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16

引证文献

2 !

参考文献

189

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9图书

Reports on China's population and labor

SSAPID:101-0015-0077-08
ISBN:978-7-5097-0350-2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下篇,内容包括:中国收入分配状况、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变化、中国劳动立法的新阶段、刘易斯转折点与中国经验、刘易斯转折点的国际经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含义、农业生产率变动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等。

相关信息

丛书名: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作 者: 蔡昉 王美艳
编 辑:周映希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年09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Abstract

 法律声明

 中文摘要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编委会

 上篇

  专题报告一 中国收入分配状况

   一 收入分配基本状况

    (一)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三)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四)全国居民收入差距

   二 中国收入差距有多大?

   三 如何理解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

    (一)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影响

    (二)地区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影响

    (三)部门收入差距扩大带来的影响

    (四)受教育机会差异带来的影响

    (五)一些深层次原因

   四 如何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一)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

    (二)缩小垄断部门和竞争部门之间收入差距

    (三)提高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四)消除腐败收入、限制灰色收入

  专题报告二 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变化

   一 高增长阶段的就业变化

    (一)经济增长

    (二)就业变化

   二 城镇劳动力市场供求的新特征

    (一)供求总体变化

    (二)地区特征

    (三)人口年龄特征

    (四)性别特征

    (五)教育与技能特征

    (六)职业特征

    (七)不同群体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差异

    (八)劳动力需求的地区和产业差异

   三 经济和政策因素对未来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影响

    (一)宏观经济因素

    (二)工资与劳动力成本因素

    (三)劳动力市场规制因素

   四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专题报告三 中国劳动立法的新阶段

   一 《劳动合同法》:进一步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

    (一)既往劳动合同立法的回顾

    (二)《劳动合同法》的新变化

    (三)《劳动合同法》引发的主要争论

     1.《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用人机制影响的理论分析

     2.《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用人成本影响的理论分析

     3.《劳动合同法》对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影响的理论分析

    (四)总结

   二 《就业促进法》:确立了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一)中国促进就业立法和政策的历史回顾

    (二)《就业促进法》的主要内容

   三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建立了快速处理劳动争议的新机制

    (一)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历史回顾

    (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新变化

   四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为带薪年休假制度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法律依据

   五 “三法一条例”的实施:任重而道远

 下篇

  第一章 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条件成熟了吗?

   一 转折点及其内涵和关系

   二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三 实现“库兹涅茨转折”的条件

    (一)劳动力市场发育

    (二)政府再分配效率提高

    (三)社会容忍程度变化

   四 就业扩大缓解收入分配状况

   五 通过劳动力流动缩小差距

  第二章 刘易斯转折点与中国经验

   一 什么是刘易斯转折点?

