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7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25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图书

Governance of Rural Public Crisis

SSAPID:101-0010-6923-05
ISBN:978-7-5097-7197-6
DOI:
ISSN:

[内容简介] 当今农村公共危机频发,且种类繁多、形式多变,而农村治理主体之间权责不清,缺乏有效整合,治理效能不足,有时不但不能及时化解危机,甚至有激化危机、导致更大损失的可能。本书以治理理论为指导,从主体建设、体制建设、机制建设三个层面,阐明了农村公共危机的治理之道,指出应当塑造健全有力的治理主体,建立分工协作和权责明确的治理体制,建设反应快速、功能齐全、运转高效的治理机制。

相关信息

丛书名:
作 者: 夏支平
编 辑:许玉燕;马爱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5年07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D6 中国政治

 后记

 序言 居安思危:农村社会问题的当代思考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1 研究的目的

    1.1.2.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2.1 国外研究状况

   1.2.2 国内研究状况

   1.2.3 综合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思考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思考

 第2章 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态势

  2.1 农村与农村公共危机

   2.1.1 农村

   2.1.2 农村公共危机

    2.1.2.1 公共危机的内涵

    2.1.2.2 公共危机的相关概念

    2.1.2.3 农村公共危机的特征

    2.1.2.4 农村公共危机的类型

  2.2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危机的基本态势

   2.2.1 国际背景

   2.2.2 国内环境

   2.2.3 当前中国农村公共危机的严峻态势

 第3章 农村公共危机的诱因分析

  3.1 基于风险、脆弱性与危机关系的分析框架

   3.1.1 危机与风险的关系

   3.1.2 危机与脆弱性的关系

   3.1.3 基于风险、脆弱性与危机内在关系的分析框架

  3.2 农村社会风险的成因分析

   3.2.1 社会风险形成的理论阐释

    3.2.1.1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说

    3.2.1.2 斯梅尔塞的规范定向运动理论

    3.2.1.3 亨廷顿的现代化动乱论

    3.2.1.4 吉登斯的制度说

   3.2.2 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与风险

    3.2.2.1 农村市场化与风险

    3.2.2.2 农村产业的多元化、专业化与风险

    3.2.2.3 农村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与风险

   3.2.3 农村政治结构变革与风险

    3.2.3.1 人民公社解体与农村风险

    3.2.3.2 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风险

    3.2.3.3 税费改革与农村社会风险

   3.2.4 农村社会结构变迁与风险

    3.2.4.1 流动的农村与风险

    3.2.4.2 分化的农村与风险

   3.2.5 城乡关系演变与农村风险

    3.2.5.1 耕地锐减,失地农民问题严重

    3.2.5.2 农村资源外流,加剧农村的脆弱性

  3.3 农村社会的脆弱性分析

   3.3.1 脆弱性分析模型

   3.3.2 农业是弱质产业

   3.3.3 农民的贫困化

    3.3.3.1 农民经济收入的贫困

    3.3.3.2 农民的权利贫困

   3.3.4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第4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

  4.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理论基础

   4.1.1 治理理论

    4.1.1.1 治理理论的内涵

    4.1.1.2 治理理论的指导意义

   4.1.2 乡村治理理论

    4.1.2.1 乡村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4.1.2.2 乡村治理理论的指导意义

   4.1.3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4.1.3.1 公共危机治理与公共产品供给的关系

    4.1.3.2 农村公共产品理论的主要内容

  4.2 农村公共危机的网络化治理

   4.2.1 应急管理、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治理

   4.2.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

    4.2.2.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内涵

    4.2.2.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特征

   4.2.3 农村公共危机的网络化治理

    4.2.3.1 农村公共危机网络化治理的依据

    4.2.3.2 农村公共危机网络化治理的要求

 第5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建设

  5.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多元化主体体系

   5.1.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

   5.1.2 农村公共治理主体体系的构成

    5.1.2.1 县级政府

    5.1.2.2 乡镇政府

    5.1.2.3 村社组织

    5.1.2.4 农户

  5.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5.2.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效能的分析框架

   5.2.2 县级政府执政偏颇

    5.2.2.1 执政理念错位

    5.2.2.2 组织机构庞杂

    5.2.2.3 县级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5.2.2.4 县级党政权责失衡

    5.2.2.5 县级政府危机管理能力不足

   5.2.3 乡镇政府“悬浮”

