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数

5

引证文献

0 !

参考文献

145

俄罗斯社会转型与宪政之路-------文化哲学的视角图书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oad to constitutional politics in Russia

SSAPID:101-0009-3031-90
ISBN:978-7-5097-0616-9
DOI:
ISSN:

[内容简介] 本书从俄罗斯宪法制度确立的宏观社会背景、宪法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宪法实施的本土文化根基、宪法运行中的深层文化困境等方面展开研究,认为当代俄罗斯宪政在直面困境的过程中出现了注重本国文化传统的明显的祛西方化趋势。

相关信息

丛书名:中国青年学者文库
作 者: 杨昌宇
编 辑:孙振远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02月
语 种:中文
中图分类:E 军事

 内容简介

 相关链接

 导言

 第一章 文化哲学视野中俄罗斯现代社会转型

  第一节 俄罗斯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哲学解读

   一 文化哲学的基本内涵及其研究主题

    (一)文化哲学的兴起

    (二)文化的产生与文化模式的生成

    (三)文化模式:文化哲学的核心主题

   二 现代社会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法治型文化模式

    (一)法治型文化模式的精神主旨与现代困境

    (二)俄罗斯法治发展的基础及其与文化的关联

   三 当代俄罗斯现代社会转型的界定

    (一)俄罗斯现代社会转型的文化哲学内涵

    (二)俄罗斯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限定

  第二节 俄罗斯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两次制度变革

   一 苏联的崛起与衰落:社会转型的坎坷之路

   二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新阶段

  第三节 当代俄罗斯人对社会转型的自我认知

   一 当代俄罗斯社会中转型话语的变迁

   二 俄罗斯社会中的转型理论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现代社会转型中宪政的制度追求

  第一节 俄罗斯现代社会转型对宪政的实践诉求

   一 俄罗斯宪政史回溯

    (一)立宪主义的萌生:斯佩兰斯基的君主立宪制方案与十二月党人的宪法草案

    (二)资产阶级立宪行宪的实践:1906年根本法的制定与实施

    (三)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与运行

    (四)1993年现行宪法的颁布与实施

   二 民主宪政与法治:俄罗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三 宪政进程与法治国家构建的同步展开

    (一)当代俄罗斯法治国家构建与宪政的内在关联

    (二)俄罗斯传统宪法精神与现代法治的冲突

    (三)当代俄罗斯宪法精神的转向与法治价值追求的契合

  第二节 俄罗斯民主宪政国家的宪法定位与路径设计

   一 俄罗斯社会中宪政的语用分析

   二 1993年宪法对民主宪政国家的勾画

    (一)西式宪法制度的全面确立

    (二)宪政理念的强行植入

  第三节 当代俄罗斯民主宪政国家构建的双重基础

   一 民主宪政国家构建的制度基础

    (一)宪法:民主宪政国家构建的制度基点

    (二)宪法司法制度:民主宪政国家构建的制度保障

   二 民主宪政国家构建的非制度性根基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宪政发展进程中文化推动与阻碍

  第一节 影响俄罗斯宪政发展的文化因素

   一 俄罗斯的民族精神

    (一)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核

    (二)俄罗斯民族精神与民族主义

   二 俄罗斯思想中的国家观念

   三 俄罗斯人的宗教情结

    (一)东正教与俄罗斯政权的关联

    (二)俄罗斯宗教的核心精神

    (三)宗教在当代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四 俄罗斯文学艺术精神的超越性

   五 俄罗斯思想中的哲学困境

  第二节 俄罗斯宪政进程中的文化内省与批判

   一 俄罗斯独特性因素与现代民主宪政的反差

    (一)浓重的东方社会传统与依附性思想观念

    (二)西化法治的理想与俄罗斯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

    (三)全球化冲击与俄罗斯现代化的独特性

   二 俄罗斯宪政进程中的文化自觉

    (一)俄罗斯宪政进程中的现代性启蒙

    (二)宪政国家本土社会根基的缺失与培育

    (三)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与民族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俄罗斯宪政发展中隐性问题的凸显

   一 俄罗斯宪政发展中的显性路径与隐性问题

   二 当代俄罗斯宪政路径选择的深层困境

   三 俄罗斯对隐性问题解决的尝试

    (一)强势国家的塑造与自由主义隐蔽主题的暗合

    (二)市民社会的培育与宪政价值目标的关联

    (三)“俄罗斯新思想”与宪政核心价值的同质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当代俄罗斯宪政实践的困境与超越