   二 农村劳动力剩余数量

   三 工资率变化

   四 相关经验证据

   五 刘易斯转折点的发展含义

  第三章 刘易斯转折点的国际经验

   一 理论视角与实证经验

    (一)刘易斯模型的理论拓展

    (二)结构转换的共同特征

    (三)结构转换的新观察

   二 东亚地区的发展经验

    (一)日本

    (二)韩国

    (三)中国台湾

   三 结论与启示

  第四章 工资水平、工资差异与劳动力成本

   一 工资水平及其变化

   二 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及其国际比较

   三 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工资差异

    (一)农民工和本地居民的工资差异

    (二)地区之间的差异开始缩小

    (三)行业之间的差异

   四 结论

  第五章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含义

   一 观察生产率变化的意义

   二 边际劳动生产率及其变动趋势

    (一)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

    (二)劳动生产率及工资变动的行业差异

    (三)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变动的地区差异

    (四)劳动生产率及工资变动的所有制差异

    (五)劳动生产率的素质差异

   三 刘易斯转折点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

    (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变动

     1.行业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变化

     2.区域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变化

    (三)所有制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变化

   四 结论

  第六章 农业生产率变动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研究

   一 数据与研究方法

   二 农业边际产值的变化

   三 劳动日工价与劳动平均产值

   四 农村劳动力价格的区域差异

    (一)小麦

    (二)粳稻

    (三)玉米

   五 小结

  第七章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估计及其含义

   一 基于“农业需求劳动力”估计农村劳动力剩余的缺陷

   二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状况

   三 基于个体特征估计农村剩余劳动力

    (一)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决策

    (二)不同个体特征的农村劳动力外出的差异性

    (三)基于个体特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估计

   四 主要结论及政策含义

  第八章 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

   一 户籍制度的建立与维系

   二 2000年以前的户籍制度改革

   三 新世纪的户籍制度改革

    (一)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二)进一步放宽落户条件

    (三)试错并等待条件成熟

   四 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与户籍制度配套的改革

    (二)建立可携带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消除公共服务的城乡差距

  第九章 如何认识劳动力市场供求

   一 判断劳动力市场形势的两种方法

   二 “流量汇总法”的结果

    (一)2007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数

     1.通过毕业数与招生数之差额而计算

     2.利用升学率估算

    (二)复员转业军人数

    (三)登记失业人数

    (四)农转非的劳动力人数

    (五)城镇劳动力市场供给总数

   三 “存量分析法”的结果

   四 从供求增量关系看劳动力市场形势

   五 对一些问题的回答

  第十章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一 社会保障覆盖情况

    (一)参保状况

    (二)参保特征

   二 为什么农民工参保率很低?

   三 参与社会保险的优先序

   四 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展

    (一)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二)地方改革试点工作

    (三)渐进式改革的路线图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农民工的福利状况

   一 所用数据

   二 农民工最低工资覆盖、劳动时间、工资拖欠和住房的基本状况

    (一)最低工资覆盖

    (二)劳动时间

    (三)调整劳动时间后的最低工资覆盖情况

    (四)工资拖欠

    (五)农民工的住房

   三 农民工福利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各福利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

    (一)最低工资覆盖的影响因素分析

    (二)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农民工各福利影响因素之间的差异

   四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自然失业率与青年就业困难

   一 中国自然失业率变化

    (一)自然失业率及其政策含义

    (二)中国自然失业率变化

   二 青年失业是自然失业率的重要内容

    (一)青年失业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现象

    (二)中国青年失业规模、特征及其变化

   三 大学生就业困难剖析

    (一)大学生就业状况

    (二)人口转变与未来大学生数量变化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四 提高青年就业率的途径和措施

  第十三章 残疾人的就业现状与就业扶助*

   一 引言

   二 残疾人就业现状:基于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一)残疾人就业状况分析

     1.从总体上看,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2.与非残疾人相比,残疾人就业形势严峻

     3.在残疾人内部,各残疾类型之间的就业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4.在已实现了就业的残疾人内部,就业状况在性别、城乡、地区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二)残疾人就业状况的决定因素

     1.残疾人基本的身体状况较差

     2.残疾人群体的受教育状况很差

     3.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状况存在差异*

     4.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三 残疾人的收入与贫困状况

    1.残疾人的家庭收入状况

    2.残疾人的贫困状况

   四 残疾人的就业扶助

    (一)中国已采取的残疾人就业扶助措施

     1.已建立较为完整的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2.逐步建立起了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就业支撑体系

     3.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就业形式

     4.增设无障碍设施,构建无障碍社会

    (二)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建议

     1.残疾人就业不能市场化,政府应负担起促进残疾人就业的主要职责,财政应加大对残疾人就业的扶持力度

     2.加强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恢复和发展残疾人自身的能力,使其更积极地参与劳动力市场

     3.加强教育与职业培训,逐步实现残疾人就业由岗位提供向能力提升的转变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拓展残疾人就业的新渠道