    5.2.3.1 执政理念上的不足

    5.2.3.2 危机管理组织不全

    5.2.3.3 乡镇政府职能“悬浮”

    5.2.3.4 乡镇政府责权能严重失衡

   5.2.4 村社组织消极被动

    5.2.4.1 村社组织的治理理念存在问题

    5.2.4.2 村社组织建设薄弱

    5.2.4.3 村社组织职能虚浮

    5.2.4.4 村社组织的责权能不对称

   5.2.5 农民主体地位缺失

    5.2.5.1 农民主体意识缺失

    5.2.5.2 农户社会关系网络变迁

    5.2.5.3 农户主体动力不足

    5.2.5.4 农民主体能力不足

  5.3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建设的路径

   5.3.1 民主简县

    5.3.1.1 民主自治,建设民本政府

    5.3.1.2 精简职能与机构,建设服务政府

    5.3.1.3 扩权增责,建设责任政府

    5.3.1.4 强化危机管理能力,建设预防型政府

   5.3.2 乡派精乡

    5.3.2.1 改乡镇政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关

    5.3.2.2 精简职能与机构,建设惠农型乡镇

    5.3.2.3 强化县级人大,制约乡镇权力

    5.3.2.4 提升乡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

   5.3.3 赋权强村

    5.3.3.1 拓展村民有序参与,强化村社组织的服务理念

    5.3.3.2 整合村社组织,提升村社组织的组织能力

    5.3.3.3 职能回归,强化自我服务

    5.3.3.4 强化村社组织的权力

    5.3.3.5 强化村社组织危机预警与应对能力

   5.3.4 保障农民权利

    5.3.4.1 强化国家对农民权益的维护

    5.3.4.2 强化农民自组织,维护农民权益

 第6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优化

  6.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演变

   6.1.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

   6.1.2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

   6.1.3 改革开放时代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

  6.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现状及评价

   6.2.1 现行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

    6.2.1.1 现行的灾害管理体制

    6.2.1.2 现行的应急管理体制

    6.2.1.3 现行的社会管理体制

    6.2.1.4 现行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

   6.2.2 现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优势

   6.2.3 现行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6.2.3.1 政社体制的困境

    6.2.3.2 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

  6.3 完善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体制的思路

   6.3.1 双重整合的总体思路

    6.3.1.1 农村公共危机网络化治理体制运行的障碍

    6.3.1.2 双重整合的总体思路

   6.3.2 政府权力的刚性整合

    6.3.2.1 确立政府在农村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主导地位

    6.3.2.2 政府内部纵向权责的划分与监督

    6.3.2.3 政府内部横向权责的划分与制约

    6.3.2.4 危机治理中的政府外部分权与制约

   6.3.3 社会资本的柔性整合

    6.3.3.1 社会资本的内涵

    6.3.3.2 社会资本对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积极意义

    6.3.3.3 农村社会资本存量的现状分析

    6.3.3.4 提升农村社会资本的举措

 第7章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机制的完善

  7.1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机制体系

   7.1.1 公共危机管理阶段分析模型

   7.1.2 农村公共危机治理的机制体系

  7.2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改进

   7.2.1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内容

    7.2.1.1 思想准备

    7.2.1.2 风险调查与评估

    7.2.1.3 物资准备

    7.2.1.4 预案准备

   7.2.2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欠缺

    7.2.2.1 危机宣教与演练的虚化

    7.2.2.2 风险调查与评估机制的欠缺

    7.2.2.3 物资准备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7.2.2.4 应急预案制定与演练不力

   7.2.3 农村公共危机预防与准备机制的改进

    7.2.3.1 总体思路

    7.2.3.2 具体措施

  7.3 农村公共危机预警与应急机制的改善

   7.3.1 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改善

    7.3.1.1 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内容

    7.3.1.2 当前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欠缺

    7.3.1.3 农村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改善

   7.3.2 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置机制的改善

    7.3.2.1 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置机制的内容

    7.3.2.2 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置机制建设的现状评价

    7.3.2.3 农村公共危机应急处置机制的改善

  7.4 农村灾区的战略性重建

   7.4.1 问题的提出

   7.4.2 战略性重建的含义与要求

    7.4.2.1 灾区重建的三种思路

    7.4.2.2 战略性重建的要求

   7.4.3 农村灾后的战略性重建的过程与内容

    7.4.3.1 农村灾后战略性重建的动态过程

    7.4.3.2 灾区乡村战略性重建的具体内容

1.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陈文胜:《乡村债务的危机管理》,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程漱兰:《中国农村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6.费孝通:《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