  第一节 转型宪法的本土化及其困境:以美国宪法及宪政为参照的分析

   一 两种宪政模式比较分析的可能及意义

   二 美国宪法生成的深层背景与俄罗斯转型宪法本土化根基的缺失

   三 美国宪法对英国法传统的继承与俄罗斯宪法之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断裂

   四 美国宪法文本的生命力与俄罗斯宪法文本的诟病

   五 美国宪法及宪政的危机与俄罗斯宪政发展的多重困境

  第二节 强权总统制的合法性及其危机

   一 俄罗斯总统制的确立与发展

   二 俄罗斯强权总统制的合法性基础

    (一)民族的危机与再生:转型时期总统制的“创新性”与有效性

    (二)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传统文化的超稳定性与现代化变革

   三 强权总统制的合法性危机

    (一)总统地位的超越性与政治专断的危险

    (二)总统个人的魅力与人性自身的弱点

    (三)强权统治的传统与个体主体性意识的缺位

    (四)自上而下的宪政改革与社会基础的缺乏

  第三节 俄罗斯国家权力结构模式在社会转型期的价值及其局限

   一 俄罗斯国家权力结构模式的积极作用

   二 总统集权下的三权分立权力结构模式的潜在危机

    (一)叶利钦与普京对总统选举制度的完善

    (二)总统的个人影响力与选举制度的对抗

  第四节 当代俄罗斯宪法制度与文化传统的交融:地方自治与村社传统

   一 自发形成的公社:地方自治之传统文化基础

    (一)公社形成的原始动因与地方自治建立的初衷

    (二)公社的组织结构与地方自治机关的构成

    (三)公社职能的完备与地方自治的积极作用

   二 俄罗斯地方自治的演化与建构

    (一)近现代俄罗斯地方自治的演化

    (二)当代俄罗斯地方自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三 困境与发展:公社传统对现代地方自治的影响

    (一)地方自治是对公社传统的部分重建,具有更多的理想化色彩

    (二)自治的自觉性难以与国家权力相融合

    (三)当代俄罗斯自治意识恢复与觉醒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后普京时代俄罗斯宪政发展的趋向