     5.鼓励残疾人积极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2007年以“刘易斯转折点”为主题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出版之后,在学术界和政策研究领域引起很大的争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不管从理论上如何概括,应用什么样的概念来阐述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劳动力短缺现象越来越普遍毋庸置疑。因此,我们并不打算在这本绿皮书中离开这个主题,而是在继续提供新的证据的基础上,着重于分析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换句话说,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可以为我们提供哪些机会,以及如何在政策上因应这些可能的机会。具体来说,我们认为,刘易斯转折点的来临是普通劳动者和低收入家庭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变其在收入分配中地位的大好机会。在政策对路的情况下,我们预期可以把刘易斯转折点与收入分配状况改善的库兹涅茨转折点结合起来,实现“边增长、边分配”。中国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从此就一帆风顺、凯歌前进了。正如我们以往的研究所表明的,构成中国失业率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由结构性和摩擦性因素形成的自然失业率。解决自然失业问题,既有赖于劳动力市场功能的整体改善,也有赖于针对不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扶助政策的完善。在这本报告中,我们针对农民工、青年特别是大学生和残疾人等群体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正如以往一样,我们并不打算进行纯粹的理论阐述,而是在对经济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基础上,着眼于提供发生在中国经济生活中的现实证据,归纳在当前发展阶段上的新经验,对未来的变化趋势做出判断。在本书中,虽然每一章节都具有独立成章的效果,但是,所有部分合起来,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特定发展阶段面临问题、政策应对和制度变革方向的认识。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以购买力平价测算基尼系数》,《经济学(季刊)》2006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课题组:《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公平的分配制度》(受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的委托完成的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合作课题的总报告),2007。

蔡昉:《“刘易斯转折点”挑战》,《财经》2007年总179期。

蔡昉:《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条件成熟了吗?》,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研究”开题论证会暨劳动经济学学科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稿,2008年3月30日。

陈志武:《国有制和政府管制真能促进平衡发展吗》,《经济观察报》2006年1月2日。

邓曲恒、李实、岳希明、魏众:《中国城镇职工工资收入差异: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分析》,课题组研究报告,2007。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中国农民收入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黄佩华、迪帕克:《中国:国家发展与地方财政》,中信出版社,2003。

贾康:《地方财政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江小娟、李辉:《我国地区之间实际收入差距小于名义收入差距——加入地区间价格差异后的一项研究》,《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孔泾源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5》,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李实、史泰丽、Bjorn Gustafsson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财经》2004年第3/4期合刊。

李实、赵人伟:《市场化改革与收入差距扩大》,《洪范评论》2007年第3期。

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4期。

李实、佐藤宏主编《经济转型的代价——中国城市贫困、失业和收入差距的经验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李实和丁赛:《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任才方、程学斌:《从城镇居民收入看分配差距》,《经济研究参考》1996年第157期。

唐平:《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的分析》,《管理世界》1995年第2期。

岳希明、史泰丽、李实、Bjorn Gustafsson:《中国个人收入差距及其变动的分析》,载李实、史泰丽、Gustafsson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赵人伟、格里芬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赵人伟、李实、李思勤主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赵人伟、李实:《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原因》,《经济研究》1997年第9期。

赵人伟:《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若干思考》,《经济学动态》2002年第9期。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UNDP:《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Brandt,Loren and Carston A.Holz(2004),“Spatial price differences in China:Estimates and implications”,Unpublished manuscript.

Démurger,Sylvie,Martin Fournier,Shi Li and Zhong Wei(2006),“Economic liberalization with rising segmentation on China’s urban labor market”,Paper presented in the Asian Economic Panel Meeting,in Seoul,March 20-21.

Knight,John and Shi Li(2005),“Wages,Firm Profitability and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in Urba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16,No.3,pp.205-228.

Ravallion,Martin and Shaohua Chen(2004),“China’s (Uneven)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World Bank,June 16.

World Bank(1997),“Sharing Rising Incomes:Disparities in China”,The World Bank. Washington D.C.

Zhang,Junsen and Yaohui Zhao(2002),“Economic Returns to Schooling in Urban China,1988-1999”,Project Paper.