7.顾镜清:《风险管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8.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贺雪峰:《乡村治理与秩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0.贺雪峰:《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黄建荣:《公共管理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2.李强:《转型期中国社会分层》,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1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2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14.刘波、姚清林:《灾害管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15.刘豪兴:《农村社会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6.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7.罗平汉:《农村人民公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8.莫利拉、李燕凌:《公共危机管理——农村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与责任机制》,人民出版社,2007。

19.农业部调查组:《中国农民工调查》,言实出版社,2006。

20.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4。

21.秦志华:《中国乡村社区组织建设》,人民出版社,1995。

22.全国干部培训教材指导委员会:《公共危机管理》,人民出版社、党建出版社,2006。

23.袁镜身:《中国乡村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4.荣敬本:《从压力型体制向民政合作体制的转变——县乡两级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5.王道勇:《国家与农民关系的现代性变迁——以失地农民为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6.王子平:《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7.吴毅:《村治变迁中的权威和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8.肖唐镖:《转型中的中国乡村建设》,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

29.肖唐镖:《中国乡村报告》,学林出版社,2005。

30.徐勇:《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31.徐勇:《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2.徐勇、徐增阳:《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3.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4.许文惠、张成福:《危机状态下的政府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5.薛克勋:《中国大中城市政府紧急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5。

36.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7.杨懋春:《近代中国农村社会之演变》,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80。

38.杨雪冬等:《风险社会与秩序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9.叶敬忠:《农民视角的新农村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0.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1.俞可平:《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2.于水:《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江苏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3.郑功成:《灾害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44.余潇枫:《非传统安全与公共危机治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5.曾国安:《灾害保障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46.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47.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东方出版中心,1998。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

49.郑大年:《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0.郑功成:《灾害经济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51.郑也夫:《论信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52.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美〕R.D.罗得菲尔德:《美国的农业与农村》,安子平等译,中国农业出版社,1983。

2.〔美〕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李方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3.〔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

4.〔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吉登斯访谈录》,尹宏毅译,新华出版社,2001。

5.〔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田禾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6.〔英〕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饿》,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印书馆,2004。

7.〔美〕黄宗智:《中国乡村研究》(第五辑),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8.〔美〕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萧珲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者公营部门》,周敦仁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0.〔美〕弗兰克·奈特:《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安佳译,商务印书馆,2006。

11.〔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张沛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12.〔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1。

13.〔英〕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4.〔美〕劳伦斯·巴顿:《组织危机管理》,符彩霞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

21.〔德〕皮埃尔·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李盛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

23.〔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三联出版社,1989。

24.〔德〕乌尔里希·贝克:《自由与资本主义》,路国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25.〔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4。

26.〔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主义的观点:战争即和平》,杨祖群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7.〔德〕乌尔里希·贝克:《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的曲解——应对全球化》,常和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8.〔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邓方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29.〔美〕朱莉·费希尔:《NGO与第三世界的政治发展》,赵秀梅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2。

30.〔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华夏风译,《国际社会科学》1999年第2期。

31.〔英〕斯万·欧维·汉森:《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刘北成译,《国际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2.〔德〕乌尔里希·贝克:《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王武龙编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

33.〔德〕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失语状态下的思考》,张世鹏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2期。

1.Cannon Blaikie,At Risk:Natural Hazards,People’s Vulnerability,and Disasters,Rutledge,1994.

2.Charles Herman,Crisis in Foreign Policy:A Situation Analysis,Bobs Merrill,1969.

3.Gordon White,Civil Society:Democratization and Development,Democratization,1994.

4.E.L.Quarantelli,What Is a Disaster Perspective on the Question,Routledge,1998.

5.Hewitt K.,Regions of Risks,Longman Singapore Publisher LTD,1997.

6.Huang,Jikun,etc.,“The Role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Development”,Loren Bandstand and Thomas Rawski,China Great Economic Transforma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7.J.Smelser,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Free Press,1963.

8.Kenneth Hewitt,Regions of Risk,Longman Singapore Publisher Ltd.,1997.

9.Mary Douglass,Risk Accept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Science,Routedge,2003.

10.Osborne D. and T.Gaebler,Reinventing Government,Addison-Wesley,1992.