  第一节 民主宪政国家多元根基的进一步发展

   一 俄罗斯法律观的当代变革

    (一)十月革命前俄罗斯法律观的历史回溯

    (二)前苏联时期对法本质的主导认识及其来自西方的批判

    (三)前苏联后期对法本质主导认识的突破

    (四)当代俄罗斯理性主义法律观的确立

   二 西式人权理念的确立与发展

    (一)新人权理论的基本内涵

    (二)当代俄罗斯人权观的理论基础

    (三)当代俄罗斯人权实现的保障

   三 宪法在国家生活中地位的提升与良性实施

    (一)当前俄罗斯宪法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 俄罗斯法治模式的非西方化趋势

    (一)俄罗斯法治现代化的起动

    (二)俄罗斯法治生成根基的独特性

    (三)俄罗斯法治模式对西方文化普适性的屈服与抗拒

  第二节 后普京时代俄罗斯宪政发展的基本走向

   一 以俄罗斯传统文化为内核的祛西方化宪政独立发展之路

   二 宪法框架内国家权力结构的合理化趋势

    (一)普京时代对已有权力结构模式的肯定

    (二)普京对国家权力在宪法框架内的实质调整

    (三)后普京时代总统权力的收缩

  第三节 小结

 后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网站

本书是作者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俄罗斯社会转型与宪政之路”的最终成果,主要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对俄罗斯宪政问题进行关注。这是一部法文化方面的著作,在研究方法上不同于通常意义的法学研究方法,它不局限于宪法制度本身的问题,更侧重于从宪法制度确立的合法性基础、宪法实施的本土文化根基、宪法运行中的深层文化困境等方面展开研究。全书分为6个部分。导言对本问题研究的现实价值、研究方法、基本内容等问题进行概述。在第一章中,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哲学理论与现代文化哲学理论对俄罗斯现代社会转型进行研究,认为俄罗斯现代社会转型并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变迁这样简单。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俄罗斯现代社会转型具有独特的内涵,20世纪,俄罗斯两次社会制度变迁是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较为激烈的制度转型,其根本的动因是传统农业化的生产模式向现代工业模式的全面过渡。在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经历了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类自身也在不断走向成熟,生产方式、经济形态、文化模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观念应当成为透视俄罗斯历史发展的不同视角。在社会制度层面,当前关于社会主义苏联解体原因的各种说法在一定程度、一定意义上揭示了具体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但却不足以从根本上对苏联解体做出全面深刻的解释,也许只有把社会制度的变迁放置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趋于全面理解人本身时,才有可能解答这一历史之谜。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历史哲学理论以及多角度观察人类历史演进的方法来分析,每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都具有其特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每一种制度选择与尝试无论结果如何似乎都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评说,人类总是在不断的试错中前行。在第二章中,在俄罗斯现代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对其宪政史进行历史性回溯,从俄罗斯19世纪初立宪主义的萌芽开始,经过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立宪行宪的实践,到社会主义宪法的运行,再到当代俄罗斯西式宪法制度的确立,在制度层面上透视出俄罗斯宪政之路的曲折性,从而在时间上拉长了研究的视野。在宪法制度宏观描述的基础上,对俄罗斯民主宪政国家构建与演化具有实践同一的路径进行分析,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当代俄罗斯民主宪政国家的基础进行阐释。认为当代俄罗斯宪政并非完全西方意义上的,在确立与发展实践中已经融入了本民族的传统特征。在现代化的进程伊始,俄罗斯就有了宪政诉求,但这种诉求与现代化的命运具有一致性,当现代化变革一触动根深蒂固的传统,变革就会停止或发生方向性调整。当代俄罗斯构建民主宪政国家的决心已定,但最初对困难估计不足,后进行调整,开始重视民主宪政国家构建的非制度性根基。在第三章中,选取俄罗斯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国家观念、宗教情绪、文学艺术精神和哲学等对宪政发展有决定性影响的文化因素进行研究,透视出俄罗斯独特性因素与现代民主宪政的反差,从而引发出宪政进程中文化自觉的重要性,并在现实制度层面对文化引发的深层问题进行揭示。认为文化作为一种深刻的力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底色,在现代社会中,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既可以为民主宪政与法治的生成提供积极的支撑,同时也可能成为其基础性的阻滞力量。俄罗斯宪政实践的理念根基最初是一种自由主义式的,但却忽略了自由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整,从完全放任到重视国家的作用,在走了弯路后,俄罗斯开始回归传统,发展和加强国家的核心地位,积极打造强国家的形象,重视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作用,从而与自由主义的隐蔽主题暗合。在第四章中,主要在文化层面上针对当代俄罗斯宪政实践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宪法本土化问题、以强权总统制为核心的国家权力结构、地方自治等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将文化反思与批判贯彻到俄罗斯宪政研究之中。认为俄罗斯在宪政上具有本民族的典型特征,宪政实践是不断地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从宪政制度到宪政文化观念去西方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其突出表现就是“俄罗斯新思想”的塑造。在第五章中,以当代俄罗斯宪政的多元化根基的发展完善为基础,对宪政的发展走向进行展望。认为,近年来俄罗斯民主宪政国家在以俄罗斯传统文化与现代性为基本内涵的“俄罗斯新思想”的推动下,民主宪政与法治的多元根基已经得到进一步发展,一种有别于以往的理性主义法律观已经确立起来、新的人权观念获得了自然法的理论基础并具备了现实的保障、宪法的权威在普京总统的任期内得到急剧的提升、政党政治与市民社会得到培育等等,以此为基础,未来俄罗斯宪政发展将显现出权力结构的进一步合理化趋势。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2003。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

[6] 《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7] 张奎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8] 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9] 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10] 衣俊卿:《现代化与文化阻滞力》,人民出版社,2005。

[11] 刘进田:《文化哲学导论》,法律出版社,1999。

[12] 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商务印书馆,1999。

[13] 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修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4] 尹伊君:《社会变迁的法律解释》,商务印书馆,2003。

[15] 辛向阳等主编《历史律令——影响人类社会的十大宪法和法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16] 刘向文、宋雅芳:《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法律出版社,1999。

[17] 庞大鹏:《从叶利钦到普京:俄罗斯宪政之路》,长春出版社,2005。

[18] 童之伟:《法权与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19] 钱福臣:《美国宪政生成的深层背景》,法律出版社,2005。

[20] 谢维雁:《从宪法到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1] 王希:《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2] 张建华:《俄国史》,人民出版社,2004。

[23] 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节目组编著《俄罗斯》,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24] 朱可辛:《普京之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5] 汪宁:《普京的俄罗斯新思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6] 冯绍雷、相蓝欣:《转型中的俄罗斯社会与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7] 陶惠芬:《俄国近代改革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8] 金雁:《苏俄现代化与改革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9] 刘春萍:《俄罗斯行政法理论基础的变迁》,法律出版社,2006。

[30] 刘春萍、赵微:《当代俄罗斯法学通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1] 王宇博等:《骁勇俄国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32] 林精华主编《西方视野中的白银时代》,东方出版社,2001。