蔡昉、都阳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刘树成:《把握宏观调控的来龙去脉》,载陈佳贵主编《中国经济研究报告(2005~2006)》,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王德文:《人口低生育率阶段的劳动力供求变化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1期。

王德文、蔡昉、高文书:《全球化与“民工荒”:一个宏观视角》,《中国劳动经济学》2005年第2卷第3期。

Andres,Javier,and Ignacio Hernando (1999),“Does inflation harm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or the OECD”,in Feldstein,Martin (eds),The Costs and Effects of Price Stabilit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315-341.

Barro,Robert (1995),“Inflation and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 No.5326,October.

Fischer,Stanley (1993),“The role of macroeconomic factors in growth.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vol.32,No.3,pp.485-512,December.

Hodrick,R. and Prescott,E. (1997),“Post-war U.S. business cycl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29,No.1,pp.1-16.

Kuijs,Louis (2006),“How will China’s saving-investment balance evolve?” World Bank,China Research Paper,No.5.

Rawski,G.Thomas (2001),“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Vol.12,No.4,pp.298-302.

Wang,Dewen,Fang Cai and Songhua Lin (2007),“The jobless growth puzzle of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 in China”,Indian 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No.3.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蔡昉:《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与就业变化》,《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蔡昉、都阳:《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检验相对贫困假说》,《中国人口科学》2002年第4期。

黄平、崔之元主编《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追求公平的人类发展》,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邵芳卿:《泉州现象:缺工倒逼工会维权》,2006年2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

盛来运、彭丽荃:《当前农民外出务工的数量、结构及特点》,载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6。

Barro,R. (1998),“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The MIT Press,1998.

Blank,Rebecca (2002),“Can Equity and Efficiency Complement Each Other?” NBER Working Paper,No. 8820.

Cai,Fang and Yang Du (2004),“Labour Market Integration:Evidence from Wage Convergence in Manufacturing”,in Ross Garnaut and Ligang Song(eds),China:Is Rapid Growth Sustainable?Canberra:Asian Pacific Press.

Gill,Indermit and Homi Kharas (2007),An East Asian Renaissance:Ideas for Economic Growth ,Washington D. C.:The World Bank.

Gustafsson,Bj?rn and Shi Li(2001),“A More Unequal China?Aspects of Inequality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quiralent Income”,in Riskin,Carl,Renwei Zhao and Shi Li(eds)China’s Retreat from Equality:Income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M.E.Sharpe.

Kakwani,N.C.,S.Khandker and H.H.Son(2004),“Pro-Poor Growth:Concepts and Measurement with Country Case Studies”,Working Paper,No.2004-1,International Poverty Center,Brasil.

Kanbur,Ravi and Xiaobo Zhang (2004),“Fifty Year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A Journey through Central Planning,Reform,and Openness”,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WIDER Discussion Paper No. 2004/50.

Kuznets,S. (1955),“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45,No.1,pp.1-28.

Lewis,W. A. (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22,pp.139-191.

Lipton,Michael (1977),Why Poor People Stay Poor:Urban Bias in World Developme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kun,Arthur (1975),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Washington D. 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Ravallion,Martin and Shaohua Chen (2004),“China’s(Uneven) Progress Against Poverty”,Policy Research Paper 3408,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World Bank,Washington,D. C.

Sala-i-Martin,X. (1996),“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The Economic Journal,106,pp.1019-1036.

Whalley,John and Shuming Zhang (2004),“Inequality Change in China and(Hukou) Labour Mobility Restrictions”,NBER Working Papers,No.10683,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ld Bank (2005a),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6:Equity and Development,Washington D. C.:Th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orld Bank (2005b),“Integration of National Product and Factor Markets:Economic Benefit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Poverty Reduction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Unit,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Report No. 31973-CHA,June 13.