11.Rhodes,“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Politics Studying XI,1996.

12.Talcott Parsons,Theories of Sociality,Free Press,1961.

13.Ulrich Belch,Risk:Towards a New Modernity,Sage Publications,1992.

14.Uric Rosenthal etc.,Coping with Crisis:The Management of Disaster,Riots and Terrorism,Charld L. Thomas Publisher Ltd.,1989.

15.Uric Beck,Risk Society,Sage Publications,1992.

16.William Skinner,“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985(24).

1.蔡昉:《中国“三农”政策的60年经验与教训》,《广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2.蔡昉:《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中国人口科学》2010年第1期。

3.蔡晓辉:《“自救”:基层和自治组织都应有自己的担当》,《中国减灾》2010年第22期。

4.陈国富、卿志琼:《饥饿与权利》,《读书》2009年第6期。

5.陈锦晓:《乡村工业化与乡村伦理问题》,《生态经济》2009年第5期。

6.陈燕:《乡镇政府去留问题研究述评》,《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7.陈锡文:《深化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年中国》,《小城镇建设》2005年第11期。

8.陈锡文:《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与“三农”面临的挑战》,《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1期。

9.党国英:《论取消农业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税务研究》2005年第6期。

10.丁煌、柏必成:《论乡镇政府行为选择的优化》,《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1.杜力夫、魏登峰:《从“乡政村治”到“县政、乡治、村派”——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模式再探讨》,《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12.冯必扬:《社会风险:视角、内涵与成因》,《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13.冯海波:《财政紧缩约束条件下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策略选择》,《经济体制改革》2006年第1期。

14.冯俏彬:《我国应急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与改进对策》,《财政研究》2009年第6期。

15.俸锡金:《农村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的困境与对策》,《中国减灾》2009年第10期。

16.高帆:《中国农业弱质性的依据、内涵和改变途径》,《云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7.仝雪、屈锡华:《我国基层农村妇女干部现状分析——以河南省南阳市郭滩镇、毕店镇农村妇女干部状况为例》,《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1期。

18.国家减灾中心灾害信息部:《2009年全国自然灾害损失情况》,《中国减灾》2010年第1期。

19.郭建光:《沉陷的村庄》,《中国减灾》2009年第4期。

20.郭勇平:《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经营管理者》2009年第3期。

21.郭泽保:《试论农村的突发事件与危机管理体系构建》,《福建行政学院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2.郭占锋、李小云:《关于农村公共危机管理的若干问题》,《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第8期。

23.郭正林:《乡村治理及其制度绩效评估:学理性案例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24.郭忠华:《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中国善治问题研究》,《上海行政学院学》2003年第2期。

25.何格:《合理安置失地农民的构想》,《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26.何增科:《论改革完善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必要性和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8期。

27.何增科:《试析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28.贺雪峰:《论民主化村级治理的村庄基础》,《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9.贺雪峰:《乡村秩序与县乡村体制——兼论农民的合作能力问题》,《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30.贺雪峰:《县乡村体制整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进路》,《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31.贺雪峰:《什么农村?什么问题?——农村政策基础研究的对象与步骤》,《浙江学刊》2005年第1期。

32.贺雪峰、董磊:《中国乡村治理:结构与类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第3期。

33.贺雪峰、苏明华:《乡村关系研究的视角与进路》,《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4.洪朝辉:《论中国城市社会权利的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35.黄顺康:《论公共危机预控》,《理论界》2006年第5期。

36.黄顺康:《从唐家山堰塞湖抢险看我国应急预控机制的完善》,《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

37.黄璜:《论我国农村应急管理体制的构建》,《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23期。

38.胡象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行政管理面临的十大挑战》,《探索》2006年第1期。

39.简新华、黄锟:《中国农民工最新情况调查报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6期。

40.晋洪涛:《农户行为“四化”:粮食安全潜在危机与政策建议——基于河南24县455户农民调查》,《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12期。

41.金太军:《关于村民自治的若干认识误区辨析》,《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42.金晓霞:《防灾比救灾更人道更经济》,《中国减灾》2010年第11期。

43.李安增、周振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的中国基层政府治理》,《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

44.李宏、张向达:《自然灾害与国民财富损失》,《地方财政研究》2009年第10期。

45.李澜、李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的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第6期。