[33] 刘军宁主编《自由与社群》,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4] 《法学研究》编辑部、黑龙江大学法学院:《俄罗斯法论丛》(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5] 汪剑钊编选《别尔嘉耶夫文集》,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36] 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三联书店,2000。

[37] 韩大元:《东亚法治的历史与理念》,法律出版社,2000。

[38] 李文主编《东亚:宪政与民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9] 杨心宇、〔俄〕谢尔盖·沙赫赖、〔俄〕阿利科·哈比布林:《变动社会中的法与宪法》,上海三联书店,2006。

[40] 〔苏〕л·с雅维茨:《法的一般理论——社会和哲学问题》,朱景文译,孙国华校,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41] 〔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王晓玉、姚强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2] 〔俄〕尤·米·卢日科夫:《历史的更新:21世纪的人类和俄罗斯的未来》,赵云平、孙越译,新华出版社,2003。

[43] 〔俄〕格奥尔基·弗洛罗夫:《俄罗斯宗教哲学之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4] 〔俄〕米伊尔·杰里亚金:《后普京时代:俄罗斯能避免橙绿色革命吗?》,金禹辰、项红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5] 〔俄〕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徐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3。

[46] 〔俄〕鲍·斯拉文:《被无知侮辱的思想——马克思社会理想的当代解读》,孙凌齐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47] 〔俄〕亚历山大·季诺维也夫:《俄罗斯共产主义的悲剧》,侯艾君等译,新华出版社,2004。

[48] 〔俄〕普京:《普京文集:文章和讲话选集》,张树华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9] 〔俄〕尼·别尔嘉耶夫:《俄罗斯的命运》,汪剑钊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50] 〔俄〕尤·米·卢日科夫:《历史的更新:21世纪的人类和俄罗斯的未来》,赵云平、孙越译,新华出版社,2003。

[51] 〔俄〕赫克:《俄国革命前后的宗教》,高骅、杨缤译,学林出版社,1999。

[52] 〔俄〕尼·别尔嘉耶夫著:《俄罗斯思想》,雷永生、邱守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3] 〔俄〕普列汉诺夫:《俄国社会思想史》(上中下册),孙静工译,郭从周校,商务印书馆,1988。

[54] 〔俄〕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上下册),张广翔等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55] 〔俄〕T.C.格奥尔吉耶娃:《俄罗斯文化史》,焦东建等译,商务印书馆,2006。

[56] 〔俄〕B.B.拉扎列夫:《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法律出版社,1999。

[57] 〔俄〕鲍里斯·叶利钦:《午夜日记》,曹缦西、张俊翔译,译林出版社,2001。

[58] 〔俄〕格·萨塔罗夫等:《叶利钦时代》,东方出版社,2002,第465页。

[59] 〔俄〕尼·雷日科夫:《大动荡的十年》,王攀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0]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等译,商务印书馆,1961。

[61]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7。

[62]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

[63] 〔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张乃根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64]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上册),齐世荣等译,商务印书馆,2001。

[65] 〔德〕卡尔·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

[66] 〔德〕蓝德曼:《哲学人类学》彭富春译,中国工人出版社,1988。

[67] 〔德〕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68] 〔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989。

[69] 〔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70] 〔美〕格尔茨:《文化的解释》,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

[71] 〔美〕H.W.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贺卫方、高鸿钧译,三联书店,1990。

[72]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王炜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73] 〔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74] 〔美〕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75]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拓夫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

[76] 〔美〕C.H.麦基文:《宪政古今》,翟小波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77] 〔美〕W.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王晓毅、陈育国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78] 〔美〕路易斯·亨金、阿尔伯特·J.罗森塔尔编《宪政与权利》,郑戈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79] 〔美〕阿瑟·库恩:《英美法原理》,陈朝璧译注,法律出版社,2002。张寿民:《俄罗斯法律发达史》,法律出版社,2000。

[80] 〔美〕时代—生活图书公司:《战争与和平·俄罗斯帝国》,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

[81] 〔美〕安德鲁·库钦斯:《俄罗斯在崛起吗?》,沈建译,新华出版社,2004。

[82] 〔美〕理查德·莱亚德、约翰·帕克:《俄罗斯重振雄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

[83] 〔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84] 〔美〕科斯塔斯·杜兹纳:《人权的终结》,郭春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85] 〔美〕爱德华·S.考文:《美国宪法的“高级法”背景》,强世功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86] 〔美〕路易斯·亨金等:《宪政与权利》,郑戈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87]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

[88] 〔英〕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9]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

[90] 〔英〕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91]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刘北成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2] 〔英〕佩里·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刘北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93] 〔英〕拉斯基:《我们时代的难题》,朱曾汶译,商务印书馆,2001。

[94] 〔法〕勒内·达维德:《当代主要法律体系》,漆竹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95]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96] 〔日〕青木昌彦:《比较分析制度》,周黎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97] 〔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2006。

[98] В.Е.Чиркин,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е право россии,М:Юристь 2003.