蔡昉、都阳:《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载于《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杜鹰等:《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0年第5期。

国家统计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量分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刘建进:《一个农户劳动力模型及有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实证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997年第6期。

托马斯·罗斯基等:《关于中国农业劳动力数量之研究》,《中国农村观察》1997年第4期。

王红玲:《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方法与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王检贵、丁守海:《中国究竟还有多少农业剩余劳动力》,《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章铮:《农业劳动力合理数量的估算》,《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第12期。

章铮:《民工供给量的统计分析——兼论“民工荒”》,《中国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钟甫宁:《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估计》,《农业经济问题》1995年第9期。

景武:《不可夸大“刘易斯拐点”的三个理由》,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2007年5月24日。

周天勇、胡锋:《中国未来就业严峻形势会缓解吗——质疑社科院人口所研究报告》,《当代经济》2007年13期。

孙自铎:《中国进入“刘易斯拐点”了吗?》,《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

潘璠:《我国是否将出现“刘易斯拐点”》,2007年6月26日《光明日报》。

Bai,Moo-ki(1982),“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Korean Economy”,Developing Economies,No.2,pp. 117-140.

Chenery,H.B.and M.Syrquin(1975),Pattems of Development,1950-1970,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wis,W.Author(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Vol.22,No.2,pp.139-191.

Lewis,W. Author(1979),“The Dual Economy Revisited”,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Vol.47,No.3,pp. 211–229.

Minami,Ryoshin(1968),“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Japanese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2,No.3,pp.380-402.

Ranis,Gustav(2006),“Is Dualism Worth Revisiting?”,in Poverty,Inequality and Development:Essays in Honor of Erik Thorbecke,Alain de Janvry and Ravi Kanbur(eds),Kluwer,pp.371-385.

Ranis,G.and J.Fei(1961),“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1,No.4,pp.533-565.

Schultz,Theodore(1976),Transform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en,A. K.(1967),“Surplus Labour in India:A Critique of Schultz’s Statistical Test”,Economic Journal,Vol.77,No.305,pp.154-161.

蔡昉、都阳:《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载于《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安藤良雄:《近代日本经济史要览》,东京大学出版会,1975。

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吴奇等译,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Bai,Moo-ki (1982),“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Korean Economy”,Developing Economies,No.2,pp.117-140.

Chenery,H.B. and Syrquin,M. (1975), 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wis,W.Author (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Vol.22,No.2,pp.139-191.

Lewis,A.W. (1958),“Unlimited Labour:Further Notes”,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XXVI,29.

Minami,Ryoshin (1968),“The Turning Point in the Japanese Economy”,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82,No.3. pp.380-402.

Ohkawa,Kazushi (1965),“Agriculture and Turning-Points in Economic Growth”,Developing Economies,No.3,pp.471-486.

Ranis,G.and J.Fei (1961),“A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51,No.4,pp.533-565.

Rostow,R.R. (1960),The Stages of Economic Growth,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

Banister,J.:《中国制造业工资和劳动者报酬》,《中国劳动经济学》2006年第3卷第2期。

蔡昉、都阳、王美艳:《中国劳动力市场转型与发育》,商务印书馆,2005。

蔡昉、王美艳:《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解读中国城镇就业增长》,《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2期。

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2007年第8期。

林嵬:《季节性撂荒警示农业“缺工”,农民只求自给自足》,《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4月29日。

Cai,Fang,Yang Du and Changbao Zhao (2007),“Regional Labor Market Integration Since China’s WTO Entry:Evidence from Household Level Data” in Ross Garnaut & Ligang Song(ed.) China Linking Markets for Growth,Asia Pacific Press.

Dickens,T. William and Lawrence F.Katz (1987),“Inter-Industry Wage Differences and Theories of Wage Determination”,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Working Paper No.2271.

Krueger,B. Alan and Lawrence H. Summers (1988),“Efficiency Wages and the Inter-Industry Wage Structure”,Econometrica,56,pp.259-293.