46.李凌娅:《危机信息发布机制评析》,《中国减灾》2008年第9期。

47.李乐平:《村民自治的“异化”及其治理》,《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48.李明哲:《2004~2008年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0年第4期。

49.李亚华:《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几点思考》,《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50.李燕凌、陈冬林、周长青:《农村公共危机的经济与研究及管理机制建设》,《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51.吕芳:《当前中国农村减灾政策概述》,《中国减灾》2009年第10期。

52.廖业扬:《我国现行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之优势》,《前沿》2010年第21期。

53.林万龙:《中国农村公共服务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表现及成因》,《管理世界》2007年第9期。

54.刘兵:《公共风险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另一个角度看农民增收》,《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5期。

55.刘利:《论信息时代的公共危机管理》,《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6.刘炯、王芳:《多中心体制:解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农村经济》2005年第1期。

57.刘尚希:《公共支出范围:分析与界定》,《经济研究》2002年第6期。

58.刘铎:《懒政、政治堰塞与治理——“瓮安事件”的思考》,《理论视野》2008年第9期。

59.刘义强:《从基层民主到地方民主:县域政治生态重构》,《探索》2008年第5期。

60.刘霞、向良云:《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61.刘英:《GDP诱惑与失地农民》,《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年第2期。

62.卢福营:《村民自治的发展走向》,《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1期。

63.鲁小军:《小城镇灾后重建规划的四点思考——以绵竹市汉旺镇总体规划为例》,《小城镇建设研究》2010年第5期。

64.陆益龙:《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状况总体评估》,《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

65.马宗晋、高庆华:《中国自然灾害综合研究60年的进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5期。

66.毛寿龙:《非典事件与治道变革》,《南风窗》2003年第5期。

67.民政部救灾司:《减灾救灾60年》,《中国减灾》2009年第10期。

68.袁艺:《中国农村的自然灾害和减灾对策》,《中国减灾》2009年第3期。

69.孙立平、王汉生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70.商彦蕊:《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新进展——脆弱性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第2期。

71.申端峰:《社会风险视角下农村基层组织的重构》,《人文杂志》2006年第4期。

72.苏敬媛:《从治理到乡村治理:乡村治理理论的提出、内涵及模式》,《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第9期。

73.沈洪:《急诊医学发展概念的探讨》,《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7年第1期。

74.谭聪:《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灾后重建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第21期。

75.谭同学:《乡村灰化的路径与社会基础》,《天涯》2007年第3期。

76.童星、张海波:《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公共行政》2010年第5期。

77.王科飞:《人口流动背景下农村体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9期。

78.王光:《试论政府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合作机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79.王瑛、王阳:《城乡承灾体差异对地震灾情的影响——以包头地震和姚安地震为例》,《灾害学》2009年第1期。

80.王瑛:《中国农村地震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第2期。

81.温铁军:《百年中国,一波四折》,《读书》2001年第3期。

82.吴光芸:《多中心治理:新农村的治理模式》,《调研世界》2007年第1期。

83.吴开松:《少数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84.吴士健:《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农业经济》2002年第5期。

85.夏琛琛、向志强:《村民自治第一村,28年民主之路》,《理论参考》2009年第4期。

86.夏支平、张波:《农村姻亲关系强化之探析》,《西北人口》2009年第2期。

87.夏支平、张波:《农业灾害防治女性化问题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88.夏支平:《熟人社会还是半熟人社会?——转型期自然村人际关系的再思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89.夏支平:《我国农村人口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年第4期。

90.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91.徐勇:《乡村治理结构改革的走向——强村、精乡、简县》,《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4期。

92.徐勇:《“再识农户”与社会化小农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93.徐勇:《“接点政治”: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县域分析——一个分析框架及以若干个案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94.姚迪:《当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的思考》,《灾害学》2009年第2期。

95.杨善华、苏红:《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府》,《政治学研究》2002年第1期。

96.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97.叶敬忠:《不同角色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差异》,《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0期。

98.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99.殷彩桥、何琼:《农村地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分析》,《才智》2009年第23期。

100.尹毅:《村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求是》2003年第6期。

101.俞可平:《作为一种新政治分析框架的治理与善治理论》,《新视野》2001年第5期。

102.俞可平、徐秀丽:《中国农村治理的历史与现状(续)——以定县、邹平和江宁为例的比较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第3期。