[99] Н.В.Витрук,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е правосудие в россии,М:Городец-издат2001.

[100] М.В.Баглай,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е право ро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М:НОРМА2006.

[101] С.А.Авакьян,Конституция россии:природа,эволюция,современность 2-е изд. М:РЮИД,“Сашко”,2000.

[1] 李强:《自由主义与国家构建》,《宪政主义与现代国家》,三联书店,2003。

[2] 杨光斌:《社会变迁的路径及其理论意义——社会中心论到国家中心论》,《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5期。

[3] 李述森:《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视野下的苏共“超阶段”问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第4期。

[4] 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5] 赵定东:《中俄社会转型模式比较研究与“中国经验”分析》,《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4期。

[6] 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3期。

[7] 莫纪宏、王健春:《国内外宪法学界关于“宪政”理论的研究动态》,《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2期。

[8] 唐永春:《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9] 董晓阳:《浅谈自由主义的俄国化问题》,《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4期。

[10] 董晓阳:《村社意识与俄罗斯社会发展》,《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6期。

[11] 张建华:《俄罗斯国家的形成与民族主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2] 宋德星、许智琴:《大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及其政治影响》,《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1期。

[13] 吴嘉佑:《“俄罗斯思想”简评》,《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4期。

[14] 汪宁、章自力:《东正教文化能否成为俄罗斯的主流文化》,《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4期。

[15] 戴桂菊:《俄罗斯的宗教与现代化》,《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3期。

[16] 林精华:《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哲学困境》,《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4期。

[17] 张树华:《苏共意识形态工作:成绩、失败及教训》(上),《中国社会科学内刊》2007年第3期。

[18] 陈嘉明:《“现代性”与“现代化”》,《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19] 雷丽平:《俄罗斯的历史传统与苏联现代化》,《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3期。

[20] 马长山:《社会转型与法治根基的构筑》,《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1] 马长山:《俄罗斯的市民社会诉求与“法治国家”定位》,《求是学刊》2003年第1期。

[22] 唐永春:《苏联法学对中国法学消极影响的深层原因》,《法学研究》2002年第2期。

[23] 程燎原:《关于宪政的几个基本问题》,《现代法学》1999年第4期。

[24] 吕晶华:《试析俄罗斯权威主义政治根源及其影响》,《今日东欧中亚》2000年第4期。

[25] 潘德礼:《浅析俄罗斯的政治发展及其前景》,《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1期。

[26] 许志新:《“可控的民主”及其风险》,《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5期。

[27] 王海运:《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前景及其世界影响》,《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

[28] 赵龙庚:《从苏联的苏维埃制到俄罗斯的总统制》,《东欧中亚研究》1999年第4期。

[29] 包毅:《转型时期俄罗斯总统选举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5期。

[30] 李雅君:《车臣问题——普京执政的契机与挑战》,《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4期。

[31] 张俊杰:《俄罗斯转型时期法学理论的根本转向》,《法学家》2004年第3期。

[32] 王树义:《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联邦法学理论》,《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

[33] 尤晓红:《俄罗斯宪法法院与人权保障》,《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第1期。

[34] 蔡定剑:《宪法实施的概念与宪法施行之道》,《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35] 刘清才:《俄罗斯总统与总理的宪法地位与权限划分》,《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2期。

[36] 杨昌宇:《当代俄罗斯转型宪法的本土化及其困境》,《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2期。

[37] 马长山:《东亚法治秩序的局限与超越维度》,《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38] 温晓莉:《论现代“追赶型”法治——东亚与南亚现代法治的特殊性》,《现代法学》1999年第3期。

[39] 张健荣:《普京时期的俄罗斯巨变及其发展趋势》,《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8年第1期。

[40] 韩大元:《东亚国家司法改革的宪政基础与意义》,《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41] 汪习根等:《论和谐法律理念对东亚法治的价值》,《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42] 孙育玮:《关于东亚法治文化的几点思考》,《法治论丛》2007年第1期。

[43] 〔俄〕米格拉尼扬:《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社会与国家三者关系的分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3年第5期。

[44] 〔英〕霍勒曼:《西方人权运动中的个人主义》,汪晓丹译,载黄枬森、沈宗灵主编《西方人权学说》(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