这个指标来反映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2.确保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进一步提高

    3.提高体现均衡性的一般转移支付的比例,增强地方财政的独立性

    4.完善省以下财税体制

    5.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以及农民能够参与财政资金配置决策的机制

    6.加大对村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化村级组织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7.深化农村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8.继续建立和完善促进公共资源分配关系调整的制度

  七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我国农业要素市场发育与现代农业发展

  一 引言

  二 农业要素市场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我国农村中的农业要素市场自发产生的内在动力

   (二)我国农业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到底如何

   (三)农业要素市场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一些关系

  三 农村劳动力流动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力情况

   (二)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因素

   (三)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要素配置

   (四)我国三种粮食作物生产用工与增产增效

   (五)我国大豆生产用工与增产增效

   (六)我国两种油料生产用工与增产增效

   (七)我国棉花生产用工与增产增效

  四 农户借贷

  五 农用地流转

  六 简要结论

 第二章附录 养殖小区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分析*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1.生产函数

    2.成本函数

   (二)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

    2.统计描述分析

  三 养殖小区发展状况

  四 养殖小区对养殖收入和养殖成本的影响分析

  五 总结和讨论

 第三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集约化投入

  一 引言

  二 农户家庭模型

  三 农户雇佣农业劳动力与非农就业关系

  四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资率

   (一)有关农户劳动力获得工资水平方面的数据及其处理

   (二)模型设定

   (三)计量结果

  五 农户劳动力转移与机械作业费

  六 农户转出耕地与非农就业关系的研究

  七 简要结论

 第四章 新农村建设政策对农村产品市场的影响分析

  一 促进农村产品市场发育的相关政策

   (一)促进农产品生产的政策

    1.农业税减免政策

    2.农业补贴政策

    3.最低收购价格政策

    4.临时收储政策

    5.高产创建活动

   (二)促进农村商品流通的政策

    1.“双百市场工程”

    2.农超对接

    3.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

    4.农产品“绿色通道”

    5.“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6.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

   (三)刺激农村消费的政策

    1.家电下乡

    2.汽车摩托车下乡

   (四)增强农民消费能力的政策

  二 农村产品市场发育情况

   (一)实现了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成交额大幅增加

   (二)农村商品流通体系逐步完善

   (三)农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农村市场规模扩大

   (四)农业生产资料使用量增加,价格过度上涨趋势得以控制

  三 农村产品市场发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增产潜力有限,生产方式落后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大,调控难度大

   (三)新型商品流通模式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损失大

   (四)农村市场有待进一步扩大

   (五)农村假冒伪劣商品泛滥

   (六)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建设落后

  四 政策建议

   (一)稳定和完善现有农产品生产支持政策

   (二)严格保护水、耕地等资源,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三)完善农产品价格调控措施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

   (五)积极扩大农村市场

   (六)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

   (七)加强农村商品售后服务体系建设

 第五章 农户农产品销售渠道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 引言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说明

    1.数据来源

    2.变量统计分析

  三 农户农产品销售渠道选择状况

  四 农户农产品销售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模型估计结果

   (二)估计结果解释

  五 总结和政策建议

 第六章 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政策研究

  一 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不同的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农业发展模式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2.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究竟是谁?

   (三)关于中国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的几种不同的思路和做法

    1.一种发展模式强调家庭经营基础上农户的联合与合作

    2.另一种发展模式强调企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

    3.中国混合型、多样化的发展现代农业新模式

  二 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将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大战略中处于一种关键性的位置

   (一)各地新村建设、土地整治的兴奋点往往落在建设用地指标上

   (二)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与保护基本农田之间的矛盾

   (三)宅基地问题

   (四)两层利益关系

  三 “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从概念到现实

   (一)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正在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的方向转变

    1.“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这个命题的成立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绝对的

    2.“扶持农民,最终是扶持龙头企业自身”这一理念正逐渐为一些企业所接受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逐渐成熟,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1.龙头企业需要合作社这类组织