103.于滨:《农村要考平安建设》,《瞭望》2006年第48期。

104.于建嵘:《乡镇自治:根据与路径》,《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6期。

105.于建嵘:《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中国农村经济》2003年第6期。

106.于建嵘:《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预警与防治》,《中国乡村发现》2007年第1期。

107.于建嵘:《中国县政改革的目标和基本路径》,《甘肃理论学刊》2008年第6期。

108.于建嵘:《黑恶势力是如何侵入农村基层政权的?》,《理论参考》2009年第4期。

109.于建嵘:《县政运作的权力悖论》,《双周刊》2009年第14期。

110.肖晋:《我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和科学规划研究》,《四川改革》2008年第7期。

111.王国培:《“不死鸟计划”重建日本阪神》,《中国建设信息》2008年第17期。

112.曾福生、刘纯阳等:《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对湖南4个县市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2期。

113.曾福生、李明贤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对湖南三个县市的调查》,《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10期。

114.赵树凯:《乡村关系:在控制中脱节——10省(区)20乡镇调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15.赵树凯:《乡镇政府之命运》,《中国发展观察》2006年第7期。

116.赵新峰:《从反应型政府到预防型政府:公共危机应对的政府角色转换》,《财政研究》2008年第5期。

117.赵晓峰:《“调适”还是“消亡”——后税费时代乡镇政权的走向探析》,《人文杂志》2009年第2期。

118.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战略》,《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7期。

119.张金鹏:《云南跨境民族社会危机应对管理机制研究——基于边疆地区对艾滋病防控的社会调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20.张开杰:《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第1期。

121.张康之:《论组织整合机制中的信任》,《河北学刊》2005年第1期。

122.张康之:《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组织变革》,《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第4期。

123.张克中、贺雪峰:《社区参与、集体行动与新农村建设》,《经济学家》2008年第1期。

124.张业成、张立海等:《20世纪中国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影响的时代变化与阶段差异》,《灾害学》2008年第2 期。

125.张玉磊、徐贵权:《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研究——“淮安模式”的经验与启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26.张晓忠、杨嵘均:《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和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127.郑国、叶裕民:《中国城乡关系的阶段性与统筹发展模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128.钟开斌:《应急管理“机制”辨析》,《中国减灾》2008年第4期。

129.钟开斌:《回顾与前瞻中国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政治学研究》 2009年第1期。

130.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31.周飞舟:《乡镇政府“空壳化”与政权“悬浮”》,《中国改革》2007年第4期。

132.周明生:《税收高增长与地方财政困难悖论》,《中国改革》2005年第6期。

133.朱守银、廖洪乐:《当前各地乡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做法及比较》,《红旗文摘》2006年第9期。

1.崔木杨:《42条生命“叩响”泥石流防灾警钟》,《新京报》2010年6月30日。

2.郭晓明:《建设新农村应避免过度的行政推动》,《人民日报》2006年3月19日。

3.韩涵:《有钱造水景,无钱修大堤?》,《新京报》2010年6月28日。

4.胡锦涛:《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人民日报》2004年1月13日。

5.华建敏:《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几个问题》,《人民日报》2007年12月27日。

6.李增勇:《陕西汉中因狂犬病杀狗凸显基层防疫危机》,《新京报》2009年6月12日。

7.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工人日报》2010年6月21日。

8.宋振远:《“应急预案”不能成为“应付方案”》,《市场报》2003年5月23日。

9.王海坤:《失地农民的出路与现实:4000万失地大军游荡城市中》,《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4月9日。

10.吴涛、郑天虹:《发布“救命短信”为何“嫌贫爱富”》,《新民晚报》2011年2月19日。

11.《9400万财政款被转境外赌博》,《武汉晚报》2011年2月19日。

12.笑蜀:《瓮安新生,请自公权谦卑始》,《南方周末》2008年7月10日。

13.《不能以“摆设工程”应对大旱“烤”问》,《新京报》2011年6月4日。

14.杨勤:《束水归槽,誓卫映秀——四川全力抗击“8·14”映秀特大山洪泥石流纪实》,《中国水利报》2010年8月23日。

1.李云路:《谣言只是引子,恐慌背后有原委——“江苏响水万人出逃”事件的警示》,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1-02/12/c_12 1070722.htm。

2.晏国政:《中国着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04/06/c_121271760。

1.温志:《社会转型期中国公共危机管理预防与准备机制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宣迅:《城乡统筹论》,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