Wooldridge,M. Jeffrey (2002),Econometric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 and Panel Data,MIT Press. 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England.

都阳、蔡昉:《中国制造业工资的地区趋同性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世界经济》2004年第8期。

刘小玄:《中国转轨经济中的产权结构和市场结构》,《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邢春冰:《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工资决定机制考察》,《经济研究》2005年第6期。

Fields,Garys (2002),“Accounting for Income Inequality”,http://www.ilr.cornell.edu/extension/files/20021024104432-pub785.pdf.

Shorrocks,Anthony (1980),“The Class of Additively Decomposable Inequality Measures”,Econometrica,Vol.48,No.3,pp.613-625.

陈卫平:《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技术进步与效率变化:1990~2003年》,《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第1期。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韩晓燕、翟印礼:《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地区差异与收敛性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5年第6期。

胡华江:《农业生产率的综合指数法》,《农村经济》2002年第4期。

江激宇、李静、孟令杰:《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趋势:1978~2002》,《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李静、孟令杰:《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变动与分解分析:1978~2004年》,《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罗发友、肖国安:《农业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米建伟、章奇、梁勤:《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变化及其分解》,《农业经济评论》2005年第1期。

王红瑞、冉圣宏、王华东、阎伍玖:《试析投入产出方法及其在农业生产率中的应用》,《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1期。

赵蕾、杨向阳、王怀明:《改革以来中国省际农业生产率的收敛性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7年第1期。

蔡昉:《破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之谜》,《中国人口科学》2007年第2期。

蔡昉主编《2006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蔡昉主编《2007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蔡昉、都阳:《中国制造业工资趋同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世界经济》2004年第8期。

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市场总体状况》,载孔泾源主编《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蔡昉、王美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其相关事实的重新考察——一个反设事实法的应用》,《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第10期。

都阳、朴之水:《迁移与减贫——来自农户调查的经验证据》,《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4期。

刘建进:《中国农村就业基本状况》,载于蔡昉主编《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与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德文、吴要武、蔡昉:《迁移、失业与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为什么农村迁移劳动力的失业率很低?》,《世界经济文汇》2004年第1期。

Carter,Colin,Zhong Funing,and Cai Fang(1996),China’s Ongoing Reform of Agriculture,San Francisco:1990 Institute.

Taylor,J. R. (1993),“Rural Employment Trends and the Legacy of Surplus Labor,1978-1989”,in Kueh,Y. Y. and R. F. Ash (eds),Economic Trends in Chinese Agriculture:The Impact of Post-Mao Reform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蔡昉、都阳、王美艳:《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经济研究》2001年第12期。

王美艳:《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外来劳动力就业与报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Chan,Kam Wing (1994), Cities with Invisible Walls,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arah Cook (1999),“Surplus Labor and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Agriculture: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 Data”,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Vol.35,No.3,pp.16-44.

Solinger,Dorothy J. (1999),“Citizenship Issues in 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Comparisons with Germany and Japa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14,No.3,pp.455-478.

Wang,Feng and Xuejin Zuo (1999),“History’s Largest Labor Flow:Understanding China’s Rural Migration Inside China’s Cities: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Migrants”,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Vol.89,No.2,pp.276-280.

蔡昉、王美艳:《非正规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发育—读解中国城镇就业增长》,《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2期。

韩民:《优化教育结构 促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08年2月16日《中国教育报》。

宋宗合:《六成农村初中生不读高中怎么办?》,2008年2月16日《公益时报》。

刘文海:《一些地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评析》,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研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报告》,载于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张翼:《农民工社会保障状况调查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2007。

Park,Albert and Dewen Wang (2007),“Migration and Urban Poverty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China”,the World Bank.

Wang,Dewen (2007),“The Designing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for 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A Chapter of the Book on Migration and Social Protection in China,Forthcoming.