    2.政府部门需要合作社这类组织

    3.农民更需要合作社这类组织

 第七章 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的平等与效率

  一 研究目的与调查说明

  二 宅基地利用效益分析

   (一)大范围调查的一般情形

   (二)对河北冀浅村宅基地利用的典型调查

   (三)对山东德州、江苏镇江开发区农村居住情形的调查

    1.山东德州市“迁村并居”实现村庄占地节约

    2.江苏镇江新区村庄整治实现土地节约

   (四)价值及相关分析

  三 农村宅基地使用中的平等问题

  四 村庄整治前景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关于政策调整的简略讨论

 第八章 乡村治理的理论、现实与改革

  一 理论概述

   (一)以合理产权安排奠定效率基础

    1.公权约束下的土地私人产权

    2.私人合作所有(按份共有)

    3.社区公共所有(集体共同共有)

    4.国民共同所有(国家所有或国民共同共有)

   (二)以社会建设创造社会平等条件

   (三)以综合治理创造社会稳定条件

  二 乡村治理的政策演变背景与当前形势判断

   (一)乡村治理的政策演变背景

    1.行政管理体制:由集中控制到多重分权转变

    2.财产制度:由社区共有主导向农户权利扩大转化

    3.人口管理与公共服务:由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一体化转化

   (二)改革开放为改善乡村治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农村社会治理的六大难题

    1.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管理面临转型难题

    2.产权改革滞后,集体经济面临转型难题

    3.村庄传统权威结构变化的背景下,产生村庄自治缺失、公共生活失序难题

    4.在强大的地方发展竞争格局下,产生了乡村人口布局的规划管理难题

    5.国家财政体制改革滞后,产生乡村公共财政服务难题

    6.城市化背景下,产生“二元基层民主制度”难题

  三 乡村治理研究的主要发现

  四 政策调整建议

 第九章 农村政治参与的行为逻辑

  一 文献回顾与研究思路

  二 参与选举投票的影响因素:基于农村居民个体行为的分析

   (一)调查情况与样本基本特征

   (二)变量的描述分析

   (三)对模型估计结果的简要描述

  三 投票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乡镇层面的数据

   (一)被调查乡镇的基本特征

   (二)变量的选择

   (三)模型估计结果

  四 模型结果的解释及延伸讨论

   (一)几个主要相关关系的解释

    1.为什么家庭年收入与人均收入水平对农村居民政治参与的影响有显著不同

    2.为什么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与其政治参与热情之间的相关性弱

    3.为什么户主的健康状况与其政治参与热情呈明显正相关

    4.为什么户主在本村居住的时间与其政治参与热情呈明显负相关

    5.如何认识农村居民政治参与热情的区域差别

   (二)延伸讨论

    1.传统乡村社会能否嵌入民主政治

    2.中国乡村的现实及其对民主政治的需求

  五 结论及其对政策调整的意义

 第十章 人口流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

  一 中国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历程、现状与特点

   (一)城镇化总体状况及其走势

    1.近年来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

    2.城镇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脱节日益严重

    3.城镇化水平低,已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二)城乡人口流动的典型特征*

    1.身份转变滞后于就业转变

    2.劳动力流动而不是人口(家庭)流动

    3.流出人口的回流现象普遍

    4.兼业非常普遍

  二 成本收益失衡的城镇化

   (一)农民城镇化的过程与决策机制

   (二)流动收入与兼业化的经济理性

   (三)永久迁移的成本收益

  三 消失的劳动力剩余

   (一)劳动力剩余的总体状况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人口结构

    1.农业从业人口老龄化

    2.农业从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

    3.赋闲程度与人口结构

  四 与城镇化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与城镇化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镇化推进与城镇体系完善

    1.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

    2.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促进城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五 总结

 第十章附录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因素——基于调查数据的计量分析

  一 样本说明与劳动力流动界定

  二 计量模型设定

  三 变量说明与数据描述

   (一)个人特征

   (二)家庭特征

   (三)区域特征

  四 计量分析结果

 第十一章 在高度城镇化基础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一 什么是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

  二 以高度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要性

  三 中国实现高度城镇化的可能性

  四 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更清晰的战略思路

   (一)产权结构优化政策

   (二)国土规划政策

   (三)人口布局政策

   (四)人口登记政策

   (五)行政区划政策

   (六)政府科层设置政策

   (七)城乡社区建设与管理政策

   (八)政治保障政策

 第十二章 调整公共资源分配关系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一 公共资源分配关系的变化及特征

   (一)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数量的变化

   (二)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制度和政策

    1.对农民实行“四项补贴”制度

    2.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3.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4.建立农村低保制度

    5.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二 公共资源分配关系调整的规模

   (一)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城乡差距

   (二)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区域差距

   (三)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配置更多地集中于县乡两级

   (四)微观调查的结论彰显公共资源分配关系调整的任务艰巨

   (五)省域内部的转移支付尚未建立

  三 公共资源分配关系调整中的资金使用效率

   (一)以专项资金为主的公共资源调整方式与资金使用效率

    1.公共财政资源的地区配置

    2.公共财政资源在不同领域的配置

    3.公共资源配置与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的优先序不一致

    4.农民较低的参与度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

    5.专项资金的特点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公共服务机构改革的滞后与公共财政资源的使用效率

    1.农村公共服务机构的盘子过大

    2.农村公共服务机构有强烈的趋利性

    3.行政干预进一步使公共服务机构偏离其本职工作

   (三)公共服务体制缺乏考虑农村弱势群体的特殊情况

   (四)生产资料的涨价影响补贴政策的效果

  四 继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见建议

   (一)提高体现均衡性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增强地方财政的独立性

    1.继续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例

    2.公开项目的实施计划,改进项目监督办法

    3.通过以县为平台整合支农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解决由于分散、多头管理所带来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问题

   (二)完善省以下财税体制

   (三)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表达机制以及农民能够参与财政资金配置决策的机制

   (四)加大对村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强化村级组织公共服务功能,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五)深化农村公共服务机构改革,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六)继续建立和完善促进公共资源分配关系调整的制度

 第十二章附录 调整公共资源分配关系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微观数据分析

  一 农村发展项目的数量和投资额度

   (一)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的发展项目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

   (二)村际之间得到公共资源的数量有很大差异

  二 农民对公共资源分配关系调整效果的评价

   (一)农民对农村义务教育条件和质量的认识

   (二)农村道路和饮水等基础设施的变化

   (三)农户参加新农合的情况

  三 农民在公共资源分配关系调整中的参与度

   (一)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晓情况

   (二)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发展项目的知晓情况

   (三)农民在农村低保对象确定中的参与情况

   (四)农民对一事一议资金用途的了解程度

  四 项目内容与农民需求的优先序

  五 公共资源分配关系调整的程度

   (一)农田水利设施的状况

   (二)农民饮用水的变化

   (三)广东省被调查农户在享受公共产品和服务时存在的问题更多

 附录一 日本工商资本下乡的相关政策及其启示

  一 工商资本下乡的政策演变

   (一)禁止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末)

   (二)有限开放期(20世纪末以来)

  二 开放工商资本下乡对当前日本农业的意义

   (一)以工补农

   (二)扶助农业经营体

   (三)合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

   (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三 规范工商资本下乡的政策措施

   (一)农地流转由事前设置准入门槛,向事后严格监督土地使用的方向转变

   (二)在发挥工商资本积极作用的同时,维护农民的利益

    1.工商资本不得控股农业生产法人

    2.一般法人不得与农民争地

    3.农民有制约工商资本的权力

   (三)把工商资本下乡置于法制的轨道上,使土地流转和使用有章可循

  四 启示

   (一)对工商资本下乡不可操之过急

   (二)对工商资本因势利导,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加强土地监管,防止乱占耕地

 附录二 日本奶业价格管理体系及稳定政策*

  一 日本奶业价格管理体系的形成背景与发展过程

  二 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与奶农扶持政策

   (一)生鲜乳的差别定价

   (二)“一元收购、多元销售”的生鲜乳购销体系

   (三)扶持和稳定奶农经营的政策

    1.加工用生鲜乳生产者补贴制度

    2.奶酪加工用生鲜乳供给安定政策

    3.加工用生鲜乳生产者经营安定政策

    4.奶农减轻环境负担补贴

  三 奶业市场平衡与乳制品价格稳定机制

   (一)生鲜乳生产计划的形成与转变

   (二)乳制品供求平衡动态调整机制与价格稳定政策

  四 差别定价下日本乳品产区间的利益关系及当前面临的冲击

   (一)生鲜乳产出分布与差别定价下的区域关系

   (二)乳品产区间生鲜乳用途差异及相应利益关系面临的冲击

  五 总结及对中国奶业发展的启示

 附录三 加拿大奶业供给管理体系考察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加拿大奶业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