蔡昉、都阳、王美艳:《劳动力流动的政治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蔡昉、王美艳:《“未富先老”与劳动力短缺》,《开放导报》2006年第1期。

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7——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蔡昉、白南生主编《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都阳、高文书:《中国离一元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多远》,《中国劳动经济学》2005年第2卷第2期。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编《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李路路:《向城市移民——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载李培林主编《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6年度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网站(http://www.molss.gov.cn),2007。

李斌:《中国住房改革制度的分割性》,《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李培林主编《中国农村迁移劳动力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柳松、李大胜:《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商业研究》2007年第5期。

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载蔡昉、白南生主编《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世界银行主编《中国推动公平的经济增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郑功成、黄黎若莲:《中国农民工问题:理论判断与政策思路》,《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王敏:《中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研究文献综述》,《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07年第16期。

吴维平、王汉生:《寄居大都市:京沪两地流动人口住房现状分析》,《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3期。

张泓铭:《住宅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Chan,Kam Wing and Li Zhang (1999),“The Hukou System and Rural-urban Migration in China:Processes and Changes”,The China Quarterly,No.160,pp.818-855.

Du,Yang,R.Gregory and Xin Meng(2006),“Impact of the Guest Worker System on Poverty and Well being of Migrant Workers in Urban China”,in Ross Gaunaut and Ligang Song(eds) The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Canberra:Asia Pacific Press.

Solinger,Dorothy J. (1999),“Citizenship Issues in China’s Internal Migration:Comparisons with Germany and Japan”,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Vol.114,No.3,pp.455-478.

Wang,Feng and Xuejin Zuo (1999),“History’s Largest Labor Flow:Understanding China’s Rural Migration Inside China’s Cities: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Migrants”,AEA Papers and Proceedings,Vol.89,No.2,pp.276-280.

Yang,Dennis T. and Fang Cai (2003),“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a’s Rural-Urban Divide”,in Nick Hope,Dennis T. Yang and Mu Yang (eds) How Far Across the River?Chinese Policy Reform at the Millenniu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pp.389-416.

蔡昉、都阳和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蔡昉、王美艳:《积极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发育》,载于《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王广州:《人口预测及其分析》,载于蔡昉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的社会经济后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曾湘泉、于泳:《中国自然失业率的测量与解析》,《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Fisher,Douglas (2001),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A Statistical Approach,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Gordon,Robert J. (1997),“The Time-varying NAIRU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Polic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1,No.1,pp.11-32.

Higgins,O. (1997), The Challenge of Youth Unemployment,Geneva,ILO.

Friedman,Milton(1968),“The Role of Monetary Policy”,American Economic Review,58,pp.1-17.

Freeman,Richard (1976),“Teenage Unemployment:Can Reallocating Educational Resources Help?”,In Report of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Conference on the Teenage Unemployment Problem:What are the Options?Washington: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Stiglitz,Joseph (1997),“Reflections on the Natural Rate Hypothesi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1,No.1,pp.3-10.

Steveson,Wayne(1978),“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Work Experience and Future Employability”,In Arvil Adams et al.(eds)The Lingering Crisis of Youth Unemployment,Kalamazoo,Minch:W. E. Upjohn Institute for Employment Research,pp.93-115.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概况》,http://www.cdpf. org.cn/syjj/content/2004-10/12/content_50561.htm

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手册》,华夏出版社,2007。

简 介:在人口转变的大背景下,本书从教育供给和教育需求入手,依据教育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即以教育深化扩大规模,以资源整合调整结构,以竞争开放提高质量,以需求导向增进效益。在正确的战略指引下,加大对教育的公共资源投入,通过合理而有效地配置教育资源,中国教育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生产率,延续人口红利...

作者: 蔡昉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7月

简 介:本书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背景,客观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中部六省的冲击和影响以及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战危机保增长的成效和对策措施。书中在总体上研究和探讨中部地区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态势和对策措施的基础上,还从农业、工业、金融、投资、消费、开放、文化,以及城市转型等不同行业和领域,分别对中部六省两市战危机、保增长,以及...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