   1.奶牛存栏量、品种结构及单产水平

   2.牛奶总产量基本稳定,奶农数量持续减少

   3.奶及奶制品产值有所增长,占食品行业比重基本稳定

   4.奶及奶制品人均消费量缓慢变化

   5.液态奶与加工用奶构成

  二 奶业供给管理体系的沿革、制度基础与主要机构

   (一)制度沿革与制度基础

   (二)主要机构与职能

    1.加拿大奶业委员会(CDC)

    2.加拿大奶业供给管理委员会(CMSMC)

    3.省级市场营销委员会(Provincial Marketing Boards)与机构

    4.加拿大奶农协会(Dairy Farmers of Canada或DFC)

  三 价格支持、配额管理与奶业“池”的运行机制

   (一)价格支持

    1.支持价格系统

    2.奶分类与价格

   (二)市场配额分配(Market Sharing Quota,MSQ)

   (三)“池”(Milk Pools)协议与收益共享

   (四)省产出与奶农出售价格

  四 总结、不足与启示

 研究参与者的贡献

本书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体系研究”课题组的成果,以课题组的调研数据和一手材料为基础,基于广东、河南和宁夏三个省份的农业发展现状、农村土地及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的社会保障及最迫切的需求等,立足中国现今新农村体系建设取得的经验,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今后我国新农村建设有待解决的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1.生源寺 眞一:《農業再建―真価問われる日本の農政》岩波書店,2008。

2.農外から農業に参入した法人に対するアンケート調査結果概要.全国農業会議所,2008。

3.食料·農業·農村白書.農林水産省,2010、2011。

4.黄延信、张海阳、李伟毅、刘强:《农村土地流转状况调查与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5期。

5.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法律问题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1年第3期。

6.赵俊臣:《土地流转:工商资本下乡需规范》,《红旗文稿》2011年第4期。

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9~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Suzuki,N. and Kaiser,H.M.,“Basic Mechanisms of Japanese Dairy Policy and Milk Market Models:A Comparison with United States Dairy Policy”,Journal of Dairy Science,77(6):1994.

刘长全、刘玉满、李静、姚梅、黄文明:《加拿大奶业供给管理体系考察及对中国的启示》,《世界农业》2012年第8期。

[1]Andrew P.Barkley,“The Determinants of the Migration of Labor out of Agricul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1940-1985”,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0,72(3).

[2]Becker,C.S.,The Economic Approach to Human Behavior,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3]Befu,H.,“Village Autonomy and Articulation with the State:The Case of Tokugawa Japan”,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65,25(1).

[4]Blancard,S.,J.P.Boussemart,W.Briec,and K.Kerstens,“Short-and Long-Run Credit Constraints in French Agriculture: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Framework Using Expenditure-Constrained Profit Functions”,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88.

[5]Cai,Y.,“Collective Ownership or Cadres’ Ownership?The Non-Agricultural Use of Farmland in China”,The China Quarterly,2003,No.175.

[6]Davis,C.L.,“Political Regimes and the Socioeconomic Resource Model of Political Mobilization:Some Venezuelan and Mexican Data”,Journal of Politics,1983,No.45.

[7]Dennis.L.Chinn,“Rural Poverty and the Structure of Farm Household Incom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vidence from Taiwan in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79,27(2).

[8]Dwayne Benjamin,“Household Composition,Labor Markets,and Labor Demand:Testing for Separation in 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Econometrica,1992,60(2).

[9]Fare,R.,S.Grosskopf,and H.Lee,“A Nonparametric Approach to Expenditure-Constrained Profit Maximization”,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0,72.

[10]Goldstein,Kenneth M. and Ridout,Travis N.,“The Politics of Participation:Mobilization and Turnout over Time”,Political Behavior,2002,24(1).

[11]Harris,John R. & Todaro,Michael P.,“Migration,Unemployment and Development:A Two-Sector Analysi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0,60(1).

[12]Holt,S.J.,“Labor Market Policies and Institutions in an Industrializing Agricultur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2,64(5),Proceedings Issue.

[13]Hsiao,K.,Compromise in Imperial Chin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79.

[14]Justin Yifu Lin,“Endowments,Technology,and Factor Markets:A Natural Experiment of Induce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from China’s Rural Reform”,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5,77(2).

[15]Lee,H.,and R.G.Chambers,“Expenditure Constraints and Profit Maximization in US Agricultur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6,68.

[16]Leighley,J.E.,“Attitudes,Opportunities and Incentives:A Field Essay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1995,48(1).

[17]Lien,P.,“Ethnicity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A Comparison between Asian and Mexican Americans”,Political Behavior,1994,16(2).

[18]Low A.R.C.,“The Effect of Off-farm Employment on Farm Incomes and Production:Taiwan Contrasted with Southern Afric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81,29(4).

[19]Northam,Ray M.,Urban Geography,New York:John Wiley,1975.

[20]Olsen,M.E.,“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Voting Turnout:A Multivariate Analysi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72,37(3).

[21]Perloff,Jeffrey M.,“The Impact of Wage Differentials on Choosing to Work in Agricultur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73(3).

[22]Puga,D.,“The Rise and Fall of Regional Inequalities”,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2).

[23]Raul V.Fabella,“Separability and Risk in the Static Household Production Model”,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55(4).

[24]Robert D.Emerson,“Migratory Labor and Agriculture”,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9,71(3).

[25]Rosenston,S.J.,and Hansen,J.M.,Mobilization,Participation,and Democracy in America,New York:Macmillan,1993.

[26]Singh,I.,L.Squires,and J.Strauss,eds.,Agricultural Household Models:Extensions,Applications,and Policy,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27]Verba,S.,Nie,N.H. and Kim,J.,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Equalit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28]Whiteley,P.F.,“Rational Choice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Eavluating the Debate”,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1995,48(1).

[29]Zhao,Yaohui,“Labor Migration and Earnings Differences:the Case of Rural Chin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9.

[30]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1]陈锡文:2010年中国经济论坛大会发言。

[32]陈锡文:《新形势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农村发展》,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3]陈甬军、景普秋、陈爱民:《中国城镇化道路新论》,商务印书馆,2009。

[34]陈宗胜、陈胜:《中国农业市场化进程测度》,《河北学刊》1999年第2期。

[35]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6]党国英:《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吗?》,《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1期。

[37]郭锦墉、尹琴、廖小官:《农产品营销中影响农户合作伙伴选择的因素分析——基于江西省农户的实证》,《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1期。

[38]韩俊:《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城镇化水平》,2010年中国经济论坛。

[39]黄宇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消极影响分析》,《改革与战略》2009年第4期。

[40]黄宗智:《中国的新时代小农场及其纵向一体化——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组织?》,国学网,2009年11月12日。

[41]刘江:《21世纪初中国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4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

[43]马晓河、崔红志:《我国农村事业单位改革方向及政策选择》,《改革》2006年第8期。

[44]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第5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5]齐文娥、唐雯珊:《农户农产品销售渠道的选择与评价——以广东省荔枝种植者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第6期。

[46]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管理世界》2002年第6期。

[47]屈小博、霍学喜:《交易成本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陕西省6个县27个村果农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8期。

[48]世界银行:《2004年世界发展报告——让服务惠及穷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9]世界银行:《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经济研究》2005年第8期。

[50]魏后凯、刘楷主编《镇域科学发展之路——对河北迁安及野鸡坨镇的调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51]温家宝:《不失时机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求是》2006年第18期。

[52]温铁军:《怎样的全球化》,《读书》2001年第8期。

[53]乌云花、黄季焜、Scott Rozelle:《水果销售渠道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4期。

[54]徐勇:《最早的村委会诞生追记》,《炎黄春秋》2000年第9期。

[55]姚洋:《村庄民主与全球化》,《读书》2002年第4期。

[56]张晓山:《城乡统筹发展:利益格局的调整》,2010年中国经济论坛。

[57]张晓山:《深化改革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三农中国》季刊,2010。

[58]张晓山:《深化改革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0年春季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9]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中国农村杂志社编《江总书记视察农村》,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60]周其仁:《还权赋能——成都土地制度改革的启示》,《经济观察报》2009年6月29日。

[61]周曙东、戴迎春:《供应链框架下生猪养殖户垂直协作形式选择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6期。

[6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商务印书馆,2003。

[63]祝宏辉、王秀清:《新疆番茄产业中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